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實質環境向度的界定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實質環境向度的界定

從規劃設計工作的角度來界定「生態社區」,主要從都市計畫(規範)與實質環境規劃 之事務(planning tasks)中進行「實質環境向度」的界定。

一、 規劃事務的「實質環境向度」

「生態」作為規劃設計意圖,一方面在於建構一個永續的人類居所,另一方面是反省過 去的人類環境作為。旨在找到一套介入實質環境的操作模式。因此「生態社區」的目標可以轉 變成為一個平台。

(一)「基盤」:城市治理的基本態度,是一種選擇。

除了新建地區之外,「生態基盤」的積極作用在於回應工業區轉變前的「灰色土地」或 是都市開發過程中「破壞性建設」所造成的空間失序的城市空間的改造。因此,「基盤」的工 作主要是一種選擇,而在這樣的環境價值中,如何選擇一套「生態社區」的基盤是關鍵的。對 於既有的環境,「生態社區」是來自於修復與修補。

(二)「架構」:回應新的社會空間計畫書與路徑,一種選擇,一種生活方式。

都市過程中已逐漸建構一個新的都市經驗,為了維繫一個龐大都市空間的運作,是需要 著重於都市的經營管理工作。在都市規劃設計的領域中所謂的「系統設計」是一項關鍵性的工 作。「系統」建構同時是一種都市經理策略,在以生態作為都市發展的主軸,可以結合各種設 施與都市建築的都市建設網絡,以具體的空間策略將都市空間中的各項資源整合起來,化零為 整。

(三)「介面」:個別建築與基地的關連性,建築的調解機制的作用所在。

都市建構的規則乃由既定法規體系訂定,但仍有因地適宜與配合當地環境與文化特色進 行調整之機制需求,而都市設計審議制度於此方面即扮演了重要之調解功能,有必要透過都市 設計與街道層級之環境考量,將都市與建築相關介面予以有效連接。

二、 從實質環境的界定回來重新定義「社區」

綜觀台灣國內,包含了許多不同類型的社區,無論在尺度規模、空間脈絡或是發展歷程 上皆不盡相同,也衍生了獨殊的生態議題。因此,我們認為應該針對各種類型的社區,提出針 對實質環境的認識。

然而,能夠有效地納入「生態社區」實質環境的討論架構內,其空間範圍應有某種程度 地界定清楚,且規模也不宜過於龐大。「社區」具有非實質的條件,不容易以空間作為界定。

但是若以現況條件而言,依照不同的尺度、密度與開發方式,因此我們以建築類型作為討論社 區的切入。經過時間所形成的聚落,有清楚的範圍。大致可分為農村、都市與新社區等三種類

型,分述如下:

(1).R-1.農村-集村(聚落):居住地較為集中,週遭為耕作地或自然區域。

(2).R-2.農村-散村:居住地較為分散,且與耕作地或自然區域融合。

(3).R-3.農村-重劃區:鄉村地區整體開發之重劃區。

(4).U-1.都市-大街廓開發:跨數個街廓尺度的大街廓開發,通常為一個或數個鄰里單元 的規模。

(5).U-2.都市-複層公寓群:為較早期開發之四~六層公寓住宅,緊臨街道而興建。

(6).U-3.都市-舊街區:通常都市最早開發的區域,線性發展的街道空間,毗鄰而建街屋

(透天厝)。

(7).U-4.都市-住宅大廈群:如國宅、民間建商推案之住宅大樓。

(8).N-1.新社區-新市鎮開發:由政府推動的大型新市鎮開發(new town),如淡海新市鎮。

(9).N-2.新社區-街廓開發:全新且完整的區塊開發,如都市內之重劃區。

三、 生態社區「實質環境向度」規劃設計的呈現方式

(一)應用時機:

隨著社會要求,「生態」觀念已經成為建築設計重要理念之一。目前除了個別建築所相 關的「綠建築」獎勵之外,生態社區可以延伸到地方政府執行的工作角度,在進行整體的考慮 與審核程序初期(如都委會審議的準則),可趨於指導性準則以供參考。而後期的審核程序(如 雜項執照與建築執照等)較具規範性,則需具有強制實施性質的準則。之外,目前地方政府所 實施的「都市設計審議」則更為細緻的可供進行有關於建築開發案之實質向度的「生態」審查。

(二)依據「生態社區物理環境指標」議題架構提出呈現方式:

1、都市政策

指認城市的生態敏感地圖,作為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的依據,可以在土地使用管理來落實。

目前之都市計畫仍是以整個城市為單位進行土地使用之規定訂定,主要是以機能考慮,如居住 區與商業區各有不同之建蔽率與容積率的規定。因此,並沒有考慮其特定之基地條件與特色。

在此一狀況下,不只是城市特色無從表現,也無法產生對於特定基地條件敏感之建築物的產生。

以永續為目標的「生態城市」,其所欲建構的生態體系,不是一種建設設施投入,而是 重新提出一張土地使用的細緻規範。這之間的距離需要透過既有之調整機制來進行。所謂「景 觀敏感地圖」可以成為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之建議,透過分區之檢討機會,以劃定都市設計審議 範圍或是項目、細部計畫圖說加註等等方式來落實。

2、量化指標

由政府或立法機關訂定法規,提出某些原則以及提供詳細計算與研究來說明該項條件的 規範性。將生態準則列出確切數量化的要求是易於執行的方式。

3、「手冊方式」(Time-saver standards for Eco-community)或「準則模式」

生態社區的規劃設計所具有的創意性實踐方法往往無法藉由生態規範而引導。因此,如 何藉由專業職能的交流是重要的關鍵,使得生態社區成為普遍的分享職能。以案例或是研究作 為根基的「Time-saver standards」或是「設計手冊」是重要的操作性工具。

公共工程特別是基礎設施工程是關鍵,在公共工程推動中,建立「生態社區」標準作業 程序(SOP)的建立,可以更積極藉由公共設施的轉變,落實生態的理念。

而從生態的時間性來說,這樣的模式也需要成為社區居民所共同遵守,一個生態社區的 成功,在長期的經營管理方面。「社區生態規劃設計與經營手冊」的擬定可以成為「公寓大廈 管理辦法」的一部份。

4、都市設計管制要點

在初步尚未進行通盤檢討變更的階段,建議可以透過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的運作機制中 來進行檢驗,以審議方式對一些關鍵區域進行討論,尋找落實的機會。這些經驗的累積將有助 於後續進行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之參考依據。

另外,為了避免增加目前審議之工作負擔,也可以「建築管制準則」方式,標註於都市 計畫細部圖說中,其結果送委員會備查之方式。或是委由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之幹事會議決行 之。而對於有所爭議之提案則需要送請大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