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階段兒童自我概念發展的重要性

「我是誰?」是人的一生中都會追尋的問題,尤其在遇到與自己所認知的自我不 同時,特別會思考此問題。在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危機論裡,人類發展的第四階段(六 歲~青春期):是本論文欲研究的對象所處的時期。此階段的兒童自我概念的發展,呈 現主觀與偏見、自我肯定與尊重的不足、自我統整混淆等特徵與危機(莊懷義、劉焜煇、

曾端貞、張鐸嚴,1990)。因此,此時期的個體需要父母及師長等的關心和支持,才能 化解發展的危機;否則,將出現自卑、自貶等不利的發展結果。所以,研究者認為若 能在這個階段培養其正確的自我概念,協助他們完成發展任務,將能有效預防未來青 少年問題的發生。

從八十九年教育部公佈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課程目標第一項

──「增進自我的了解,發展個人潛能」,由此可知,九年一貫教育目標首重自我了解,

自我了解教育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本節就分別探討有關自我概念的定義及其架構、自 我概念的特徵,再從自我概念發展的歷程中,了解個體自我概念發展的重要性為何。

一 一

一 一、 、 、 、自我概念的定義及其組成 自我概念的定義及其組成 自我概念的定義及其組成 自我概念的定義及其組成架構 架構 架構 架構

早在西元前四、五世紀,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一句至理名言:「知汝自己」

(know thyself),這句話如以現在的話來詮釋,即是認識自己的人格特質 (羅文基、朱 湘吉、陳如山,1994) 。在中國,也有孫子的「知己知彼」,要了解自己的觀念。可知 人類對自我的觀念早在西元前已具有。

(一) 自我概念的定義 Stanton (1976)

Rogers (引自郭為

Cooley ( 引 自 洪 若 和 , 1992)

「鏡中自我」(looking glass-self)理論,認為自我概念是每個人對他人而言都是 一面鏡子,反映出他人所表現過的事情,個體透過與他人的互動,設想他人對 自己的看法,藉由投身於他人的角度以反觀自己的行為,形成其對自己的看法 與評價。

根據上述專家學者的對自我概念所下的定義,研究者發現:大體而言,自我概念 是指個體從自己或他人對自己的整體看法,其所謂的「整體」則是指個體的性格、行 為、能力、興趣……等各方面統合而成的個體。

歸納前述,研究者將自我概念的定義界定為:一個人對個體本身,及本身以外的 外界對個體本身的性格、能力、興趣、情感、態度、價值…等多方面的知覺和感受,

它是透過自己對自己,或他人對自己的互動中,不斷地累積經驗,逐步形成其對自己 的看法與評價。簡言之,自我概念即是一個人對自己本身的知覺。

(二) 自我概念的架構

從自我概念的定義中,可以發現自我概念是由主體我和客體我兩個不同的「我」

所組成的,由一架構建立而成的。國內外專家學者針對自我概念的架構作研究,研究 者整理其文獻,發現:自我概念在個體內是一多向度、統整性的組織,其組織是階層 性的,是一種個體所有經驗的綜合體,從這經驗綜合體中得出我們是怎樣的一個人的 概念。

依學者的觀點,研究者歸納自我概念的架構,可從「自我的組成」和「智力階層 模式」兩個部分來解釋:

1. 從自我的組成來分(郭為藩,1990;李麗珠,2003;Fitts, 1965),如下圖 2-1。

(1) 外在架構:即 William 和 Rogers 所說的「客體我」,又稱為「經驗的 自我」,即「所有一切個人可以稱為於他的全部東西」,包含了個體 所擁有的生理狀況、道德價值、信仰、能力…等,可分為

Ⅰ. 物質我:個體對自己的身軀及其生理需要的認定。

Ⅱ. 社會我:個體由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所認定。

Ⅲ. 精神我:個體對自己的價值、信念、態度等主觀的認定。

(2) 內在架構:即 William 和 Rogers 所說的「主體我」,又稱為「純粹的 自我」,即「個體能經驗、知覺、想像、選擇、記憶和計劃的主體」,

可分為

Ⅰ. 投射我:個體想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Ⅱ. 現象我:個體對自己的整套觀感。

Ⅲ. 理想我:個體透過對自己現況的接納或拒絕程度,來認為自己應 該為何,或對自己欲達成的形象為何。

圖 2-1、「自我」組成圖(研究者歸納整理)

2. 從智力階層的模式來分

主要是以 Shavelson(1976)參考 Vernon 的智力階層模式提出的「自我概念的階層模 式」為主,以侯雅玲(1998)的〈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化建構〉為輔,研 究者將自我概念分階層模式架構,是逐級分化,最頂端為「一般性的自我概念」,再將 其分為「學業自我概念」和「非學業自我概念」,「學業自我概念」之下,細分為國語 自我概念、數學自我概念…等,是指個體藉由學科的表現來認知自己的能力狀態;和

「非學業自我概念」之下細分為社會自我概念、情緒自我概念、身體自我概念…等,

往下逐一分化(如下圖 2-2)。

自我

外在架構 (客體我)

內在架構 (主體我)

物質我 社會我 精神我 投射我 現象我 理想我

圖 2-2、自我概念的階層模式(研究者歸納整理)

從自我的組成來看,個體的自我概念,主要是從他人和自己對自己的看法而來,

且由 Shavelson 的「自我概念的階層模式」中可知,個體是從「學業」和「非學業」

的兩個部分來看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因為個體不只是從非學業的身心特徵和人際關 係來看待自己,在入學後,也會透過自己的學業成就,看自己的能力如何,來認知自 己。

綜合前述,可知個體是藉由許多向度的自我合成為有組織的、協調一致的完整的 人格結構,透過這樣的組成和結構,形成個體所謂的自我概念。換句話說,個體的自

……

一般性自我概念

學業自我概念 非學業自我概念

國語自我概念 數學自我概念 家庭自我概念 情緒自我概念 身體自我概念 …… 外貌自我概念

…… …… ……

我概念,是由此內外架構的組成,形成個體對自己的知覺,而自我概念內外在的架構,

便是構成了每個個體自我概念的差異。

二 二

二 二、 、 、 、 自我概念的特質 自我概念的特質 自我概念的特質 自我概念的特質

國內學者林珮伃(1994)認為自我概念具有五項特質:是多層面的、是階層化組成 的、是在社會情境中形成的、是人類行為的指引、傾向於自我應驗。大致都認為自我 概念是多層面、發展性、評價性等特質。

國外學者 Kim(2003)則指出自我概念的特徵:由具有穩定且規律的一套態度所組 成、正負向的自我概念同時俱在、個體依據自我概念作為行為之準則、包含個體主觀 認定的重要價值,並且融合他人之觀點。Montemayor & Eisen(1977)認為自我概念的發 展將隨著年齡及認知的發展而更具寬廣的內容及知覺組織的特性。Shavelson 等人(1976) 主張完整的自我概念應包含組織與結構性、多面性、階層性、穩定性、發展性、評價 性、區別性。

綜合歸納前述可知,國內外學者對自我概念特徵的解釋大同小異,研究者發現自 我概念的發展具有以下特質:

(一) 多面性、階層性、組織性:從前述自我概念定義及其架構中,可以知道自我 概念是多面性的,個體將自己對自己、他人對自己所知覺分成許多方面,並 將這些知覺蒐集、組織而形成一層層次級自我概念的架構。

(二) 發展性:自我概念會因年齡增長、經驗、訊息的增加和所處環境範圍的不斷

擴大,而逐漸發展個體的自我概念,從早期整體的自我概念,逐一分化為不 同階層的自我概念。

(三) 穩定性、一致性:在一般情境中,個體會因年齡的成長,能統整更多的矛盾,

而具有內在一致性,呈現越來越穩定的發展,所以自我概念架構中最上層的

「一般性自我概念」為最穩定,越往下,越多矛盾處存在,其穩定性也就越 低,若要改變「一般性自我概念」,得累積許多最下層的自我概念的改變,

才會影響到它的改變。

(四) 評價性、成為行為準則:個體對其所處的情境中,不斷發展其自我概念,也 不斷對自我的概念作評價,針對自我概念的評價,接納或拒絕之,而形成自 己一套的行為準則。

總而言之,研究者認為:自我概念為有組織的、是階層的、多面向的架構,此架 構會因年齡的成長而有所改變,但其將趨於穩定和一致性,最終形成每個個體皆有不 同的、獨特的自我概念,而形成最高層的「一般性的自我概念」將成為個體行為的準 則和指引。

三 三 三

三、 、 、 、 自我概念的形成對國小兒童發展的重要性 自我概念的形成對國小兒童發展的重要性 自我概念的形成對國小兒童發展的重要性 自我概念的形成對國小兒童發展的重要性

由前述自我概念的定義中,可知自我概念的形成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個體透過環 境、他人的互動中,由自己和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漸漸統整而來。所以,個體自我概 念的發展應該是有一定的進程,其中有學者以年齡劃分個體自我概念的發展,如,國 內學者陳仲庚、張雨新(1989)將自我概念發展的時期,細分為:嬰兒期、三、四個月

後、五、六個月後、七個月到一歲時、二歲、三歲、三、四歲左右、四~六歲時、六~

十二歲時、十二歲到青年期、成年時代。再者,John 與 Martin (1990)則將個體自我概 念的發展以年齡作明確的劃分,大致包含以下四階段:出生~三歲、四~六歲、七~十 一歲、十二~十六歲(引自 Karin & Alfons, 2002)。

但研究者認為自我概念的發展應該並非絕對的在年齡上來劃分。根據兒童發展心 理學的解釋:人類的發展雖有一定的順序,但仍有個別差異的現象。所以,研究者認 為將自我概念的形成發展以年齡劃分,較為不妥。研究者參考國內學者的研究,如郭 為藩(1972)的區分,他將自我觀念的發展約略分為三個階段:惟我中心期、客觀化期、

主觀化期;其次,張春興(1976)則分為三個階段:自我認定、自我評價、自我理想。

上述兩位學者的研究,大體而言,是指個體一開始是從自己對自己的認識來認知自我,

進而透過他人認知自己,再對自己有理想的我的一個認知。

換句話說,個體的自我概念是透過家庭、學校到社會文化的環境,與個體以外的 重要他人(如,父母、師長、同儕…等)互動漸漸了解自己,最終從自我的反省中了解 自己。所以,個體的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依循一可預知的模式來發展,個人不同形式的

換句話說,個體的自我概念是透過家庭、學校到社會文化的環境,與個體以外的 重要他人(如,父母、師長、同儕…等)互動漸漸了解自己,最終從自我的反省中了解 自己。所以,個體的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依循一可預知的模式來發展,個人不同形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