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透過十六節實驗教學的歷程,參酌前人設計的量表進行檢測,並配合研究 者全程參與實驗教學現場所做的錄影及實地觀察、教學後訪談與文件蒐集等資料結 果,研究者約略有以下的發現與省思:

一 一

一 一、 、 、 、 「 「 「 「圖畫書閱讀討論活動 圖畫書閱讀討論活動 圖畫書閱讀討論活動 圖畫書閱讀討論活動」 」 」 」的時間規劃 的時間規劃 的時間規劃 的時間規劃應長期而持續地實施 應長期而持續地實施 應長期而持續地實施 應長期而持續地實施, , , ,較能產 較能產 較能產 較能產 生具體成效

生具體成效 生具體成效 生具體成效

此指「具體成效」是從量和質的兩方面來看,研究者原先透過預研究的試探,假 設本研究所設計之「圖畫書閱讀討論活動」應可提升其實驗組學生在「國小兒童自我 概念量表」上的得分,但是,從本章第一節研究的量化結果得知,實驗組學生在「國 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上的得分並未能顯著提升。

然而,實驗組學生在「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上的得分雖未顯著提升,並不代 表此活動對其自我概念發展毫無助益或影響。研究者從回饋單的分析中,確實發現:

實驗組學生透露出因為閱讀本研究所使用的圖畫書後的彼此討論,產生和以前不一樣 的想法。

跟別人有不一樣的地方沒關係(回-6-1) 不會再想長高(回-6-8)

有,不再管人家怎麼說我很矮了(回-6-9)

有,因為以前事情做不好,就很想放棄,但現在不會放棄,而且會更努力(回-6-10) 有,不一定要像別人一樣,自己有自己的優點(回-6-14)

有,我不想再變成別人(回-6-17)

研究者據此推測:實驗組學生透過閱讀圖畫書後,將自己投射為書中角色,再經 過和教師或同儕互相討論後,多元的觀點刺激了其原來的想法,從中得到認同或受到 衝擊,最後,將自己原有的想法和認知重新調整。經由這樣的思考激盪,引起了其反 省和思維,因而更深一層地思考和調整自己原有的認知,此一反思的結果,有可能影 響了實驗組學生在量表上的得分,他們可能因為開始會自省和反思,而對量表的問題 會從更多不同的面向去思考、對量表的問題想得更加透徹和謹慎。所以,實驗組學生 可能是因為學習到對問題的反思而思考比較較多,並不能說其在量表上的得分退步,

就代表其發展是沒有進步的,這有可能只是在進步前的一種退化現象,就如 Gesell 的

「發展螺旋論」:個體的成長具有前進與後退的『律動順序』,形成『螺旋狀』逐步 爬升,使個體日益成熟與精密(引自黃德祥,2000),由此可推知,學生在量表得分上 的退化表現,可能在個體的發展上是在進步中,或是進展前的一種預備狀態。

總而言之,雖實驗組學生在量表上呈現的分數未能提升,但其在研究者的觀察、

訪談及其回饋的文件中可知,實驗組學生在自我概念上的發展並不是沒有進步,所以,

個體的自我概念極有可能是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養成和發展,若能更長期並持續的規劃 與實施(至少超過本研究的兩個月、八次)此活動,相信學生透過這樣的互動討論,

應能在自我概念上有較深刻的體認和自覺。

二 二

二 二、 、 、在 、 在 在「 在 「 「圖畫書閱讀討論活動 「 圖畫書閱讀討論活動 圖畫書閱讀討論活動」 圖畫書閱讀討論活動 」 」中 」 中 中, 中 , ,討論的帶領者應 , 討論的帶領者應 討論的帶領者應 討論的帶領者應避免以比較行為 避免以比較行為 避免以比較行為 避免以比較行為 或負面例證

或負面例證 或負面例證

或負面例證引導學生 引導學生 引導學生 引導學生, , ,以減少對其自我概念的干擾 , 以減少對其自我概念的干擾 以減少對其自我概念的干擾 以減少對其自我概念的干擾

研究者在實驗期間觀察到教學者的部分引導行為,有可能會對學生自我概念上的

認知產生干擾或負面影響。譬如,教學者在進行活動中說明故事內容時,通常會將自 己或同學所發生的事件作為例子而加以引申。

老師舉自己的例子,說其兄弟姊妹很優秀,自己表現得沒有比其他人好,但每個人都 有其優點……(實 0327-P4-L32)

老師講到小男孩蒐集什麼的時候,12 號、19 號和 15 號都有回答 同時,老師舉例班上同學 2 號收集垃圾(2 號笑)(實 0306-P2-L6~7)

教學者在第一個舉例中能以自己處於被比較的經驗為例,讓學生思考自己如何尋 找特色、找到人生定位,固然不錯;但是,在他第二例中舉出學生作為負面例子,便 極有可能會對學生自我認知上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研究者當天在觀察省思中便提及:

教學者喜歡舉例才說明故事內容,但舉到班上幾個同學表現不好的地方也例舉出來,

但都是男生,而此男生都能笑笑的帶過去,研究者擔心會造成他們的自我概念上的認 知會有影響而看輕自己。研究者認為此舉不太好。(省 0313-P1-L5~7)

但是,研究者之所以對教學者此一行為,未及時進行協商或討論,乃因研究者觀 察:教學者於本研究的活動之外,平時上課也是如此。所以,恐因教學者教學風格的 改變,引起實驗組學生的注意或異樣反應,研究者便未特別針對此提出建議。

據此,研究者推測教學者習慣採取「比較」的方式激勵同學,或在全班面前評論 同學的過失,有可能讓實驗組學生產生對自我的負面認知,便以教學者評定他的形象 來認定自己,以致於部分學生在量表的分數未能提升。綜合前述各項線索,也促使研 究者重新認識「圖畫書閱讀討論活動」中的教學者的影響因素,因其在全班討論中雖 僅為引導者,但應多元留意討論活動以外的相關因素,如閱讀討論活動的帶領者,盡

量以正面的態度及鼓勵的方式來回應學生的表達,以引發學生更多正向的自我概念發 展。

三 三

三 三、 、 、 、 「 「圖畫書閱讀討論活動 「 「 圖畫書閱讀討論活動 圖畫書閱讀討論活動」 圖畫書閱讀討論活動 」 」在國小課程中是具體可行的 」 在國小課程中是具體可行的 在國小課程中是具體可行的 在國小課程中是具體可行的

經由前節教學者與實驗組學生對「圖畫書閱讀討論活動」的回饋得知,其對本研 究實施的教學活動反應良好,於是,研究者將此活動作有效的規劃,以便國小教師能 具體實施在課程內。

(一) 在讀後討論活動的方式與情境方面

1. 小組討論因簡易可行,極具可行性,但仍依班級情況作調整與修正

研究者本來的設計為小組討論,為的就是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讓害 羞的學生也能發表意見,只因第一次實施情況不如預計踴躍,且學生的表現有些 無所適從,和協同研究者商量後,才更改設計,循序漸進地讓學生能先從教學者 身上學到如何討論,藉此讓學生學習到不同的討論型式。

只是實驗組的學生經歷兩種討論方式後,從他們的回饋中得知:兩個方案所 持的贊同的票數相差不多,贊成小組討論比贊成全班討論的人數多二位。喜歡小 組討論的原因能具體描述:有覺得很好玩的、可以增加團結力的、可以和好朋友 分享意見感到很快樂的、不敢把想法告訴全班的……等,甚至還有人比較喜歡小 組討論是因為場地限制的關係:這樣比較不擠。而喜歡全班討論的原因則大部分 是因為全班一起討論的感覺很好。

前述反應是與研究者及教學者一開始的預設稍有出入的,因此,透過學生的 回饋,研究者發現沒有任何一個討論方式完完全全地適合一個團體,他們是人所 組成,每個人都有個別差異,為適應每個人不同的需求,身為教學者不應該固守 理論,而是由教師隨時觀察反應、訪談學生需求,因應班級學生的情況,予以選 擇適合學生狀況的討論方式。

2. 討論問題的設計可以多層次,給予學生更多元的討論空間

本研究討論活動使用的問題,是依 Bloom 認知問題的層次來設計的,因知識 型的問題著重於記憶性,研究者當初考量到這類型的問題在教學者說故事的同時 即會提問,所以捨去這類型的問題,而從理解型的問題開始設計;理解型的問題 是了解某事物的內容和意義,相對於分析、應用……等類型的問題較簡易,研究 者原以為學生的回答應該會千篇一律,但透過學生討論的彼此激盪,出現了讓人 意想不到的回答。

Q:為什麼彼得看到他的小狗過來,趕緊躲進空紙箱裡?

14:因為彼得不會吹口哨而自卑

9:因為彼得看到身邊的人都會吹口哨,所以想學 15:因為他利用口哨叫狗過來

11:因為他要練口哨而叫小狗過來 5:因為他想練口哨

16:因為他想跟別人一樣,用口哨叫狗過來(文-討-彼得的口哨-三-6)

研究者設想此題答案為「彼得急著想試試看,如果自己躲起來,是否也能吹口哨 叫小狗過來」,而實驗組的學生雖然大部分都與研究者的假想相同,但其中有一

位是認為因為彼得自卑而躲進箱子裡,她是第一位回答者,所以研究者推翻她是 為了與前人的答案不同而隨便想的答案;再查看 14 號對《彼得的口哨》的心得 來看,

有時候我也會像彼得一樣,有些東西不會而感到討厭自己(文-心-彼得的口哨 -14)

她對於自己不會的事情而感到討厭自己,所以研究者推測她應而對自己感到自 卑,將自己的感覺投射到彼得的身上,認為彼得躲進紙箱是因為自卑。

再者,下個例子「為何葳葳的水彩都沒用過?」,研究者假設此題的答案應 為「葳葳覺得自己不會畫畫,而不曾畫畫,也當然不會使用到畫具」,但實驗組 的學生將葳葳的感覺回答得更深層,

Q:為什麼葳葳的水彩都沒用過?

10:因為她會害怕 12:因為她沒自信 6:因為她不會畫畫

17:因為她什麼東西都不會畫 19:因為她害怕出糗

4:因為她畫得很醜

13:因為她覺得自己不會畫(文-討-點-一-3)

研究者推測實驗組的學生回答這些問題的同時,也將自己假想為書中的主角,感同身 受地回想問題的情境,而不只是想問題的表面。

由上述兩例,研究者認為理解型的問題,雖是為了了解某事物的內容和意義,但

其內容和意義不只是表面性的,其內容和意義存有多元性和深層性。這也可以讓學生 藉由討論、透過彼此的激盪,創造出更不一樣的想法。

(二) 在閱讀的文本、活動實施頻率與時間的安排方面

1. 閱讀的文本不管難易,仍應師生共讀

針對圖畫書閱讀討論活動時間的規劃,透過訪談身為實驗活動的教學者,研 究者可以確定的是她的贊同本研究所設計的活動。

訪:那你喜歡這樣的上課方式嗎?

師:會呀(師訪 0410-P1-L34~35)

訪:如果有機會的話,你會不會願意繼續擔任這樣的教學者?

訪:如果有機會的話,你會不會願意繼續擔任這樣的教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