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

Copied!
1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在職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李綢 博士.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 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 研究生:盧文君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 教國 育立 心臺 理灣 與師 輔範 導大 學學 系 在 職 碩 士 論 文.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童 休 閒 活 動 類 型 、 同 儕 人 際 關 係 與 幸 福 感 之 研 究 盧 文 君 撰 一 百 零 五 年 六 月.

(2) 誌謝詞 三年,在工作與學業中間擺盪的歲月。下了班讓自己在夕陽餘暉中轉換另一 個身分,在捷運上隨著車廂的擺動沉澱,為了迎接晚上知識的洗禮。歲月荏苒, 不知不覺這段學習的旅程就走到了終點。在學習的路途上,很感謝心輔系夜碩 102 級每一位同學與老師的陪伴,和大家在一起的日子總是充滿了歡樂,讓每一 次的上課都是令人期待的。 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很感謝陳李綢老師細心的指導,無論是研究方向的確 立和論文題目的擬定,或者是研究工具的選定與製作,或者是研究方法與結果的 探討,老師總是不厭其煩的一一解答我的問題。每當論文讓我感到焦躁或生活上 遇到挫折時,老師總是以慈祥的笑容、溫暖的聲音鼓勵我,讓我能鼓起勇氣繼續 往下走。口試當天,感謝何英奇老師與毛國楠老師給我珍貴的建議,讓我的論文 能更加充實,問答的過程中也能讓我再度省思自己的研究過程與研究結果的意 義。 在問卷的設計,感謝我的同事韻如、美玞與雪麗協助我完成問卷與量表並校 稿。在問卷發放上,感謝我生命中的貴人鄭志旺主任,不但協助我聯絡學校甚至 親送問卷與回收問卷,讓我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蒐集研究資料。在問卷與量表的施 測上,感謝淑娟、惠翎、珍衡與惠玉的協助,讓我能蒐集到最完整的資料。 千言萬語也道不盡我所有的感謝,謹懷著感恩的心,再度感謝每一個在我身 邊的人,因為有你們的幫助,才有現在的我。 盧文君 2016/6/30. i.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間 的關係,以一百零四學年度就讀新北市國小的五、六年級普通班與特殊才能班學 童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法,有效樣本數為 1026 人。以「休閒活動類型問 卷」、「同儕人際關係量表」以及「國小學童幸福感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取所需資 料後,再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變異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以及迴歸 分析等統計方法驗證假設。茲將研究結果發現羅列如下: 一、不同性別在休閒活動類型「藝文型」以及「互動型」的偏好程度、整體同儕 人際關係、整體幸福感上有差異。 二、不同年級在休閒活動類型「互動型」的偏好程度上有差異,但在整體同儕人 際關係與整體幸福感上並無差異。 三、就讀特殊才能班的學童在三類休閒活動的偏好程度、整體同儕人際關係以及 整體幸福感上有差異。 四、每週進行娛樂型休閒活動時數不同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休閒活動類型「藝文 型」以及「知性型」的偏好程度有差異,但在整體同儕人際關係與整體幸福 感上並無差異。 五、每週進行體能型休閒活動時數不同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三種休閒活動類型的 喜好程度、整體同儕人際關係以及整體幸福感均有差異。 六、休閒活動類型的偏好程度與整體同儕人際關係、整體幸福感有相關;整體同 儕人際關係與整體幸福感有相關。 七、三種休閒活動類型的偏好程度與四個同儕人際關係的向度可解釋幸福感五個 向度,其解釋變異量介於 24.9%~45.0%。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形成結論並提出建議,供第一線教育者、家 長以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關鍵詞: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幸福感 ii.

(4) A study of leisure activities, peer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for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Wen-Chun Lu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activities, peer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 The subjects were the regular-class and special talents-class students from the fifth to the sixth grade in New Taipei City during 104 academic years. Questionnaires were administered. The study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a purposive sample, and the valid samples were 1026 in total.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 “Leisure Activity Questionnaire,” “Peer Relationships Scale” and “Well-Being Scal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principal findings are concluded as below: 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s among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s preference of art and interpersonal type of leisure activities, overall peer relationships and overall well-being. 2.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s among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s preference of interpersonal type of leisure activities. 3.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gular-class and special talentsclass students among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s preference of art, intellectual and interpersonal type of leisure activities, overall peer relationships and overall well-being. 4.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hours of engaging in entertaining leisure activities per week among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 the preference iii.

(5) of art, intellectual and interpersonal type of leisure activities, overall peer relationships and overall well-being. 5.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hours of engaging in physical training leisure activities per week among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 the preference of art and intellectual type of leisure activities. 6. There a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mong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s preference of three types of leisure activities, overall peer relationships and overall well-being. There a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 overall peer relationships and overall well-being. 7.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s preference of three types of leisure activities and the four dimensions of peer relationships can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predict the five dimensions of well-being and account for 24.9%~45.0% variances.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ions were made for practitioners, parents and future research as their references and applications.. Key words: Leisure activities, peer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iv.

(6) 目錄 誌謝詞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ii 目錄 .................................................................................................................................. v 表次 ................................................................................................................................ vii 圖次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分類 ............................................................................ 9 第二節 同儕人際關係理論與研究 ...................................................................... 12 第三節 幸福感的理論與研究 .............................................................................. 18 第四節 休閒活動、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28 第四節 研究程序 .................................................................................................. 36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39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 v.

(7) 幸福感之差異分析 .................................................................................. 39 第二節 每週進行不同娛樂型與體能型休閒活動時數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休 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差異分析 .............................. 45 第三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 .................................................................................................................. 52 第四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迴歸分析 .................................................................................................................. 55 第五章 討論 .................................................................................................................. 61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不同背景變項在休閒活動類型、同儕關係與幸福感 之差異性探討 .......................................................................................... 61 第二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與預 測力探討 .................................................................................................. 6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71 第一節 結論 .......................................................................................................... 71 第二節 建議 .......................................................................................................... 74 參考文獻 ........................................................................................................................ 77 中文部分 ................................................................................................................ 77 英文部分 ................................................................................................................ 84 附錄 ................................................................................................................................ 86 附錄一 休閒活動預試量表 .................................................................................. 86 附錄二 休閒活動類型預試因素分析摘要一覽表 .............................................. 88 附錄三. 同儕人際關係量表因素摘要表 ............................................................ 89. 附錄四 國中生同儕人際關係問卷改編同意書 .................................................. 90 附錄五 幸福感量表使用同意書 .......................................................................... 91. vi.

(8) 表次 表 3-2-1 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研究之有效樣本 ........................ 28 表 3-3-1 休閒活動類型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 30 表 3-3-2 休閒活動類型問卷因素摘要表 .................................................................... 31 表 3-3-3 同儕人際關係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33 表 3-3-4 同儕人際關係問卷因素摘要表 .................................................................... 34 表 4-1-1 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平均數、標準差與 t 考驗摘要 表 .................................................................................................................................... 40 表 4-1-2 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人際關係平均數、標準差與 t 考驗摘要 表 .................................................................................................................................... 40 表 4-1-3 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幸福感平均數、標準差與 t 考驗摘要表 ..... 41 表 4-1-4 不同年級的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平均數、標準差與 t 考驗摘要 表 .................................................................................................................................... 42 表 4-1-5 不同年級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人際關係平均數、標準差與 t 考驗摘要 表 .................................................................................................................................... 42 表 4-1-6 不同年級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幸福感平均數、標準差與 t 考驗摘要表 ..... 43 表 4-1-7 就讀普通班與特殊才能班的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平均數、標準 差與 t 考驗摘要表 ......................................................................................................... 44 表 4-1-8 就讀普通班與特殊才能班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人際關係平均數、標準 差與 t 考驗摘要表 ......................................................................................................... 44 表 4-1-9 就讀普通班與特殊才能班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人際關係平均數、標準 差與 t 考驗摘要表 ......................................................................................................... 45 表 4-2-1 國小高年級學童每週平均進行不同娛樂型休閒活動時數與休閒活動類型 之差異分析表 ................................................................................................................ 46 表 4-2-2 國小高年級學童每週平均進行不同娛樂型休閒活動時數與同儕人際關係 vii.

(9) 之差異分析表 ................................................................................................................ 47 表 4-2-3 國小高年級學童每週平均進行不同娛樂型休閒活動時數與幸福感之差異 分析表 ............................................................................................................................ 48 表 4-2-4 國小高年級學童每週平均進行不同體能型休閒活動時數與休閒活動類型 之差異分析表 ................................................................................................................ 49 表 4-2-5 國小高年級學童每週平均進行不同體能型型休閒活動時數與同儕人際關 係之差異分析表 ............................................................................................................ 50 表 4-2-6 國小高年級學童每週平均進行不同體能型休閒活動時數與幸福感之差異 分析表 ............................................................................................................................ 52 表 4-3-1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矩陣表 ................ 53 表 4-3-2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與幸福感之相關矩陣表 ............................ 54 表 4-3-3 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矩陣表 ............................ 55 表 4-4-1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對同儕人際關係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 .... 56 表 4-4-2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對幸福感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 ................ 56 表 4-4-3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社會支持逐步 多元迴歸分析 ................................................................................................................ 57 表 4-4-4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愉快正向逐步 多元迴歸分析 ................................................................................................................ 58 表 4-4-5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生活滿意逐步 多元迴歸分析 ................................................................................................................ 58 表 4-4-6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學習投入逐步 多元迴歸分析 ................................................................................................................ 59 表 4-4-7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條件滿足逐步 多元迴歸分析 ................................................................................................................ 60. viii.

(10) 圖次 圖 3-1-1 本研究架構圖 ................................................................................................ 27. ix.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準逐漸提高外,也增加了許多生活上的壓 力。身為現代人,紓壓成為終生的課題。自 2001 年政府開始實施周休二日後, 國人開始重視休閒活動的安排。安排合適的休閒活動除了能釋放生活中累積的壓 力,也能增進自我能力各方面的發展。在民國 99 年的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 狀況調查報告中提到,學齡兒童平均每天參與休閒活動時數以「2 小時以內」最 多(67.5%);「2 至未滿 4 小時」次之,佔 21.4%;「幾乎不參與」再次之,佔 6.7%。 休閒能帶給人們許多有益的效能,藉由休閒參與度的提高,來提昇個人身心健康 (丁光華,2008)。Kelly(1996)探討有關休閒行為社會化的現象指出,成人所從事 的休閒活動有 49%是從兒童時期就已經開始,故兒童時期為培養休閒活動習慣的 最好時機 (引自陳姚伶,2013) 。余明書(2006)指出,不同種類之休閒活動功能各 異,例如旅遊類遊歷各地欣賞不同美景外,還能調整生活步調;體能類可以增強 個人體適能,有助於身體健康;社交類可以提升對人的覺察力,增加社交能力; 娛樂類可以放鬆心情,讓自己脫離緊張的情緒;藝文類可怡情養性,提升生活品 質。不同的休閒活動可以培養兒童不同的能力。趙善如(1995)認為休閒活動對 青少年身心發展至少有三大影響: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藉由從事休閒活動可以達 到陶冶性情與發展自我;休閒活動是青少年擴展人際社交圈,建立參照標準的機 會;休閒活動具有調劑、舒解生活壓力的意義。涂淑芳(1996)認為休閒最大的 任務在於提供青少年各種增加正常社交活動的機會,以體驗不同的生活角色及行 為並調適青少年身心已達平衡,以減少他們為肯定自我而做出許多矯往過正的行 為。由上述文獻可知,兒童時期的休閒活動對兒童未來多方面的發展有極大的影 響,故本研究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對象,希望能了解目前高年級學童對於休閒活 動的偏好,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Rubin 認為:對九到十二歲的兒童而言,同儕團體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 1.

(12) 色,因為兒童在這時期脫離家庭的保護,同儕團體就負擔起重要的支持功能,尤 其是在情緒發展方面 (引自何美瑤,2010) 。在 Eriskon 所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論 中,將人生全程分為八個時期,六到十二歲的兒童主要的發展任務之ㄧ是「學習 重要的社會技能,與同儕比較」。如何與他人相處,被同儕接納、認同是此階段 主要發展任務,若此發展任務未成功,將成為發展上的危機,個體可能會產生社 會適應的困難(張春興,1991)。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自 2002 年開辦「哎喲喂 呀兒童專線」、2013 年開辦「踹貢少年專線」服務,希望藉此協助孩子走出情緒 困擾,也讓更多孩子有被傾聽與瞭解的機會。兒盟在聆聽與協助孩子的過程中, 發現平均約每五個孩子,就有一人的煩惱是人際相處方面的問題。人際相處議 題,顯然已成為孩子們的困擾來源之一。張老師月刊 2013 年 6 月號「同儕溝 通,青少年的成長課題」中提到,近期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十年長期研究指出青 少年的同儕溝通能力與其十年後的人際關係和行為問題大有關聯,研究結果顯 示,不論是難以與同儕建立關係的青少年或是無法拒絕同儕不良影響的孩子,即 使十年後他已長大成人,依舊在生活上會面臨類似的困境,亦即難以建立關係的 青少年可能會在發展人際、親密關係上遇到重重阻礙與困境。天下雜誌在 384 期 的專欄評論中提到未來職涯最需要的能力為良好的工作態度、表達與溝通能力。 因此兒童的同儕人際關係不單只影響學童現階段的人際關係,更可能影響兒童未 來的職涯。同儕人際關係對兒童現階段以及未來各方面的發展均佔有相當重要的 地位,故本研究希望能了解目前高年級學童同儕人際關係的現況,此為本研究之 動機二。 1989 年聯合國通過《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非聯合國成員的台灣雖無法簽 署公約,但透過施行法,仍可使兒童權利公約的內容在國內施行,使台灣兒童人 權與國際接軌,受民間與國際監督,確保台灣兒少福祉。2014 年 4 月 16 日初審 通過「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2014 年 5 月 20 日立法院會三讀通過,2014 年 11 月 20 日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 25 週年日子正式在台生效。這是兒童人權的新里程 2.

(13) 碑。但在兒童健康幸福指數報告中指出,與 21 個歐美先進國家比較,我們總排 名第 11 ,其中教育福祉、行為及危險、家庭及同儕人際關係等三面向表現出類 拔萃,物質福祉面向居中,但健康及安全、主觀幸福感等兩面向則是敬陪末座。 兒童福利聯盟近幾年針對兒童進行許多調查,包含家庭溫暖、學習過勞情形、課 後照顧狀況、校園霸凌…等,這些調查都顯示了現今兒童雖然在基本生活需求與 教育資源上不虞匱乏,但兒童所面臨的壓力無論是在種類或者是程度上均高於以 往的兒童。我國在兒童權益方面進行許多政策與法令上的改善,都是為了能讓國 家未來的主人翁能快樂平安健康成長,除了身體的成長外,心理的健康更是我們 該積極關注的焦點。故本研究期望藉由問卷的調查了解目前國小高年級學童幸福 感的現況。.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個人背景變項(年級、性別、是否就讀特殊才能班)在 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差異情形。 二、 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每週平均花在娛樂型或體能型休閒活動之時數對國小高 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差異情形。 三、 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的相關情形。 四、 探討休閒活動類型對同儕人際關係、幸福感以及休閒活動類型與同儕人際關 係對幸福感五個項度之預測情形。 五、 根據研究成果提出具體建議,除了增加對國小學童在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 發展的相關資料外,亦期望能有助於讓家長與第一線教師更加重視兒童休閒 活動發展。.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依據上述之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的問題與假設如下:. 3.

(14) 一、 研究問題: (一)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是否因個人背景變項 (年級、性別、是否就讀特殊才能班)之不同而有差異? (二)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是否因每週平均進 行娛樂型或體能型休閒活動時數之不同而有差異? (三)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間是否有相關? (四)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是否能預測其同儕人際關係、幸福感? (五)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與同儕人際關係是否能預測其幸福感五個向 度? 二、 研究假設: 依據上述之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一: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高年級學童在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以及幸 福感上有差異。 1-1 不同性別(男生、女生)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休閒活動類型有差異。 1-2 不同性別(男生、女生)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同儕人際關係有差異。 1-3 不同性別(男生、女生)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幸福感有差異。 1-4 不同年級(五年級、六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休閒活動類型有差異。 1-5 不同年級(五年級、六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同儕人際關係有差異。 1-6 不同年級(五年級、六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幸福感有差異。 1-7 就讀特殊才能班與普通班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休閒活動類型有差異。 1-8 就讀特殊才能班與普通班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同儕人際關係有差異。 1-9 就讀特殊才能班與普通班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幸福感有差異。 假設二:每週平均進行不同娛樂型或體能型活動時數之高年級學童在休閒活動類 型、同儕人際關係以及幸福感上有差異。 2-1 每週平均進行不同娛樂型休閒活動時數之高年級學童其休閒活動類型有差 4.

(15) 異。 2-2 每週平均進行不同娛樂型休閒活動時數之高年級學童其同儕人際關係有差 異。 2-3 每週平均進行不同娛樂型休閒活動時數之高年級學童其幸福感有差異。 2-4 每週平均進行不同體能型休閒活動時數之高年級學童其休閒活動類型有差 異。 2-5 每週平均進行不同體能型休閒活動時數之不同之高年級學童其同儕人際關係 有差異。 2-6 每週平均進行不同體能型休閒活動時數之高年級學童其幸福感有差異。 假設三: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間有顯著相 關。 3-1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與同儕人際關係有顯著相關。 3-2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與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3-3 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假設四: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對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有顯著預測效 果。 4-1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對同儕人際關係有顯著預測效果。 4-2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對幸福感有顯著預測效果。 假設五: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與同儕人際關係對幸福感五個項度有顯著 預測效果。 5-1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與同儕人際關係對幸福感之社會支持向度有顯 著預測效果。 5-2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與同儕人際關係對幸福感之愉快正向向度有顯 著預測效果。 5-3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與同儕人際關係對幸福感之生活滿意向度有顯 5.

(16) 著預測效果。 5-4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與同儕人際關係對幸福感之學習投入向度有顯 著預測效果。 5-5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與同儕人際關係對幸福感之條件滿足向度有顯 著預測效果。.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使用之重要變項及觀念明確,茲將重要名詞定義分述如下: 一、 國小學童 本研究之國小學童係指一百零四學年度就讀公立國小之五、六年級的男、女 學生,年齡約為十一至十二歲。 二、 特殊才能班 指依據國民教育法與特殊教育法規定辦理並經主管教育機關核准後,經由學 校教師遴選出在音樂、美術、舞蹈或體育方面具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之學生所 成立之班級。 三、 休閒活動 休閒活動的狹義定義為於工作之外,於可自由運用的時間與金錢下,自主選 擇,並可獲得健康愉悅的體驗從事的活動。廣義定義則為生活中為獲得健康、愉 悅而主動積極的活動。本研究休閒活動是指國小學童在其課餘時間,依據個人之 喜好及意願,自由選擇自己所想進行的靜態或動態活動,以達到紓解壓力、調劑 身心並培養自身不同能力之目的。 本研究之休閒活動類型是以研究者自編之「休閒活動類型量表」為測量工 具,受試者量表中各類型之得分越高,表示受試者對此類型休閒活動的喜好程度 越高;受試者得分越低,表示其喜好程度越低。此量表將休閒活動分為三類。各 類別之定義如下: (一) 藝文型休閒活動:藉由創作抒發情感或學習某些技能為目的之活動,例如: 6.

(17) 繪畫、寫書法、做勞作等。 (二) 互動型休閒活動:與他人共同進行並能增進情感交流之活動,例如:與朋友 聊天、與朋友一起逛街、與家人一起做家事。 (三) 知性型休閒活動:以獲取知識為主或學習運用策略之活動,例如:玩桌遊、 參加營隊、下棋等。 四、 同儕人際關係 本研究之同儕人際關係是指在學校與同學、朋友和玩伴,彼此之間產生行為 和感情上的交流,亦即個體在學校中與其他同學相處互動的情形與程度。 本研究之人際關係是以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的「同儕人際關係量表」得分為 衡量其與同儕互動之指標。受試者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該生同儕人際關係越 好;受試者得分越低,表示該生同儕人際關係越不好。本量表分為四個項度,分 別為人際開放、人際認知、人際支持、人際社交。茲將各項度之意涵陳述如下: (一) 人際信任 指對同儕的行為以及動機秉持正面期望,願意對同儕表達真實的情感並相信 會有正面的回饋。 (二) 人際認知 指對自己與同儕之間關係的認知。按照自己的動機、價值系統去知覺他人, 同時觀察並知覺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態度。 (三) 人際需求 指對同儕的情緒性支持的渴望,希望能在同儕中感到被重視、被尊重、被支 持及被理解的情緒體驗之程度。 (四) 人際社交 指個人在團體生活中能運用本身的認知能力與行為,朝向被社會文化接納以 及增加社會增強頻率為目標之行動。. 7.

(18) 五、 幸福感 本研究幸福感依據國內外相關理論並參考洪莉惠(2010)界定幸福感之五向 度,將幸褔感定義為一種主觀且正向積極之感受,也是個人在精神層面處於舒適 且快樂的狀態,其向度包含人際支持、自我現實的投入、整體生活的滿意程度、 對生活中事務的投入以及使個體在身心上皆達到滿意的感受。本研究之幸福感是 以受試者在洪莉惠自編的「國小幸福感量表」得分為衡量其幸福感之指標。受試 者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該生幸福感受程度越高;受試者得分越低,表示該生幸 福感感受程度越低。. 8.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文獻,作為本研 究之理論基礎,據此形成研究架構,作為問卷調查工具選擇與編制的依據,並據 以提供研究結果討論之相關依據。全章分為四節,第一節為休閒活動理論與分 類,第二節為同儕人際關係理論與研究,第三節為幸福感的理論與研究,第四節 探討休閒活動、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分類 一、休閒之定義 休閒(leisure)這個字源自拉丁語,其拉丁字源為 licere,原意是「被允 許」(to be permitted),而希臘字 schole 或 skole,其涵意即為休閒 (leisure),它所衍生出來的拉丁字 schola,和英文 school(學校)、 scholar (學者),可以看出,休閒與一個人成長過程的密切關係。而從中文的 字義來看,休閒則包含了「休息」與「閒暇」這兩個層面,係指在閒暇的自由時 間中,從事足以令人恢復精神或體力的休閒活動(引自林東泰,1992)。高玉泰 (民 98)認為休閒乃是一種不被束縛的自由時間中,參與自己意願的、不被強制的 活動,透過休閒活動的參與,提昇人文價值的自我效能。陳姚伶(2013)將休閒活 動定義為在閒暇的時間,依個人的意願和喜好,從事靜態或動態的活動,從中獲 得身心靈的滿足。綜合整理國內外學者對於休閒的定義後,發現多數的文獻從時 間、活動與心理狀態三方面來詮釋休閒. 。. (一) 休閒與自由時間 Brightbill(1960)認為閒暇(leisure)在時間的定義下,是一段根據個人的判斷或 選擇所運用的創造性經驗的時光,相較於工作,個人內在的精神文化是奠基在此 時光上;而休閒(recreation)是個人於所擇之創造性經驗時光中所展現的一種生活 態度與生活方式(引自郭金方、許光麃,2005)。休閒的意義在時間的層面上,其 範疇是指相對於「工作」以外的時間而言,也就是說,在範疇上「休閒」與「工 9.

(20) 作」是絕對二分的狀態(薛銘卿,1992)。李明宗(1988)認為休閒即為「閒暇」,意 指「自由時間」或「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人們可以不受外界所 加諸於自身的義務所約束。由此可知,休閒從時間的觀點而言是指除去生活中必 要與被約束的時間外,其餘閒暇、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 (二) 休閒與活動性質 Kelly(1996)認為休閒是以從容的態度或無拘無束、不受到壓抑的方式進行。 高俊雄(2000)表示休閒活動是指個人在工作、家庭和社會義務之外,依其喜好而 所從事的活動。周佳慧(2001)認為休閒活動參與是在求生以外的時間,自由選擇 喜愛的活動以獲得滿足,並且不求其他物質上的報酬。顏智淵(2002)認為休閒活 動參與通常意指參與活動之種類與頻率,而且其所參與是屬於非工作性質活動, 個體有權力可以自由選擇參與或不參與。江德怡(2006)認為在個體工作、休息和 做家事等義務工作之外的自由時間裡,主動參與使個體感到愉悅有益身心健康的 正當活動。綜合上述說明,休閒從活動觀點而論,是指有別於日常性工作,是可 自由選擇與非義務性且具正向意義的活動。 (三) 休閒與心理狀態 鄧建中(2002)認為閒暇之餘個體以自發的方式所從事的活動,不僅可經由感 興趣的活動中得到愉悅及滿足,還可以從不同型態的休閒活動參與中獲得不同體 驗,進而使人生更美好。Russell(1982)認為將休閒活動描述為一種經驗不如描述 成一種感覺,這個感覺是人類行為後的產物,藉由親自參與的過程中,讓個人感 覺充滿活力、興奮、快樂、榮譽、休息、娛樂、有創造力或充實的感覺。由上述 可知,休閒活動可以提供從事者愉悅與快樂的正向情感經驗,且其本身就是一種 享受。 綜合上述三方面,將休閒定義為運用自由閒暇的時間,從事可自由選擇且非 義務性的活動,達到身心愉悅、壓力釋放、獲得成就感的目的。. 10.

(21) 二、 休閒活動的分類 參閱國內學者研究休閒活動分類方式繁多且多樣化,但主要分類方式有三, 分別為主觀分類法、因素分析法、多元尺度評定法(江德怡,2006;陳妍秀, 2010;許玉鈴,2013;陳姚伶,2013;賴峯林,2014;林甘雯,2015)。 主觀分類法是研究者依研究需求或主觀判斷將具有類似特質的休閒活動加以 區分類別。張文禎(2002)將休閒活動類型區分為遊憩類、體育類、知識類、技藝 類、逸樂類及社交類共六類。陳姚伶(2013)將休閒活動區分為體育運動類、休閒 類、遊憩類、知識藝文類與社交類共五類。 因素分析法是由研究者將活動項目製成量表,以問卷施測或訪問的方式詢問 受訪者,配合因素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再進行分類。陳妍秀(2010)將休 閒活動區分為運動類、休憩類、社交類與知識類。林甘雯(2015)將休閒活動分為 體育運動類、知識文化類、技藝實作類、娛樂消遣類以及戶外休憩類。 多元尺度評定法(multidimension scaling)是研究者將休閒活動兩兩配對,形成 多組相對的休閒活動,由受試者一個人的知覺評定各組兩種休閒活動的相似程 度。Brent(1975)將休閒活動分為主動性-被動性活動、個人-團體性活動、心智-非 心智活動以及室內-戶外活動。 綜合上述,休閒活動分類的方法並沒有一個既定且絕對的準則,通常進行研 究時,會依研究目的、方向而採取不同的分類法。 三、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的現況 98 年台北市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摘要指出 6-18 歲的兒童及少年每天平 均休閒時間為 2 小時,看電視每天超過一小時,運動及閱讀均少於一小時。102 年台北市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結果為 6~18 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期休閒活動以 看電視/DVD 最多。民國九十九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亦指出 六成以上的學齡兒童平時參與之休閒活動以「看電視及錄影帶比例最高」為主 (64.3%);「家中上網」次之,佔 12.5%;「閱讀報章雜誌」再次之,佔 7.5%。 11.

(22) 陳姚伶(2013)研究發現國小學童較常參與娛樂類、運動類和社交類三類休閒 活動,較不常參與益智類、遊憩類、知識類與藝文類四類休閒活動。陳秀妍 (2010)指出國小高年級學童較常從事的休閒活動以體育活動與休閒類為主。林甘 雯(2015)研究發現高年級學童最常參與之休閒活動為娛樂消遣類,次之為社交服 務類,第三為體育運動類,最少參與的類型是技藝實作類。劉玟秀(2014)發現國 小學童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遊憩娛樂類最高,知識技藝類最低。 綜合上述研究與調查顯示,目前兒童所進行之休閒育樂活動多以娛樂型為 主,也就是看電視/電影、上網。根據國內學者研究,兒童多選擇娛樂型休閒活動 之原因可大致分為三項,第一為生活環境容易取得之便利性,第二為花費較少、 低消費,第三為家長的選擇。(張文禎,2002;陳秀妍,2010;許玉鈴,2013;劉 玟秀,2014)。有部分研究指出,兒童選擇娛樂型休閒活動的部分原因為現今兒童 在學校學習之餘還需至安親班或才藝班進行課後的加強與學習,導致學童在自由 時間只想選擇釋放壓力、感官刺激高且不太需思考的休閒活動(李三煌,2003;陳 姚伶,2013;林甘雯,2015)。. 第二節 同儕人際關係理論與研究 同儕人際關係的意涵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 (2002)提到人際關係是一段社會化的歷 程,當人與人互動時,一種感情相互交流的過程。廣義的人際關係包括親子關 係、兩性關係、勞資關係和師生關係等類型的互動關係;狹義的人際關係是指友 伴、同儕及同事等的互動關係。鄭曉楓(2011)認為人際關係是一種人與人互動的 社會影響力歷程,包含了情感、想法的交流與親密關係的建立,舉凡個體生活周 遭所相處之人,如家人、親戚、師長、同學、朋友等。 兒童的同儕人際關係有兩個不同於其他人際關係的特色,兩者在平等與擁有 權力兩方面上程度均是平等的。(Phill. Erwin,1999;引自黃牧仁,1999)盧元平. (民 103)認為同儕人際關係係指兒童在團體中彼此之間互動、往來的社會關係,特 12.

(23) 指學童和同班同學相處的情形。陳李綢(2009)提到,同儕人際關係廣義定義為人 與人之間任何型態的互動及交互作用,它是社會化歷程中相互交往與影響的一種 關係,狹義定義專指同儕中或團體與其他成員之間的人際互動關係。孫秀芳 (2014)認為同儕人際關係為年齡相近,互動緊密,具有相同價值觀、同等地位或 相遇行為的友伴,與同等地位的同儕互動交往情形。 同儕人際關係之重要性 分析國內相關文獻,同儕人際關係之重要性可大致分為三方面:(李雅芬, 2003;蔡其螢,2004) (一)發展社會認知與社會技巧 在同儕的互動中,兒童可根據他人的想法、意見與反應形成對自己的看法、 態度與價值觀。同儕是兒童行為增強的來源,是相互學習的楷模,也是社會比較 的對象,兒童藉由觀察學習調整自己的行為。兒童在同儕互動中學習社交技巧的 經驗,將成為兒童未來人際關係的先備經驗。Edwares(1994)兒童的團體生活創造 平等關係,特色是社交性、自我肯定、競爭、合作及相互了解。皮亞傑認為這種 平等地位的關係是其自律道德觀發展的基礎(James W. Vnder Zanden ,2005;引自 周念縈,2005)。徐士翔(2008)認為兒童藉由同儕的互動學習社交技巧、發展人際 關係、建立自我概念或形成道德觀等。 (二)滿足情感依附、愛與歸屬及被尊重的需求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同儕適時的協助與關懷不但能協助解決問題也能減緩負 面情緒。徐士翔(2008)認為兒童會傾向從同儕人際關係中尋求價值認同與支持, 以獲得個體自尊、自我與社交認同、歸屬感與安全感。孫秀芳(2014)認為同儕人 際關係能滿足個體的需求、自我肯定、給予支持,故在青少年階段佔有舉足輕重 的地位。Youniss & Smollar(1985)發現從 6 歲到 14 歲的兒童,對於友誼的概念越 來越強調互惠、親密以及互相了解(James W. Vnder Zanden ,2005;引自周念縈, 2005)。羅品欣(2012)認為認為同儕互動關係提供相同的立基點,可以增進人際上 13.

(24) 的溝通。學生的同儕互動關係良好,可以獲得情感上的支持。 (三)獲得團體歸屬感與社會支持 鄭曉楓(2011)認為國小學童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有正向的相關性,人際關 係越好的兒童越能自我表露與自我肯定。同儕團體幫助兒童培養個人的認同感, 提供社會性的酬賞支持,是個人社會化過程中一個基本且重要的部分(Phill Erwin,1999;引自黃牧仁,1999)。徐西森、連嘉廷、陳仙子、劉雅瑩(2002)認為 同儕團體提供個體學習獨立自主的場所,相互諒解與支持在無形中形成一股力 量。Bagwell、Schmidt、Newcomb 與 Bukowski(2001)認為學童與同儕互動的關係 可以滿足學童特定的情感需求。 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理論 各學者對於同儕人際關係的觀點不同,提出不同的理論與解釋,部分學者著 重人際互動,部分學者研究關係建立,也有學者認為需求是原動力,以下僅就幾 個與同儕人際關係相關的理論作介紹,茲分述如後。(徐西森、連嘉廷、陳仙子、 劉雅瑩,2002;郭靜晃、吳幸玲,1994;陳李綢,2009;黃牧仁,1999) (一) 人際認知平衡理論 Heider(1958)提出「人際認知平衡理論」,又稱「P-O-X 理論」。他認為人類普 遍有一種平衡、和諧的需要,若是人們在認知上有了不平衡與不和諧性,就會在 心理上産生緊張的焦慮,從而促使他們的認知結構向平衡及和諧的方向轉化。平 衡理論涉及到一個認知對象與二個態度對象之間的三角形關係。認知主體對一個 單元中兩對象的態度應是趨向一致的,當認知主體對一個單元內兩對象看法一致 時,其認知體系呈現平衡狀態;當對兩對象有相反看法時,就產生不平衡狀態。 若以符號“+”表示正的關係,以符號“-”表示負的關係,平衡的結構必須認知主體 與兩對象形成的三角形三邊符號相乘為正;三角形三邊符號相乘為負則是不平衡 的結構。Heider 強調一個人對某一認知對象的態度,常常受他人對該對象態度的 影響,可見其十分重視人際關係對態度的影響力。 14.

(25) (二) 需求層次理論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 Maslow(1971)提出人類基本需求層次理念。他認為個 體成長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求所組成。這些需求 由低至高層次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 實現需求。愛與隸屬需求是指個人需要有人陪伴、關心、接納、欣賞、鼓勵等需 求,而人際關係與溝通滿足了人類在這方面的基本需求。 (三) 人際關係需求理論 人際關係需求理論強調人際關係是人們的基本需求。Schutz(1966)認為人有 愛、歸屬與控制三種基本需求,人際關係的和諧來自這三種需求的相容互補。愛 的需求是指一個人表達、接受愛的慾望。歸屬的需求是指希望存在於別人團體的 慾望。控制需求是指一個人希望成功影響周遭人事物的慾望。人們藉著三種人際 需求來進行與他人的互動,進而呈現不同的人際行為。 (四) 人際互動理論 Sullivan (1953)發展出以人際互動為主與強調人的社會本質的人格發展理論, 他認為人格、精神病、診斷和治療等都可以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解釋和處理,理 論中有四個關鍵性概念:人類本質的社會性、焦慮、操作以及發展序列。人類本 質的社會性係指一個人出生後,就生活在一個復雜,變動的人際關係之中,這種 人際關係就是他的社會性。焦慮是人際領域中最具有決定作用的形成性影響,個 體的行為和動機由生理需求與人際關係安全兩種緊張狀態引起,當生理需求與人 際安全需求被滿足,緊張狀態就會解除。操作是指個体在遇到自我系統與外界評 價不相符合時,作出的防禦功能。發展序列是指人格發展的序列,分成六期:嬰 兒期、兒童期、少年期、前青年期、青年前期已及青年後期。Sullivan 認為在不 同階段人格發展在不同的人際關係中進行,其中以嬰兒期的發展是最為重要。 (五) 社會交換論 Homans(1950,1974)認為人際互動的過程中,人會被最能給予自己酬賞的人所 15.

(26) 吸引,個人會盡量降低所付出的代價和提高回收利益的方式去行動,並強調互動 過程中的公平原則,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是在這種關係下所建立。社會交換論主要 有三個要點:酬賞與成本、評估結果以及協調結果。酬賞指一個人從人際互動中 得到任何物質或非物質具正面意義的東西,例如:愛、金錢、地位、資訊、物品 與服務等;成本是指一個人在人際互動中所得的負面結果,包含時間、精力、衝 突、焦慮和自我貶抑等。社會交換論的前提是人會記得某個互動或關係的酬賞與 成本,並注意到從此關係中得到的整體結果。評估結果是指在人際關係中藉由考 量酬賞與成本決定關係結果,若酬賞大於成本,則對自己有益;成本大於酬賞, 則對自己有害。除了酬賞與成本的比較外,一個人過去的關係經驗、社會規範與 個人期望也會影響個人認為自己該獲得的報酬結果。協調結果是在關係中尋求一 個讓彼此的酬賞均能達到最高的共識,協調結果的難易程度取決於關係中雙方擁 有多少共同的興趣與目標而定。 (六) 友誼發展階段論 Selman(1994)的研究指出,人們在友誼方面的形成與發展,會經歷以下五個 階段: 1.暫時性玩伴(3-7 歲): 友誼的建立多是住在附近的人或是玩類似遊戲的人,故朋友可能是鄰居或者 是剛好在一起玩耍的人。此階段的學童以接近性來定義友誼,會以對方的所擁有 的物品或是身體特質作為評價的標準。 2.單方協助(4-9 歲): 友誼的建立是以能滿足自我的需求為判斷標準,此時期的兒童認為只有在自 己需要時滿足自己需要的人才是朋友,其對友誼的概念是建立在個人的經驗與需 要上。 3.雙向合作(6-12 歲): 此時期的兒童開始嘗試理解他人的想法,並藉由調適自己與他人的好惡進而 16.

(27) 達到一種互相有益的特別關係,如果彼此互惠的關係消失或彼此發生衝突,雙方 友誼就會結束。 4.親密互享(9-15 歲): 此時期兒童友誼特徵為親密與相互分享,雙方藉由分享彼此的興趣、煩惱、 內心想法…等建立友誼。雖然此時期的兒童對朋友的獨占性較強,但也較願意接 納朋友不同的觀點與意見,以平等的方式來看待朋友。 5.自主相互依賴(12 歲以上): 此時期已至青少年時期或者之後,已能了解每個人的價值觀或需求均不相 同,能做到自主相互尊重對方的需求,不強求對方必須完全同意或依循自己的方 式或想法,逐漸領悟友誼須建立在彼此互相尊重的基礎上。 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James W. Vnder Zanden(周念縈譯,2005)認為外觀吸引力與體型、行為特徵 與社交成熟度會影響兒童之同儕人際關係。盧元平(民 103)認為影響國小高年級學 童同儕人際關係之因素大約分為三方面:個人、家庭及學校。個人因素包含自我 概念、情緒智力、人格特質、問題解決能力與態度與批判思考能力…等;家庭因 素包含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以及依附類型…等; 學校因素包含學校適應、教師期望和師生關係。孫秀芳(2014)則認為同儕人際關 係的相關因素包含:性別、年級、出生序、家庭組型以及家庭社經地位。林秀治 (2010)認為影響同儕關係的因素有三方面;外表因素、成就因素以及人格特質因 素。外表因素包含長相與體型;成就因素包含運動能力與學業表現;人格特質因 素指人格與行為特質。陳淨怡(2008)以及黃春惠(2014)認為同儕人際關係與性別、 年級有其相關性。王黛玉(2004)認為會對同儕關係產生影響的因素有性別、年 齡、父母之教養方式。廖文妙(2015)認為性別、家庭結構對同儕關係有影響。 綜合上述研究,研究者將對同儕人際關係有影響的因素整理為三方面,一是 個人特質因素方面,包含性別、年齡、身體吸引力、生活習慣以及人格特質… 17.

(28) 等,二是家庭生活因素方面,包含出生序、父母教養態度、家庭子女數以及家庭 結構…等,三是學校生活方面,包含學業或活動成就、課堂參與積極度、人際互 動成功經驗、班級氣氛、座位安排、教師人格特質…等。. 第三節 幸福感的理論與研究 幸福感的意涵 什麼是幸福?人類探討這個問題已有兩千多年,許多的哲學家與宗教家勤學 不輟的找尋著答案。但到目前為止,幸福的定義仍是眾說紛紜,相關理論更是百 家爭鳴。有人覺得精神的快樂是幸福;有人主張肉體的快樂是幸福。有人主張個 人的快樂是幸福;有人主張全體的快樂是幸福。有人認為是物質慾望滿足的享樂 滿足;有人認為是宗教帶給心靈淨化的一種滿足;有人認為是品德高尚的行為後 的一種滿足。幸福就積極面來說是正向、快樂的個人主觀感受;就消極面來說是 沒有痛苦、負面的個人主觀感受。雖然幸福的定義各家說法莫衷一是,但多數認 為幸福的感覺是正向、滿足、感知自己存在意義的個人主觀經驗或感受。以下就 東西方的哲學觀進行分述: (一)東方哲學看幸福感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列國君主鼓勵游士自由抒發其治國濟世之思想,造 成多派學者周遊列國,著書立說,干謁人主,思想界頓成爭鳴之局,其中以儒、 道、釋三家為主流。對於幸福,各家學派也有其不同的想法與解讀。儒家思想的 中心價值為仁、誠、恕,重視忠恕之道。仁是最基本的美德,靠自我修養達成, 故對幸福的想法來自於朝向至善努力的過程中。道家以「道」為本,自然無為。 無為不是指不作為,而是指不經過心機推敲,無目的地行為。道家視生命價值重 於外物,主要是指功名利祿。故道家認為幸福是一種無與以及自我覺察後的心境 平和狀態,以無為的精神順應天道來獲得幸福的感受。釋家的幸福是強調個體心 靈的寧靜和諧,認為幸福是內在的平靜,是一種修煉和領悟,是遠離欲望,沒有 競爭,積德行善,無憂無慮的境界。除儒、道、 釋三家之言外,也有其他學派 18.

(29) 提出不同看法。例如:楊朱主張人生的幸福是追求個人的快樂,奉行極端的個人 縱欲主義。墨子主張兼愛非攻,認為人生的目的是謀取大眾的安寧與幸福,遵從 唯眾的幸福主義。綜合上述,可歸納出中國哲學對於幸福的看法多屬於個人自身 修養品德的的提升,當個人達到預設的標準,如學問、品德、身心靈合一、善… 等,才有幸福感的產生。陸洛(1998)認為集體主義濃厚的中國人,其幸福感來源 除了個人層次的滿足外、愉悅、掌握、成就之外,可能具有「社我」層次的人際 和諧特性。 (二)西方哲學看幸福感 就西方哲學的觀點,幸福理念和人性理論以及人生價值觀密不可分。對於人 性不同的理解也影響哲學家怎樣理解人的需求和幸福。葛晨虹(2005)認為西方哲 學主要對幸福的看法大約可分為三類:自然人性論、理性主義人性論以及社會人 性論。自然人性論主張趨樂避苦的幸福人生觀,肯定人在自然屬性方面的需要把 感性快樂和幸福統一起來,有助於清除中世紀封建的禁慾主義。理性主義人性論 者認為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是否具有理性,人的感官慾望與肉體感官需求是 低級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才是高尚的,故在理性克制感性慾望過著一種節制的生 活,是理性主義人性論者人生觀和幸福觀的基本格調。社會人性論認為人的本質 在社會性,人生的價值與幸福在藉由人與人的互動而滿足社會和他人需要的積極 作用,個人的人生價值只有把個人的利益幸福和他人、公眾的利益性福結合起 來,才是既符合人的本性又符合道德的幸福生活。 陸洛(1998)提出西方哲學對幸福的解釋大致可分為四階段。第一階段認為幸 福是一種外在標準評量,尤其是一種道德評量標準,當個人達到這些外在標準 時,幸福才會產生;第二階段重是個人對幸福的主觀感受,開始由個人主觀角度 來進行幸福感的分析,著重在正向情緒的測量;第三階段則將重點至於認知活動 的影響,人為幸福感是來自個體對於過去一段時間的生活進行評估後所得到的整 體感受;第四階段幸福感進入了一個整合的研究狀態,認為幸福感由對生活的滿 19.

(30) 意程度以及所感受的正負情緒強度進行整體評估而成。 綜合東西方哲學觀點,研究者認為幸福感是個體依外在價值標準評估自己的 生活品質與個人價值、存在意義,並從中獲得快樂、正向、積極的滿足感,也是 一種包含情緒、認知與身心狀態的個人主觀內心情緒狀態。 幸福感之相關理論 探討幸福感的理論很多,因各派對幸福感的界定不同,形成不同內涵的幸福 感理論,多數研究者以四個觀點探討幸福感,分別為需求滿足理論、人格理論、 動力平衡論以及判斷理論。(江韋逸 2011;邱昭葵,2013;陸洛,1998;謝雅 如,2012;顏秀芳,2007) (一)需求滿足論 此理論認為幸福感來自個人需求的滿足,如果長期無法滿足需求,將會覺得 不幸福。這與 Maslow 所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Maslow 認為人生 來就具有生理、安全、愛與隸屬、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等需求,這些需求之間有期 先後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需求滿足論又分為以下三個學派: 1. 目標理論 此派學者認為個人的目標是否達成為影響幸福感的關鍵,個體需求完成之後 的滿足感就是幸福,個人理想的達成會帶來幸福感。此理論認為幸福不等同快 樂,短暫的愉快或欣喜只能算是快樂,個人努力達到目標,獲得比較穩定且長期 性的滿足才是幸福感。 2. 苦樂交雜理論 此學派學者認為,痛苦與快樂就如同銅板的正反兩面,這兩者不僅同一根源 甚至伴隨而來。個體長期處於被剝奪的感覺中,一旦需求獲得滿足,隨之而來的 幸福感也就越強烈。此派學者認為一個未曾經經歷匱乏的人是無法體會真正的幸 福。 3. 活動理論 20.

(31) 此派學者認為幸福來自個體在工作、休閒、運動或人際互動等過程中產生愉 悅的成就與價值感。幸福感的來源為參與社會活動,但所關注的並非目標或結果 而是個體的表現以及整個活動過程。但對個體來說,從事太難或太容易的活動都 無法得到幸福感,只有剛好配合個體能力的活動才能帶來幸福感。就社會整合的 角度來看,個體參加各種活動,既滿足自己在個人結伴與休閒等心理需求,藉由 社會成員分享也使得成員間彼此的社會支持系統得以建構並運行,進一步促進精 神健康、心理適應以及幸福感。 (二)人格理論 此派學者從個體人格特質與生活事件認知方式來解釋幸福感產生的原因,認 為個人本身的人格特質會影響本身對事件的想法與態度,進而影響個體引發不同 的行為或處理方法。依據其著重點之不同,可區分為人格特質理論與連結理論。 1. 人格特質理論 Costa 與 Mccrae 認為幸福感這種人格特質可能來自於先天遺傳上擁有一個容 易誘發愉悅神經的生理機制,或是後天學習的結果(顏秀芳,2007;謝雅如, 2012)。Diener 等人研究發現外向性可以預測幸福感;Costa 與 Mccrae(1980)則發 現神經質可以預測負向情感 (引自李清茵,2004) 。 2. 連結理論 此理論以認知和記憶來說明為何有人較容易感到幸福。容易感到幸福的人在 其記憶中建構了幸福網絡,當事件發生時,他們會藉由幸福記憶網絡提取記憶中 的資料,以誘發幸福感的產生。當認知系統有正向偏誤的情況產生時,個人會以 較正向的認知角度來看待事情,並以正向的態度來解釋事情,也較能產生幸福 感。 (三)動力平衡論 此學派的學者認為幸福感不只受到長期穩定的個人人格特質影響,也會受到 個體生活中各種正負向事件影響。因為人格特質德關係,幸福感在大多時間是呈 21.

(32) 現穩定平衡的狀態,但如果生活中發生較特殊或與原本生活經驗不同的事件、突 發狀況,便會影響幸福感的動力平衡,個人的幸福感就會隨之產生變動。 (四)判斷理論 此派學者認為個體的幸福感來自過去的生活經驗以及目前實際生活與本身理 想的生活狀態或他人的生活狀態比較的結果,所以幸福是一種相對比較之後的結 果,情境的改變會影響比較的結果。如果以判斷標準來分類可分為社會比較論與 適應理論。 1. 社會比較論 此理論認為個體是否感覺幸福的參照標準是他人,故幸福感來自與他人比較 後的結果。他人可能是朋友、家人、甚至是不認識的陌生人,但大部分會選擇社 經地位與自己相近的人做為標準。社會比較的目標有三:正確的自我回饋、自我 張顯以及自我進步。比較的歷程分為故意與非有意,一般而言非有意進行的社會 比較對個體的自我評價有很大的影響。 2. 適應理論 此理論認為個體是否感覺幸福的參照標準是自己以往的生活經驗,當出現以 往未曾發生過且比以前好的事件時,則感覺到幸福感,但如果出現的是比以前差 的事件時,則會感到不幸。但個體習慣之後,原本的刺激、興奮以及快樂的感覺 都會變得沒有一開始強烈,當事件將不再引起任何情緒反應時,此事件就會成為 內心經驗的參照標準,以後再出現類似的事件時,個體會將他與過去的事件相 較。 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蘇玲慧(2015)認為學業情緒與同儕人際關係會影響個體幸福感,當學生能化 解學習所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採用正向情緒去解決問題,可以提升學習的興趣與 信心,進而增加幸福感;同儕關係為個體提供情緒支持與保護的功能,人際互動 會影響幸福感,高品質的人際關係可以增加幸福感。柯旻伶、趙善如、陳婕誼、 22.

(33) 龔家琳(2015)認為家庭背景對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沒有直接關係,而是透過中介 變項-家庭外社會資本以及家庭內社會資本產生影響。謝雅如(2012)認為除了年 級、性別、出生序以及家庭型態等背景變項會影響幸福感,學校生活型態也會影 響幸福感,尤其在同儕互動、人際相處兩個向度。謝亞儒(2009)認為親子互動關 係、同儕人際關係會影響學童幸福感。邱昭葵(2013)研究發現性別、家庭結構以 及家庭社經背景在幸福感上均有差異,家庭氣氛與學校生活與幸福感具相關性。 林寶齡(2012)研究發現學童出生序、社經地位的不同,在幸福感上有顯著差異, 親子關係與幸福感有相關性。 綜合上述研究並參考陸洛(1998)提出的分類方式,研究者將影響幸福感的變 項分為兩類:外衍變項以及內衍變項。外衍變項包含年齡、性別、人格特質、出 生序、家庭背景;內衍變項:學校生活事件、人際關係以及家庭與社會支持。. 第四節 休閒活動、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休閒活動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曾建勝(2001)研究發現國小男女學童的體適能表現與同儕關係有相關性,因 身體的狀態需依靠長期規律且適當的運動,而規律的運動有助於建立人際關係。 黃淑緣(2013)研究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的休閒活動參與以及休閒活動態度與人際 關係均具有正相關。洪美華(2015)認為休閒活動參與的頻率越高,越能和同儕建 立友誼。林鴻基(2015)認為當團隊隊員能互相彼此幫助,不但能增強團體凝聚 力,也能增進人際關係。高玉樹(民 98)認為青少年時期為重要的探索期,需要在 同儕關係中找到自我的定位。藉著休閒活動的進行,青少年建構自己的人際關係 網絡,也學習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並學習社交技巧。綜合上述可知,多數學者認為 休閒活動的進行對於人際關係的經營與擴展有其相關性,本研究希望能更進一步 探討休閒活動類型與同儕人際關係的相關性。 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黃資惠(2002)認為國小學童同儕社會地位與幸福感有相關性,同儕社會地位 23.

(34) 越高者,幸福感受度也越高。艾翹楚(民 103)以國中生作為研究對象發現同儕人際 關係與幸福感間彼此顯著相關。Diehl, Daniel S.、 Lemerise, Elizabeth A.、 Caverly, Sarah L.、 Ramsay, Shula 與 Roberts, Julia.(1998)的研究發現同儕的接納 與關係的品質可以預測學童的成就,學童的社會地位以及他是否有朋友與學童的 學校適應能力相關。謝雅如(2012)、邱昭葵(2013)、陳珊珊(2014)認為在學校適應 方面以同儕互動部分對學生幸福感改受影響最大。2012 年兒福聯盟針對國小四至 六年級進行幸福感現況調查,兒福聯盟將幸福感分為三部分:學校幸福感、家庭 幸福感以及個人幸福感,學校幸福感調查內容均與同儕人際關係相關,調查報告 指出學校對於兒童是僅次家庭的生活場域,部分學童可能在家裡的時間低於在學 校與安親班,可知此時同儕人際關係對兒童影響之大。郭靜晃、吳幸玲(1994)提 及在學齡階段的兒童對同伴認可的需求隨著年齡越大程度越高,隨著對同伴認可 與遵從的程度增高,兒童開始感受到遭到拒絕的負面情感,這些負面情感可能跟 隨兒童整個國小時期,在未來產生適應問題。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多數認為兒 童的同儕人際關係不但與兒童現在的幸福感有相關性,更可能影響為來兒童的發 展與幸福,故本研究欲更進一步針對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各向度進行相關探 討。 休閒活動與幸福感之研究 Kuykendall、Lauren Tay、Louis 與 Ng, Vincent.(2015)研究發現休閒活動為ㄧ 個增加主觀幸福感的重要指標。吳宜儒(2014)發現休閒參與和幸福感呈現正相 關,且所有類型的休閒參與都和幸福感呈現正相關。林甘雯(2015)研究發現學童 從事休閒活動的程度愈高,快樂的感受也愈高。林美月、王明月、許吉越(2014) 認為休閒涉入程度與幸福感有正向關係存在。Buhs, Eric S.、 Ladd, Gary W. 與 Herald, Sarah L.(2006)發現早期兒童的人際關係與成就改變有相關性。譚 素筠(2015)研究發現休閒活動的參與度對幸福感有影響。施建彬、陸洛(1997)認 為休閒活動成為滿意度來源的原因包含:專業技能的使用與進步、提供社交滿 24.

(35) 足、認同、放鬆。綜合上述可知,休閒活動已成為現代人在緊張忙碌的生活中不 可或缺的一環,本研究期望能更進一步探討休閒活動類型與幸福感各向度之間的 相關性。. 25.

(36) 26.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基於研究動機及目的,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來蒐集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本章 就研究架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實施程序及資料處理分別逐節說明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方式,運用統計分析方法,研討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 際關係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本節接續第二章文獻探討之理論與研究,並根據研 究目的、問題與假設,提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 【背景變項】 1. 性別 2. 年級 3. 就讀特殊 才能班或 普通班 4. 每週平均 進行娛樂 型活動的 時間 5. 每週平均 進行體能 型活動的 時間. 【同儕人際關係】 1. 人際信任 2. 人際認知 3. 人際需求 4. 人際社交. 【休閒活動類型】 1. 藝文型 2. 互動型 3. 知性型. 【幸福感】 1. 社會支持 2. 愉快正向 3. 生活滿意 4. 學習投入 5. 條件滿足. 圖 3-1-1 本研究架構圖. 27.

(3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 104 學年度新北市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取樣範圍包含新北市九 大區中設有特殊才能班之學校。本研究採立意取樣法。首先,研究者以新北市教 育局網站資料九大區中設有特殊才能班之學校,之後於其中七大區各選取一至二 所學校,再由每所學校選擇特殊才能班零至四班,普通班二至四班填寫問卷,總 共八所學校,45 個班級參與研究。 本研究全部樣本數為 1097 份,其中扣除填答不完整以及遺漏未填答之無效 問卷 71 份,有效問卷共計 1026 份,有效率為 93.5%。樣本之分布情形如表 3-2-1 表 3-2-1 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研究之有效樣本 行政區. 三重區 土城區 中和區 永和區 板橋區 板橋區 新店區 新莊區 小計 總計. 五年級 特殊班 普通班 男 女 男 女 7 8 25 22 15 6 25 23 11 10 27 26 9 20 22 19 10 30 28 21 0 0 51 50 11 13 18 21 12 0 15 10 75 87 211 192 162 403. 六年級 特殊班 普通班 男 女 男 女 2 7 24 23 18 4 25 23 15 8 24 21 10 16 25 26 11 32 29 22 0 0 0 0 12 13 28 20 0 0 11 12 68 80 166 147 148 313. 小計. 118 139 142 147 183 101 136 60 102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基於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需要,研究過程使用四種研究工具,第一種為研究 者自編之「個人基本資料」。第二種為研究者自編之「休閒活動調查」。第三種類 為「同儕人際關係量表」,第四種為「幸福感受量表」。以下將針對四種研究工具 之編製過程、計分方式、預試結果以及量表信效度進行說明: 一、 個人基本資料 問卷此部分調查表為研究者自編,目的在於蒐集受試者個人背景基本資料, 28.

(39) 此部份問卷因其性質屬於背景資料之調查,故不做信度、效度之考驗。項目如 下: (一) 就讀國小 (二) 就讀年班 (三) 是否為特殊才能班 (四) 性別 (五) 平均一週進行娛樂型活動之時數 (六) 平均一週進行體能型活動之時數 二、 休閒活動調查問卷 (一)問卷編制過程 本研究所使用之休閒活動調查問卷,參閱凌德麟(1998)的活動分類及陳姚伶 (2013)、張佑慈(2014)等人的研究與制定之相關量表,加以增修編定而成。問卷初 步完成後,邀請曾經擔任國小高年級之導師和健康與體育任課教師針對活動項目 一一檢視,提供相關意見使量表更貼近高年級學童的生活,再度修正之後完成預 試問卷,共計 30 題,預試量表見附錄一。 (二)計分方式 休閒活動類型問卷採圈選方式填答,學生每一個項目只能圈選一個答案。計 分方式採用五點量表,每題項目有五個選項,五個選項代表受試者對於該項休閒 活動的喜好程度─非常喜歡、喜歡、普通、不喜歡和非常不喜歡,分別給予 5、 4、3、2、1 分。 (三)預試結果分析 預試問卷修訂完成後,為了解問卷的適用性,研究者以新北市板橋區某國小 的五年級四個班和六年級三個班(含一班特殊才能班)的學童做為預試樣本。整個 預試過程發出 191 份問卷,扣除未繳回及填答不完整之份數,有效問卷為 162 份。問卷可用率為 84.8%。 29.

(40) 1. 項目分析 問卷採用極端組比較法(CR 值)、問卷項目與總分間的相關、Cronbach’s α值 檢驗項目分析與內部一致性。預試問卷刪除與總分相關未達.3 且 Cronbach’s α值 未達.7 的題目,剩下 15 題,其項目分析結果如表 3-3-1。 表 3-3-1 休閒活動類型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預試問卷題號. CR 值. 修正的項目總相 關. 正式問卷題號. 5 6 9 10 11 12 17 19 20 21 22 25 26 27 28. 5.58 6.63 8.27 5.21 7.43 9.45 7.12 6.52 6.09 6.95 6.89 4.84 5.30 6.09 6.36. .31 .39 .44 .33 .44 .53 .38 .36 .36 .44 .42 .31 .33 .36 .40. 1 2 5 3 8 11 4 7 10 13 6 9 12 15 14. 2. 因素分析 根據項目分析後的 15 題進行因素分析,先利用 Kaiser-Meyer-Olkin 取樣適切 性量以及 Bartlett 球型檢定判斷資料是否是何進行因素分析,其 Kaiser-MeyerOlkin 取樣適切性量達.769,Bartlett 球型檢定,近似卡方分配=443.34,p<.01。。 本研究採主成分分析法,共萃取出三個因素,累積解釋量達 44.22%,整體 Cronbach’s α值=.78。分別將此三個因素命名為「藝文型」、「互動型」及「知性 型」。因素分析摘要表,詳見附錄二。 (四)正式量表信效度 1.信度:本量表以 Cronbach’s α值做為驗證量表內部一致性之標準,正式量表整 30.

(41) 體 Cronbach’s α值為 0.77,顯示本量表的內部一致性尚佳。預試後一個月,研究 者從預試樣本中選取預試五年級四個班級進行重測,得有效樣本 98 人。休閒活 動類型量表互動型、藝文型、知性型之重測信度依序為 0.44、0.55 以及 0.61,顯 示本量表穩定性尚佳。 2.效度:正式施測後,再度進行因素分析。累積解釋量達 43.37%。Kaiser-MeyerOlkin 取樣適切性量數提高至.831,Bartlett 球型檢定,近似卡方分配=2559.59, p<.001,顯示本量表具良好的建構效度。其因素分析摘要表,如表 3-3-2。 表 3-3-2 休閒活動類型問卷因素摘要表 因 素 命 名. 知 性 型. 互 動 型. 藝 文 型. 休閒活動名稱 參觀博物館、 科教館、天文 館、海生館 參加營隊 到戶外踏青 下棋 玩桌遊 聽音樂 跳舞 與朋友一起聊 天 與朋友一起逛 街 與家人一起做 家事 寫書法 繪畫 看表演 做勞作 玩拼圖、七巧 板或積木. 因素 負荷 量. 特徵 值. 解釋 變異 量%. 累積 解釋 變異 量%. 3.78. 15.55. 15.55. 1.53. 14.46. 30.01. 1.20. 13.36. 43.37. Cronbach’s α值. .44 .31 .46 .72 .66 .59 .41 .60 .73 .26 .65 .66 .29 .59 .31. 三、 同儕人際關係量表 (一)問卷編制過程 31. .7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grade of the children, education level of parents, the occupation of parents, and the number of times meals are cooked at home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a percepti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

Given different levels of homeroom teacher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regarding students’ learning satisfaction.. Students hav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ehaviors of a low-carbon diet among with different mother’s occupations.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gained among knowledge attitudes

Students’ cognition toward low-carbon die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rades, could be affected by their comprehension on

Students’ cognition toward low-carbon diet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rades, whether knowing the Meatless Monday campaign, and how

Students’ cognition toward low-carbon die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rades, whether knowing the Meatless Monday campaign, and how

Students’ cognition toward low-carbon diet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rades, whether knowing the Meatless Monday campaign, and 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