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國際學生文化衝擊理論模式及其相關研究

大學國際學生大多來自於不同國度、不同文化背景,來到新的國家展開 新的求學生涯時,面對原生國與留學地主國兩者之間的文化差異,國際學生的 適應情形會是如何?而跨文化差異所產生之文化衝擊下,對於國際學生在學習 上的影響又是如何?因此,本節將針對國際學生在跨文化差異之下所產生之文 化衝擊以及學習適應等問題進行探討。首先說明文化衝擊的意涵;進而,探討 文化衝擊相關理論模式;接著,就文化因素所造成之學習問題進行說明,並歸 納出影響跨文化學習適應之相關因素,最後於文末綜合作一小結。

壹、文化衝擊之意涵

「文化」是指一群人的生活方式,亦是所有習得行為有其定型的模式

(stereotypepatterns)之形貌,這些行為模式是透過語言和模仿,一代一代的 傳承下去。一個社會的文化可以提供許多生活問題的既存答案(ready-made answers),個體透過這樣的環境學習,藉由習得之文化觀點來看待世界,而文 化也提供了人們對世界的觀感(瞿海源、許木柱譯,1987)。

文化差異與遷徙往往是造成思鄉與情緒不穩的壓力來源,因此容易造成 生理不適的症狀(Miller & Harwell, 1983)。國際學生可能因為面臨到不同的 文化習俗以及經驗到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而產生所謂「文化衝擊」現象(Bruke, 1986;引自 Ting & Xiaojing, 2006)。以下就文化衝擊的意義與其造成的影響分 述如下︰

一、文化衝擊的意義

人類學家Oberg(1960)首先提出「文化衝擊」的概念,並指出文化衝

29

擊是人們在適應文化差異時所必須經歷的一種過程,通常是焦慮所致。導 因於人們失去了過去所熟悉的社交符號,這些符號包含我們用來適應每天 生活的方式。

Bock(1970)形容文化衝擊像是一種當人們無法了解、控制以及預測 他人的行為時所出現的一種主要情緒反應。

Adrian(1997)則是認為,「文化衝擊」意指居住在新文化環境的經驗 是一種令人不愉快的詫異及衝擊感,原因來自於它的不可預測性。

綜合上述,文化衝擊是發生在適應文化差異時所產生的一種過程,由 於它的不可預測性,導致在經歷文化衝擊時,個體容易產生焦慮、低落、

不愉快感……等情緒,造成心理上的壓力,而導致適應困難、學習困難等 問題。

二、文化衝擊造成的影響

文化衝擊所造成的影響中,Oberg(1960)指出,文化衝擊所造成的心 理影響至少包括以下六方面:(一)沉重壓力(二)失落感與剝奪感(三)

被排斥或排斥新文化的成員(四)角色混淆、角色預期、自我價值與自我認 定(五)詫異、焦慮、厭惡、憤慨等情緒(六)無助感。

Hammer(1992)的研究也發現,國際學生面臨文化衝擊下所可能引發 的症狀有:思鄉、孤獨感、失去自我認同、失敗的恐懼、沮喪等,這些心 理因素都將嚴重影響到國際學生的學習情形。由上述可知,在文化衝擊的 影響之下,容易造成國際學生心理層面的負面感受,受到文化衝擊的強弱 程度也與其產生之負面情緒程度成正比。

30

貳、文化衝擊階段相關理論

文化衝擊的影響下容易產生各方面的適應問題,而 Lysgaard(1955)認 為,「適應」是一種經歷時間的過程,此過程就如同U 型曲線般。因此在相關 文獻中,學者常用U 型曲線(U-curve)來形容文化衝擊所產生的適應過程(引 自Jingyun, 1999),進而發展出 U 型曲線假設(U-curve Hypothesis)。U 型曲 線假設後來受到許多學者的認同,因而進一步將 U 型曲線假設擴充並發展出 W 型曲線假設,以下就 U 型曲線假設與 W 型曲線假設的代表學者論點分述如 下:

一、U 型曲線假設(U-curve Hypothesis)

對於適應的初期,個體感受到的一切事物都是容易成功的。但隨著危 機(Crisis)的出現,個體開始感到有些適應上的困難,且伴隨著孤獨與不 快樂感,在適應的後期,個體開始重新適應,並且能逐漸融合在異國的社 群當中。因此,Lysgaard(1955)提出跨文化適應方面最著名的階段理論—

「U 型跨文化適應曲線假設」(U - curve Adjustment Process of Culture Shock)

(Colleen, W. et.al, 1998a)。

「U 型跨文化適應曲線假設」主張,個體在適應新環境時必須經過初期 適應(initial adjustment)、危機(crisis)以及再適應(regained-adjustment)

三個階段,整體適應歷程大約需要二十個月,其中的六到十八個月是處於 U 型的底端(Jingyun, 1999),也就是處於危機階段,但此現象因人而異。

此外,Oberg(1960)在 U 型曲線假設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文化 衝擊」(Cultural shock)一詞,說明跨文化適應的現象(引自 Jingyun, 1999),

將「文化衝擊」分為四個時期的適應階段,分別包括:

31

(一)蜜月期 (Honeymoon)

個體在此時期容易被所有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此階段通常持續數 天、數週甚至到六個月之久,主要視個人情況而定。

(二)文化衝擊期(Cultural Shock)

個體對於留學國家產生敵意與侵略性,對於周遭的人也表現負面的 態度,在此時期若感受到嚴重的敵意與情感危機,則很容易產生造成情 緒崩潰,有些人會因此選擇離開該環境,但也有人選擇留下面對,進入 下一個時期。

(三)恢復期 (Recovery)

在此時期,個體開始願意試著了解留學地主國的人們,在面臨不熟 悉的社會情境時,也會使用幽默感來解決。

(四)適應期 (Adjustment)

個體開始接受及瞭解留學地主國的文化、習俗,面對兩種不同的文 化差異,開始發展出兩種不同的行為模式。

之後, Adler(1975)進一步將 U 型適應理論的概念,從原本的四個 階段並進一步擴充為五個階段,分別包括:(一)接觸期(Contact);(二)

崩潰期(Disintegration);(三)重建期(Reintegration);(四)自治期

(Autonomy);(五)獨立期(Independence)等五個階段。之外,Adler

(1975)將跨文化適應形容成一種「轉變的經驗」,而此轉變的經驗是一種 從低度自我與文化意識走向高度自我文化意識的變遷。接著,Moreover &

Brick(1991)再次提出 U 型理論的四個階段,包括:(一)陶醉期

(Euphoria);(二)沮喪期(Depression);(三)適應期(Adjustment);

32

(四)接納期(Acceptance)等四個階段,如圖 2-2-1:

(1) 陶醉期 (4)接納期 文

化 (2)沮喪期 (3)適應期 衝

圖 2-2-1 U 型文化衝擊適應歷程

(U- curve Adjustment Process of Culture Shock)

資料來源:出自 Brick, J.(1991:177)

綜合上述,根據 U 型適應歷程解釋,國際學生在適應上會表現出情緒 的壓力和人格上的轉變,並呈 U 字型分佈。即當國際學生剛到美國時會因 對新鮮經驗的高度期待而相當興奮;接著因為對不同於本國文化的強烈衝 擊,而使得適應的曲線降到最低點;漸漸地較能適應留學地主國的文化環 境後,適應的曲線又隨之提高(Golden, 1973)。由此觀之,當國際學生初 到留學地主國適應新環境時,通常會經歷心理和生理性不適的狀況。而通 常情感上的困擾很可能導致生理上的問題。例如:很多外籍學生常抱怨有 胃痛的病狀,而胃痛的成因有很多是起因於心理上的沮喪(黃璉華,

1996),因此文化衝擊所帶來的影響不僅是心理上的,更間接造成生理上的 不適。

33

二、W 型曲線假設(W-curve Hypothesis)

W 型曲線理論可分為兩種,其一為 U 型曲線理論的再擴充;另一種則 為原有的U 型曲線假設的基礎上增加「再進入」(Re- entry)階段。Gullahorm 和 Gullahorrn(1963)發現,旅居者回到自己家鄉後,通常會經歷再一次文 化洗禮的過程,因此,兩個 U 型的適應歷程發展成為一個 W 型適應歷程

(Rhinesmith,1975;Adelman, 1982; 引自 Jingyun, 1999),如圖 2-2-2,以 下就兩種W 型理論分述如下:

(1)蜜月期

(5)接納與整合 (3)開始適應

(2)文化衝擊 (4)心理隔離 圖 2-2-2:W 型文化衝擊適應歷程

(W- curve Adjustment Process of Culture Shock)

資料來源:出自 Levine, D. R. & Adelman, M. B.(1982: 198)

Rhinesmith(1975)將 W 型文化衝擊適應歷程內容說明如下:

(一)蜜月期(Honeymoon Period)

一開始,旅居者容易被環境中的新奇事物所吸引,對於身處於嶄新 的文化中而感到興奮。

(二)文化衝擊(Cultural Shock)

旅居者漸漸地必須面對許多迎面而來的問題,包括:居住、交通、

34

購物及語言……等問題。因此產生心理上的疲憊狀況。

(三)初期適應(Initial Adjustment)

在此階段,即使語言不是相當流利,旅居者仍會主動嘗試用當地語 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四)心理隔離(Mental Isolation)

旅居者因為離家一段時間而可能感到孤獨,但大多數的旅居者卻不 知如何用當地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因而產生挫折感與自信心低落等問 題。

(五)接納與整合(Acceptance and Integration)

旅居者開始接受新國家文化中的風俗習慣、食物以及當地人民的特 性。

另一種W 型適應理論則包括留學歸國的適應,其理論強調旅居者從留 學國家回到自己原生國家,會再一次經歷文化適應過程,因而產生「返回適 應」(Return adjustment)的文化衝擊現象。Gullaborn 和 Gullaborn(1963)

將此 W 型再進入適應歷程,分為:(一)接納與整合(Acceptance and Integration);(二)返回焦慮(Return Anxiety);(三)返回蜜月期(Return Honeymoon );(四)再進入衝擊(Re-entry Shock);(五)再整合

(Re-integration),如圖 2-2-3。

35

(1)接納與整合 (5)再整合

(3)返回蜜月期

(2)返回焦慮 (4)再進入衝擊 圖 2-2-3 W 型再進入適應歷程

(W- curve Return Adjustment Process of Culture Shock)

資料來源:出自 Levine, D. R. & Adelman, M. B.(1982: 199)

U 型曲線假設與 W 型曲線假設,將國際學生在異國求學中所面臨之社 會文化衝擊與適應歷程清楚呈現,從一開始對新奇事物充滿好奇的蜜月 期,直至危機出現而產生適應問題,最後成功渡過適應危機走向成功適 應,為一完整歷程。

但也有學者針對U 型適應歷程提出相反的看法。Church(1982)指出,

並非所有旅居者在到達新環境時皆是感到興奮且持樂觀的態度。事實上,

有些人在踏入新環境之初反而是容易感到焦慮、沮喪。甚至有些人在文化 適應的經驗中也從未有任何焦慮與沮喪感的產生。此外,在 Furham 和 Bochner(1986)的研究中也提及,U 型適應理論內容過於模糊不清,無法 真實地預測或瞭解旅居者的適應情形(Jingyun, 1999)。因此,並非所有國 際學生都會受到文化衝擊的影響。但就普遍情況而言,當國際學生初到異 國求學,面對社會文化的差異、風俗習慣、教育體制的不同容易產生文化

有些人在踏入新環境之初反而是容易感到焦慮、沮喪。甚至有些人在文化 適應的經驗中也從未有任何焦慮與沮喪感的產生。此外,在 Furham 和 Bochner(1986)的研究中也提及,U 型適應理論內容過於模糊不清,無法 真實地預測或瞭解旅居者的適應情形(Jingyun, 1999)。因此,並非所有國 際學生都會受到文化衝擊的影響。但就普遍情況而言,當國際學生初到異 國求學,面對社會文化的差異、風俗習慣、教育體制的不同容易產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