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外生態社區規劃案例

第三章 國內外生態社區經驗分析

第四節 國外生態社區規劃案例

一、德國佛萊堡Varbon的規劃 8

佛萊堡在德國屬於小幅成長的城市,整體城市的發展講究生態與生活的平衡,居民的環 保與生態的意識,早已深深烙印成為集體的社會制約與驕傲,是歐洲知名的生態之都。

距離佛萊堡市中心四公里的 Varbon,在一九三六年 成為軍事基地,終戰後成為法軍的營區,一九九○年東 西德宣布統一,隔年,法軍最後一輛坦克車也從佛萊堡 撤出。一九九○年代後期,Varbon 開始推動將舊軍營改 造為「可持續性發展的示範區」。利用軍營原有的生態環 境,透過以生態永續為基調的再利用規劃,營造了一個 度假生活環境般的都市生活空間。

基地面積有三十八公頃,其中有四公頃保存了原

有的舊軍營再利用,一則提供給弗萊堡大學的學生作為學生宿舍;二則提供給社會弱勢人民 或團體使用,利用新的社會夥伴計畫,提供他們自立造屋的機會,亦解決部份德國的社會問 題。剩餘的三十四公頃提供了二千戶約五千人的居住使用,以及一個提供六百個工作機會的 工商混合區。整個社區的運作基本上由三大組織所構成;在上的是市府執行單位(Project Group Vauban),在下的是社區民眾所組成的 Vauban 論壇(Vauban Forum),而介於市府與社 區民眾之間,負責資訊交換、討論與決策準備的平台,則是專屬的市議會組織。原則上,只 要市府與 Vauban 論壇雙方取得同意,政策即可實施,整體決策風險也明訂由所有居民共同 分擔。

歐美國家過去 20 年來的經驗證實,「民眾參與」是永續發展的必然過程,「人」、「文化」

與「環境」的調和才是真正的高品質生活,而這些目標必須藉由「民眾參與」來加以實現,

其中半官方與私人組織等非政府組織(NGOs)的運作扮演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

8資料來源http://e-info.org.tw/node/21148 謝統勝

http://tw.house.yahoo.com/article/aurl/d/a/070612/27/2in.html 沈居正

曾梓峰/德國都市與建築經驗學習之旅、曾梓峰/可持續發展生態社區規劃中社會資本觀念之應用、

http://en.wikipedia.org/wiki/Vauban_%28Freiburg%29

78

該計畫的主要目標是以合作、參與的方式實行符 合城市區域在生態、社會、經濟和文化面的需求,例如:

1.工作和生活領域的平衡 2.社群團體的和諧

3.土地分割成小塊,優先分配給私人建造者以及 合作性的建造計畫

4.整合未來的建築物所有者

5.60 年老樹和邊界溪流生態環境的保護

6.行人、騎腳踏車者車和大眾運輸使用者的優先權 7.無車族生活的優惠措施

8.有汽電共生發電廠及短程的供熱系統

9.所有建築至少要以改進過的低耗能指標為依據興建(65kWh/m2a,計算相似於瑞士標準 SIA380/1,是德國自 1996 年施行至 2002 年的標準;kWh/m2a 係指用電指標) 10.在特定區域,符合省能標準(15kWh/m2a)的建築物所有人有優先權

11.廣泛使用生態的建築材料和太陽能 12.雨水可以滲透入地面;有生態衛生系統 13.市區中心有供應日常必需品的商店 14.有小學跟幼稚園

15.與當地居民一起設計公共綠地

16.具有社會互動和舉辦文化活動的社區中心 17.建物外觀有多元性

18.對家庭和小孩友善的環境

由於必須放進一個比原先法軍在此紮營生活環境更高的居住密度,需要一個不同的思 考,Varbon 生態聚落永續發展的新作為如下:

1.以尊重原有的生態系統、人類生活的進駐、生物的多樣性等環境思考,對此生態聚落 之原有資源找到最佳利用的可能性,連結基地內舊有生態系統與人的棲地系統,讓地方盡量 做到最小之變動。本社區保留了原有之七十餘株老樹,讓所有的生態系統沿著樹的發展來進 行,妥善處理地下水之來去及綠帶如何連貫,以及作為生活上運用的可能。

2.多元化居住環境改造並結合財務計畫之新社區規劃方式:社區建設初期先透過政府的 部分補助引進低能源的房屋設施,藉此教導民眾使用低能源設施,並鼓勵居民可以透過共同 的理想來實踐屬於自己的居住型態。在多元化社區形式中,社區內又含有不同的小社區,彼

此適合不同的需求,吸引民眾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聚成一 個群落。因此,除整體之天際線、建築分割線、空間環 境品質是由地方政府整體控制,其他則由住戶自行詮 釋,地方政府也因這樣而提升財務運轉效率,居民幾乎 是隨時簽約隨時可以搬進來居住。

3.居住與工作地點遠近的生態永續調和:以土地混 合使用的永續手法,結合了部分鄰近企業,讓其員工居 住於此也便於往後就近工作。

4.成立「Vauban 論壇」之社會組織,引導並介紹各式可持續環境營造的手法。此居民 論壇亦同時推動一種「owner」與「developer」混合的機制,設有固定專職成員與七個由民 眾組成的工作小組負責各項專業議題的運作,財源則來自會費、捐贈、政府資助與少量營收。

這是一種整體經營的概念,政府僅於此作最基本之的規範,在土地所有權與財產權之結合 下,讓居民共同經營彼此所退讓出來的空間。這種手法除了藉由社區營造來提高該區住宅的 生活品質,公私開放空間界線模糊化、使用活潑化的效果,亦讓居民相信在此地居住仍可保 有一定程度的私密性與對空間的自主性。

5.新社區發展型態下之節能手法:建構一個社區共用的熱系統來供應暖氣以追求低耗 能。此最佳化的能源供應系統,亦結合能源動態回收系統及生態衛生之概念,讓能源需求與 排泄廢棄物盡量對社會負擔減至最小。

6.Vauban 城區之發展亦先預舖新的公共軌道,逐漸建立完善之公車、捷運等大眾運輸 系統,並以社區為核心發展共同的停車系統,以便未來鼓勵居民使用大眾運輸工具,倡導居 民對汽車之減量使用,約有 40%家庭屬於無車族,大多數的街道是友善的徒步區且適合小孩 玩耍。

民眾參與於建築層面的執行上,Vauban 將基地分割成相當數量的小區塊,也限定最小 開發比例以避免土地資源過度使用,每個區塊由所屬居民自行委託承包商與建築師,藉以杜 絕資源壟斷的情形,在整體考量的規劃架構下,讓社區建築呈現十足的多樣性面貌與良性競 爭。事實證明,小尺度開發對於品質、開放空間比例的控管與民眾聲音的被聽見很有幫助,

開發利益也得以平均分配,在共同發展的過程中,整體造價在相同的施工品質下,實際的開 發成本足足減少了 25%之多,拉近綠建築造價與一般住宅的距離,增加民眾的接受度。

福邦社區規定所有住宅均必須採取「低耗能」的標準(65 kWh/m2a),最少有一百戶住家 已達到「極低耗能」標準(15 kWh/m2a)的「被動式能源住宅」("passive house");還有一 百戶以達到自己產生能源比自己消耗能源還要多的「正能源住宅」("plus energy house")。

這些太陽能住宅,早期以在屋頂裝設太陽能光電板為主,目前太陽能光電板已經逐步發展成 為與建築材料結合,除了發電還可遮風避雨,以屋頂為主,部分則裝置在外牆,理論上約可 保固二十五年,在正常的天候下,平均每戶的發電量約有一半以上可以賣回給電力公司。

80

二、英國貝丁頓零耗能社區Bed ZED9

Bed ZED 位於英國倫敦南郊的 Suuton 是 The Beddington Zero Energy Development 的縮寫,完工於 2002 年占地 1.7 公 頃,82 戶住宅單元,271 個房間工作室及商業空間 3000 平方公 尺,為英國目前最大的永續社區。也是目前的典範。基地的選 定完全利用已開發過的都市用地及工業區做更新再造。三分之 二部份出租給中低收入戶,而三分之一部分自由買賣,並同時 將居住,工作室屋頂花園混合,也將各種社會階層適度混合。

而後續使用階段對於環境破壞區近於零。整體耗能與符合最新 節能法規的住宅相比,少了 60 %之多。暖房耗能僅需傳統中 央 暖房系統住宅的 10%,讓住戶帳單也僅需原本的 50%,而住戶支 配合也使能源使用效率超過原本所設定的標準。

Bed ZED 建築師 Bill Dunster 認為無論建築、城市規劃或設計,為了因應可再生能源 的運用,必須建立一套全新的生產模式。利用都市更新或舊有或新建的建築物,設置城市中 Zed 零耗能生態區,在生態區中實踐零耗能的工作與生活方式,在當地設立一個供應鏈:老 舊建築的謹慎利用,使用在地材料在地工法,運用當地勞力,而高科技構件則建立國際供應 鏈,在各地建立 Zed 小型工廠。透過地方文化脈絡及區域性材料,發展不衝擊環境的設計概 念。

同時在設計能夠維持一兩百年的建築物時,必須考量到更高的雨量、風速、更加酷熱與 寒冷的環境。一旦將這些因子考慮進去,透過誘導式技術將產生更適應環境的社區。利用各 地有效的自然能源,風、陽光、以及其他當地資源。並結合對業主

的生活型態的調查,取得生態及碳耗能的專家所提供之紀錄發展設 計策略,並同時提供業者所需之公共需求與設備,關注人們消耗資 源的模式,以協助減少環境衝擊調整建築計畫。因此 Bed ZED 就已 設定了下列這幾個大方向了:

9 資料來源:dialogue 雜誌 91 期、118 期

被動式暖房與自然通風:英國的高緯度氣候讓暖器的需求是不可或區的,但建築師利用 原本家電所發出的熱作為暖房的機制,而重要的

是建築外殼的保溫絕熱與氣密性之完善。門窗的 設計、30 公分的外牆、與綠色植被的屋頂,使室 內達到 20 度的室溫。而屋頂引人注目的風杓,

同時利用風壓及溫差達到自然通風。而空氣會經

同時利用風壓及溫差達到自然通風。而空氣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