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006 年 4 月 17 日台灣立報的「芬蘭教育為何第一?」一文探討芬蘭的教育系統,

發現芬蘭教育的方針與 PISA(國際學生評量計畫)測驗所強調的重點不謀而合,都是「重 視學生運用知識於生活的能力,和學生可以用學到的東西來做什麼」。由於測驗中的每 一題都在強調運用資訊解決問題、回答「為什麼」,並有效地溝通和陳述意見,而芬蘭 教育的重點也在此,所以,在其小學課本裡可見到各種題材的文本,「課堂討論」更是 普及。藉此報導可知,一個國家教育的成功與其實施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而現代國 民教育趨勢,則強調多元的學習與知識的活用,課堂的「討論活動」則應有助於培養 學生反思與活用知識之能力。

再者,由我國教育改革後規劃的「九年一貫」本國語文能力指標檢視,四~六年 級學生的「說話能力」強調「能充分表達意見、能合適的表現語言、能表現良好的言 談和能把握說話重點,充分溝通…」等能力,這些都是在討論的活動中所展現的能力。

是故,研究者認為「討論」式的教學法,應是最能反映現代教育趨勢,符合國內教育 改革精神的方式。因此,在廣泛蒐集相關論述及研究文獻後,依序探討「討論」的內 涵、分析各討論的形式及特色,並評論有關討論教學的相關研究。

一 一

一 一、 、 、 、 「 「 「 「討論 討論 討論 討論」 」 」 」的定義 的定義 的定義 的定義

「討論」其實是教學法的一種,「討論教學法」(discussion method)起源於很早,

即是眾所皆知的「產婆術」──蘇格拉底運用的「詰問法」(林寶山,1990),事實上 就是師生間進行問題討論的類型。學者 Gall(1987)曾界定「討論」的定義為:「一群

人聚集在一起,為了達成某種教學目標,透過言語表達,傾聽和觀察對方的手勢、表 情等的過程,彼此溝通意見」(引自張新仁,2002)。簡單來說,「討論」是指至少是 兩人以上的互動,透過語言的傳達,針對某個議題,進行意見上的溝通。

此外,近代配合閱讀而進行的「討論」活動──以文學為基礎的閱讀課程,和現 在所盛行的讀書會類似,這種閱讀討論活動的進行,最早在 1980 年末期的美國小學即 開始。這種以文學為基礎的閱讀課程,便是孩子以閱讀、討論和寫作的方式,對文學 作品作回應,進而建構、提煉文本更深一層意義,最終使讀者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Lesley & Linda, 1996)。此觀點正好與讀者反應理論相契合:文本意義的產生,是讀 者和文本間雙向的互動,是由讀者個人的背景和文本融合、再建構文本的另一種意義;

假使藉由和他人討論文本的方式,則會因為每個讀者本身背景的不同,使其在閱讀的 過程中,各自以個人不同的背景來詮釋文本,使文本的意義更加深、加廣(朱剛,2002;

吳新發譯,2004)。所以,「討論」在這樣的閱讀文學課程中,是很重要的一環,藉由 這樣討論的方式,學生以個人背景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更可以學習聆聽別人不同視域 的想法,並加以融合或修正,建構出閱讀的意義;更藉由這樣合作的模式,讓孩子透 過他人的協助,培養多元性思考,慢慢地學習在獨自閱讀時,能以批判性的思考方式 閱讀文本。

但是,將「討論」應用在教學或課程上,尤其是在以文學為基礎的閱讀課程中,

討論的範圍和層面更廣、更深,學生會探究出何種觀點,有時並不在老師的預期範圍 內;所以,為完成問題解決或學習目標時,其問答討論的內涵需具有意義性與目標導 向,否則散漫無意義的對談,形同無稽之談,難以達成問題解決與學習效果(黃幸美,

1997)。換句話說,討論除了是兩人以上,透過語言的互動外,其討論的內涵應具有意 義性與目標導向,否則難以達成問題解決和學習目標。

綜合前述,研究者發現所謂的「討論」活動,必須具有幾個關鍵因素:第一、兩 人以上;第二、有共同的目標;第三、有意義的對話、第四、為多向的交互活動,所 以,「討論」應是指若干人等共同進行有目標性的討論,藉此引發思考,並對彼此的論 點看法,作更深一層的回應(批判性思考),因而能掌握討論主題及其背後的意義。

二 二 二

二、 、 、 、 「 「 「 「討論 討論 討論 討論」 」 」 」在教育上的功能 在教育上的功能 在教育上的功能 在教育上的功能

「討論法」著重於啟發學生思考力,所以它能促教育之成效,達教育之目標(樓綏 湘,1971)。所以,討論在教育上的功能,有不少專家學者作了不少闡述:

李祖壽(1980)認為討論法可以培養學生發表、議事和思考能力、培養學生分享、

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自學的能力……等。張新仁(2002)則認為討 論在教育上的功能為,一是精熟學科內容;二是改變態度;三是解決問題;四是增進 討論溝通的技巧……等。而洪美慧(2000)認為討論教學不管是在啟發思考、鼓勵發表 或應用在班級經營上,只要運用得法,確實有其功效。

此外,張世忠(1997)應用「討論」於科學教育中發現,討論可以滿足學生對知識 較有意義解釋的要求、能使學生的科學概念藉著口頭形式更主觀化,並使他們的想法 更清楚、刺激學生的想像力,藉以產生新概念;且討論是測試自我概念一項很有效的 工具,因為其可幫助學生想起以往舊經驗和知識,並嘗試將新舊概念結合和帶給學生 極大的自主權去表達他們的感受,並增強他們的自信。更有國外學者 Braunger & Lewis (1997)發現,在討論中,學生的參與,能增加其自尊。

除了前述學者對討論在教育上的功能介紹得很詳盡外,研究者還發現黃光雄(1996) 將其功能歸納整理為三大項:認知、情意和技能,甚為清楚明瞭。所以,研究者以黃 光雄的文獻為主,佐以其他學者的解釋,整理如下表(李祖壽,1980;洪美慧,2000;

張仁新,2002;張世忠,1997;黃光雄,1996;樓綏湘,1971):

表 2-3、討論在教育上的功能

綜觀前述討論在教育上的功能,可知討論應用在教學上應有其功效,其中「討論」

能改變態度、促進團體的自我了解等情意方面的功能,引起研究者欲進一步的探討;

再者,張世忠(1997)在研究中又發現:「討論是測試自我概念一項很有效的工具,並 給予學生極大的自主權表達其感受,增強其自信。」;及 Braunger & Lewis (1997)發 現討論能增加學生的自尊。此發現正與本研究的最終目的相符──期待透過討論活 動,測試是否可以提升學生的自我概念。所以,研究者以此研究為基礎,假設學生透 過討論活動的方式,能更加了解自己和增加其信心,最終欲達到本研究的目的──促 進學生的自我概念的發展,或引導學生具有較正面的自我概念。

三 三

三 三、 、 、 、 討論的實施方式 討論的實施方式 討論的實施方式 討論的實施方式

一般而言,討論活動的方式,可粗略地分為全班討論和小組討論,如陳峰津(1993) 以人數多寡區分為全班討論和分組討論,但研究者整理前人(李祖壽,1980;徐綺穗,

1998)研究發現,以全班討論的模式下,又可分為全班討論、座談會和辯論會;以小組 討論的模式,又可分為小組討論和陪席討論;而每一種討論的方式都各有其優缺點,

因此,研究者將之分類整理如下頁表 2-4。但是,現行的班級團體情境中,可能會因 為班級人數的眾多,而有礙於討論的成效,故通常較適合分成許多小組或小團體 (Small-group)的方式進行討論(林寶山,1990)。

表 2-4、討論方式

組。

其中所提到的 Orlich(1985),他將小組討論法歸納為六種類型,研究者整理如表 2-5。

Orlich 提出的討論類型都是小組討論的模式,而小組討論是目前最常被應用於國小教 學的討論模式,因為小組討論在教學活動中,最能讓學生每一個人幾乎都能參與到發 表與回應的一種討論方式。就如 Gall&Gillett (1981)和 Gall(1987)所認為的,「成功的 討論」要件之一,便是人數不宜太多,以 5~8 人最理想,超過這個數目,平均每個人 的發言次數和內容就會相對地減少,進而降低組員的參與感和滿足感(引自張新仁,

2002)。所以,以一個 5~8 人的小組,進行討論的活動,應能使其每個成員都有機會參 與學習。

由此可知,小組討論的模式會因為每個學生幾乎都能參與到討論,而常常被老師 應用到教學上,但從表 2-5 中可以發現:此六種小組討論法都各有其優點,但並非所 有的小組討論法都適用國小階段的學生,也並非毫無缺點。如「腦力激盪法」的小組 主持人需要有足夠的能力,去引導所有的成員進行腦力激盪,但是國小階段的學生不 見得有一人掌控 5~15 人團體的能力;「菲立普六六討論法」也因不需高度的討論技巧,

所以在結論時,恐怕無法有具體或有效的意見;「導生討論小組」則是適用於補救教學 上;再如「任務小組」雖是最簡單的型態,但老師主導居多;「角色扮演」又易淪為表 演性質;最後的「小組討論會」,主題是由老師選定,難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研究 者從中擇一適合國小階段學生進行的小組討論法。

表 2-5、小組討論方式

小組討論的方式 內涵 優點 缺點

腦力激盪法 (Brainstorming method)

一 般 以 五 至 十 五 人 較

(Phillips 66)

一組成員為六人,可由 (Tutorial

discussion group)

成員不超過五人,要討

(Task Group) 型態,通常是由老師主

(Role discussion)

過 程 取 向

(process-oriented) 的 小 組教學技巧,必須老師 (Panel discussion)

使 用 在 可 以 從 不 同 角

需花費的時間較適合國小現況,學生的討論效益也較高,平均五至六分鐘,便可讓全 班學生全部發表過意見。

此外,在詳加歸納專家的研究結論後可知,「菲立普六六討論法」整體上有以下 各項優點:第一、每人皆有機會發表意見,學生練習機會較平均;第二、當參與討論 的成員在發表意見時,小組內的其他人皆不可打岔,讓學生學習獨立思考及尊重他人;

第三在短時間發表完整意見,也不需獲得結論,在班級教學上的時間運用上是有效益 的;第四、在班級人數較多的環境下,不敢發言的學生,可在較少聽眾的氛圍中,跨 出一步;第五、完全由學生主導,讓學習主導權歸還於學生。

第三在短時間發表完整意見,也不需獲得結論,在班級教學上的時間運用上是有效益 的;第四、在班級人數較多的環境下,不敢發言的學生,可在較少聽眾的氛圍中,跨 出一步;第五、完全由學生主導,讓學習主導權歸還於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