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審議模式之比較探詢

第一節 國外引進導入之審議式民主操作模式

壹、公民會議(citizen conference)

54

這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審議式民主參與模式,也是我國最早引進的一種模式,

主要由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林國明、陳東升等教授引進,亦有稱為「共識會議 (consensus conference)」,本研究以下稱為「公民會議」,其由丹麥發展出來,

逐漸推行到其他國家,主要在促成社會公眾對政策議題進行廣泛的、理知的辯論。

「公民共識」會議討論的議題一般屬於受到社會大眾的重大關切,且需由政府制 定政策回應,又具有相當爭議性的議題。

在「公民會議」中,非專家的公眾(lay public),將被提升到顯著的地位,

其特點即在於是由公眾來界定什麼是重要議題,而非專家!「公民會議」中專家

53 由國外曾引進我國的審議模式並不只這 4 種,例如丹麥的「願景工作坊(scenario workshop)」在台灣 就曾有學者范雲所主持的「兩岸未來願景工作坊」,與學者林國明主持過的「國家職訓願景工作坊」,我 們僅選取正文中這 4 種介紹的原因,在於我國所研發的操作模式,多半根據這 4 種修正與組合而成。

54 內容資料整理自:林國明等,2005;宜蘭縣公民會議網站,〈關於公民會議〉。

的角色僅在於提供的知識協助,使公民在有訊息根據的基礎上,來評估政策議題 所涉及的利益與價值衝突,並在爭議中試圖達成共識性的見解。

目前結構化的「公民會議」的時程一般是5 天,步驟依序為:公平的抽選與 邀請約20 人左右的公民,請這些不一定具有專業知識的公民,針對具有爭議性 的政策,事前閱讀充足且公正的相關資料,然後進行符合審議精神的討論,進而 設定這個議題領域中他們想要探查的問題,接著在公開的論壇中,針對這些問題 詢問列席的專家,最後他們在共同擁有一定知識訊息的基礎上,對爭議性的問題 相互辯論並作判斷,並將他們討論後的共識觀點,合作撰寫成正式的共識報告,

向社會大眾公布,並供政府做為決策參考。

貳、學習圈 (Study Circles)

55

此種操作模式需要先建立一個有8到12位多元成員的小團體,定期聚會以探 討某項重要的社會或政治議題。參與成員討論與訂定自己的議場基本規則,並由 公正的主持人領導,主持人並不是傳統認定的「專家」或「老師」,而只負責依 據參與者共同同意的議場規則來經營會談。

「學習圈」傾向從許多觀點考慮某項議題,但不要求絕對的共識,只要找出 眾人共同同意的部份,並且提供一個從坐而言到起而行的機會。「學習圈」很重 要的一點在於帶動學校及社區各個部分中的許多人一起參與,尊重多種觀點,並 使對話連接到具體行動方案上。因為「學習圈」讓不同的人聚在一起,因此圍繞 著共同關切議題的人可以與彼此了解並與週遭世界產生關聯。學習如何積極聆 聽,並且與不同的人們建立關係,這些都是能夠充分參與一個多元社會的關鍵。

除了提升認識,「學習圈」也提供了對某項重要議題有所作為的機會與組織雛型(通 常就包含「學習圈」的參與者),最終使參與者在有了共識後能在共同信念之上採 取具體行動。

參、國家議題論壇 (National Issue Forum)

56

「國家議題論壇(National Issues Forums,簡稱 NIF)」是由美國 Kettering Foundation 於 1982 年所發動的計畫,這種審議模式,主要是為了讓民眾能夠一 同思考與討論公共議題,其具有濃厚的政策導向,一般用於討論選擇已經存在的 政策選項。

每年分布於全美數千個社區性組織與機構的美國國家網絡,會決定幾個重要 的國家議題,並撰寫議題手冊(issue book),內容包括對於議題的大致說明,且全 面的介紹對於此一議題的各種看法與爭議點,提供相關背景資訊,同時也提供三 至四個不同、有對比性的政策選項,以做為相關議題討論的基本框架。

在審議過程中,主持人通常會中立的鼓勵參與者,將自己的親身經驗與抽象 的政策議題互相連結,或者用個人故事或例子來說明自己的想法,設身處地的考 慮假設性的兩難情境,並且探討各種行動對於不同人所會造成的影響。主持人可 能以詢問參與者:「各個選擇必須付出哪些代價?而您願意付出哪些代價?」或

「為什麼這個議題會這麼難以抉擇?」一類的問題,協助政策議題的討論與做出 政策選擇。

56 內容資料參考:劉孟奇,2006;劉孟奇,2004

肆、審慎思辯民調 (Deliberative Polling®)

57

由美國德州大學 James Fishkin 及其同僚 Robert Luskin 等學者所發展,我 國則有黃東益等學者進行相關研究。主要是要連結民主改革中互不相容的兩個重 要元素,即「平等(equality)」與「審議(deliberation)」。(Fishkin 1991, 1995; Fishkin and Luskin:1999)若我們要求全民平等的參與,最後民主可能僅淪為一人一票的 選票計數加總,而妨礙了對於不同政策選項正反意見的審慎思考和理性思辯。

更明確地說,直接及廣泛的民眾參與造成了所謂「理性的無知(rational ignorance)」。(Downs ,1957)「平等」,即是參與的擴大,但也可能使人民 即使在沒有意見的情況下,遇到選舉時為了投票而投票,或遇到民調時為了給答 案而給答案,未經仔細思索,但民主政治另一要素「審議」,則要求公民真正參 與討論,提出各種不同意見,但這並非一般大眾與所有主辦單位都能做到。

為了解決民主政治必須兼顧平等與審議的兩難,Fishkin(1991,1995)從古代雅 典人利用抽籤來選擇法官及立法者的方式得到啟發,認為我們可以採取隨機抽樣 的方式,選取一些民眾代表一個社會的縮影(microcosm)。更進一步的要讓這 些民眾相聚,先以結構化問卷前測其議題立場,隨後提供議題相關資訊,使其得 以面對面互相討論,並提供專家列席備詢,在參與民眾接觸議題資訊與充分理性 討論後,再以結構化問卷進行後測,了解其議題立場的強化或轉化。

而這種細緻的民意調查,依然可以以分組的方式大規模進行,主要的目的並 不同於傳統民調粗糙的預測民意,而是為瞭解在一個資訊充分以及民眾能夠審慎 思考和理性思辯的理想狀況下所呈現的民意,並且可用於政府政策對話或選舉策 略研究。

第二節 我國新創研發之審議式民主操作模式

我國學術界在近年來導入審議式民主觀念後,針對我國國情與環境需要,研 發出了「法人論壇」、「公民對話圈」與「審議式選舉電視辯論會」3 種審議模 式,以下分述說明之。

壹、法人論壇

58

起源行政院二代健保規劃小組,在其執行先驅性全民健保公民會議(林國明,

陳東升,2003)與一場「審慎思辯民調(Deliberative Polling®)」後 59,決定綜 合「公民會議」與「審慎思辯民調」兩種模式,舉辦以針對法人團體參加健保決 策的「法人論壇」。

「法人論壇」的特點在於參與會議的都是法人團體代表,以2003 年行政院 衛生署討論二代健保所執行的實際應用「全民健保公民論壇」中,即邀請與議題 最直接相關的「醫事」、「勞工」、「社福」和「病患」等4 大類共 72 個團體,

每個團體可派1-2 名代表,最後有 54 個團體共 74 位代表出席,這些團體多為社 會法人或基金會。

「法人論壇」在審議模式的設計上,亦以「醫事」、「勞工」、「社福」和

「病患」4 大群體為分組方式,分為 4 組各自討論與撰寫結論報告,而不同於「公 民會議」只有1 份共識報告,而其審議過程與結論報告,也不像「公民會議」可 以自由發揮,而是一開始由類似「國家議題論壇」的方式提供政策選項,使分組 討論的成員選擇方案,再用「審慎思辯民調」的技術,以前測與後測使參與者詳 細表態,以及利用「公民會議」的技術互相聆聽,最後分組撰寫報告。

58 內容資料整理自:鄧宗業、吳嘉苓,2004;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網頁資料。

59 該場「審慎思辯民調」發生於 2002 年,但是當時主辦單位稱之為「全民健保公民論壇」。

本研究認為「法人論壇」是一種高度任務導向的研發,其審議模式中以參與 者背景分組討論,例如以「醫事」、「勞工」、「社福」和「病患」四大群體為 分組方式,是因為上述群體在健保議題立場上可能互相不信任,尤其醫事人員對 於病患而言有一定程度的權威感,所以分四組討論,以至於產生四份共識報告,

並且恰可提供政府關於不同利益團體對於特定政策的支持與反對理由,指出潛在 阻力與政策對話脈絡,這也完全符合當時任務要求,可說是非常成功的研發。

但是本研究認為這類分組討論需要高度主持技巧,以免造成參與者在討論的 後期發生明顯的對立,若有其他主辦單位欲以「法人論壇」的審議模式執行審議 討論,需要特別注意主持人的選聘,或可與其原始研發團隊60討論適合的修正版。

貳、公民對話圈

61

「公民對話圈」為我國目前原創的審議模式中,可以說是實戰次數最多,經 驗最為完整的一種,審議模式上結合了美國「國家議題論壇(National Issues Forums)」與「學習圈(Study Circles)」兩種模式,起源於 2005 年青輔會 所舉辦之青年國事會議,主要研發團隊應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劉孟奇副教授 等學者與青輔會第三處人員,由青輔會於 2005 與 2006 年連續舉辦 2 屆青年國 是會議以進行應用與修正,這 2 屆包含地區會議與全國會議,已執行約有 80 場,

若加上主持團隊訓練過程與社區參與部份,則實際執行場次應已超過 100 場。

「公民對話圈」的特點在於以類似「國家議題論壇」的方式預先設定幾個面 向較廣泛的大型議題面向與該面向的可能選項,卻又保留相當大的空間以供參與

60 法人論壇主要研發團隊:陳東升、傅立葉、雷文玫、黃東益、林國明、鄧宗業、吳嘉苓、林志鵬、張宏 哲…等學者,(傅立葉等,2004)有需要討論者皆可透過網路搜尋得知其服務單位與電子信箱,恕不逐一

60 法人論壇主要研發團隊:陳東升、傅立葉、雷文玫、黃東益、林國明、鄧宗業、吳嘉苓、林志鵬、張宏 哲…等學者,(傅立葉等,2004)有需要討論者皆可透過網路搜尋得知其服務單位與電子信箱,恕不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