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在詳述本研究之前,首先節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薩繆爾‧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一次在我國的專題演說(Huntington,廖益興譯,1997:25):

「雖然民主化是暴虐統治的解決之道,但民主化的本身也會凸顯或激化 新興民主國家所必須處理的問題。如選舉制度的引進使得政治領袖必須競逐 選票,而在許多的情境下政治領袖贏得選票的最簡便方法,就是訴諸於部 落、族群、種族以及宗教的支持者,而連帶地升高社群及族群間的衝突。」

學者杭亭頓上述所言,隱隱地點出了我國兩黨政治所導致長期意識形態對立 與族群對立的問題,台灣是一個族群多元和認同分歧的國家,但台灣的憲政改革 卻從未面對正視此一現實,加上淺薄的多數決主導著國人對於民主的認識,政策 的選擇乃至於政權的歸屬,因而只知道由最小需求的小幅度多數來決定,而忽略 了對於儘可能多數的追求,這種建立在多數決模型而非共識決模型的民主憲政的 實踐結果,就呈現出排他、競爭和互相對抗的情形(Arend Lijphart,高德源譯,

2001:2),而這樣的對立會因為一次又一次的選舉操作而重新被挑起與激化,使 得民眾看不到事情的全貌,聽不到對立面的意見,長時間處於意識形態對立與族 群撕裂的環境中,可能逐漸喪失溝通與討論相關議題的能力。

關於政治權力公平分配的憲政制度改革,固然是台灣民主鞏固與深化不可或 缺的基礎工程,然而在非政治性的公共政策領域裡,我們更需要學習理性溝通和 共同決定的方法。基於此種對於台灣民主前景殷切關懷的心情,「審議式民主

(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概念與實踐,在陳東升、林國明等學者的啟蒙推 廣、民間與民進黨政府的嘗試與鼓勵下,從2002 年由行政院二代健保規劃小組 第一次的導入與實踐,開始走入了我國民主的進程。

2002 年行政院二代健保規劃小組成立的「公民參與組」,在 2002 年中,總 計舉辦了先驅性全民健保公民會議、二代健保公民論壇以及法人團體健保論壇三 項實驗性計畫。2004 年北投地區民間團體針對北投溫泉博物館的經營模式召開公 民會議,2004 年 9 月行政院衛生署針對「代理孕母」是否應該合法化召開公民會 議。同一年,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也採用了審議民主的精神籌辦青年國是會議,

希望讓審議民主的精神與實踐能在台灣青年的公民參與中紮根,11 月高雄市政府 更針對高山纜車問題舉辦公民會議。2005 年,審議民主公民參與的實踐模式不但 更為多樣化,例如強調以感性言說方式化解族群僵局的「族群工作坊」、結合了 美國國家議題論壇(NIF)與學習圈(Study Circle)的「公民對話圈」等,議題 與區域也更佳擴大,包括產前篩選、竹科用地、稅制改革、能源運用、汽機車總 量管制計畫……等,一時之間蔚為風潮。(《審議民主國際研討會》簡介,2005)

綜觀上述,我們可以說2005 年是審議式民主在台灣開枝散葉的一年,而我 國首次開發使用的「審議式辯論會(Deliberative Debate)」,也誕生在 2005 年,

這一連串的審議式民主實踐,除了歸功於台灣學界積極將此國外新一波政治思潮 導入,與政府相關部會大力支持1外,也應歸因於我國近年來公民意識高漲,才使 得審議式民主這種需要公民高度参與的民主形式得以實現,倘若拿來對照台灣當 時充滿衝突與對立政黨政治的時空背景,我們將發現民間這種高漲的公民意識,

尤其令人感到珍貴。

學者羅致政曾表示如果說民主政治就是政黨政治,那過去幾年台灣政黨政治 的實踐可說是充滿朝野衝突、對立不斷。(2005:168)從 2000 年總統大選陳 水扁得票未過半成為相對多數總統,以及泛藍掌控多數席次,而使泛藍支持者質

1 前行政院長游錫堃曾於 2004 年 9 月 29 日的〈行政院第二九○七次院會決議〉中,針對青年輔導委員會

「2004 年青年國是會議」成果報告,作出指示:「『審議式民主—公民會議』的模式,在民主深化的 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請各部會將『審議式民主』的理念落實到各項施政與公共政策的討論中,

先由內政部、財政部等 8 個部,及衛生、環保、文化、勞工及農業等 5 個會做起,針對主管政策上 有爭議的議題,採取『審議式民主』的方式討論,來凝聚共識,半年內至少要有一項議題採用這個 模式處理,作成結論。其他機關如有爭議性議題,亦可比照此一方式處理。」,由此可以見得審議式 民主在我國至少擁有行政院以上層級的行政權支持。

疑陳總統統治正當性,到2004 年總統大選中,「319 槍擊事件」2與公投綁大選 等爭議3,乃至於泛藍於選後發動抗爭與選舉訴訟,都反映出泛藍陣營依然質疑陳 總統統治合法性,(羅致政,2005:173)隨後的 2004 年 12 月的立委選舉,泛 藍也僅在立法院獲得「脆弱過半」的席次,遂使民進黨成為單一政黨中立委席次 最多的政黨,並單獨籌組少數政府(高永光,2005:159),此後朝野對立的氣 氛在陳水扁政府任內一直持續著。

到了2005年,我國首次舉辦地方層級的三合一選舉4,中央選舉委員會將「縣 市長選舉」、「縣市議員選舉」與「鄉鎮市長選舉」三項選舉合併辦理,朝野各 黨均認為此次選舉將影響日後地方基層的政治版圖甚鉅,對峙態勢升到高峰,甚 至有所謂「總統大選的期中選舉」或「對內閣的信任投票」的說法,執政黨與在 野黨皆全力動員,幾近兩軍對壘!最大在野黨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馬英九與執政黨 民主進步黨黨主席蘇貞昌,更相繼於選前宣誓敗選即辭去黨魁一職5

就在這樣朝野高度衝突的情況下,我國民間學術界與電視媒體於2005 年台 南縣縣長選舉,首次舉辦以審議式民主工具進行的選舉電視辯論會,本研究的研 究案例「《頭家總質詢 縣長來面試》––2005 年台南縣長選舉審議式電視辯論 會」,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時空裡,一群人嘗試研發與使用審議式民主工具,以化 解群眾對立、理性探討縣政議題、達成共識,甚至要求候選人回應的故事。

2 台灣第三屆民選總統選舉前夕 2004 年 3 月 19 日午時,發生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總統、副總統候選人(陳 水扁、呂秀蓮)遭槍擊事件而震驚全國人民,民主進步黨候選人陳水扁、呂秀蓮,以極些微的差距勝選,

泛藍陣營候選人連戰、宋楚瑜於選後罕見的參與大規模街頭抗爭。

3 2004 年總統大選堪稱台灣選舉史上最激烈的一次選舉,不僅兩軍對決態勢史無前例,選前一天還發生 我國治安史上首次總統、副總統遭槍擊事件,而開票過程高潮迭起,最後更以極些微的差距分出勝負。

同時,因為首次併同「公民投票」舉行,使得選前選情益加複雜。(徐永明,2004:129)

4 2005 年三月,當時行政院長謝長廷昨天做出政策指示,要求研議將年底的縣市長與 2006 年初鄉鎮市長、

縣市議員的三項選舉合併在 2005 年底舉行,遂有該次大規模的地方性聯合選舉。

5 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於 2005 年 12 月 1 日表達縣市長席次未過半就辭職,民進黨主席蘇貞昌隨後於次日亦 表達縣市長選舉席次未保住 10 席就辭職,之後選舉結果國民黨大勝,民進黨只保住 6 席,坦承此為民

當時主要由台灣智庫研發審議辯論會的審議模式,並積極與公共電視、澄社 以及多所大專院校相關系所合作,以縣長選舉的候選人辯論辯論會,做為這項審 議模式的實驗對象,將審議與辯論兩種性質相反的元素結合一處,用以探討一般 民眾就縣政議題進行公共說理溝通與批判反思的可能,自是一項大膽的嘗試,並 且在該衝突對立氣氛濃烈的時空背景下而成功施行這樣理性思辨的工具,實屬難 得,而這樣一個具有歷史意義且充滿反差張力的個案,也引起了本研究高度的研 究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