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相關研究計畫經驗

第二章 國內生態社區推動經驗

第三節 相關研究計畫經驗

一、社區營造行動-內政部營建署 行 政 院 永續會生態社區示範計畫

內政部營建署推動城鄉新風貌政策已有多年歷史,為增進計畫效益,於台灣「挑戰 2008 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中,特以「生態社區」的營造計畫,探詢台灣面對時代快速轉變下,農 村產業失衡與都市人際疏離的問題,如何藉由活動的舉辦、教育講座的餐與及小型工程的施 作,喚醒人們對於社區的認同與生態環境的尊重,期待對弱勢地區的振興帶來更多的助益。

基於上述理念,內政部營建署 2002 年委託「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於 93 年度遴選 13 個 計畫 19 個社區進行運作並持續至第二年 94 年度選出 13 個計畫 18 個社區,透過總體營造的 方式,推動省能、生態與環保之生態社區規劃,期建立示範案例。

以下即針對本計畫之理念、執行內含、方式與推動進行說明:

(一)理念

本示範計畫的執行理念,為基於「社區總體營造」出發,透過社區生態教育、資源調查 規劃及保護行動等社區營造措施,於生態環境、社會及經濟、精神及文化等三個層面皆能永 續的向度持續發展。

所謂的「社區總體營造」,是以生活在同一聚落或地緣區域,彼此有相當程度的認識、

共識、共同歸屬感及利害關係的社區在地居民為核心,以當地自然、文化、產業及人文資源 為基礎,於在地思考、居民參與、地方自主為導向。適當的運用人才、創意及技術,透過合 理的組織與運作、溝通共識、遠景型塑及規劃的長期性社區發展計劃,由下而上的進行實體 的空間改善與生態的復育。

其目的在藉由活動的安排與環境的修補,保留及創造地方多元而有特色的文化、活化地 方經濟、創新地方產業、營造活潑多元的地方社區,全面提升社區品質的思考邏輯進行社區 工作,並以生態議題與生態技術在社區的發展為核心,藉由社區參與的過程,提高社區的生 活品質與品味,形塑社區特色,進而創造社區新的產業,促進社區居民的自我認同,讓生活 者以能住在當地為榮。

(二)實踐方式

實踐的方式旨在提領起社區居民對自身社區的永續性與生態性的關注,並以小型工程,

採當地雇工購料的形式,作為本計畫之生態基礎設施。營造方法有:

1.工作坊-生態社區人才培力計畫:

生態社區的營造,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需要長期經驗的累積與知識的傳遞,教育學習 是生態社區扎根的基礎工程,投資在永續發展的訓練和再教育,特別是地方決策者與在地的 社區居民,必須要有正確的觀念與作法,經由教育啟迪生態觀念,吸收生態知識,提升生態

意識,強化生態行動,才能行動出符合該社區環境倫理的策略與營造計畫。

工作坊的產出,即為因應生態社區的理念,所安排的基礎工作,於課程架構上,除理論 課程與生態知識累積探討生態社區的發展趨勢與策略思考的內容外,更包含了關於社區生態 的水與綠資源的實地社區的探訪與意見交流,重新由自然環境的角度體驗社區空間應有的環 境意識與保育觀念。

工作坊的設計上,依據個別需求主要分為小型工作坊、生態社區營造特殊專業及技術養 成等兩種。

小型工作坊旨在引出該社區居民生態意識的產出,關注社區生態之發展與永續狀態,而 特殊專業知識養成工作坊,則鼓勵居民自行動手以在地雇工購料方式進行實地的空間改造與 生態復育,這部分亟需教導在地民眾,以專業技術手法,創造優質的生活美學。

2.生態社區資料庫的建立與出版

生態社區計畫的內涵,最核心的即是經驗的累積與評估指標的建立。經過兩年「社區總 體營造」的經驗與過程,獲得相當豐富的知識與第一手的工作資料,藉由網路與文件出版方 式,達到與世界接軌的目的。

於生態社區評估指標方面,該計畫也與 GEN 事務所,翻譯「社區永續性評分表」,以做 為社區永續檢核評估的指標,旨在針對生態、社會、心靈、社區永續性等進行審核,以期未 來得以轉化成適合台灣發展生態社區模式的指標內涵。

表 2- 5:營建署生態社區案執行內涵

內政部營建署-生態社區示範計畫案 議題 解決農業失衡與都市關係疏離的問題 基礎 社區總體營造模式

策略 以工作坊及小型工程之營造策略,作為初期生態社區經 營經驗的累積

關注焦點 社區居民生態永續觀念的建立、實體的空間改善與生態 復育工程的進行

生態社區總指標 -生物多樣性的保存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生態交通網與工具的推動 -生態生產與消費

後續推動 社區資料庫建立(網站、出版文件) -何謂生態社區

-你的社區有多永續(社區永續性評分表) -台灣生態社區的故事

-生態社區如何邁向永續 -借鏡國際

-打造生態社區小撇步 -生態社區國際相關網站 (三)討論

內政部營建署遴選社區後委託該基金會輔導辦理,為期兩年以生態為號召的社區營造運 動,旨在以工作坊與小型工程的施作,來喚醒社區居民對於自我社區的認同感,並對生態社 區的核心價值有所認識,較屬於宣導性與教育性質。

然則在社區工作的過程中與經驗的累積,讓大多數所參與的社區,皆能符合該計畫所擬 定的生態指標,以符合該指標所列舉的精神。

以該階段的社區總體營造的內涵中,指標的實質意義,旨在評斷質性方面是否達到該有 的環境改善品質,如:生物多樣性的保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生態交通網與工具的推動、

生態生產與消費等,主觀意味較為濃厚,因此在此經驗中,未來後續應可藉由該案例所關注 的焦點,將可數量化指標的項目加以實驗與研究,如此對未來的廣泛性的生態社區營造,可 有所幫助與依據。

二 、 社 區 營 造 行 動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綠 色 城 鄉 、 永 續 社 區 實 驗 計 畫 - 宜 蘭 三 星 鄉 紅 柴 林 、 桃 園 市 中 聖 中 泰 兩 里 、 馬 祖 南 竿 鐵 板 三 社 區 案 例 探 討

行政院國科會於 1980 年代設置了環境發展委員會,開始補助對環境改變或發展的影響、

環境保護等相關議題的研究計畫,爾後配合前述行政院永續會的設立,正式對環境永續的相 關研究進行計畫的補助,為台灣學術創發啟動生態社區研究的基石。該案例即以此概念,針 對三個各具有其特殊條件與空間特質的社區,採實地社區營造方式,萃取地方智慧,以做為 生態社區永續經營的經驗與指標。

三個社區概略以區位分別為農村型實驗社區、都市型實驗社區與離島聚落型實驗社區,

其特色列舉如下表 2-6 所示:

表 2- 6:國科會計畫社區特色表

分析方法採以層級分析法(AHP)進行評估因子建立、權重計算與評分。評估構面分為 空間結構、環境影響、社會需求與產業衝擊等四大項,透過文獻與相關研究選定多項評估指 標,歸納為埤塘空間結構、水圳空間結構、生態環境、水資源、景觀連續性、環境資源、水 環境、空間摩擦度、休閒多樣化、土地利用、就業、產業結構等評估指標,運用 AHP 法建立 生態功能的評估準則,作為未來埤塘與水圳規劃的重要參考。

(二)都市型-桃園市中聖、中泰里地區

桃園市街區發展至今已有 300 餘年歷史,由最初的農村聚落發展至今日之都市規模。在 快速的經濟成長下,該社區也面臨了台灣普遍性都市社區環境因社區老化而產生了環境品質 低落的問題,因此為保有舊社區的魅力與活化當地居住、產業及休閒娛樂的適性居住狀態,

而由公部門與私部門共同發起城鄉風貌再造運動,逐次、逐段的進行景觀與環境的改善,落 實生態社區的理念。

中聖里、中泰里為桃園地區典型的都市社區,目前共有 3596 戶(統計至 2006 年 10 月 17 日),約一萬人,擁有相當豐富的人力(義工、社區工作站、社區規劃師等)與物力資源,為相 當活耀的社區環境。

營造工作概念上採以三生一體架構(生態、生活、生產、體制)來進行,而議題與策略上,

則嘗試以多向度進行社區空間的連結,提供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半私密空 間、半私密空間—私密空間三種形式串聯可行性的研究。操作過程中,對公私部門互動的模 式、公共空間景觀的營造(通學路、後巷…)與循環社區(資源回收、再生能源、都市農場、陽 台綠美化等)議題進行實地工作,提出滿足都市型社區生活機能規劃設計手法,以做為建構都 市型永續社區之實作範例。

關於指標建立層面,除了探討社區永續評估指標的意義與確認價值外,為求地方永續性 完整版圖能夠更進一步加以落實,更嘗試以永續發展的基本理念延伸出建立地方社會資本網 絡的觀點,嘗試將此觀點結合後,以建立可茲都市計畫(都市設計)、環境影響評估、及社區 營造等實務上操作的準則,並與 Urban Taiwan 及 Island Taiwan 等指標系統加以接軌,以 求完整建立當前台灣社會在各空間層級的永續版圖。

(三)離島聚型-馬祖南竿鐵板社區

仁愛村位於馬祖群島連江縣南竿鄉(島)南竿西南角的澳口,曾是一個古老的漁村聚落,

又名「鐵板」,命名源自於澳口海底的一塊沉積岩板,在大退潮時(農曆初三與初十八)會露出 水面,在反光之下,猶如一塊大鐵板。數百年來因自然環境的因素,不論於生態與經濟範疇 一直都是一個獨立生態的營生系統,並位處於閩南文化生活圈中,擁有相當強的認同力與生

又名「鐵板」,命名源自於澳口海底的一塊沉積岩板,在大退潮時(農曆初三與初十八)會露出 水面,在反光之下,猶如一塊大鐵板。數百年來因自然環境的因素,不論於生態與經濟範疇 一直都是一個獨立生態的營生系統,並位處於閩南文化生活圈中,擁有相當強的認同力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