• 沒有找到結果。

生態社區物理環境指標先期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生態社區物理環境指標先期研究"

Copied!
1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生. 態 指. 社 標. 區 先. 物 期. 理 研. 環 究.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協同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 96 年 12 月. 境.

(2) 生. 態 指. 社 標. 主. 區 先. 持. 物 期. 理 研. 環 究. 人:何明錦. 協同主持人:黃瑞茂 協同主持人:王文安 研. 究. 員:陳惠民. 研. 究. 員:郭香吟.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協同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 96 年 12 月. 境.

(3) 目次. 目次 表次‧‧‧‧‧‧‧‧‧‧‧‧‧‧‧‧‧‧‧‧‧Ⅲ 圖次‧‧‧‧‧‧‧‧‧‧‧‧‧‧‧‧‧‧‧‧‧Ⅴ 摘要‧‧‧‧‧‧‧‧‧‧‧‧‧‧‧‧‧‧‧‧‧Ⅶ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目的 ....................................... 1. 第二節. 議題界定 ................................... 5. 第三節. 實質環境向度的界定 ......................... 6. 第二章 國內生態社區推動經驗 .............................. 9 第一節. 理念與理論發展 ............................. 9. 第二節. 相關研究領域的分佈 ........................ 19. 第三節. 相關研究計畫經驗 .......................... 24. 一、社區營造行動-內政部營建署 行 政 院 永續會生態社區示範 計畫 ............................................... 24 二、社 區 營 造 行 動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綠 色 城 鄉、永 續 社 區 實 驗 計 畫 - 宜 蘭 三 星 鄉 紅 柴 林、桃 園 市 中 聖 中 泰 兩 里 、 馬 祖 南 竿 鐵 板 三 社 區 案 例 探 討 .. 26.

(4) 目次. 第四節 綠建築九大指標之相關案例經驗 ............... 32 第五節 都市計畫「生態社區」實踐經驗 ............... 35 一、政 府 介 入 重 劃 -三 重 某 重 劃 區 街 廓 內 諸 建 築 案 所 建 構 的 「 街 /社 區 」 ............................ 35 二、政 府 介 入 土 地 變 更 -台 北 市 北 投 區 奇 岩 新 社 區 ................................................. 41 第三章 國內外生態社區經驗分析 ........................... 57 第一節. 國外生態定義與標章 ........................ 57. 第二節. 國內生態社區經驗比較 ...................... 65. 第三節. 國外生態社區經驗比較 ...................... 72. 第四節. 國外生態社區規劃案例 ...................... 77. 第四章 台灣「生態社區」評估指標架構初步構想 ............. 85 第一節. 生態指標評估架構系統之分析 ................ 85. 第二節. 生態社區實質指標訂定之方向設定 ............ 91. 第三節. 新建生態都市社區指標建構 ................. 112. 第四節. 都市計劃建築基地生態設計審議指標 ......... 115. 第五節. 農村社區生態整建規劃指標 ................. 118. 第五章 結論 ............................................. 96.

(5) 目次. 參考書目 .......................................... 121.

(6) 目次. 表次 表 1- 1: 九大指標、指標群與地球環境關係表 ...................................2. 表 2- 1: 生態城市的傳統取向與生態取向比較表 .............................11 表 2- 2: 地景生態學的元素與分析表 .................................................13 表 2- 3: 總計劃與子計劃之分工架構及研究內容一覽表 .................19 表 2- 4: 永續社區指標問卷一覽表 .....................................................21 表 2- 5: 營建署生態社區案執行內涵 .................................................25 表 2- 6: 國科會計畫社區特色表 .........................................................27 表 2- 7: 國科會計畫社區指標研究分類表 .........................................29 表 2- 8: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法條-社區串連與綠美化面向 ...............37 表 2- 9: 都市設計審議重點原則-生態社區營造面向 .......................39 表 2- 10:案例申請指標項目 .................................................................40 表 2- 11:主要計畫檢討項目 .................................................................43 表 2- 12:細部計畫發展指標 .................................................................45 表 2- 13:都市設計管制要點策略 .........................................................47.

(7) 目次. 表 3-1: 日本環境共生評估體系分類表 ....................... 60 表 3-2: CASBEE建築環境綜合環境性能評估體系分類表 ......... 61 表 3-3: CASBEE街區建築環境綜合環境性能評估體系分類表 ..... 62 表 3-4: 中國生態住區技術評估體系分類表 ................... 63 表 3-5: 沙崙生態社區必要組構要件分列表 ................... 65 表 3-6: 沙崙生態社區必要組構要件分列表 ................... 65 表 3-7: 沙崙生態社區永續建築規劃設計準則--目標與概念整理表66 表 3-8: 共生生態社區之規劃主張........................... 70 表 3-9: 都市與非都市之生態策略........................... 70 表 3-10:永續農村評估體系................................. 71 表 3-11:英國生態鎮與沙崙生態社區相對比較表 ............... 74 表 4-1: 近年來侵台夾帶超豪大雨統計表 ...........................................87 表 4-2: 生態社區形態之分類表 ...........................................................91 表 4-3: 生態社區實質環境評量指標 ...................................................92 表 4-4: 新建生態都市社區環境評量指標 .........................................112 表 4-5: 自然農村社區生態整建環境評量指標 .................................115 表 4-6: 都市計劃建築基地生態設計審議指標 .................................118.

(8) 目次. 圖次 圖 2- 1 都市計畫法規範下,都市土地合理的使用與配置 ........36 圖 2- 2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制約下,土地開發更符合生態社區的需求 ........................................................37 圖 2- 3 70%開挖率造成覆土面積不足後所衍生的效應 ...........38 圖 2- 4 具豐富的綠色與景觀生態資源的奇岩新社區 ............42 圖 2- 5 主要計畫發展構想示意圖............................44 圖 2- 6 細部計畫發展構想..................................46 圖 2- 7 傳統的工程設計,難以看見生態工法的實踐 ............47 圖 2- 8 以排水為目的的硬性渠道設計,保水於儲水功能無法顯現 48 圖 2- 9 生態社區經驗與生態指標對應圖 ......................50 圖 2- 10 生態社區」與「生態城市」相關領域研究矩陣表 .......56. 圖 4-1 生態社區實質環境指標架構概念圖 .........................................86 圖 4- 2. 85 年-93 年台閩地區機動車輛成長比率曲線圖。 .................87.

(9)

(10) 摘要. 摘要 關鍵詞:生態社區、指標、社區、永續、綠建築.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預計未來六年將積極研擬永續都市、永續社區之評估系統,希望藉 此深化綠建築政策、擴大永續社區之建設,由綠建築逐步邁向生態社區、生態城市之理念與 實踐,作為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後續相關永續政策擬定長期計畫之參考。 本年度計畫之主旨為藉由指標項目與指標內容之案例研究,進行永續生態社區於基地 與建築物物理環境架構之探討。已完成內容包括以下四項: 1.對於生態社區定義與範疇的彙整,重新提出對於生態社區的尺度架構與內容做不同 層面之探討。 2.延續「綠建築」九項指標的相關性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經驗,藉由永續生態社區案例 研究生態社區指標項目、指標內容之分項分析,進行相關文獻與真實經驗的收集與回顧,並 彙整我國建構生態社區物理環境指標之設置範疇與相關議題。從相關實際生態社區之調查與 整理,探討適合台灣自然氣候條件與社區規劃經驗之「生態社區物理環境」具體內容。 3. 回應台灣的綠建築經驗,同時參酌國外相關案例。由於國內社區的實質環境規劃的 角度,與國外對生態社區的發展模式態度以及細部之設計規劃要求的角度不盡相同,因此藉 以彙整分析個案例之重點及規劃執行之手法,分別提出相關案例經驗中的建築因子與環境因 子等生態之互動關係,建構回應台灣既有各種不同之住居模式之「生態社區物理環境指標」 議題架構。 4.同時彙整各國之生態社區評估相關之指標,進而分析歸納整合各國之指標內容及概 況。同時與台灣相關法令與相關之建築指標作彙整比較缺失,研判出台灣所適合之指標架構 各項內容。 因此整體研究計畫對於未來台灣推動生態社區指標提供先期之資料收集彙整,對台灣之生態社 區做評估及判斷,討論建構適合台灣之生態社區指標初步之架構內容。.

(11) 緒論. ABSTRACT Key word: Eco-community, Sustainability, Community, Index The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ABRI) , Ministry of Interior, schemed positively to plan the assessment systems of sustainable urban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y in next six years for strengthening the green building policy, expan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 and tending to the idea and concrete of eco-community and the eco-city from green building gradually. Those are what will b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a long-term plan of drawing up the sustainable policy by ABRI. The primary intention of plan in this year is by the index events and content of case studies to carry on probing the structure of sustainable eco-community to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its site and buildings. The completed events are including four items as following: 1. Collection of the definition and the category of eco-community, and re-proposing the different layers of scale and content of eco-community. 2. The relevancies of nine indexes in “Green Building” and the experience of Community Overall Gentrification were continued. The collections and review of research and real experience were done through case studies of sustainable eco-community, and analyses of eco- community targeted events and content. The related issues and located areas were also be converged. The concrete content of “physical environment in eco-community” was be discussed by investigations and analyses of real eco-communities and fitted the climate and the community planning experiences in Taiwan. 3. Responding the green building experiences in Taiwan, and simultaneously considering the overseas related cases. As a result of the domestic community’s substantive environment planning way is not the same at all as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s and detail design requests of overseas eco-community. Therefore, by collecting analyses of case studies and technique of the planning executions, the architecture factors, environment factors and other eco-factors of related case studies were proposed separately to construct the structure of “eco-community physical environmental indexes” that can respond the various existing living patterns in Taiwan. 4. Collection of eco-community assessment indexes in other countries to survey and analyze their contents and situations. Those results also were taken to compare with the status in Taiwan to decide the suitable structure and content for Taiwan. Above of all, this whole research project is a pioneer that not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for animating the eco-community indexes in future, but also assesses the eco-communities in Taiwan to correct and construct the structure and its content that are suitable to eco-communities in Taiwan..

(12) 生態社區物理環境指標先期研究.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目的. 一、研究說明 自 1992 年的「地球環境高峰會議」以來,環境保護議題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國際社會 也展開了追求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實際行動。其中針對人類居住環境的 改善與自然生態之間的共榮共存更是重要的工作。各國也相繼推動有關綠建築與生態城市之政 策與具體做法,以具體實踐永續發展之理念。 近年來的地球溫暖化現象益發嚴重,全球為解決地球溫暖化問題而提出 CO2 逸散減量策 略,並進而提出京都議定書作為全球簽定議定書國家共同之環境規範。因此,世界各國正積極 研提工業、交通與建築等各種環境解決對策,建築環境中以永續建築為環境主要解決對策,一 個不僅需面對音、光、熱、氣、水、綠、生態關係之環境協調性。更需對於環境永續生命週期 之生存提出解決對策,如何於建築物生存過程中對環境產生零排放、零污染與能源減量依賴等 均甚為重要。 我國於民國八十五年成立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經建會亦將「綠建築」納入「城 鄉永續發展政策」之執行重點。民國九十一年開始推動之「綠建築推動方案」,更是大力在營 造建物的規範上,有了更明確具體的做法。內政部分別於民國八十四、八十六、九十一及九十 二年九月於建築技術規則增(修)訂「節約能源」條款與綠建築專章,規範建築外殼耗能基準 值,另以台灣亞熱帶氣候的研究為基礎,充分掌握國內建築物的耗能、耗水、排水、環保之特 性,訂定綠建築評估指標系統,包括綠化、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CO2 減量、廢棄物 減量、污水垃圾改善七大評估指標,並於民國九十二年增加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指標擴大為 九大評估指標受理申請綠建築標章。而民國九十三年三月公告「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篇」 新訂第十七章綠建築專章,亦將相關規定推向法制化階段。 「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的九項指標,就各項指標重要規範與設計策略執行上之特質 依其與地球環境相關性,即氣候、水、土壤、生物、能源、資材特性,可區分為生態、節能、 減廢、健康等四個指標群,其相關關係如表 1 所示;每指標群分別規範建築體可節約能源與節 省資源、增加 CO2 固化量之需求。其中,生態指標群包括生物多樣性指標、綠化量指標、基地 保水指標,節能指標群包括日常節能指標,減廢指標群包括 CO2 減量指標、廢棄物減量指標, 健康指標包括室內環境指標、水資源指標、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1.

(14) 生態社區物理環境指標先期研究. 表 1- 1:九大指標、指標群與地球環境關係表 大指 標群. 指 標 名 稱. 生態. 與地球環境關係. 排序關係. 氣 水 土 生 能 資 尺 空 候 壤 物 源 材 度 間. 操作次 序. 1.生物多樣性指標. * * * * *. 2.綠化量指標. * * * * *. 3.基地保水指標. * * * * *. 節能. 4.日常節能指標. *. 減廢. 5. CO2 減量指標. *. * *. 6.廢棄物減量指標. *. *. 7.室內環境指標. *. * *. 先 ↑ ∣ ∣ ∣ ∣ ∣ ↓ 後. 健康. 8.水資源指標 9.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 * * *. *. *. 大 ↑ ∣ ∣ ∣ ∣ ∣ ↓ 小. 外 ↑ ∣ ∣ ∣ ∣ ∣ ↓ 內. 日本亦於 1990 年代起由建設省住宅局推動環境共生住宅之計劃與建築鼓勵工作,藉由示 範社區之引介提供後進者學習修正之藍本。該計畫主要環繞於地球環境之保全、周邊環境之親 和性、居住環境之健康舒適性等三方面著手。 日本國土交通省亦主導開發建築物環境性能效率評估(CASBEE),提出建築環境品質性能 (Q)與建築物環境負荷(L)之評估架構,將室外環境之敷地處理列入評估,分別將生物環境保全 創出、社區景觀考量、地域性美質適意之評估內容納入考量中,此可與綠建築指標中之生態類 指標相結合,亦即可就生物多樣性指標、綠化量指標、基地保水指標相關。該評估架構觀點亦 提供思考建築物、環境、地域的尺度範疇之新思維。 隨著地球環境異化程度之惡化現象與日俱增,對於人類與萬物共生之環境而言,單純的 物理環境因子調和與永續生命週期之確保,已不足以維繫人類與萬物之共生關係。生態建築之 概念與想法自 1980 年代萌生於北歐國家後,即開始被世人所矚目,生態社區之建構歷程與經 驗更為有志者學習與仿效的對象。如何有效掌握生態住宅之建構策略與技術,生態社區設計指 標應為可學習之綱要計畫,應可作為後進者學習努力之目標。 近年來,全球對於氣候變遷所需因應之乾旱與暴雨現象,已逐漸產生需建構更為生態節 能之整體都市環境之想法,因此如何就既有都市涵構、新建社區聚落等空間以永續生態思維予 以建構,實為各先進國家正在進行之努力方向。我國現階段正有完善之綠建築推動與建設基 礎,可以於此階段再進一歩擴展關切領域,落實生態環境實踐之範圍將有助於改善我國既有之 環境趨於節能化、永續化與生態化。.

(15) 第一章 緒論. 二、工作目標 我國由於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都市建築逐漸趨向高密度開發,不當的建築開發及營建產 能若過度成長,將使地球生態環境受到衝擊,而全球氣候變遷與都市氣候惡化、能源資源耗竭 危機、公共衛生品質降低等問題有一定程度之關聯性。為促進人居環境中建築與環境之共生共 利,避免建築生產過程影響環境生態、製造污染、浪費能源資源。因此,敷地生態環境科技將 成為重要之綠建築產業技術,亟需整合居住產業各領域共同研商發展策略,以因應由建築過程 所引發的環境議題,永續經營居住環境以提高生活品質。 永續建築設計主要精神在於能與建築基地與建築體鄰近環境之環境資源與環境能量相融 合,為能充分因應建築與各項環境因子的互動關係,需分別依其與建築規劃設計之配置計畫與 建築型態等等之間建構出不同之永續生態環境空間計畫。 台灣近年積極推動「綠建築推動方案」(2001 年 3 月至 2007 年 12 月),大力在營造建物 的規範上,有了更明確具體的做法。具體做法包括公有新建建築物管制綠建築設計、舊有建築 物協助辦理綠廳舍改善、空調及建築物外殼節能改善計畫、再生建材技術研發及推廣產製、建 立綠建材標章制度、推廣綠建築觀念、綠建築國際接軌、推動綠建築法令分階段全面實施等, 台灣在推動綠建築的決心與具體成果,在國際社會中也深獲肯定。 基於上述綠建築政策基礎,計畫發展永續都市、永續社區之研究與發展計畫,以進一步 作為永續國家政策之接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預計未來六年將積極研擬永續都市、永續社區之 評估系統,希望藉此深化綠建築政策、擴大永續社區之建設,由綠建築逐步邁向生態社區、生 態城市之理念與實踐,作為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後續相關永續政策擬定長期計畫之參考。 本年度計畫之主旨為藉由指標項目與指標內容之案例研究,進行永續生態社區於基地與 建築物物理環境架構之探討。本計畫乃於本年度研提地域環境建構生態社區環境條件之先期研 究。目標包括以下三項: (一)探討適合台灣自然氣候條件與社區規劃經驗之「生態社區實質環境」具體內容, 藉由永續生態社區案例研究生態社區指標項目、指標內容之分項分析,進行相關文獻與真實經 驗的收集與回顧,並探討我國建構生態社區實質環境指標之設置範疇與相關議題。 (二)回應台灣的綠建築經驗,同時參酌國外相關案例。由社區的實質環境規劃的角度, 建構回應台灣既有各種不同之住居模式之「生態社區實質環境指標」議題架構。 (三)進行永續生態社區物理環境架構之探討,分別提出相關案例經驗中的建築因子與 環境因子等生態之互動關係與應具架構內容,提出初步的「生態社區實質環境」準則模式,做 為後續決策訂定指標之相關研究的參考依據。. 3.

(16) 生態社區物理環境指標先期研究. 三、研究流程:.

(17)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議題界定. 一、在諸多對於「生態社區」的討論中,本案關注於實質環境的部分,因此,在經驗累 積的考量上,選擇以回應既有「綠建築」九大指標的操作意義,重新關注的是從「擬自然」到 「形成自然過程」的環境條件,設定於從既有之居住單元的擴大以與周遭環境產生結合效應。. 二、「生態」是一種效應,「生態社區」的尺度需要在操作中進行界定。目前一般公寓 大廈是以「綠建築」所規範。但是從「公寓大廈管理辦法」來看,此一類型的住居型態,在組 成規模上足以稱為「社區」。相同對象,從「綠建築」到「生態社區」的操作意義何在?或是 幾個基地逐漸所建構的街廓的生態效應,開放空間與綠帶的串連。. 三、「生態社區」是一個過程,並不是以建築物興建做為界定範圍。所以有關於生態討 論是一個「機制」的建構,有時間性的,是可以永續經營的。除了新的社區之外,關注於在既 有的條件下,如何進行「填充」與「修補」並進的生態策略。. 四、實質環境向度有關於生態社區「指標」的達成,從公共執行的角度來看,包括「原 則性」、「指導性」與「強制規範性」等。生態社區做為環境規劃的理念,除了獎勵性策略之 外,各種建築審查的規範性條件是需要的。一般的環境規範包括「明晰」與「默會」二種。「明 晰」的規範可明訂於法令,甚至藉由可量化與可描述的方式來執行,透過獎勵機制來落實。「默 會」的規範可以回應一些無法以「明晰」規範的部分,但是實際上也產生作用者。例如目前各 縣市政府所執行的都市設計審議工作,「生態」在所參加的場合中往往是重要的「規範」,委 員們關心綠覆率、基地保水(基地滯留的可能,也是防洪的考量)等等,透過審議過中的建築 規劃與設計操作,嘗試將相鄰基地的綠帶串連等等,擴大生態的效益。 因此,在一個開放的規劃設計架構下,從實質環境的規劃設計來看,專業界的倫理,專 業分享的職能,公共工程的標準作業程序或是「綠建築」的要求。特別是透過都市設計審議的 機制,等等的一連串,可以有效建構一個生態社區。. 5.

(18) 生態社區物理環境指標先期研究. 第三節. 實質環境向度的界定. 從規劃設計工作的角度來界定「生態社區」,主要從都市計畫(規範)與實質環境規劃 之事務(planning tasks)中進行「實質環境向度」的界定。 一、. 規劃事務的「實質環境向度」 「生態」作為規劃設計意圖,一方面在於建構一個永續的人類居所,另一方面是反省過 去的人類環境作為。旨在找到一套介入實質環境的操作模式。因此「生態社區」的目標可以轉 變成為一個平台。 (一)「基盤」:城市治理的基本態度,是一種選擇。 除了新建地區之外,「生態基盤」的積極作用在於回應工業區轉變前的「灰色土地」或 是都市開發過程中「破壞性建設」所造成的空間失序的城市空間的改造。因此,「基盤」的工 作主要是一種選擇,而在這樣的環境價值中,如何選擇一套「生態社區」的基盤是關鍵的。對 於既有的環境,「生態社區」是來自於修復與修補。 (二)「架構」:回應新的社會空間計畫書與路徑,一種選擇,一種生活方式。 都市過程中已逐漸建構一個新的都市經驗,為了維繫一個龐大都市空間的運作,是需要 著重於都市的經營管理工作。在都市規劃設計的領域中所謂的「系統設計」是一項關鍵性的工 作。「系統」建構同時是一種都市經理策略,在以生態作為都市發展的主軸,可以結合各種設 施與都市建築的都市建設網絡,以具體的空間策略將都市空間中的各項資源整合起來,化零為 整。 (三)「介面」:個別建築與基地的關連性,建築的調解機制的作用所在。 都市建構的規則乃由既定法規體系訂定,但仍有因地適宜與配合當地環境與文化特色進 行調整之機制需求,而都市設計審議制度於此方面即扮演了重要之調解功能,有必要透過都市 設計與街道層級之環境考量,將都市與建築相關介面予以有效連接。. 二、. 從實質環境的界定回來重新定義「社區」 綜觀台灣國內,包含了許多不同類型的社區,無論在尺度規模、空間脈絡或是發展歷程 上皆不盡相同,也衍生了獨殊的生態議題。因此,我們認為應該針對各種類型的社區,提出針 對實質環境的認識。 然而,能夠有效地納入「生態社區」實質環境的討論架構內,其空間範圍應有某種程度 地界定清楚,且規模也不宜過於龐大。「社區」具有非實質的條件,不容易以空間作為界定。 但是若以現況條件而言,依照不同的尺度、密度與開發方式,因此我們以建築類型作為討論社 區的切入。經過時間所形成的聚落,有清楚的範圍。大致可分為農村、都市與新社區等三種類.

(19) 第一章 緒論. 型,分述如下: (1).R-1.農村-集村(聚落):居住地較為集中,週遭為耕作地或自然區域。 (2).R-2.農村-散村:居住地較為分散,且與耕作地或自然區域融合。 (3).R-3.農村-重劃區:鄉村地區整體開發之重劃區。 (4).U-1.都市-大街廓開發:跨數個街廓尺度的大街廓開發,通常為一個或數個鄰里單元 的規模。 (5).U-2.都市-複層公寓群:為較早期開發之四~六層公寓住宅,緊臨街道而興建。 (6).U-3.都市-舊街區:通常都市最早開發的區域,線性發展的街道空間,毗鄰而建街屋 (透天厝)。 (7).U-4.都市-住宅大廈群:如國宅、民間建商推案之住宅大樓。 (8).N-1.新社區-新市鎮開發:由政府推動的大型新市鎮開發(new town),如淡海新市鎮。 (9).N-2.新社區-街廓開發:全新且完整的區塊開發,如都市內之重劃區。. 三、. 生態社區「實質環境向度」規劃設計的呈現方式 (一)應用時機:. 隨著社會要求,「生態」觀念已經成為建築設計重要理念之一。目前除了個別建築所相 關的「綠建築」獎勵之外,生態社區可以延伸到地方政府執行的工作角度,在進行整體的考慮 與審核程序初期(如都委會審議的準則),可趨於指導性準則以供參考。而後期的審核程序(如 雜項執照與建築執照等)較具規範性,則需具有強制實施性質的準則。之外,目前地方政府所 實施的「都市設計審議」則更為細緻的可供進行有關於建築開發案之實質向度的「生態」審查。. (二)依據「生態社區物理環境指標」議題架構提出呈現方式: 1、都市政策 指認城市的生態敏感地圖,作為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的依據,可以在土地使用管理來落實。 目前之都市計畫仍是以整個城市為單位進行土地使用之規定訂定,主要是以機能考慮,如居住 區與商業區各有不同之建蔽率與容積率的規定。因此,並沒有考慮其特定之基地條件與特色。 在此一狀況下,不只是城市特色無從表現,也無法產生對於特定基地條件敏感之建築物的產生。 以永續為目標的「生態城市」,其所欲建構的生態體系,不是一種建設設施投入,而是 重新提出一張土地使用的細緻規範。這之間的距離需要透過既有之調整機制來進行。所謂「景 觀敏感地圖」可以成為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之建議,透過分區之檢討機會,以劃定都市設計審議 範圍或是項目、細部計畫圖說加註等等方式來落實。 7.

(20) 生態社區物理環境指標先期研究. 2、量化指標 由政府或立法機關訂定法規,提出某些原則以及提供詳細計算與研究來說明該項條件的 規範性。將生態準則列出確切數量化的要求是易於執行的方式。 3、「手冊方式」(Time-saver standards for Eco-community)或「準則模式」 生態社區的規劃設計所具有的創意性實踐方法往往無法藉由生態規範而引導。因此,如 何藉由專業職能的交流是重要的關鍵,使得生態社區成為普遍的分享職能。以案例或是研究作 為根基的「Time-saver standards」或是「設計手冊」是重要的操作性工具。 公共工程特別是基礎設施工程是關鍵,在公共工程推動中,建立「生態社區」標準作業 程序(SOP)的建立,可以更積極藉由公共設施的轉變,落實生態的理念。 而從生態的時間性來說,這樣的模式也需要成為社區居民所共同遵守,一個生態社區的 成功,在長期的經營管理方面。「社區生態規劃設計與經營手冊」的擬定可以成為「公寓大廈 管理辦法」的一部份。 4、都市設計管制要點 在初步尚未進行通盤檢討變更的階段,建議可以透過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的運作機制中 來進行檢驗,以審議方式對一些關鍵區域進行討論,尋找落實的機會。這些經驗的累積將有助 於後續進行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之參考依據。. 另外,為了避免增加目前審議之工作負擔,也可以「建築管制準則」方式,標註於都市 計畫細部圖說中,其結果送委員會備查之方式。或是委由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之幹事會議決行 之。而對於有所爭議之提案則需要送請大會討論。.

(21) 第二章 國內生態社區推動經驗. 第二章 國內生態社區推動經驗 第一節 一、. 理念與理論發展. 關於生態議題 VS.規劃專業 (一)生態環境課題的浮現. 生態環境的規劃起始於 19 世紀末期,George Marsh 於 1964 年於「Man and Nature: Physical Geography as Modified by Human Action」所提出的構想,他認為合理的規劃人 類活動,使之與自然環境協調,而不是破壞自然。城市規劃思想家 Patrick Geddes 於 1915 年於「City in Evolution」一書中則強調在規劃過程中將自然引入城市,並將之與自然合諧 的規劃方案,他認為需由人與環境的關係出發,有系統的研究現代城市成長與變化的動力。 1950 年代生態系統理論為基礎的現代生態學已有基本雛型。1960 年代持續高漲之環境 保護運動,使人類反思人與自然之關係,重新探討協調人類活動與自然過程互動之途徑,這 種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共生共存的觀念,形成一個標榜為永續生態規劃概念。Ian L. McHarg 於 1969 年在《道法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一書中,提出土地利用生態規劃方法的具體 作法,確立了以生態決定因素確定可能的土地利用類型最適區位的設計方式,並將生態學的 原理具體的應用於城市生態規劃中。 1970 年代之後的城市問題與環境污染問題益發加劇惡化,人類意識到城市是一個以人類 為主體的生態系統,城市生態學因此而產生。城市生態學將城市視為一個生態系統,除了研 究其型態結構外,更注重其組成成份之間的相關關係,與其能量流動、物質代謝、信息流通 與人類活動所形成的格局與過程。由生態學者對城市生態學的觀點,城市是陸域的人工生態 系統,是以人為中心的生態系統,需研究人類棲息環境之生態系統。 1976 年,美國 Robert G. Bailey 提出生態區劃概念,按照地域、區域、分區與地段等 四個空間關係劃分,其依生態功能予以分區,並運用現代生態學的理論,充份考慮區域生態 過程、生態環境品質、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以及生態環境對人類活動強度敏感性關係基礎的綜 合功能分區。 以城市生態功能區劃而言,生態承載力的大小可以反映出一個區域資源、環境、生態狀 況對社會經濟發展水準的支撐強度和可承載的人口數量多寡。生態足跡反應了生產人們所消 費之資源和吸納所產生廢物所需要的生物生產土地總面積與水資源總面積。將生態足跡需求 與自然生態資源所提出生態服務能力比較,可反映出於一定社會發展階段與技術條件下,人 們社會經濟活動與當時生態承載力之間的差距。 1980 年代,將城市生態系統視為一個生物有機體的概念,加入生態系統需健康的定義, R. Costanza 於 1992 年將生態系統健康歸納為六個概念: 1、健康是生態系統內穩定的現象; 9.

(22) 生態社區物理環境指標先期研究. 2、健康是沒有疾病的; 3、健康是多樣性或複雜性的; 4、健康是穩定性或可恢復性的; 5、健康是有活力或增長的空間; 6、健康是需系統要素之間的平衡。. (二)生態城市與永續發展 「生態城市」一詞最早見於 1971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計畫」(Man and the Biosphere Species Databases)討論中被提出。會議中建立城市生態規劃的五個準則,包含 1)生態保護策略;2)生態基礎設施;3)居民的生活標準;4)文化歷史之保存;5)將自然融入 城市。該計畫於 1984 年指出,生態城市規劃要從「自然生態」與「社會心理」兩方面,以創 造一種能充分融合科技與自然的人類活動的最適環境,誘發人的創造精神和生產力,提高物 質與文化生活水準,並建議以下綜合研究之發展要點(王如松,1991): 1、將城市、近郊與農村視為一個複合系統研究大範圍內的城市分佈格局; 2、必須與區域規劃相結合,研究城市問題; 3、應把環境數據納入經濟決策; 4、建立一套可評比的社會、經濟和自然價值的生態指標體系; 5、將難以定量的生態因子加以考量; 6、考慮 5-20 年的中長期尺度作動態研究; 7、展開跨行業、部門的子系統間相互關係及相互衝突目標的研究; 8、規劃與進行過程中,始終作社會、經濟、自然變量綜合考量; 9、推廣系統分析與模擬,以預測發展趨勢; 10、研究結果應作為決策者替選方案,並落實群眾參與。. Walter 等人(1997)則認為生態發展是一個長遠的過程,現階段的課題是將現存的道路、 建築物及景觀再循環利用而轉變成高品質新形式的利用,將生態城市邁入成熟的階段。職此, 提出永續發展的生態規劃原則: 1、保護、保存及恢復自然景觀; 2、建立實際成本價格制度以成為經濟可行性的基礎; 3、支持當地的農業、當地的商業、產物及服務業;.

(23) 第二章 國內生態社區推動經驗. 4、發展簇群式、混合使用、行人專用道的生態社區; 5、使用進步的交通、通訊及生產系統; 6、將保育最大化並發展可更新的資源; 7、建立再循環計畫及再循環物質工業; 8、支持大範圍的教育,以鼓勵直接參與的民主;. (三)生態規劃設計的內涵 在 Sim Van der Ryn 與 Stuart Cowan 所著的 Ecological Design(中譯《生態設計思考 邏輯》,2002)一書中,提出「生態設計」是一種整合的、負有生態義務的設計規則。他有 助於結合分散在綠建築、永續農業、生態工程與其他領域的努力。生態設計兼具一個長遠的 願景及一個實用的工具二者。藉著將生態放入設計最重要的地位,他提供明確的方式,減低 能量與原料使用、減少污染、保留棲息地,及促進群體、促進健康與美麗的事物。書中並提 出永續性(可持續性)的設計觀點—將環境科學與設計原則結合起來,唯有透過工業設計師、 生物化學家、衛生工程師、濕地生態學家、建築師與物理學家等跨領域的對話合作方能達成。 遂提出五項設計原則,分別為「場所中誔生的解決方案」、「生態核算激發設計」、「設計 結合自然」、「人人都是設計師」、「自然的可視化」。. 表 2- 1:生態城市的傳統取向與生態取向比較表 考慮議題 決策主要標準 形式 能源 物質使用. 傳統規劃設計 經濟報酬. 生態規劃設計 人類與生態的健康 根據生態區域的特徵以及地方 全球通用一套標準方法 文化、需求及資源狀況來進行設 計。 傾向於使用非再生性石化燃 傾向於使用可再生能源及強調 料及核能。 溫室效應氣體的減量。 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易造成 強調再利用、回收、容易修復、 空氣、水及土地的環境破壞 彈性及耐久性. 考慮的時間 範疇. 短期. 長期. 空間尺度. 注重單一尺度. 考慮不同尺度間的互動關係及 整體的配合。. 與環境間之 關係 知識基礎 決策過程. 傳統設計是利用大自然,盡量 控制大自然;在此自然屬於隱 性的。 強調特定學科的知識 由上而下,專家主導. 生態設計是強調與大自然相 融;在此自然是顯性的 強調不同學科知識間的整合 強調民眾參與. (本表來源:Van der Ryn & Cowan, 1996: 26-28) 11.

(24) 生態社區物理環境指標先期研究. 二、生態環境的規劃知識與技術 永續生態城市欲達成永續性必須以建立指標體系或架構作為檢定方式,永續發展之作法 乃提出生態規劃與設計原則、準則,進行選定基地之規劃與設計,以達成生態系統的生態化 與健康目標。 支撐城市生態系統乃由水資源、土地資源、能源、大氣環境、植被、綠地等因素所組成。 為城市提供生態支援的系統,需由大區域環境之主廊道、次廊道與區塊等三部份組成。主廊 道需由連續的山體、水系、林帶、生態區、野生動物走廊或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等組成。次 廊道則由道路綠化、綠帶與林蔭大道所組成。區域則為由公園、廣場綠化、水池、花圃與庭 園構成。此三部份的點、線、面結合,可構成城市生態支援系統的骨架,以達成保護自然演 進過程與城市生態系統,發揮生態調控效應,創造良好的居住區環境。 以城市環境與社群而言,社區為城市整體規劃的最小單元,欲建構永續都市之架構,生 態社區之建構為永續發展與地方性行動的基礎單元。生態社區以生態環境為主,人文歷史脈 絡為輔,加入共生生態地區循環的觀念,可創造具有認同感與社區意識之優質生態範疇,其 具體作法為以建構生態環境與共生循環架構為主。 如何延續生態廊道系統,結合綠手掌、水圳生態等藍綠生態環境,維護地區生物多樣性 之基盤架構,以保持生態足跡不至於被都市計畫中之基地境界線、都市交通設施所割裂至為 重要。因此,打破都市公共領域與私有基地之藩籬,將公共自然環境之藍綠生態資源與能源, 和基地內之外部空間藍綠設施串接,將有助於都市基盤由點、線、面之串接,共同構成生態 都市的孔道與棲地。. (一)地景生態學 Richard T. Forman 與 Michael Godron(1986)等人提出之地景生態學理論,將構成自 然與人造地景的元素區分為:嵌塊體(patch)、廊道(corridor)與基質(matrix)等三種類型。 嵌塊體是地景空間比例上所能見到的最小均質單元,為地景生態研究之基本與重要單元;而 基質是相對面積高於地景中其它任何嵌塊體類型的要素。廊道則是具有通道或屏障的線狀或 帶狀嵌塊體,於空間之分佈可為連續或間斷存在,其不僅具有保護作用且可以提供重要資源。 因此,廊道可作為某些物種之棲息地、物種遷徙之通道、分隔地區之屏障或過濾器、基質之 環境與生物源。而結點(nodes)為廊道交接及物種的源頭(source)或匯集處(sink),且結點亦 可為中繼站,此點常能控制某些物流,其藉由廊道與其它結點相連而構成網絡(network)(引 自郭瓊瑩,2003:2-4)。因此,我們可以得知廊道與網絡系統之建立對自然環境敏感區之規 劃與管理至為重要。.

(25) 第二章 國內生態社區推動經驗. 表 2- 2:地景生態學的元素與分析表 元素. 地景元素. 土地使用. 干擾嵌塊體. 都市中建築及土地使用. 殘存嵌塊體 嵌塊體. 聚居地嵌塊體 種植嵌塊體. 都市邊緣之農田或工業區,舊有歷史 建築、老街市區中獨立山丘 農村聚落、住宅社區、商業區 各種農業區、人工林、都市中之公園 綠地. 環 境 資 源 嵌 塊 保育區、風景區、國家公園、歷史保 體 廊道. 空間廊道 行為廊道. 存區、海洋、河川 都市綠帶、園道、帶狀開放空間、都 市藍帶(河川、渠道) 鐵公路、街道、傳統街廓、遊戲巷. 基質(Matrix). 山坡地、丘陵、平原、高山. 網絡. 藍帶網絡、綠帶網絡、交通運輸網絡. 生態緩衝區. 海岸潮間帶、森林外圍緩衝區. (二)生態地區指標 汪小玲等人(2005:21)的〈生態城區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一文中指出,必須透 過科學且合理方式來建立「生態城區的指標體系」原則 1,分述如下: 1、科學性:要能較客觀和真實的反映城區系統的發展狀況; 2、可持續性:指標的選擇要能較好描述與度量未來的發展趨勢; 3、可操作性:指標制定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訂量考核規定年限內生態城區的建設情況,因 此要將指標的目標值與城品規劃目標以及規劃實施的方案相結合; 4、數字化:指標應該易於測度,便於分析和預測,沒有穩定來源的評價指標不能採用, 有利於與城區往年數據以及其他城區之間進行比較; 5、重點性:突顯其共同性,選取有代表性的指標與主要指標,使指標體系簡潔而完備。. 生態設計所涉及的知識、技術與執行方式,其範圍實屬既廣且深,包含有較小尺度的實 質環境的設計問題,同時也包含了較大尺度的永續政策的制定。現有的社區生態設計大致在 三個層面上進行,一是建築技術層面,包括改善能源使用效率、採用環保綠材料、運用非機. 1. 「城區」指的是城市規模下的區域單位,類似我國的區級行政單位。 13.

(26) 生態社區物理環境指標先期研究. 械(誘導式)的氣候適合技術,使用再生能源;二是都市基盤工程層面,包括了中水系統、 雨水利用、生態的道路交通系統;三是規劃與政策層面,包含採用「緊緻的」(compact)佈局 模式,透過多功能的土地使用方式和完善的服務設施以創造可居性強的社區,提供可負擔的 住宅、保護社區及周邊的生態資源,促進區域發展等等(程世丹,2004:85)。. 三、關於「生態社區」(Eco-community)的討論 目前國際上對於生態社區尚無明確、統一的定義,甚至不同國家或地區對其稱謂也不盡 相同。在中國,稱為「生態社區」或「綠色社區」居多,而歐美國家則以稱「可持續社區」 (即「永續社區」)、「健康社區」、「可居性社區」或「生態村」較為普遍(程世丹,2004: 83),雖然名稱不同,但大多數社區的發展目標仍比較一致,即尋求社區「永續發展」的進 路。因此,這些名詞之間界限較為模糊,並常常互為替代。但是不論以何種名稱出現,都可 視為「永續發展」在社區層面上的具體體現,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有生態城市與生態建築等等。 大多數的生態社區都致力於所謂的 3E 問題之間的平衡,即兼顧環境(Environment)、經 濟(Economy)與社會公平(Equity)三個方面,致力三者的相互關聯,彼此協調成為整體發展的 驅向。以美國明尼蘇達市為例,該市的市民曾對「永續社區」下過一個定義,「永續社區是 一個使用其資源以滿足現今之需求,同時保證適宜的資源留給未來的世代。永續的社區位全 體居民尋求較佳的生活品質,同時保持自然長久的運作能力,以減少廢棄物、防制污染、促 進有效性及開發地方資源以活化地方經濟。永續社區內的決策產生自豐富的市民生活及社區 成員分享資訊。一個永續社區像一個生活系統,在其中人類、自然集經濟元素是彼此相互依 賴,而且從彼此獲取力量」( Roseland,1998;引自孫宛琳,2004:17) 。 國內學者李永展(1995)認為以「生態社區整體」面來定義生態社區,即為建立安全、 健康、有地方特色的社區;透過民眾參與,落實社區自治;社區資源(包括實質環境資源、文 化資產及經濟資源)永續利用;社區多樣性(包含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永續發展;「減量、 回收、再使用」3R 政策的落實;與綠色消費之概念等皆可稱之為生態社區。 除了李永展之外,林憲德(1997)也曾以「生態社區單元」面來下定義,而直接提出生 態社區的定義為:「最小資源的輸入及最小廢棄物的輸出」以及「消耗最少的地球資源,製 造最少廢棄物的社區環境設計」的消極定義,爾後,又轉變成「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 建築物」之積極定義,故「符合生態環保設計」、「符合地球環保設計」之社區,皆可稱之 為生態社區。. (一)生態社區的分類 關於社區意涵的討論,國內外學者皆認為眾多社區之間的歧異性(尺度、規模、社經條 件、人口組成、生態資源…),使得無法將社區視為一均質產物,亦即沒有一放諸四海皆宜 的評判或認定標準。因此,針對各種不同類型的社區,應有不同的永續發展問題、策略與議.

(27) 第二章 國內生態社區推動經驗. 程。Marie D. Hoff(1998)將之分為「都市型社區」、「鄉村型社區」與「區域型社區」等 三類。而三種類型社區所著重之議題如下(引自張珩、刑志航,2004:32-33): 1、都市型永續發展社區:處理生態環境汙染及都市貧富不均的永續社區生活環境議題。 2、鄉村型永續發展社區:著重於解決環境資源不足及產業轉型,社區產業永續發展之相 關議題。 3、區域型永續發展社區:共生生態領域範圍內之永續發展議題。 此外,中國武漢大學程世丹教授(2004:85-87)將生態社區分為「城市型生態社區」、 「郊區型生態社區」與「村落型生態社區」等三種實踐類型。. (二)生態社區的評量面向 依據「全球生態社區網絡」(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 GEN)之評量標準(Community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CSA ) 2,生態社區必需在生態環境、社群關係及經濟生活、精 神及文化等三方面都能永續,才能稱為生態社區。其評量標準包括: 1、社區的生態層面: (1)屬性:當一個社區的發展,具有下列各項屬性時,可以說該社區生活的生態層面是 平衡的: a.人們和所居住的地方深深地連結在一起。地方的界線、優點、缺點及節奏都很清楚, 人是這個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並在其中和諧地生活著。 b.自然界的生命生態系統及自然運作過程的受到尊重;野生動物及植物的棲地受到良好 保護。 c.人類試著改變生活方式,而不是在破壞環境的完整。 d.食物的來源主要來自當地或同一生態區域的鄰近地區,是有機、沒有污染的,並可提 供均衡的營養。 e.使用自然的、來自同一生態區域的鄰近地區以及合乎生態(可再生、無毒)的建材及方 法,設計與自然環境調和及相輔相成的建築物。 f.運輸系統及方法能運用節能的方式。 g.將消費及垃圾量減至最低。 h.有乾淨、可再生的用水供應。社區知道用水的來源,並且尊重、保護及節約水源 i.人類的廢棄物及廢水以有益環境及社區的方式進行處理。 j.使用可再生、無毒的能源,供為社區的熱能及電力。創新的科技沒有被濫用或被抑制, 2. 引自 http://gen.ecovillage.org/activities/csa/pdf/CSA-English.pdf 15.

(28) 生態社區物理環境指標先期研究. 而運用於社區共同的福祉。 (2)生態檢核項目 a.在地意識:社區位置及規模;自然保育及復育 b.食物的供給、生產及分配 c.基礎設施、建物及交通運輸—生態材料、方法及設計 d.消費型態及固體廢棄物處理 e.水源、水質及使用方法 f.廢水及水污染處理 g.能源及使用. 2、社區的社會層面 (1)屬性:當一個社區的發展具有下列各項屬性時,可以說該社區生活的社會層面是平 衡的: a.在社區中有一種社會穩定感及活力;有安全及信賴的基礎,使每個人能為共同的利益 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 b.有空間及制度以鼓勵及促進溝通、彼此關係與生產力。 c.有充分的機會或技術促成社區內的溝通,也促成與全世界社區的連結。 d.社區的才能、技能與其他資源都在社區內自由共享,並且提供給社區以外,做更大的 服務。 e.多元價值受到尊重,並被認為是自然環境及社區關係中健康、活力與創造力的來源。 接納、包容及透明化有助於瞭解多元化的益處,使環境體驗及社會經驗更為豐富,並 且促進社會公義。 f.個人的成長、學習及創造力都能受重視與培育;所有年齡層的團體都能透過各種的教 育方式得到教導與學習的機會。 g.可選擇各種方式來恢復、維持或促進健康(身體的、心理的、情緒的和精神的),包括 自然及各種療法—例如靜思及體能工作。 h.適當的資源流通,資金、物品及各種服務的收受、贈與可以平衡達到社區的需求,有 剩餘則共享。 (2)社會檢核項目 a.坦誠、信任與安全;公共空間.

(29) 第二章 國內生態社區推動經驗. b.溝通—想法與資訊的流通 c.網路擴展與服務—資源交換(內部或外界) d.社會的永續—多元與包容;決策機制;衝突解決 e.教育 f.健康照護 g.永續的經濟—健全的區域經濟. 3、社區的精神層面 (1)屬性:當一個社區的發展具有下列各項屬性時,可以說該社區的精神層面是平衡的: 透過藝術及其他的文化活動和慶典而獲得永續文化活力。創意及藝術被視為是表達我們 和宇宙的結合及互相依存的關係,同時鼓勵與支持不同方式的藝術表現和美學生活,保存及 分享美學價值。 a.休閒時間受到重視。 b.以許多方式尊重及支持精神和性靈生活的展現,使內在的自我可以得到發展的機會。 透過儀式和慶典,滋長愉悅和歸屬感。 c.有一個社區的核心特色及共同點,提供社區生活的一體性及完整性。這也許是表達承 諾的共同願景及共識,也可能是共享的代表各個社區特色的文化信仰、價值與作為。 d.面對困難時,能展現彈性與立即有效反應的能力。 e.不論在城市、市郊或鄉村、已開發或未開發地區,大家都愈來愈了解地球上所有生命 是互相連結、彼此依存的。社區知道在整體上的位置及他們和整體之關係。 f.社區自覺地選擇及致力於創造一個和平、友愛及永續的世界。 (2)精神檢核項目 a.文化永續性 b.藝術與休閒 c.精神永續性 d.社區凝聚力 e.社區適應力 f.全方位、循環的新世界觀 g.和平與全球意識 17.

(30) 生態社區物理環境指標先期研究. (三)、生態社區的國際觀點: 依陳伯勳君於建築研究簡訊第 56 期 《主題報導》的「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草案) 簡介」中觀點,認為「配合國土永續建設目標,永續發展綠建築,並擴大至生態社區及生態 城市」。其下延伸出七項次目標,包括: 1、推動生態環境共生共利。 2、加強建築節約能源。 3、提升室內環境控制技術。 4、發展營建減廢技術與機制。 5、整合資源有效利用與再生材料研發。 6、獎勵及建立綠建築及綠建材市場機制,積極拓展綠建材國際交流。 7、培育專技人才,推廣生態城市、生態社區與綠建築觀念等。 其實施方針—為達上述目標,本方案未來實施之重點工作,包括十四大項: 1、規劃建立具生態城市型態之都市設計審議制度。 2、辦理生態城市示範學習園區。 3、政府部門工程總造價在新台幣 5 仟萬元以上之公有新建建築物,應先取得候選綠建築 證書,始得申報開工,並於完工後,應先取得綠建築標章後,始得核發使用執照。 4、推動建置北中南綠建築教育示範學習基地。 5、辦理生態社區及城市永續規劃技術研發推廣工作。 6、研訂建築生命週期二氧化碳減量評估系統。 7、建立循環型社會之營建廢棄物減量及再生建材推廣機制。 8、辦理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計畫,並獎勵民間業界參與。 9、辦理建築能源效率提升計畫(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upgrade program,Beeup), 並獎勵民間業界參與。 10、建築技術規則綠建築專章之規定,列為建造執照必須抽查項目,逐年辦理查核。 11、辦理室內環境品質提昇計畫,並獎勵民間業界參與。 12、永續擴大推動綠建材標章制度。 13、研(修)訂生態城市及生態社區相關獎勵機制。 14、加強綠建材標章國際交流及評定基準國際接軌。.

(31) 第二章 國內生態社區推動經驗. 第二節. 相關研究領域的分佈. 一、國科會近期研究 國科會近期主要有兩個研究計畫分別是在地球環境危機時代國家永續居住環境之設計 基準與策略研究與永續社區之建構,等兩個主要的計畫案且分別都有子計畫的整合型計畫。 與本案有密切關連 在地球環境危機時代國家永續居住環境之設計基準與策略研究中。建立永續性居住環境 基準為研究主軸,在維持居住環境安全、舒適、健康、方便的前提下,研擬台灣地區合理的 居住環境基準及達成此一基準之發展策略。該研究計畫以三年為期,第一年(90 年度)共計 進行(1)生態社區之設計基準與策略研究、 (2)原住民永續部落環境之願景與策略研究、 (3) 永續住居規模之研究、(4)建築設備之基準與策略研究、(5)室內物理環境設計基準與策略 研究、 (6)綠建築材料體系之研究、 (7)建築室內裝修之設計基準與策略研究等七項子計畫。. 表 2- 3:總計畫與子計畫之分工架構及研究內容一覽表 研究議題. 地球環境危機時代國家永續居住環境之設計基準與策略研究. 研究架構與內容 建築 外部 環境. 建築 內部 環境. 建築 物本 體. 子計畫名稱. 生態環境基準 城鄉社區、原住民部 落 建築敷地環境 綠化、水土保持 自然物理環境因 子 氣候、音、光、熱 空間型態基準 生活品質、住居規模 建築設備基準 舒適、省能、設備規 模 室內環境基準 健康、舒適. 研究重點. 子計畫一:地球環境危機時代都市 以社區環境為範圍進行「永續社區」的生態環境規劃願景、 生態社區之設計基準與策略研究 執行策略、規劃設計準則之擬定等研究,提供未來實施「綠 社區」、「生態社區」之依據。 子計畫二:地球環境危機時代原住 以台灣地區原住民部落為對象,構築原住民「永續部落」的 民永續部落環境之願景與策略研究 願景,研擬出達成此願景之規劃、復育、設計基準以及執行 策略與行動方案。. 子計畫三:地球環境危機時代永續 依據台灣地區居住者的行為模式在不損及舒適與其他基本 身心要求,以及符合未來客觀環境承載力的條件下,為台灣 住居規模之研究 的住居尋找最適當的規模。 子計畫四:地球環境危機時代永續 綜合考量住宅建築設備基本之健康、安全、舒適、方便性能, 住宅建築設備基準與策略研究 以及綠建築之省資源、低耗能、低污染的要求與未來資訊劃 時代智慧型住宅之可能性,提出永續住宅建築設備之評估指 標與執行策略。 子計畫五:地球環境危機時代室內 建立建築室內環境永續發展評估指標及設計基準與推廣策 物理環境設計基準與策略研究 略,以促進建築室內保健控制基準之提昇與喚醒居民室內環 境衛生意識。 營建工法評估指 子計畫六:地球環境危機時代建立 以宏觀的視野有系統地發展「綠色建築材料體系」研究建材 綠建築材料體系之策略研究 生命週期的每一個階段的材料運用策略,全面做好台灣地區 標 的建材資源管理。 省能、經濟、減廢 針對台灣室內設計裝修業之設計與施工過程,提出減少施工 子計畫七:地球環境危機時代建築 綠色建築材料體 物室內裝修之環保設計基準與策略 廢棄物產生之工法、引進綠建築材料之觀念、建立室內綠建 系 研究 材體系,並研擬由官方、業者到使用者的推廣策略。. 省能、減廢、再利用. 資料來源: 地球環境危機時代國家永續居住環境之設計基準與策略研究-總計畫(Ⅰ) 19.

(32) 生態社區物理環境指標先期研究. 在國科會永續社區之建構整合型計畫中,從各地區的不同面去實質討論研究永續社區在 基層面的實質調查,建構出永續社區生態面,生活面,生產面,體制面的四個面向。如果從 永續社區的三個面向(生態/生活/生產) ,去了解甚麼是生態社區,將可明白生態社區乃永 續社區之基礎階段。故此,我們可以初步將「永續社區」定義為──係指社區民眾或組織、 與其利害相關者,藉由完善的資源與環境管理、合理的諮商決策流程及良好的溝通及運作等 方式,使社區具有下列特質: (一)自然生態:生物多樣性。 (二)人文生態:文化多樣性。 (三)生態生產/消費:從生產與消費的環節,降低對環境的破壞與影響以及能源消耗。 (四)生態建物:節能、節水、綠化、美化、無害、健康、方便、實用的小康型之生態 建成環境,重視廢棄物的循環再生、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五)生態交通:發展以人為核心之環境影響低的、高效益的生態型交通網絡、交通工 具與交通方式。 (六)生態旅遊:建構社區經濟附加價值,並兼顧自然環境生態塑造社區特色。 而面對人為的各項資源利用對環境所造成的衝擊,許多規劃者致力於將生態保護、永續 發展觀念納入規劃理念之中,因而產生了「生態國家」 (Eco-nation) 、 「生態城市」 (Eco-city) 、 「生態社區」(Eco-community)、「生態村莊」(Eco-village)、「綠色城市」等一連串的規劃 理念;此理念即是源於人類無法脫離自然生態的基礎(在人造生態圈「ecosphere」夢想尚未 成功之前,這樣的依賴恐怕還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一如上述對於住宅的理想。根據此項理 念,「永續社區規劃」的目標是為了設計出滿足居民需求又不破壞生態環境的「綠色社區」, 根據生態規劃理念中,展現於社區之設計上則是要尊重自然,促使社區的健康與永續發展性, 同時因應台灣地區環境特性與人文社經發展之特質,因此在建構台灣地區適用之「永續社區」 應可發展目標如下(修改自李永展,2003): (一)建立安全、健康、有地方特色的社區。 (二)建立環境與發展中容受力之基本理念。 (三)透過民眾參與,落實社區自治。 (四)社區資源(包括實質環境資源、文化資產及經濟資源等)永續利用。 (五)社區多樣性(包括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永續發展。 (六) 「減量 Reduce、再使用 Reuse、回收 Recycle、再生 Regenerate」之 4R 政策落實。 (七)「綠色消費」及「綠色交通」之實現。.

(33) 第二章 國內生態社區推動經驗. 表 2- 4:永續社區指標問卷一覽表 生態(環境) 生態保育. 環境保護. 能源使用. 實質環境. 生活(社會 /文化). 人口結構. 教育文化. 社會福利. 生產(經濟) 生產力. 社區經濟. 體制. 社區參與及治理. 1.生物多樣性 2.社區綠敷率 3.社區保水、透水率 4.優良土壤流失及復育面積 5.每人每年固態廢棄物產生及回收噸數 6.雨污水回收再利用 7.每年在污染標準報告中空氣品質良好天數 8.每人交通工具里程數及每人石油的消耗量 9.每人可再生及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量 10.節約能源效率/省能 11.每戶家庭能源使用(瓦斯及電力) 12.每人每天的家戶用水量 13.面臨危險的土地作為非危險目的之利用 14.道路行人專用道的百分比 15.綠建築家數 16.社區的人口數(每年人口成長率) 17.出生嬰兒死亡的比例 18.低收入戶家庭的比例 19.平均預期餘命 20.國中、國小族群中文化教育課程(內容或時數) 21.國中、國小每週教授藝術課程的時數 22.高年級學生從高中畢業的百分比 23.成人識字率 24.圖書館、社區中心的使用率 25.提供中低收入家庭的社會福利 26.公共參與藝術比 27.每一百人口中,主要醫療照顧專業的人數 28.社區每人平均國民生產毛額 29.失業率 30.平均薪資下能維持生計的基本需求所需工作時數 31.經濟上對可再生資源或地方性資源依賴度 32.社區食物成長量、食物進出口量 33.每個家計單位平均儲蓄量 34.參與社區服務的人次 35.鄰近地區平均熟識的居民 36.社區營造計畫或地區改造計畫之多寡 37.社區組織數量/非政府組織數量 38.社區的治安、犯罪率 參考資料:永續社區之建構整合型計畫. 永續社區的評量指標,經過上述分別對於區域之適合度與滿意度進行評量與分析後,以 下進行指標項目間之相關係數分析以及適合度與滿意度比較分析,而成為社區間比較之數據。. 21.

(34) 生態社區物理環境指標先期研究. 二、生態人口政策調節與總量控制 1、人口政策法令依據 (一)、 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 依「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條文中所列,第肆項有關人口分布及遷移之規定分述如下: 十九、加強規劃及建設生活圈,以促進區域之均衡發展。 二十、建立社會服務設施體系及便捷運輸網路與通信系統,以提高各生活圈居民生活品 質 。 廿二、配合產業活動與人口成長,訂定適當的移民政策。 (二)、加強推行人口政策方案 依「加強推行人口政策方案」條文中所列,第三項有關均衡人口分布之規定分述如下: 三、對於人口過度集中之都會區應適當調節其發展,新設之大專院校、政府機構、大型 醫療設施及工商金融機構等,應予適當分散 。 四、都會區以外之地方生活圈,應加強其公共設施之建設,改善其生活與生活環境, 以 提高其發展條件,減緩人口外流。 七、積極推動新市鎮、新社區開發,促進區域均衡發展,改善都市生活環境品質。. 2、人口政策調節與追蹤對生態衝擊 地區性之人口貧民化、高齡化及移民問題。將對於居住環境品質之維持有著莫大的關鍵 性的影響。為此應分別著重於人口與生態足跡之消長作一系列量化分析,以供社區長年規劃 之重要參考標準。探討方向可針對貧民化、高齡化與移民問題的衝擊以及人口與生態足跡的 消長等兩大方向探討: (一)、貧窮化、高齡化的衝擊 1、貧窮化衝擊 整體而言台灣的貧窮強度的趨勢是上升 的,貧窮強度大致以 1992 年為分界低於 0.20,1992 年以後貧窮強度越高,代表窮人 越窮。(資料來源:貧窮的測量 王德睦、何華 欽 呂朝賢) 2、高齡化衝擊 根據徐淵靜君與陳孟慧君對於高齡化社 會交通問題研究中指出,未來 25 年我國高齡.

(35) 第二章 國內生態社區推動經驗. 人口將達到 15%以上,成為高齡化國家。因此所對應的公共設施需求急需提早準備與調整。 尤其對於高齡化趨勢壓力更直接反映居住環境對於舒適安全性的品質要求。 (二)、人口與生態足跡的消長對生態衝擊 在探討永續發展的趨勢中,以容受力觀點進行生態足跡的討論,將容易產生永遠超負荷 的現象,但在人口持續成長過程中,可確認的是,物種的消失速度較以往百萬年前更快,多 數可歸咎於人類活動的擴張、破壞環境與干擾物種棲地所以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正逐 漸惡化。 建設綠色矽島是政府總體建設的重點,其中,保護環境攸關國人生活福祉,更是建設的 基礎。而生態足跡分析有助於國人了解生態環境資源的使用成本,並可促進落實建設。因此, 政府應加速建立全國性及區域性生態足跡的資料庫,透過調查、資料運用及評估,一方面持 續監測土地資源是否超限利用,另一方面亦可隨時因應,調整經濟活動,加速生態建設,以 促進台灣的永續發展。 (三)、人口政策與生態社區物理環境指標之關係 經檢視人口政策於世界各國如:日本環境共生住宅計畫、日本 CASBEE 指標、英國 BREEAM ECOHOME 指標、美國 LEED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指標、中國生態社區技術評估等有關 物理環境指標所列之評估項目,無直接列入之明確指標項目,建議於我國之生態社區物理環 境指標中無需列入有關人口之定性或定量評估指標。. 23.

(36) 生態社區物理環境指標先期研究. 第三節. 相關研究計畫經驗. 一、社區營造行動-內政部營建署 行 政 院 永續會生態社區示範計畫 內政部營建署推動城鄉新風貌政策已有多年歷史,為增進計畫效益,於台灣「挑戰 2008 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中,特以「生態社區」的營造計畫,探詢台灣面對時代快速轉變下,農 村產業失衡與都市人際疏離的問題,如何藉由活動的舉辦、教育講座的餐與及小型工程的施 作,喚醒人們對於社區的認同與生態環境的尊重,期待對弱勢地區的振興帶來更多的助益。 基於上述理念,內政部營建署 2002 年委託「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於 93 年度遴選 13 個 計畫 19 個社區進行運作並持續至第二年 94 年度選出 13 個計畫 18 個社區,透過總體營造的 方式,推動省能、生態與環保之生態社區規劃,期建立示範案例。 以下即針對本計畫之理念、執行內含、方式與推動進行說明: (一)理念 本示範計畫的執行理念,為基於「社區總體營造」出發,透過社區生態教育、資源調查 規劃及保護行動等社區營造措施,於生態環境、社會及經濟、精神及文化等三個層面皆能永 續的向度持續發展。 所謂的「社區總體營造」,是以生活在同一聚落或地緣區域,彼此有相當程度的認識、 共識、共同歸屬感及利害關係的社區在地居民為核心,以當地自然、文化、產業及人文資源 為基礎,於在地思考、居民參與、地方自主為導向。適當的運用人才、創意及技術,透過合 理的組織與運作、溝通共識、遠景型塑及規劃的長期性社區發展計劃,由下而上的進行實體 的空間改善與生態的復育。 其目的在藉由活動的安排與環境的修補,保留及創造地方多元而有特色的文化、活化地 方經濟、創新地方產業、營造活潑多元的地方社區,全面提升社區品質的思考邏輯進行社區 工作,並以生態議題與生態技術在社區的發展為核心,藉由社區參與的過程,提高社區的生 活品質與品味,形塑社區特色,進而創造社區新的產業,促進社區居民的自我認同,讓生活 者以能住在當地為榮。 (二)實踐方式 實踐的方式旨在提領起社區居民對自身社區的永續性與生態性的關注,並以小型工程, 採當地雇工購料的形式,作為本計畫之生態基礎設施。營造方法有: 1.工作坊-生態社區人才培力計畫: 生態社區的營造,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需要長期經驗的累積與知識的傳遞,教育學習 是生態社區扎根的基礎工程,投資在永續發展的訓練和再教育,特別是地方決策者與在地的 社區居民,必須要有正確的觀念與作法,經由教育啟迪生態觀念,吸收生態知識,提升生態.

(37) 第二章 國內生態社區推動經驗. 意識,強化生態行動,才能行動出符合該社區環境倫理的策略與營造計畫。 工作坊的產出,即為因應生態社區的理念,所安排的基礎工作,於課程架構上,除理論 課程與生態知識累積探討生態社區的發展趨勢與策略思考的內容外,更包含了關於社區生態 的水與綠資源的實地社區的探訪與意見交流,重新由自然環境的角度體驗社區空間應有的環 境意識與保育觀念。 工作坊的設計上,依據個別需求主要分為小型工作坊、生態社區營造特殊專業及技術養 成等兩種。 小型工作坊旨在引出該社區居民生態意識的產出,關注社區生態之發展與永續狀態,而 特殊專業知識養成工作坊,則鼓勵居民自行動手以在地雇工購料方式進行實地的空間改造與 生態復育,這部分亟需教導在地民眾,以專業技術手法,創造優質的生活美學。. 2.生態社區資料庫的建立與出版 生態社區計畫的內涵,最核心的即是經驗的累積與評估指標的建立。經過兩年「社區總 體營造」的經驗與過程,獲得相當豐富的知識與第一手的工作資料,藉由網路與文件出版方 式,達到與世界接軌的目的。 於生態社區評估指標方面,該計畫也與 GEN 事務所,翻譯「社區永續性評分表」,以做 為社區永續檢核評估的指標,旨在針對生態、社會、心靈、社區永續性等進行審核,以期未 來得以轉化成適合台灣發展生態社區模式的指標內涵。. 表 2- 5:營建署生態社區案執行內涵 內政部營建署-生態社區示範計畫案 議題. 解決農業失衡與都市關係疏離的問題. 基礎. 社區總體營造模式. 策略. 以工作坊及小型工程之營造策略,作為初期生態社區經 營經驗的累積. 關注焦點. 社區居民生態永續觀念的建立、實體的空間改善與生態 復育工程的進行. 生態社區總指標. -生物多樣性的保存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生態交通網與工具的推動 -生態生產與消費. 後續推動. 社區資料庫建立(網站、出版文件) -何謂生態社區 25.

(38) 生態社區物理環境指標先期研究. -你的社區有多永續(社區永續性評分表) -台灣生態社區的故事 -生態社區如何邁向永續 -借鏡國際 -打造生態社區小撇步 -生態社區國際相關網站 (三)討論 內政部營建署遴選社區後委託該基金會輔導辦理,為期兩年以生態為號召的社區營造運 動,旨在以工作坊與小型工程的施作,來喚醒社區居民對於自我社區的認同感,並對生態社 區的核心價值有所認識,較屬於宣導性與教育性質。 然則在社區工作的過程中與經驗的累積,讓大多數所參與的社區,皆能符合該計畫所擬 定的生態指標,以符合該指標所列舉的精神。 以該階段的社區總體營造的內涵中,指標的實質意義,旨在評斷質性方面是否達到該有 的環境改善品質,如:生物多樣性的保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生態交通網與工具的推動、 生態生產與消費等,主觀意味較為濃厚,因此在此經驗中,未來後續應可藉由該案例所關注 的焦點,將可數量化指標的項目加以實驗與研究,如此對未來的廣泛性的生態社區營造,可 有所幫助與依據。. 二 、 社 區 營 造 行 動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綠 色 城 鄉 、 永 續 社 區 實驗計畫-宜蘭三星鄉紅柴林、桃園市中聖中泰兩里、馬祖南竿鐵板三社區案 例探討 行政院國科會於 1980 年代設置了環境發展委員會,開始補助對環境改變或發展的影響、 環境保護等相關議題的研究計畫,爾後配合前述行政院永續會的設立,正式對環境永續的相 關研究進行計畫的補助,為台灣學術創發啟動生態社區研究的基石。該案例即以此概念,針 對三個各具有其特殊條件與空間特質的社區,採實地社區營造方式,萃取地方智慧,以做為 生態社區永續經營的經驗與指標。 三個社區概略以區位分別為農村型實驗社區、都市型實驗社區與離島聚落型實驗社區, 其特色列舉如下表 2-6 所示:.

數據

表 1- 1:九大指標、指標群與地球環境關係表  與地球環境關係  排序關係 大指 標群     指 標 名 稱      氣 候 水 土壤 生物 能源 資材 尺度 空 間  操作次序   1.生物多樣性指標  * * * * *    2.綠化量指標  * * * * *  生態   3.基地保水指標  * * * * *   節能   4.日常節能指標  *   *    5
表 2- 2:地景生態學的元素與分析表  元素  地景元素  土地使用  干擾嵌塊體  都市中建築及土地使用  殘存嵌塊體  都市邊緣之農田或工業區,舊有歷史 建築、老街市區中獨立山丘  聚居地嵌塊體  農村聚落、住宅社區、商業區  種植嵌塊體  各種農業區、人工林、都市中之公園 綠地 嵌塊體  環 境 資 源 嵌 塊 體  保育區、風景區、國家公園、歷史保存區、海洋、河川  空間廊道  都市綠帶、園道、帶狀開放空間、都 市藍帶(河川、渠道) 廊道  行為廊道  鐵公路、街道、傳統街廓、遊戲巷  基質(Ma
表 2- 4:永續社區指標問卷一覽表  1.生物多樣性  2.社區綠敷率  3.社區保水、透水率 生態保育  4.優良土壤流失及復育面積  5.每人每年固態廢棄物產生及回收噸數  6.雨污水回收再利用 環境保護  7.每年在污染標準報告中空氣品質良好天數  8.每人交通工具里程數及每人石油的消耗量  9.每人可再生及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量  10.節約能源效率/省能  11.每戶家庭能源使用(瓦斯及電力) 能源使用  12.每人每天的家戶用水量  13.面臨危險的土地作為非危險目的之利用   14.道路行人專
表 2- 6:國科會計畫社區特色表  社區名  區位  議題  生態著重點  宜蘭三星鄉紅柴林 地區  農村型社區  以農村社區重要的親水環 境、親水空間之營造為議題。  水田與水圳生態營造  桃園市中聖中泰兩 里地區  都市型社區  以都市社區較可能推動且重要的生態綠化為永續社區營 造的議題。  交通寧靜區與綠 色交通串聯營造  馬祖南竿鐵板社區  離島聚落型社區 (封閉型)  以物質(如水、廢棄物、能資源)循環的永續社區營造的議 題  以綠色基盤概念 再生社區新姿態  三個不同社區的類別,正象徵台灣目前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永續科學學門本(106)年度新核定通過整合 型研究計畫共 20 個團隊,總子計畫共 74 件,補 助經費共為 97,000 千元。計畫之審查主要依據

之整合及阿里山觀光軸線延伸發展計畫 期中規劃階段 雲嘉南-4 雲林縣 臺灣宗教旅遊及宗教文化園區之規劃 期中規劃階段 雲嘉南-5 臺南縣 雲嘉南農業經濟發展計畫

(1)針對具有中子研究專長者,具備下列要件之 一:①物理、化學、核工系所博士畢業,具 二年以上中子研究經驗;執行中子散射、繞

具二年以上中子研究經驗;執行中子散 射、繞射以及台澳中子計畫 SIKA 實驗設施 運轉計畫。2.凝態物理系所博士畢業,具良

一、職能標準、技能檢定與技能職類測驗能力認證政策、制度、計畫之研 擬、規劃及督導。. 二、職能標準、技能檢定與技能職類測驗能力認證法規制(訂)定、修正

校園環境品質除是永續校園 重要的指標之一,其優劣與否更 是攸關教職員生的身體安全與健

而隨著道路之持續開發,隨之而來的大量環境破壞則成為促進道路生 態學發展的推手。歐美國家自 1920 年開始積極推動有關道路生態之 研究,藉以保護自然環境中之大型哺乳動物。表

The campus of an existed elementary school was this object of research which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evaluation tables of biodiversity, greenery and on-site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