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與預

第五章 討論

第二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與預

關與預測力探討

休閒活動類型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與預測力探討

本研究結果顯示休閒活動類型與同儕人際關係總分相關性由高至低依序為:

互動型、藝文型以及知性型。互動型與知性型與同儕人際關係「人際社交」相關 最高,藝文型與同儕人際關係「人際認知」相關性最高。互動型、藝文型以及知 性型三個預測變項可以有效預測同儕人際關係,三個變項對同儕人際關係的解釋 量為30.8%。三個休閒活動類型對同儕人際關係的解釋量依序為:互動型、知性 型與藝文型。本研究結果呼應文獻探討所述,休閒活動的參與提供了同儕人際關 係技巧練習的機會。郭靜晃、吳幸玲(1994)認為兒童同儕人際關係的發展與社會 性別觀點取替、人際問題解決和訊息處理能力相關,兒童互動的過程處於一種動 態之中,藉由同儕關係的互動能促使兒童這些社會認知能力的增加。若學童對於 互動型休閒活動的偏好程度較高,代表學童可藉由互動型休閒活動的參與增進其 社會認知能力獲得較良好的同儕人際關係。

休閒活動類型與幸福感之相關與預測力探討

本研究結果顯示休閒類型與幸福感總分的相關性由高至低依序為:互動型、

藝文型與知性型。互動型與幸福感「社會支持」、「愉快正向」兩向度相關最高,

藝文型與知性型與幸福感「學習投入」向度相關最高。互動型、藝文型以及知性 型三個預測變項可以有效預測幸福感,三個預測變項對幸福感的解釋量為

19.5%,三個休閒活動類型對幸福感的的解釋量依序為:互動型、知性型以及藝 文型。本研究果與文獻探討所歸納之結果相近,休閒活動具有調劑身心、紓解壓 力進而提升幸福感之功用。施建彬、陸洛(1994)認為休閒滿意主要的滿意來源之 一是是來自休閒活動本身參與者之間的社會互動與社交維繫強度。徐溪森、連廷 嘉、陳仙子與劉雅瑩(2002)認為人都有親合動機,希望藉由接近他人與他人互動 滿足許多內在需求,例如:被關心、被接受、被了解、被支持、被愛。藉由互動 型休閒活動,學童增加人際互動的機會結而滿足本身的內在需求而提高自身幸福 感。藝文型與知性型休閒活動本身的樂趣來源在於使用以及發展技術,與學童在 校學習的學科性質相近,故兩者的相關性會高於其他向度。

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探討

本研究結果顯示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總分的相關性由高至低依序為:人際 認知、人際社交、人際需求以及人際信任。同儕人際關係四個向度與幸福感社會 支持向度相關最高,與條件滿足相關最低。本研究結果呼應文獻探討所提及:團 儕人際關係可使學童獲得團體歸屬感與社會支持之論點。施建彬、陸洛(1997)認 為友誼對年輕人來說特別重要,它是幸福的一個獨立的來源。朋友最大的好處在 於可避免寂寞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親密的朋友關係可以協助緩衝壓力並避免心理 疾病。同儕團體提供給青少年一個學習獨立自主的實驗場所,團體成員的彼此相 互諒解與支持無形中會形成一個保護的力量(徐溪森、連廷嘉、陳仙子與劉雅瑩,

2002) 。由此可知,同儕人際關係對國小學童而言就如同一張保護網,提供學童 所需之情緒支持與保護,讓學童能更積極參與學校學習活動並獲得幸福感。

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對幸福感各向度之聯合預測力探討

本研究以三個休閒活動類型:互動型、知性型以及藝文型與五個同儕人際關 係向度:人際信任、人際認知、人際需求、人際社交以及人際互動作為預測變 項,分別預測幸福感五個向度:社會支持、愉快正向、生活滿意、學習投入以及 條件滿足,下面針對幸福感五個向度分別進行討論:

(一) 社會支持

本研究結果發現七個預測變項中,以同儕人際關係人際社交向度的預測力最 高,其次分別為人際需求、人際信任及人際認知向度。石曉瑛(1998)認為社會支 持是一個建立在人際互動基礎上的複雜、持續與變動的過程。黃俐婷(民 92)認為 青少年的社會支持中,除了父母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同儕支持,尤其在情緒性與 訊息性支持方面更是重要。Selman(1994)的友誼發展階段論中提到高年級學童處 於雙向合作與親密互享的時期,在同儕關係中開始了解友誼是雙向的付出與獲 得,並藉由親密的相互分享雙方都能獲得支持與被需要感。

(二) 愉快正向

本研究結果發現七個預測變項中,以同儕人際關係人際社交向度的預測力最 高,其次分別為人際需求、人際認知及人際信任向度。青少年若擁有良好的同儕 關係可以減輕本身沮喪、焦慮及暴躁等情緒(黃俐婷,民 92)。根據 Diener 與 Seligman(2002)兩位學者的調查,他們發現那些認為自己「非常快樂」的一群 人,通常較少獨處、花費較多時間與家人、朋友、親密伴侶互動,並與他們維持 良好的社會關係,故要獲得幸福必須有良好的社會關係。由此可知,良好的同儕 人際關係,不但減輕了個體的負面情緒,也有助於提升愉快正向的情感。

(三) 生活滿意

本研究結果發現七個預測變項中,以同儕人際關係人際需求向度最高,,

其次分別為人際認知、藝文型休閒活動與人際社交。Mslow(1967)提出需求層次 理論,認為人有生理、安全、愛與隸屬以及尊重四個基本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

求,這些需求有順序與高低之分,只有在前一層次的需求滿足後,後一層次的需 求才能產生。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人際需求上的得分低表示學童其人際需求的滿足 程度越低,愛與隸屬與尊重需求未能滿足的情況下,自我實現的需求就不會產 生,學童就無高峰經驗的經歷,此反映在學童的生活滿意程度上。施建彬、陸洛 (1997)認為生活滿意與個體的愉悅事件經驗有關,若學童在其生活中其人際社交 與人際認知方面分數較低,表示其人際關係較少愉快經驗,在事後回想上較為困 難,進而影響對生活滿意的感受。藝文型休閒活動本身從事之目的在於抒發個人 情感或學習某些技能,就由從事此類休閒活動,學童可獲得較多愉悅的經驗,進 而提升學童生活滿意程度。

(四) 學習投入

本研究結果發現七個預測變項中,以同儕人際關係人際社交向度預測力最 高,其次分別為人際認知、人際需求以及知性型休閒活動。蘇玲慧(民 104)認為學 生與同儕建立友善與互信的關係,有助於紓解學業情緒上的緊張與焦慮,不但對 於學生的學習有其助益,更進一步能提升幸福感。徐士翔(2008)研究發現若國小 學童有較良好的同儕人際關係,其國語、數學的學業成就也較高。知性型休閒活 動其目的為獲取知識或學習運用策略,與學生在課業上的學習雷同性高。Bandura 在1977 年提出社會學習論,認為兒童無時無刻都在觀察別人的行為,以旁觀者 的身分獲得學習,而兒童最喜歡模仿的楷模為心目中重要的人、曾獲得榮譽或高 社經地位家庭的兒童。研究者認為良好的同儕關係不但在學習的技巧、投入程度 能提供學童更多的觀察學習的機會,更提供學童一個安全的氛圍,讓學童勇於嘗 試,進而提升學童對學習的興趣以及學習的技巧與方法。

(五) 條件滿足

本研究結果發現七個預測變項中,以同儕人際關係人際信任向度預測力最 高,其次為人際社交、互動型休閒活動以及人際認知。羅推爾(1966)發現人際信 任程度與可靠程度有很大的關係,人際信任程度高的個體很少說謊或欺騙他人,

一般生活幸福,易為他人喜歡和尊重,並且多半會給他人提供機會,對他人的權 利和價值比較尊重,不但願意結識朋友,也較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引自葉浩生,

2000)。由此可知,人際信任得分高的學童多數認為人性本善,多以正向的角度看 待人事物,也較能感受到正面的回饋。此外,研究者認為幸福感中條件滿足向度 題目意涵也可反應出學生在對自己生活掌控的程度,在教學現場中發現部分學生 因對生活的掌控度要求較高,於是在團體活動中較少放棄自己的意見與堅持,較 希望團體成員配合自己,當此需求未被滿足時,可能導致學童對人性產生不信任 感,也會使得再見滿足向度的得分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