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綠建築九大指標之相關案例經驗

第二章 國內生態社區推動經驗

第四節 綠建築九大指標之相關案例經驗

我國的綠建築評估體系,自 1999 年將「地球資源」中的資材、能源、水、土地、氣候,

以及「廢棄物」中之營建廢棄物、垃圾、污水、排熱,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納入「綠建築解 說與評估手冊」,並定義出綠建築之定義為消耗最少地球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此 階段將綠建築規範內容區分為綠化量、基地保水、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

水資源、污水垃圾改善等七項指標。而自 2003 年起則再加入生物多樣性與室內環境等兩項指 標,而形成九項以生態、節能、健康為分類的綠建築指標系統。

攸關於生態社區環境議題之綠建築相關指標,包括生態指標群中之生物多樣性指標、綠 化量指標、基地保水指標與健康指標群中之水資源指標與污水垃圾改善指標。以下即略述各 項指標涉及生態社區整體環境之內容說明:

(一)、生物多樣性指標

該指標內容明列生態綠網(未被 30 公尺以上道路、封閉圍牆、設施截斷)、小生物棲地(溼 地、密林、濃縮自然)、植物多樣性(原生、鄉土、誘蝶植物)、表土保護(養護表土、禁用農 藥、有機栽培)等四大部分。

此指標乃針對生物系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等三個層級的保護對策。冀期以 多樣化土壤、植被、水文、氣候、空間以提供多樣化綠地品質,以造就藏身、築巢、覓食、

求偶、產卵、繁殖等功能的生物棲息環境,藉此能恢復大自然界原本豐富的生物基盤。此指 標的目的主要在於提升大基地開發的綠地生態品質,重視生物基因交流路程的綠地生態網路 系統,為聯繫外在環境的主要指標。

本指標要求規模為兩公頃以上的廣大區域之生物棲地與生物活動交流基盤。要求項目則 區分為生態綠網、小生物棲地、植物多樣性、土壤生態等四個領域。亦即銜接基地外周環境 所能提供之銜接條件進行評估。

1、「生態綠網計畫」:即將基地內外許多綠地連成一個網狀交流的綠地系統,於是乃就 基地周邊綠地系統與基地區內綠地系統是否被三十公尺以上道路或設施物截斷予以評分。

2、「小生物棲地」:若具備某種特定環境條件,可讓某些生物群集足賴以生存的有限區 域,其鼓勵於綠地中能保留或創造水域生物棲地、綠塊生物棲地、多孔隙生物棲地等多樣化 環境,因此設置溼地棲地、生態小島、混合密林、雜生灌木草原、生態邊坡與圍牆、濃縮自 然區域等均能獲得積分。

3、「植物多樣性設計」:培養植物物種、氣候、空間之多樣性,強調本土原生植物為歸 化良好的鄉土植物,擁有最珍貴的遺傳基因寶庫,可提供誘鳥誘蝶植物供生物充足的覓食環 境,要求增加種植喬木、灌木的種類數量多樣性,並能予以多層次雜生混種綠化者則可以獲 得較高之評等。

4、「土壤生態」:乃就土壤內原有微小生物分解功能,能提供萬物生長之養分要求能有 表土保護利用規劃,並要求全面禁用農藥、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等,採用堆肥、有機肥料 栽培。

本項指標主要以進入大規模基地內部之綠地系統評估為主,並以提供生物共生之棲地條 件為範疇,而非視覺美學之景觀體系。

(二)綠化量指標

植物綠化貢獻在於四十年生命周期過程中可吸收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氣體,降低都市溫 室效應,減少空調耗電量。此指標乃針對植物行使光合作用時可以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進而可減緩地球氣候高溫化作用。近五十年來由於人類產業活動大幅增加,地球大氣中的二 氧化碳濃度由 290ppm 上升至 380ppm,使地球氣候不斷高溫化。該指標以建築物 40 年生命週 期評估各類植栽由小樹苗綠化開始所能產生二氧化碳固定效果的量化計算評估結果。同時鼓 勵職務的多層次混種綠化,以及對於屋頂、陽台與建築立面的立體綠化處理綠化策略,並要 求喬木之覆土深度能超過一公尺以上。

該指標分別擬訂生態複層綠化、密植喬木、疏植喬木、密植灌木叢、多年生蔓藤、高草 花花圃或高莖野草地、一年生蔓藤、低草花花圃或低莖野草地等分別訂定不別規模的 CO2 固 定量數值,以綜合依其植栽株數或設計面積予以綜合計量。

該指標亦冀期該綠化面積的二氧化碳固定量計算值能於四十年的生命週期中能達到每 平方公尺能固化之數量計算須達到一定數量以上。該項指標主要亦以進入基地內部之綠地系 統評估為主,並鼓勵以提供原生與誘鳥誘蝶植物形成生物共生之棲地環境條件為目標,而非 僅精緻之景觀規劃設計。

(三)、基地保水指標

該指標乃希望基地透水設計就像都市中廣建「小型平地水庫」,達到軟性防洪之目的。

為達到軟性防洪之目的,具體方法是於基地內廣設雨水貯集水池,或作成兼顧美學的景觀花 園水池,以便於大雨時貯集洪峰水量,而減少都市洪水之發生。

該指標需先了解鑽探報告中地下兩公尺以內之土壤,以了解其土層分類的土壤滲透係數 k 值,並就其在綠地、被覆地、草溝、透水舖面、人工地盤花園貯集等常用保水設計保水量 進行計算。另就地面貯集滲透設計、地下礫石滲透貯集、滲透排水管設計、滲透陰井設計、

滲透側溝等特殊保水方式的保水量進行計算。

該指標乃就開發後基地保水量與原土地保水量之比值計算λ值,再將其與基地保水指標 λc 值進行比較。透過積極之保水設計將可延滯逕流水流之土壤沖刷,並可於氣候變遷下的 乾旱狀態,以維繫晴朗時的微環境具有抵擋乾旱酷熱產生環境蒸散作用之能力。

該項指標主要為進入基地內部之藍水系統評估為主,並鼓勵以提供大地滋潤與空氣層產 生水蒸氣與雨水對流作用之機制為目標。

(四)、水資源指標:

我國有豐沛的降雨量,年平均降雨量高達 2500 公釐以上,數量名列為世界前茅。然因 台灣地區受限於地形陡峭、水土保持不佳、水流湍急、人口稠密等因素,使每人平均雨量僅 為世界平均值的六分之一,名列聯合國第十八位缺水國。近年更因國民生活用水量急速增加、

水庫淤積、水源保護難以持續、水源開發不易等因素而面臨缺水困境。

該項指標即亟思以水資源(開源)與省水器具使用(節流)等兩方面作為舒緩水荒的兩個 主要方法。其中與生態社區環境相關的部份為開源的方式,為在建築設計中導入雨水再利用 或中水系統之設計,此乃藉由雨水節流貯存、簡易處理的過程,做為建築物的沖洗、空調或 澆灌等雜用水用途。中水系統則將都市雨水、生活廢水全面匯集處理後,將達到用水水質標 準的水用於非飲用水與不和身體接觸的雜用水用途。

該指標乃以平均節水量 20%為努力目標,開源的處理對策乃針對大耗水項目及彌補措施 所需規模進行計算,就雨水或中水再生水量與總自來水使用量的比值,即自來水替代率進行 評估,希望自來水替代水量與日集水量、雨水利用設計量間取得平衡。該項指標主要為進入 基地內部之藍水系統評估為主,並鼓勵以提供雨水回收再利用之機制,透過該水質之初步淨 化處理,使基地內有形成流水與澆灌之機會,有更多可形成生物共生之環境條件。

(五)、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由於台灣地區現階段於建築設計並未完全貫徹雨水污水分流的設計,導致污水未經淨化 排入河川,乃特檢驗評估這些生活雜排水配管系統,以確保生活雜排水導入污水系統。

本項指標與生態社區環境相關之處,乃為其提供輔佐污水處理設施之功能,特別檢驗評 估生活雜排水配管系統,以確認生活雜排水能導入污水系統,其檢核污水污染源共包括一般 生活雜排水、專用洗衣雜排水、專用廚房雜排水、專用浴室雜排水等四大類。可透過中水處 理系統將使用過之下水,透過生態性過濾、曝曬之方式提供經淨化之水質,雖其 BOD 值仍未 達排放標準,但可透過濕地處理方式形成基地內之生態水池。本項指標主要為進入基地內部 之藍水系統評估為主,並鼓勵以提供中水回收再利用之機制,透過該水質之初步淨化處理,

使基地內有形成生態共生之機會,有更多可形成生物水中棲地之環境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