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個案理論構面之檢視

第二節 執行階段

壹、「公民審議過程」

本文之前提過,民主不僅僅是利益的綜合工具,還是一種獲得共識的程序(何 包綱,2002)。這種「獲得共識的程序」可以簡而言之的描述為:「當一個分歧 社會對於各種政策議題存在有不同意見時,公民及其代表如何能夠為這個社會做 出正當的決定。」,(Gutmann & Thompson,2006)而其中的關鍵,正是「正 當」二字。目前「審議 (Deliberative)」的觀念,學界對其定義多種多樣,但是 根本的原則都是一致的,就是追求審議的正當性。自然,我們需要先確保「審議 過程」的正當性,再藉由過程的正當性,來推論「審議結果」的正當性。

現在回頭來看,在此研究個案活動的審議模式設計裡,是希望參與的公民小 組成員能理性的討論出共同質詢候選人的縣政議題,取代以往的選舉辯論會中,

由學者設定議題後質詢候選人的情況,使選民從旁觀者的角度,變成參與者,甚 至是主導者!當議題設定的主導權掌握在公民小組手中時,整個辯論活動的水準 很大一部分也就掌握在公民小組手中,由於參與活動的公民小組成員是參考台南 縣選民結構後,經由分層隨機抽樣而組成。可以想見,公民小組對於縣政議題的 了解與公共政策的背景知識,未必都能了解與掌握,因此需要透過專家事前的講 述與議題手冊的編撰等知識流動的手段,使公民小組所有成員彼此處於相對公平 的情境下審議討論。另外,審議過程中的「主持人」更是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主 持人需善用主持權威與歸納技巧,避免討論發生「沉默螺旋效應」77的情況,但 在歸納公民意見的過程中又要確保正當性與兼顧時間壓力,確實有其難度。我們 以下即分為「知識流動」與「主持技巧」兩部份探討。

77 1970 年代諾爾紐曼(Noelle -Neumann)研究西德大選,發現在選情呈現兩股勢力相當的意見氣候當中,

驗證了「沉默螺旋理論」(Spiral of Silence Theory)。該論點說明人類有「害怕孤立」的弱點傾向。當個 人覺察到自己對某論題的意見與環境中的強勢意見一致或不一致時,將影響個人對此論題發表自己意見 的意願,致使環境中的強勢意見越來越強.弱勢意見越來越弱。諾爾紐曼認為人類靠大眾媒介,與人際 傳播來覺察「意見氣候」(climate of opinion)的本能,其「準統計官能」(quasi-statistical sense)能夠察

公民小組參考資料 目錄

我們由之前「抽選結構資料表」分析中已知,預備抽選的20 人中,學 歷在高中職以下的有12 人,大專以上只有 8 人,相信僅依靠議題手冊作為 知識流動的手段可能並不足夠。

我們也發現主辦單位另外採用專家授課 的方式補強,在審議過程的第一天(2005 年 11 月 12 日),依照議題手冊前 4 章的章節 安排,分別依序針對「什麼是審議式辯論 會?」、「縣長能為我們做什麼?」、「台 南縣基本概況台南縣縣政議題」等議題,邀 請相關學者專家前來授課。

當天上午由林國明教授解釋「審議式民 主辯論」的特色與精神,由台灣智庫法政部 副主任曾建元,說明縣長能為我們做什麼。

下午由前台南縣副縣長,由現任國立台南藝 術大學總務長的曾旭正教授,整理介紹台南 縣基本概況,以及11 項 台南縣相關議題,供 全體供民小組作參考與意見交換,提出的項 議題包括:財政規劃、防洪治水、農業發展、

工商發展、教育、醫療、交通、環保綠美化、

文化觀光休閒、社區營造、縣政團隊等11 項 議題,比主辦單位原訂的10 項議題多了「縣 政團隊」議題,所有專家均與公民互動良好,

公民小組全體亦多有發言。本研究經現場觀 察,與事後檢視全程影音資料,認可此一個 案的「知識流動」過程。

第一章,由林國明老師授課,與公民互動。

第二章,由曾建元老師授課,與公民互動。

第三章,由曾旭正老師授課,與公民互動。

第四章,由曾旭正老師授課,與公民互動。

6-3 授課專家與公民互動 擷取自主辦單位錄影資料

二、「主持技巧」檢視分析

皆下來我們將觀察活動中主持人78的主持技巧,任何形式的審議式民主 活動,在其審議過程中,「主持人」都是關鍵的角色,因為我們是依賴主持 人透過「理想的操作程序」來維持「理想的言談情境」79,甚至即使是不甚 理想的操作程序,依然可以透過主持人的主持技巧,進而維持「理想的言談 情境」,反之亦然,即使已經建立了「理想的操作程序」,經驗不足的主持 人或錯誤的主持技巧依然可能破壞理性公平的言談情境。

我們注意到由於先前主辦單位已經達到「背景知識的流動」,使公民小 組間的背景知識水準差距大幅縮小,但是本研究認為除此之外,主持人尚需 關切審議過程中「溝通氛圍的塑造」、「溝通語言的選用」、「公民意見的 歸納」與「共識形成的引導」,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小心謹慎,才能維護審議 過程的正當性。

經觀察發現,主辦單位在形塑溝通氛圍 的過程中,使用了審議式民主活動常用的馬 蹄鐵式座位排法,使得公民彼此之間可以互 相觀察臉部表情,降低「背後有人」的不確 定感。並且所有參與者無間斷的圍起來討 論,也容易素造出彼此為團結的一個團體的 參與感。而兩位主持人的位置雖然也在此圓 圈中,但是以不同顏色的桌布區隔,同時縮 短了距離又成功的塑造了主持權威。

78 此個案的主持人是由台大政治系林國明副教授與台大社會系范雲助理教授共同主持,2 位均具有豐富的 相關主持經驗。

79 除了「公平的參與機制」不見得受主持人控制以外,我們之前所整理出的「審議式民主的三大構成元素」

中,至少有「理想的操作程序」與「理想的言談情境」兩項依靠主持人維持,甚至可以說本研究認為審 議式民主活動中,有 2/3 的正當性是靠主持人維持的。

主持人的桌布與公民小組顏色不同。

公民小組座位成馬蹄形狀,可彼此互動。

6-4 現場座位安排

在這次的審議過程中,我們觀察到主持人有時使用了由左而右後又由右 而左的逐一發言方式,配合每人發言時間限制,有效的強迫了每一位公民發 言與聆聽,而有時採取自由發言的方式帶動討論與紓發意見,整體而言我們 認為主持人表現的相當出色。

另外我們也注意到,主辦單位為了創造 良好溝通氛圍,將自我介紹的過程改成兩人 依組彼此互相介紹。

我們事後檢視錄影資料後發現,這確實 在活動一開始時就成功的讓公民彼此產生許 多良性互動。為了能介紹他人,自然必須先 詢問他人的個人資料及興趣背景,在介紹他 人時也常會有像圖 6-5 那樣類似大力舉薦的 較親近的肢體動作,在溝通情境的塑造上可 說非常成功。

本研究認為雖然其他的審議式民主活動 也有類似的發言與傾聽練習80來暖場,但是這 種「代替他人自我介紹」的主持技巧能在更 短的時間內促進公民小組彼此的認識,以及

「理想的言談情境」的建立,值得特別提出 來討論,並建議列為類似審議式民主活動的 參考程序。

80 如公民對話圈的積極聆聽練習,是強迫兩人中其中一人闡述議題,另一人專心聆聽,若干時間後角色互 6-5 公民互相介紹 擷取自主辦單位錄影資料 公民介紹對方時常有熱情的肢體動作。

至於在溝通語言的選用方面,由於參與的公民認為這是正式活動,所以 在一開始時全是使用國語,但是沒有多久,在自我介紹階段的第 6 位公民發 言時,似乎難以全程使用國語,主持人立刻調整,過程節錄如下:

主持人/范雲:

謝謝余女士,請黃春堯先生來介紹余淑貞女士。

黃春堯:

主持人好,大家同仁好!余小姐的資料很好哦,她是服務業,小康家庭,

二子,她喜歡閱讀、旅遊、唱歌。她最讓人感動的是,她是龍崎鄉行動 醫院的醫療志工,她很關心…(黃春堯改用台語。主持人立刻表示:用 台語較順就用台語啦。)龍崎鄉是偏遠的老人地方,青年都搬出去外面,

龍崎現在都剩下老人,她做這種慈善事業來關心老人,值得我們給她鼓 掌。(全場掌聲)

主持人/范雲:

多謝!我們就用自己講較順的語言較好。接下來請莊瑞銘先生介紹黃建 豪先生。(台語)

在主持人觀察到有參與公民似乎更習慣使用台語表達時,立刻以相當自 然的方式訂下新規則,即所有人以「自己講的順」的語言表達。自此開始,

後續的審議過程陸續出現國語與台語交插的情況,卻也從而維持了溝通的可 能性與審議過程的公平性。以台南縣的人口結構來判斷,這樣的決定應該是 更有助於維持「理想的言談情境」的,本研究認可此一主持技巧的展現。

其實若是有得選擇,一般人會自然而然的選用在場的大多數人最容易溝 通的語言,這除了是禮貌,也是一種本能。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場合,人們會 選用適合該場合的語言,即使可能不是在場多數人士最容易溝通的語言,例 如在國際研討會上有的國人可能選用英語發表,即使參與會議的人士絕大多 數是我國國民,或像是在學校裡我們一般習慣使用國語,雖然可能整班學生

(包含老師)都使用同一種母語。

本來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但語言的使用之所以經常引起爭議,主要在 於人們對語言的價值有不同的觀點。一般來說,可分為「溝通工具論」和「社 會文化功能論」二個截然不同的看法。就語言工具論的觀點來說,語言只是

本來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但語言的使用之所以經常引起爭議,主要在 於人們對語言的價值有不同的觀點。一般來說,可分為「溝通工具論」和「社 會文化功能論」二個截然不同的看法。就語言工具論的觀點來說,語言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