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來台大學國際學生課業學習經驗與學習適應歷程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學部學生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來台大學國際學生課業學習經驗與學習適應歷程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學部學生為例"

Copied!
37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何英奇博士. 來台大學國際學生課業學習經驗與學習適應歷程之研究 —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學部學生為例. 韓光俐 撰 中華民國 九十八 年 六 月.

(2) 來台大學國際學生課業學習經驗與學習適應歷程之研究 —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學部學生為例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國際學生來到台灣攻讀大學學位所經歷的學習經驗與學習 適應歷程,包含來台之動機、學習適應歷程、內涵、所遭遇之學習適應挑戰以及面 對困難挑戰所採取之策略,並提出有助於國際學生相關輔導之建議,以提供政府、 學校相關單位及輔導人員作為參考,共同重視國際學生的學習問題。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作為研究取向,深度訪談六位目前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並且在來台求學期間曾經遭遇學業適應、社會文化適應等問題的大學部國際學生, 針對大學的學習經驗與適應歷程進行深度訪談,形成六個學習故事,從中歸納出來 自不同國家的大學國際學生學習適應歷程之重要內涵,並進一步訪談五位研究參與 者之授課教師或導師,藉此呈現國際學生在大學學習過程中的真實面貌,其研究結 果如下: 一、 六個學習故事之核心主題包括:人生轉折、挑戰自我、生命改變、破繭而 出、苦盡甘來、堅持信念等。. 二、 大學國際學生來到台灣求學之動機受到「拉力」與「推力」兩大因素共同影 響,其中「拉力」主要因素分別為:完善中文學習環境、繁體中文字的優 勢、獲得留學獎學金、臺灣華語教師推薦與鼓勵、合適的政治經濟社會與 教育環境;「推力」主要因素則有:喜愛中文欲培養第二外語能力、原生家 庭與重要他人影響、高中成績不理想等。. 三、 影響大學國際學生產生學習適應困難問題,包含「語言」、「人際」、「經 濟」、「心理」「課程制度」以及「社會文化」等六大因素。 I.

(3) 四、 大學國際學生學習適應歷程包含U型與W型兩種類型,U型學習適應歷程經 歷「探索陶醉期」、「衝擊沮喪期」、「調適適應期」、「認同接納期」四 個時期;W型學習適應歷程則是經歷「探索陶醉期」、「衝擊沮喪期」、「調 適適應期」、「生涯危機期」、「認同接納期」五個時期,其內涵包含「遠 渡重洋,懷抱大學夢」、「語言鴻溝,阻礙學習路」、「文化交會,衝突與 適應」、「再陷低潮,生涯現危機」、「認同融入,邁向新人生」。. 五、大學國際學生學習適應的策略,包括「內在調適」及「外在行動」兩方面。 在「內在調適」方面包含正向心理思考、抱持積極態度、堅持自我信念、自 我心態調整、適度自我要求、憑藉宗教力量;在「外在行動」方面包含尋求 他人支持、參與公共事務、運用學校資源、善用科技輔助、求助導師協 助、規畫未來藍圖、參加課外課程。. 六、針對臺灣師大與國際學生學習相關的「學校環境」 、 「課程規劃」 、 「輔導機制」 以及「教學評量」等方面進行探討,發現臺灣師大「學校地處便利之帶,專 責單位提供交流空間環境」、「著重生活適應輔導,學習適應問題未獲實質 解決」、「課程規劃缺乏彈性,造成國際學生學習倍感壓力」以及「教學評量 強調公平,忽視國際學生特殊學習需求」。. 根據以上研究發現,提供未來相關研究及大學國際學生學習與輔導工作一些 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字:大學國際學生、學習經驗、學習適應歷程. II.

(4) A Study o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the Process of Academic Adjustment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the academic adjustment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o studied Bachelor degree in Taiwan.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otivations to study in Taiwan,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 and the strategies they adopt to achieve academic adjustments. An in-depth qualitative interview method was employed in this study. In- depth interview with six interna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was to investigate their academic adjustment experiences and adjustment process. From international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of academic and social cultural adjustments that they had suffered during the school life.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obtained and concluded as shown below: First, six stories of academic adjustment experience are attributed into six themes: life’s transition, challenge himself, change life, breakthrough, Sweet after sweat, keep the faith and so on. Seco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otivations studying in Taiwan was influenced by a combination of “push” and “pull” factors. “Push” factors include perfect Chinese-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advant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gain the scholarships, Chinese teachers’ recommendation and encouragement, appropriate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push" factors were: like Chinese and want to learn the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influence from original family and significant others,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high school and so on. Third, the factors that caused interna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e academic adjustment problems include Language proficienc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economic support, psychology, curriculum system and social culture.. III.

(5) Fourth, academic adjustment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cluded “U-curve” and “W-curve” two different types. In U-curve adjustment proces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often undergo four periods: Euphoria, depression, adjustment and acceptance; In W-curve adjustment proces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undergo five periods: Euphoria, depression, adjustment, crisis and acceptance. Fifth, interna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trategies to adapt academic learning include “internal adjustment” and“ external action”. Internal adjustment includes positive thinking and attitude, keep self-belief, self-attitude adjustment, appropriate ego request, the power of religion; External action includes seeking the support of others, participate in public affairs, the use of school resources, make good use of technological aids , ask academic adviser for help, plan blueprint for the future, and participate in extracurricular courses. Sixth, this study explored “school environment”, “ curriculum planning”, “guidance system” and “teaching evaluations” i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he research indicated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is located in the convenience of the band, specialized unit supplied space and environment to communicate, school focus on living counsel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cademic learning problem have not been solved. Lacking flexibility in curriculum planning caused the pressur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learning. The fair assessment has been overemphasized, ignor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ith special learning need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 the suggestions to future related researches and counseling are mentioned.. Keywords: interna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academic adjustment process. IV.

(6) 目. 次. 次 ........................................................................................................................... V 次 .........................................................................................................................VII 次 ....................................................................................................................... VIII. 目 表 圖.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二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三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四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五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2 研究目的與問題 ................................................................................................ 9 名詞釋義 .......................................................................................................... 10 研究問題的價值與重要性 .............................................................................. 12 文獻探討....................................................................................................................15 我國國際學生現況與相關政策發展 .............................................................. 15 國際學生文化衝擊理論模式及其相關研究 .................................................. 28 國際學生留學學習經驗及其相關研究 .......................................................... 43 研究設計與實施 .......................................................................................................59 研究方法 .......................................................................................................... 59 研究參與者 ...................................................................................................... 61 研究程序 .......................................................................................................... 71 資料整理與分析 .............................................................................................. 75 研究的信實度 .................................................................................................. 81 研究結果與討論 .......................................................................................................85 研究參與者 A 的學習歷程故事分析 ............................................................. 85 研究參與者 B 的學習歷程故事分析............................................................ 106 研究參與者 C 的學習歷程故事分析............................................................ 126 研究參與者 D 的學習歷程故事分析 ........................................................... 149 研究參與者 E 的學習歷程故事分析 ............................................................ 168 研究參與者 F 的學習歷程故事分析 ............................................................ 193 綜合討論..................................................................................................................217 大學國際學生學習故事及歷程之討論 ........................................................ 217 大學國際學生「來台求學動機」之討論 .................................................... 256 大學國際學生學習適應問題及其影響因素 ................................................ 264 大學國際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因應策略 .................................................... 277 大學國際學生在臺灣師大學習狀況之探討 ................................................ 288 研究反思 ........................................................................................................ 305. V.

(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311. 第一節 結論 .................................................................................................................. 31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 317 第三節 研究建議 .......................................................................................................... 318 參考文獻 ..................................................................................................................................329 中文部分 ........................................................................................................................ 329 西文部分 ........................................................................................................................ 332 附錄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附錄五 附錄六 附錄七 附錄八. ………………………………………………………………………………….336 訪談參與者基本資料表........................................................................................ 336 國際學生參與訪談同意書 ................................................................................... 338 大學國際學生訪談問題大綱初稿....................................................................... 339 大學國際學生正式訪談問題大綱....................................................................... 340 系所教師正式訪談問題大綱 ............................................................................... 341 研究參與者訪談詮釋文確認回函表 .................................................................. 342 研究參與者訪談詮釋文........................................................................................ 355 系所教師訪談詮釋文 ............................................................................................ 355. VI.

(8) 表. 次. 表 2-1-1. 留台國際學生之來源..............................................................................................15. 表 2-1-2. 我國大學國際化策略之 SWOTS 分析 ..................................................................21. 表 2-2-1. 影響發展中國家學生個人留學決定之主要因素 ................................................45. 表 3-1-1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64 表 3-1-1 訪談教師基本資料表…….…………………………………………………….67 表 3-4-1. 受訪者逐字稿編碼範例 .........................................................................................76. 表 3-4-2. 逐字稿意義斷句範例..............................................................................................77. 表 3-4-3. 逐字稿編碼過程範例 ………………………………………………………...78. 表 4-1-1. 研究參與者 A 的學習適應心理歷程 ....................................................................89. 表 4-2-1. 研究參與者 B 的學習適應心理歷程 ..................................................................110. 表 4-3-1. 研究參與者 C 的學習適應心理歷程 ..................................................................131. 表 4-4-1. 研究參與者 D 的學習適應心理歷程 ..................................................................155. 表 4-5-1. 研究參與者 E 的學習適應心理歷程 ..................................................................172. 表 4-6-1. 研究參與者 F 的學習適應心理歷程 ..................................................................198. 表 5-1-1. U 型與 W 型適應歷程整理表 ..............................................................................250. 表 5-2-1. 六位研究參與者來台動機 ...................................................................................253. VII.

(9) 圖. 次. 圖 1-1-1. 國際學生歷年來台人數 .......................................................................................... 4. 圖 2-1-1. 國際學生歷年來台攻讀人數 .................................................................................15. 圖 2-1-2. U 型文化衝擊適應歷程 ..........................................................................................16. 圖 2-2-1. U 型文化衝擊適應歷程 ..........................................................................................31. 圖 2-2-2. W 型文化衝擊適應歷程 .........................................................................................32. 圖 2-2-3. W 型再進入適應歷程 .............................................................................................34. 圖 4-1-1. 研究參與者 A 學習適應情況與心理感受 ...........................................................89. 圖 4-1-2. 研究參與者 A 整體學習適應歷程圖 ..................................................................103. 圖 4-2-1. 研究參與者 B 學習適應情況與心理感受 ..........................................................109. 圖 4-2-2. 研究參與者 B 整體學習適應歷程圖 ..................................................................123. 圖 4-3-1. 研究參與者 C 學習適應情況與心理感受 ..........................................................130. 圖 4-3-2. 研究參與者 C 整體學習適應歷程圖 ..................................................................146. 圖 4-4-1. 研究參與者 D 學習適應情況與心理感受 .........................................................154. 圖 4-4-2. 研究參與者 D 整體學習適應歷程圖 ..................................................................165. 圖 4-5-1. 研究參與者 E 學習適應情況與心理感受 ..........................................................172. 圖 4-5-2. 研究參與者 E 整體學習適應歷程圖 ..................................................................190. 圖 4-6-1. 研究參與者 F 學習適應情況與心理感受 ..........................................................197. 圖 4-6-2. 研究參與者 F 整體學習適應歷程圖 ..................................................................213. 圖 5-1-1. 來台大學國際學生學習適應 U 型圖 ..................................................................242. 圖 5-1-2. 來台大學國際學生學習適應 W 型圖 .................................................................243. 圖 5-1-3. 六位研究參與者學習適應歷程綜合圖 ..............................................................245. 圖 5-2-1. 影響六位研究參與者來台動機與決定圖 ..........................................................259. 圖 5-3-1. 六位研究參與者學習適應困難問題及其影響因素..........................................261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開始盼望多過勇敢 起飛吧視野就不一樣 每個人都有一串故事待進展 就像我們從沒想過 愛是憑著那份直覺去滋長 多了一些感想 確定一個方向 是否我們都一樣 多了一股力量 降落同一個地方 你是否也正落向 起飛 然後 降落 因為盼望 換來勇敢 像每個人飛翔中的秘密 呼喚他要去的地方 (起飛與降落,姚謙) 國際學生遠渡重洋,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放棄了自己過去所擁有的一切 來到台灣,面對這個陌生的新環境,從下飛機的那一刻開始,就必須面對語 言、文化環境、氣候等等的衝擊,尤其在學習的路途上更是艱辛。在學習過程 中遭遇一連串的困難與挑戰,即使再大的挫折,他們都必須堅強面對,心中那 股堅毅的力量,令人感動,彷彿是一群振翅飛翔的候鳥,遷移過冬,飛越整片 傲然的海洋,過程中即使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即使遭遇惡劣的天氣、面對突 如其來的暴風雨牠們全都堅強以對,即使知道來到陌生的新環境,必須在不斷 的適應過程中,付出相當的代價,他們仍然堅持飛翔。堅持來自於為了追求更 好的明天,張開雙臂振翅南飛,那種不顧一切的堅決,像是為了理想奮不顧身 一般。 候鳥體內分泌的一種激素促使牠遷徙過冬,就彷彿像是那股驅動國際學生 不斷追求理想、努力學習、提升自我的內在趨力,引領著自己朝人生的另一個 階段邁進,藉著來到異國留學的機會,拓展國際視野、提升自我能力,在過程 當中難免遭遇挫折與苦難,但在飛翔過程中所遭遇的險阻,卻可能令牠們受 1.

(11) 傷,即使奮力揮動翅膀卻難以飛翔,彷彿一群振翅「難」飛的候鳥,誠如國際 學生在留學歷程中遭遇的挫敗,但即使失敗,挫折終究會反倒化為奮力再起的 力量,努力將自己再度推往下一個適應的階段,朝向另一個歷程的邁進。 本章主要介紹本研究之研究背景、動機、目的與問題,共分為四節。第 一節,說明研究問題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提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 針對本研究中關鍵名詞進行名詞釋義;第四節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問題的價值與 重要性。.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現代的大學,源自歐洲中古世紀,有其深厚的傳統與獨特的精神。惟自 工業革命以來,社會變遷加速,尤其近十年來,科技進步神速,經濟成長繁 榮,政治自由民主,社會價值多元,因而衍生許多問題,形成一股洶湧澎湃 的浪潮,衝擊著大學的門牆,迫使大學走出學術的「象牙塔」 (陳伯璋,1994; 引自葉至誠,2002)。而這股洶湧澎湃的浪潮,正是近年來不斷強調的「國際 化」 。面對這股國際化浪潮席捲而來,大學教育的型態與體制必須有所調整, 才能跟上時代的脈動與潮流。有鑑於此,「國際化」已成為現今高等教育發展 的重點之一,政府相關單位除積極鼓勵各大學院校提升學術國際競爭力,邁 向國際化目標發展,同時放寬來台國際學生就讀限制、提供優渥的獎助學金, 目的即是希望吸引更多國際學生來台就讀,促進國與國之間的交流。 就國際學生的交流而言,一方面基於不少學生有與日俱增尋求國際經 驗、知識、技巧及價值之需求;另一方面全球資本主義經濟考量下,不少國 家國內高教經費緊縮,不得不另闢國際學生市場來使高等教育發展能符績效 2.

(12) 責任的需求(楊深坑,1999)。加上近年來,教育市場開放,各大專院校如雨 後春筍般林立,但卻受到全球少子化趨勢的威脅,許多學校面臨招收不足的 現象,以九十六學年度大學考試為例,大專院校缺額系所共有 35 校系未足額 錄取高達 522 人(台北訊,2007)。因此,各大專院校紛紛敞開入學大門,轉 向國際間優秀莘莘學子招手,藉由不同種族與文化之間的交流,促進高等教 育邁向國際化、多元化的發展。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及教育市場開放的影響下,我國高等教育機構也面 臨國外大學競收學生的壓力與衝擊,因而產生招收國際學生的迫切需求,因 此,吸引國際學生來台留學成為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對於 各國而言,國際學生人數之多寡,不僅是該國教育國際化以及教育國際競爭 力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該國國家吸引力以及國際影響力的表徵,所以越先 進的國家,其國際學生人口越多,更加致力於擴大招收國際學生方面政策之 發展(張欽盛,2005)。 受到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以及國際學生人數增加的影響,教育部近年 來開始積極推動國際學生來台就讀相關政策,更於 2006 年 6 月正式訂定「推 動外國學生來台就讀辦法」(教育部,2006),作為國內各大專院校招收國際 學生之依據。來台攻讀學位的國際學生與日俱增,已有顯著成長,2008 年在 我國修習學位之國際學生人數已從 2006 年之 3,735 人增加至 5,259 人;在台 研習華語文者亦成長達 1,0177 人,如圖 1-1-1。. 3.

(13) 圖 1-1-1 歷年來台國際學生人數 資料來源:出自教育部(2008) 隨著國際學生來台人數的增加,許多國際學生在學習、生活、適應上等 種種問題也逐一浮現,來自不同國家、文化、教育方式的國際學生,來到台 灣,必定遭遇許多文化、生活上的適應問題。然而,進入大學就讀,首要面 對的挑戰就是課業學習與學習適應,因此,探究這群異鄉遊子在大學生涯中 學習適應的歷程,並瞭解國際學生在學習上所遭遇的困難及其學習需求,值 得研究者深入去發掘、探討。. 貳、研究動機 一、國際學生來台求學遭遇重重困難 國際學生大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之國家,在跨文化差異下,除面臨龐 大的課業壓力之外(Ragheb & McKinney, 1993),還必須接受不同環境中所 產生心理及社會文化的壓力(Smedley & Myers, 1993 ; Wan, Chapmam, & Biggis ; 1992 ; 引自李豐里,2000)。這群來自異國的學子們,背起行囊, 獨自一人來到異鄉求學,面對嶄新的人、事、物,必須重新適應不同於以 往熟悉的生活習慣、學習模式,內心難免產生孤獨與寂寞感,加上語言文 化上的差異,對於國際學生而言,來台生活所遭遇的每一件事都是一項挑 4.

(14) 戰。 在研究所就讀期間,研究者有機會擔任校內國際學生接待志工,因此 接觸到不少來自不同國家的國際學生,和他們相處與對話的過程當中,發 現他們大多隻身來到台灣求學,為了自己的理想與目標努力,在求學過程 當中遭遇不少困難與挑戰,有人樂觀堅強以對、有人背地暗自傷心,其所 不為人知的艱辛求學歷程,引發研究者強烈的研究動機。再者,國際學生 來到台灣求學,將面對的不僅是相異的社會文化、語言環境,更須適應新 的教育環境與教學模式。不同於過去在自身國家的求學經驗,這群異國學 子容易受到相當程度之困難與挑戰。 因此,深入瞭解國際學生從初到台灣的適應困難,最後達到正向學習 的適應歷程,從中發掘成功學習的經驗與策略,建立正向學習模式。藉由 經驗的傳承分享,協助更多初到台灣求學或身處學習適應困難的國際學生 達到成功學習與適應,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一。. 二、課業學習適應為國際學生首當其衝之挑戰 根據黃璉華(1996)針對外籍生適應問題及相關因素探討的研究計畫 發現,不同文化習慣的外籍學生會經歷不同程度的適應問題,大致上所面 臨的主要問題有學業問題、語言問題、經濟和住的問題、適應新的教育體 制、社會習慣和制度等,其中,在來台就學遭遇問題中,外籍學生經常和 總是遇到的問題前三名分別為:課業問題(60.1%)、考試方式(56.1%)以 及在討論中表達自己的意見(52.6%)。在這樣的研究調查數據中清楚可知, 國際學生來到台灣首要面對的挑戰、同時最常遭遇的問題即是—「課業學習 問題」。面對語言的隔閡、教育制度、環境與教學模式之迥異,對於國際學 生而言,進入大學的第一門必修課,便是必須學習如何適應「學習」。除此 5.

(15) 之外,在各大學專院校中也有不少國際學生由於課業學習嚴重適應不良, 導致成績不如預期,最後面臨無法如期畢業或遭受退學處分的學生,如: 臺灣大學 96 年度國際學生休學人數 12 人,其中 9 人為大學部學生,退學生 人數 6 人中 3 人為大學部學生(台灣大學,2008),而臺灣師大在 97 年度 國際學生休學人數 34 人中 16 人為大學部學生,退學人數 3 人中 1 人為大學 部學生(台灣師範大學,2009),大學部學生休退學人數比例之高,突顯出 國際學生在學習適應上所存在的問題與困難。 因此,本研究希冀藉由國際學生學習經驗的探究,深入瞭解國際學生 在課業學習上實際所遭遇的問題為何?困難與挑戰為何?及其學習適應的 歷程中所經歷的故事為何?將國際學生在大學教育中的課業學習面貌與困 境呈現,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二。. 三、國際學生的學習需求易被忽視 近年來,政府宣示相關高等教育政策,多以「因應全球化」為內容改 革依據,並視高等教育為國家競爭力的培育場所。然而,對於高等教育中 之受教者的權益以及如何在以市場為基底所建構的體系中,給予更多的保 障及維護,實備受忽視(陳伯璋,2005)。尤其對於校園中來自不同文化背 景的國際學生,如何在校園中創造正向的學習環境,又同時兼顧學生的多 元性,成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挑戰。相對地,教師如何藉由適當又有效的 教學方法,去教授這群來自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學生,更是一道難題 (Larry, 2003)。 然而在現今高等教育的宗旨、政策以及方案的推動大多仍以主流學生 為主要考量對象。在大學校園中,有一群膚色不同的少數族群—國際學 生,他們的需求與聲音往往容易被忽視。加上目前的大學國際學生,大多 6.

(16) 皆與本地學生一同上課,接受相同的課程,但教師的教學方式、課程設計 以及評量標準仍多以主流學生為主要考量依據,使得國際學生的學習需求 備受忽視。 近來政府及大專院校為了擴展大學學生視野以及強調與國際接軌,紛 紛祭出優渥入學條件、生活費補助以及各項獎助方案以吸引國際學生來台 就讀,但反觀現在台灣的教育環境,在一味地強調國際化的聲浪下,是否 真的能提供學生良好的就讀環境與發展空間?在豐厚的獎助背後,又是否 持續致力於關注國際學生來台後續的學習與發展?以協助這群來自不同文 化、背景、國度的外籍學生突破語言及文化的障礙,成功地適應台灣社會 與大學生活,值得我們關心與重視。本研究試圖從國際學生的角度出發, 呈現這群少數族群學生在大學教育環境中學習適應的真實情形。同時也藉 此檢視現今台灣整體國際學生政策制度的發展,是否符合國際學生的需 要,因為,對於台灣整體國際化環境程度感受最直接者,莫過於國際學 生。 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國際學生來台學習經驗之探究,將國際學生在 學習上的困難及其心聲真實呈現,透過傾聽學生的聲音,瞭解真正的學習 需求。將研究發現提供教學與輔導相關單位參考,給予國際學生輔導與學 習上的協助,更期許未來進一步規劃高等教育發展政策時,能重視國際學 生就學之權益,給予保障、建立平等型態,助其達到正向學習與發展為本 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三。. 四、國際學生學習輔導方案之建構需要研究理論為基礎 隨著國際學生人數來台就讀人數的增加,各大專院校大多以成立國際 學生接待志工,建立本地生與國際學生的「Buddy」 (夥伴)制度,藉由本地 7.

(17) 學生的帶領,協助國際學生早日適應台灣生活,如此作法雖有助於生活適 應與校園生活的認識,但對於國際學生特殊的學習需求及所遭遇的學習困 難,成效仍有限。因此建構完善之學習輔導方案前,首要工作即為瞭解學 生學習困難問題所在,並輔以國際學生學習、適應相關研究為理論基礎, 才能真正發展適合方案,以獲成效。回顧現今台灣針對國際學生所作之相 關研究,多以生活適應為主,對其學習適應與課業學習之相關深入研究仍 付之闕如。此外,在擴大招收國際學生的口號之下,提供優渥的獎助學金 無疑是吸引國際學生選擇來台就讀的重要誘因,但這群經歷文化轉變的國 際學生,入學後的適應與學習輔導則更顯重要,因此,若能針對國際學生 學習問題、學習需求、成功經驗並以國際學生學習相關研究理論為基礎, 將有助於未來發展真正符合國際學生需求之學習輔導策略與方案。 因此,藉由本研究之結果發現與國內外國際學生輔導方案結合,提出 具體的研究建議,提供相關單位做為輔導發展之參考,有效促進國際學生 達到成功學習與適應,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四。 綜合上述,究竟國際學生在學習上遭遇的困境為何?學習適應的歷程 為何?及其最後達到正向學習的策略與模式為何?這些都是研究者亟思深 入探究的問題。對於國際學生而言,課業學習是首要且主要的衝擊與挑 戰,但至目前為止,國內在國際學生學習方面的研究仍付之闕如。因此, 國際學生來台的整體學習經驗,是相當值得研究的。若能透過對國際學生 學習經驗的深入瞭解,包括:學習適應到成功學習的歷程、學習上所面臨 的問題與挑戰、以及面對困境與挑戰時所採取的策略,建立一正向學習模 式,其研究結果對於國際學生本身、以及教師、學校與政府相關單位而 言,可作為重要參考依據以協助國際學生學習與發展。. 8.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針對來台攻讀大學學位之國際學生 為研究對象,探討國際學生來台之學習經驗,深入了解學習情況與學習適應歷 程,並從中探討其正向學習的策略與模式。.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目的,臚陳如下: 一、探討大學國際學生來台就學之學習動機。 二、探討大學國際學生在文化衝擊下來台學習適應之歷程。 三、探討大學國際學生在文化衝擊影響下遭遇之學業學習問題與挑戰 四、探討大學國際學生面對學習問題與挑戰時所採取之因應策略與方法。 五、探討大學國際學生在臺灣師大的學習狀況。 六、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相關單位協助輔導國際學生之參考。. 貳、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之研究目的,將本研究所探討之研究問題列述如下: 一、大學國際學生來台學習之動機為何? 二、大學國際學生來台求學之學習適應歷程為何?有哪些階段? 三、大學國際學生在文化衝擊影響下遭遇之學業學習問題與挑戰為何? 四、大學國際學生在面對學習適應問題與挑戰時的因應策略與方法為何? 五、大學國際學生在臺灣師大的學習狀況為何?. 9.

(1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明確釐清本研究所探討的主題,本研究之相關名詞意義界定如下:. 壹、國際學生 國際學生,係指不具國籍法第二條所稱中華民國國籍,且未具僑生身分 或父非中國人之非本國籍學生,或依文化合作協定由外國政府或經由其他指 定學校、團體推薦來華之外籍學生(教育部,2005)。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以就 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學部之國際學生為主,分別來自美國、日本、越南、 泰國、韓國等不同國家。. 貳、學習經驗 「學習經驗」是指學生與外部環境的交互作用。學習是經由學生的主動 行為所產生的,決定學習的質和量是學生,所以學生的學習取決於他自己做 了些什麼,而學生本身是一個主動的參與者(施良方,1997)。 本研究之學習經驗乃指國際學生基於自我實現的成長需求,所進行有策 略之學習過程或經驗,其內涵包括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學習困難、因應策 略、以及在學習經驗中的學習適應過程。從學習當中主動建構自己的學習經 驗,並從錯誤中學習,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並且從不同社會文化模式 中找尋獨特適應之道,渡過環境、社會文化的磨合期,最後能擁有正向學習 經驗。. 參、學習適應歷程 適應歷程是指個體在其所處的環境中奮鬥的過程,它所強調的是學生必. 10.

(20) 須經由學習及功能上的改變,成功地因應環境的變遷。換句話說,適應歷程 就是學生個人改變自己或周遭環境使個人與環境達成和諧與互動關係的過 程。 本研究之學習適應歷程係指國際學生與學校學習環境產生和諧互動關係 的過程;在學業學習方面能適應語言、教學環境、教學方式、考試方式…… 等學習相關方面上的挑戰,完成規定學分,並能面對學習困境、正向學習。. 11.

(21) 第四節. 研究問題的價值與重要性. 本研究之研究價值與重要性以下分別就理論與應用兩方面來說明:. 壹、理論上 一、本研究針對大學國際學生的學習經驗,從中探究來台求學過程中曾所遭遇 的挫折與困難,面對不同語言、教育體制、考試方式以及教學方式所產生 的適應問題,是如何因應與克服,透過深度訪談的方式從中建構成功學習 的策略與模式,將對於國際學生相關理論與輔導策略之建構有所助益。 二、過去國內針對國際學生相關問題之研究大多以量化研究為主,僅能由研究 結果了解國際學生大多遭遇的適應問題為何,並未能深入就問題背後的成 因及心理歷程進行剖析、了解。除此之外,過去研究多重於生活適應問題 方面,對於學業學習、學習適應相關問題付之闕如。事實上,過去許多研 究發現,國際學生來台求學所遭遇之首要難題即是學業適應問題。因此, 本研究將可充實國際學生教學與輔導相關理論基礎。. 貳、應用上 一、現今大學院校中,存在著不少因為課業適應不良而遭到退學的國際學生, 同時,更有許多教師對於該如何教育這群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 國際學生感到困擾。本研究藉由深入探究國際學生之學習經驗,發掘學生 學習困難成因、瞭解國際學生學習需求,將其內心聲音真實呈現,將有助 於教學相關工作人員瞭解學生學習上的需求與困難,依此提供適切的教學 模式與內容,並且考量不同學生在學習上的差異性,提供國際學生成功的 學習經驗;對於學生事務人員而言,深入了解國際學生所遭遇的問題與困 境,以此研究結果為參考依據,同時有助於學務人員發展出更加多元且完 12.

(22) 善之輔導策略與方案,協助大學國際學生來台成功學習與發展,因此,本 研究之研究價值在應用方面可作為實務工作參考。 二、國際學生在異國求學,可能遭遇課業、生活、心理以及社會文化等相關適 應問題。加上國際學生的文化背景不同,進入新環境之中,必須面對環境 帶來的種種挑戰,相對地,在大學求學過程當中所遭遇到的問題與挑戰也 相對較本地學生來的多。面對留學地主國不同之教育方式、社會文化,這 群來自異地的國際學生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經歷什麼樣的歷程?因應的 策略與模式為何?最後才順利達到正向的適應與學習,相當值得我們深入 去探究。藉由國際學生正向學習經驗的研究,深入瞭解國際學生成功面對 學習困境的因應策略,藉此建構出國際學生正向學習模式,此一模式也將 協助未來更多來台求學之國際學生成功面對台灣社會文化與學習之挑戰。. 13.

(23) 14.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探討國際學生在求學過程中的學習經驗以及受到文化衝擊下學 習適應的相關文獻。本章節研究者將相關文獻彙整為四節,第一節首先探討我 國國際學生來台之政策發展與實施現況;第二節說明文化衝擊相關理論及其影 響;第三節探討國際學生留學學習經驗及其相關研究。. 第一節. 我國國際學生現況與相關政策發展. 本節主要探討我國國際學生現況與國際學生相關政策發展,首先介紹目 前來台攻讀學位之國際學生現況;其次,介紹我國目前國際學生政策發展之現 況;再者,說明我國國際學生政策未來之計畫與挑戰,並以各國國家為例說明 國際學生對國家發展之重要性、我國國際學生政策之未來計畫以及在招收國際 學生上所面臨到的挑戰;最後於文末作一小結。. 壹、我國國際學生概況 根據教育部(2008)統計資料顯示,1954 年六位首批留華國際學生來台, 直至 2008 年正式有 5259 名國際學生在台攻讀正式學位,由此可知,政府積 極推動國際學生相關政策發展與相關補助計畫,各大專院校更主動走訪各 國,積極對外招生,吸引優秀國外學生來台就讀,在政府與各大專院校的努 力之下,來台攻讀學位之國際學生人數逐年穩定增加,如圖 2-1-1。. 15.

(25) 6000. 5,259. 5000 3,935. 4000. 來台就讀學位學生 2,853. 人 3000 數 2000. 1,969 1,568 1,283 892 945 1,118 772 1000 0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年份. 圖 2-1-1 國際學生歷年來台攻讀學位人數 資料來源:出自教育部(2008) 現今我國國際學生的來源分別來自全世界 161 個國家,主要以亞洲地區 學生為最多,就 2007 年而言,佔國際學生總人數之 68.7%,如表 2-1-1。 表 2-1-1 留台大國際學生之來源 (不含就讀語言中心學生) 2003.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N. %. N. %. N. %. N. %. N. %. 亞洲. 1,023. 79.7. 1,209. 77.1. 1,373. 69.7. 1,795. 69 .2. 2,702. 68.7. 美洲. 171. 13.3. 234. 14.9. 379. 19.2. 537. 18.8. 809. 20.5. 歐洲. 61. 4.8. 70. 4.5. 95. 4.8. 163. 5.7. 219. 5.6. 非洲. 19. 1.5. 41. 2.6. 89. 4.5. 122. 4.3. 131. 3.3. 大洋 洲. 9. 0.7. 14. 0.9. 33. 1.7. 56. 2.0. 74. 1.9. 總計. 1,283 100.0 1,568 100.0 1,969 100.0 2,853 100.0 3,935 100.0. 資料來源:出自教育部(2007) 來台攻讀學位之國際學生,其學科類別分為科技類,包括:工程、數理、 電算、生命科學、自然科學、農業科學、建築及都市規劃、運輸服務、環境 保護、數學、醫藥衞生、獸醫等;社會科學類,包括:大眾傳播、教育、社 16.

(26) 會行為科學、法律、社會服務、民生等;商業管理類,包括:商業管理等; 人文藝術類,包括:人文、藝術、設計等四大學群(張欽盛,2005)。以學群 來分類,其中以科技類人數最多,佔 30.62%,若就科系而言,則以商業管理 27.2%佔最多數,各類別就讀人數比例統計如圖 2-1-2。. 藝術, 1.50%. 設計, 1.40%. 建築及都市規劃, 0.80%. 運輸服務, 0.50%. 法律, 0.70%. 獸醫 , 0.30% 環境保護, 0.20% 社會服務, 0.20%. 生命科學, 2.20%. 數學, 0.20%. 醫藥衛生, 2.60%. 其他, 0.01%. 自然科學, 2.60%. 商管, 27.20%. 電算, 3.10% 民生 , 3.50% 教育, 3.50% 農業科學, 4.30% 大眾傳播, 5.30%. 工程, 18.40%. 社會行為科學, 7.70% 人文, 13.70%. 商管. 工程. 人文. 社會行為科學. 大眾傳播. 農業科學. 教育. 民生. 電算. 自然科學. 醫藥衛生. 生命科學. 藝術. 設計. 建築及都市規劃. 法律. 運輸服務. 獸醫. 環境保護. 數學. 社會服務. 其他. 圖 2-1-2 九十六學年度國際學生就讀學科類別 (不包含語言中心學生) 資料來源:出自教育部(2008) 由以上統計數據可知,近年在政策推動之下,我國國際學生人數呈現穩 定成長趨勢,且國際學生來源多數仍以鄰近亞洲國家為主,多為「區域性」 的(戴曉霞,2004)。來台就讀科系則是以台灣大學熱門科系之科技類及商業 管理系最多。. 17.

(27) 貳、我國國際學生政策發展之現況與分析 為強化國內大學校院國際化,鼓勵招收國際學生,進而促進國際文化交 流及提昇大學國際競爭力,教育部特訂定「九十四年度教育部獎勵大學校院 擴大招收外國學生補助計畫要點」,協助各大學校院營造雙語學習環境,積極 提昇國內大學校院學生外語素質、與國際接軌及加強全方位的外語環境,朝 向專業化外語學術養成的目標前進,並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環境,延長大學 命脈,增強活力;厚植國內大學之國際競爭力,增進與國外各高等教育機構 之競爭力 (林妙影,2005)。 台灣國際學生的教育政策也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浪潮,逐步地向前推 展,教育部在此方面提出三大政策,即「擴大招收外國學生」、「鼓勵學生出 國留學」、「推動國際文教交流合作」(張欽盛,2005)。其中之「擴大招收外 國學生」政策,就目前推動概況與實際作法,經研究者整理說明如下:. 一、提供國際學生來台留學獎學金 2003 年 11 月教育部與外交部共同訂定「台灣獎學金設置計畫」,共同 設置「台灣獎學金」,2004 年 5 月國科會及經濟部加入辦理。2004 年總計 提供全球 85 國 555 名「台灣獎學金」。此外,教育部亦提供大學校院「外 國學生獎學金」補助款,計補助 23 所大學及技職校院並於各該校設置獎學 金。2005 年教育部、外交部、經濟部、國科會四部會共計提供台灣獎學金 620 名,另外經濟部、國科會及教育部共同提供「太平洋台灣獎學金」60 名。並且於 2005 年教育部再補助 32 所大學及技職校院於各該校設置獎助學 金,以利招收優秀國際學生至各該校留學。 2004 年完成修訂「台灣獎學金設置計畫」與「台灣獎學金作業要點」,. 18.

(28) 並決定 2005 年各國分配名額,於 2005 年元月開始實施,其修正重點如下: (一)明列台灣獎學金提供之部會及各部會設置之目的。 (二)減併獎學金為語文(限修讀學位前之語文先修課程)、大學、碩士及 博士獎學金。 (三)明定獎學金名額由管理及推動小組依年度預算決定。 (四)規定受獎年限最長為五年。 (五)明訂遴選作業程序及時程。 (六)明訂編列經費,協助學校辦理台灣獎學金學生輔導之相關措施。 (七)規定各獎學金提供部會為執行雙邊或交換獎學金之協議,得於遴選 作業、待遇及核給年限等方面有彈性措施。 (八)為延攬優秀國際學生畢業後在台就業,填補產業界人才缺乏,獎學 金優先核給修讀科技領域學位者。. 二、鼓勵各校設置英語學程、發展具競爭力特色課程、開設國家 發展所需課程,以吸引國際學生 94 學年度計有 20 所大學校院,開設總計達 123 項英語授課之學位課程 (Degree Program Taught in English);另為結合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比照 國內產業碩士專班模式鼓勵學校開設「產業研發碩士外國學生專班」,94 學年度經教育部與經濟部核定台灣大學等三所學校,開設「電機電信電子產 業研發碩士專班」等 4 個班級,招收 45 名國際學生。. 三、提供友善環境以利國際學生在台生活 為提供友善環境以利國際學生生活,現今所採取之措施包括營造校園 雙語生活環境、由教育部提供經費獎助設置外國學生輔導人員、解決學生 宿舍問題、並協助國際學生簡化簽證手續及允許畢業後經延攬在台就業 19.

(29) 等。. 四、加強來台留學宣導 為了對外國學生提供完整的來台留學資訊,教育部陸續編印完成《學 華語到台灣》手冊、《留學台灣(Study in Taiwan)》手冊、《台灣獎學金 ( Taiwan Scholarship Program )》 、 《 留 學 台 灣 資 訊 入 口 網 》 (http://www.studyintaiwan.org)、《2005-2006 年台灣各大學校院系所開設 之全英語學程手冊》等;完成編印招生宣導手冊;於海外設置教育中心,並 協助我校於海外舉辦教育展及招生宣導活動;並於洛杉磯、紐約、英國、 韓國、日本、泰國等六個地區設置「台灣教育資料中心」,將來將再增設四 個地區的「台灣教育資料中心」。近年來,教育部在 2004 年協助各大學籌 組國外招生團,如:台大、師大、交大、中央、銘傳等校,分別赴越南、 東歐、西歐、加拿大、泰國等地區進行國外招生;招生之餘也增加了國內 大學在國外的能見度 (林妙影,2005)。. 五、協助華語文教學機構擴大招生 教育部鼓勵並協助我國各大學附設華語文教學機構擴大招生,補助措 施包括提供獎學金、協助編訂及推廣華文教材、提升師資水準以及協助研 製統一之外國學生華文能力測驗等。2005 年設置語文獎學金名額 100 名, 供國際學生在我國語文中心進修。 擴大招收外國學生計畫辦理第一年,國際學生人數已有顯著成長,而 2008 年在我國修習學位之外國學生人數已從 2007 年之 3,735 人增加至 5,259 人,為歷年來人數增加最多者,在台研習華語文者亦成長達 1,0177 人(教 育部,2008)。. 20.

(30) 六、鼓勵設置國際學生專責單位 目前已有 16 所大學院校設立輔導國際學生之專責單位與人員,教育部 正在研訂國立大學招收外國學生專案核撥員額計畫,將視招收國際學生人 數,給予不等員額,所核撥員額得由學校自行調配運用。. 七、國際學生住宿問題 就國際學生住宿問題,其相關內容整理如下: (一)短期先協助北、中、南三區學校租賃學生宿舍,並由教育部提供部 分補助,以解決學生宿舍興建完成前之住宿需求。 (二)加速興建學生宿舍,以各校現有土地採 BOT(Build-Operator-Transfer 建造-營運-轉移。意指:由民間投資興建宿舍)或貸款方式興建國 際學生宿舍,除已擇定政大為示範學校,優先輔導推動;並已授權 台大、交大、興大採 BOT 興建學生宿舍(含國際學生)。 除了國際學生相關政策發展之外,王世英(2006)於《大學國際化指 標建構與應用之研究》中進一步就目前我國發展現況,對照亞太鄰近國家對 於大學教育國際化的措施,提出我國大學國際化策略之 SWOTS 分析,如表 2-1-2:. 21.

(31) 表 2-1-2 我國大學國際化策略之 SWOTS 分析 S (優勢). W (劣勢). O (機會點). T (威脅). S (策略). 1. 高等教育蓬 勃發展,教 育品質屬中 上。. 1.. 高等教育 國際化程 度不高。. 1.. 利用華文逐 漸成為國際 重要語文趨 勢,強化華 語教學的友 善環境。. 1.. 美歐等先 計國家之 高等教育 發達、科 技文化進 步,經濟 繁榮。. 1. 將文化教育 與政治脫 鉤,加強兩 岸教育、文 化、經濟交 流,使得國 際學生得以 在兩岸之間 流動並排除 不必要的障 礙。. 2. 屬於華語文 化圈享有中 文應用優 勢。. 2.. 對於國際 學生的招 倈向來較 為忽視。. 2.. 經濟環境相 較於其他華 語區域,較 具國家之規 模。. 2.. 2. 給予國際學 生更多的財 政支持,增 加留學我國 的吸引力。. 3. 相對於其他 華人國家, 民主型態及 政經型態比 較趨近於西 方民主國 家。. 3.. 與中國大 陸採取敵 對狀態, 布利國際 學生兩地 往返。. 3.. 近年少子化 趨勢出現, 國家人口壓 力降低,可 以考慮接受 外來移民。. 3.. 中國大陸 方面,中 國研究、 中國語文 研究等方 面,與我 國相互競 爭;學費 較我國為 低。 亞洲其他 國家,包 含中國大 陸,招收 國際學生 態度積 極。. 22. 3. 制定國際學 生完成學業 後,於我國 就業及長期 居留的相關 規定。.

(32) 表 2-1-2 我國大學國際化策略之 SWOTS 分析(續). 4. 華人文化研 究之於其他 華語國家領 先。. 4.. 高等教育 數量擴張 太快,已 出現品質 差異。. 5.. 區域整合 的潮流 中,似乎 逐漸被邊 緣化。. 資料來源︰出自王世英(2006:34)。 綜合上述,現今政府和各相關單位致力於我國國際學生政策發展成效可 見一斑,然而近年來各國競相招收國際學生,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水準。若 藉由 SWOTS 分析策略,將有助於瞭解我國優勢、劣勢、機會點與威脅為何, 針對優勢與機會點進一步發展,並重視劣勢與威脅,提出發展策略,促進我 國國際化目標之達成。. 參、我國國際學生政策之未來目標與挑戰 國際學生對於國家發展有其重要性與發展性,以致各國紛紛積極制定國 際學生相關政策以吸引各國人才前往就讀。相對於我國在面對各國競相爭收 國際學生之挑戰下,如何規劃未來方向,將是未來國際學生發展之一大重點。 以下首先說明國際學生對國家發展之重要性,接著針對我國國際學生政 策之未來計畫與招收國際學生可能遭遇之問題與挑戰進一步說明。. 一、國際學生對國家發展之重要性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市場化、國際化的趨勢,國際教育服務市場的 開發與大學國際化之相關政策也逐漸推動。許多國家把留學教育當作商業. 23.

(33) 來運作,美國提出「引進留學生,深加工『半成品』戰略」,把高等教育招 收留學生看作是美國第五大從海外獲得第一產業;加拿大為了向世界推銷 教育資產和服務,在 14 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加拿大教育中心,在聯邦國際貿 易部成立了教育推銷顧問委員會,廣泛開展教育貿易。加拿大聯邦國際貿 易部長明確表示:「加拿大教育體系在經濟方面也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是一 種出口商品。我們必須以此種觀點來認識教育。」有鑑於此,1996 年加拿 大接受國際學生共 99,335 名,為該國帶來了 25 億元的收益;而澳大利亞的 口號則是:「要把外國留學教育當作澳大利亞貿易一樣來對待。」另外,紐 西蘭、英國等國家也都將教育事業作為國家外匯收益的主要來源之一(謝安 邦、劉莉莉,2002)。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 OECD)的統計,2001 年全球約有 164 萬名學生在他國 就讀,國際學生的學雜費、生活費和旅費構成一個價值數百億美元的大市 場 (OECD,2003)。由於招收外國學生不只具有短期的經濟效益,更有利 於長期政治、經貿關係的耕耘、學生「全球性能力」的培養以及國家競爭力 的提升,故工業先進國家和區域性組織如:歐盟,將之視為既是高等教 育,也是政治與經濟的重要策略(引自戴曉霞,2002)。 隨著市場經濟的確立,教育服務的市場也逐步開放,開放國家教育市 場不僅可以增加學額,獲取眼前的經濟利益,同時,它更刺激了國與國之 間的教育革新,有利於學生適應經濟的全球化。另外,從更宏觀的角度來 看,它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謝 安邦、劉莉莉,2002)。. 24.

(34) 二、我國國際學生政策之未來招生目標 教育部長期致力推動國際文教交流與合作,已與各國建立密切實質關 係,也提昇我國國際學術及教育地位;且基於前述國際環境改變,對教育 衝擊的體認,為提昇我國家競爭力,爰於 2003 年 8 月在行政院指示下,將 擴大招收外國學生來台留學列入「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以目標管理方式, 就未來十年擬訂國際學生來台留學人數目標為「十年十倍」,即以 2002 年 1,283 人,至 2011 年提昇為 12,830 人。期能達成充分發揮全球交流、鞏固邦 交、提供高科技人才、填補人口缺額、使教育成為服務產業及促進經濟發 展六項功能。且希望十所重點學校所招收國際學生人數與本國學生人數比 例達 7%,這十所學校括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清華大學、台灣師範大學、 成功大學、交通大學、中山大學、中興大學、中央大學、陽明大學(張欽 盛,2005)。為達預期績效目標,政府與大學國際事務相關單位未來將必積 極朝此目標努力邁進。. 三、招收國際學生面臨的挑戰 針對我國招收國際學生所面臨的挑戰,教育部國際文教處張欽盛處長 指出(2005),由於歐美等先進國家之高等教育發達、科技文化進步,經濟 繁榮,故能吸引許多國際學生;美、英、加、澳洲等英語系國家,一方面 對國際學生而言較少語文障礙;另一方面能吸引有意學習英語者,故國際 學生人數較多;德、法、俄、日等國因非使用英語,故國際學生較英美為 少,但因其國際影響力,亦吸引不少國際學生,加上各國招生態度積極, 國際學生人數呈增加趨勢(引自林妙影,2005)。在中國大陸方面,中國研 究、中國語文等方面,與我國相互競爭;學費及生活費較我國為低;自市 場開放後,其經濟發展的「磁吸效應」,對國際學生具有極大吸引力,成為. 25.

(35) 我國在招收國際學生上的挑戰之一。相較於其他各國,台灣招收國際學生 雖然具有相當優勢,如:學費較歐美國家低廉、自由民主、社會經濟繁 榮、社會開放、對外國人士友善、高等教育及高科技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 等,但因整體國際化環境仍待提升、多數學校招收國際學生動機不強、我 國大學校院國際知名度不高、絕大多數課程非以英語授課等因素,造成國 際學生來台就讀意願不高且招生困難等現象。因此,未來仍還有待各大學 校院共同努力推動相關政策,並且改善國內教學環境與相關制度,吸引更 多國際學生前來就讀。. 肆、小結 招收國際學生不僅有帶動國家經濟發展、培養學生國際觀、促進文化交 流、提昇國家競爭力等實質效益,更能為國與國之間的政治關係奠下良好的 基礎,因此,國際學生政策之成功推動將為國家帶來許多助益。有鑑於此, 台灣在政策的制定與推動上,更應以國際學生各方面的需求與狀況做考量、 規劃,建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及完善教育制度,吸引更多國際學生選擇來台 就讀。除此之外,有鑒於各國紛紛提昇國家優勢與發展特色吸引國際學生選 讀,台灣更應在旣有優勢條件下,發展出屬於台灣本身獨特之特色,例如: 建構更完善的華語教學環境,讓台灣在全球華語熱的潮流之下,佔有絕對優 勢。 目前各大專院校積極擴大來台留學宣傳與留台資訊流通,成為提高來台 國際學生人數相當重要的策略之一。此外,現今國內多所大學積極參加海外 大學相關博覽會,藉由宣傳與介紹,將能讓更多國家的人有機會認識台灣。 在推動台灣國際學生相關政策之發展方面,正可謂他山之石可攻錯,藉由吸 取他國在國際學生政策及相關的成功經驗,將有助於進一步提昇台灣高等教. 26.

(36) 育的品質與水準,並且增加台灣在世界各國的能見度與國際影響力。 另一方面,面對目前「擴大招收國際學生」政策進入發展階段的台灣, 應更謹慎規劃招收國際學生的政策與計畫,深入了解目前來台求學國際學生 學習與發展狀況的需求與其學習適應困難之處,提供適當且完善的輔導制度 協助其學習、發展、達到成功適應。因此,本節以國際學生在台就讀現況與 相關政策發展為基礎,藉由數據的呈現瞭解目前在台攻讀大學之國際學生現 況,與政府的相關政策發展。隨著來台國際學生人數的與日俱增,學生的學 習需求必須被重視,由本節文獻資料中可知,現今來台攻讀學位的大學生, 來源分佈全世界,主要以亞洲國家學生居多,就讀科系也遍佈各系所,大多 皆與本地學生接受相同課程、相同教學方式,面對文化的差異與學習適應上 的問題,來台留學的國際學生是否能在大學環境中成功學習、適應,在現階 段國內關於國際學生之相關研究,尚未有針對學習議題深入探究之文獻,因 此如何藉由瞭解國際學生學習問題,進而協助國際學生成功學習,是本研究 亟欲探討的重點之一。 藉由本節文獻之探討,不僅瞭解現階段政府相關政策措施與實施現況。 未來結合研究發現,進而檢視是否真正符合國際學生的需求且達到實質效 益,提供未來方案、政策制定之參考。. 27.

(37) 第二節. 國際學生文化衝擊理論模式及其相關研究. 大學國際學生大多來自於不同國度、不同文化背景,來到新的國家展開 新的求學生涯時,面對原生國與留學地主國兩者之間的文化差異,國際學生的 適應情形會是如何?而跨文化差異所產生之文化衝擊下,對於國際學生在學習 上的影響又是如何?因此,本節將針對國際學生在跨文化差異之下所產生之文 化衝擊以及學習適應等問題進行探討。首先說明文化衝擊的意涵;進而,探討 文化衝擊相關理論模式;接著,就文化因素所造成之學習問題進行說明,並歸 納出影響跨文化學習適應之相關因素,最後於文末綜合作一小結。. 壹、文化衝擊之意涵 「文化」是指一群人的生活方式,亦是所有習得行為有其定型的模式 (stereotypepatterns)之形貌,這些行為模式是透過語言和模仿,一代一代的 傳承下去。一個社會的文化可以提供許多生活問題的既存答案(ready-made answers) ,個體透過這樣的環境學習,藉由習得之文化觀點來看待世界,而文 化也提供了人們對世界的觀感(瞿海源、許木柱譯,1987)。 文化差異與遷徙往往是造成思鄉與情緒不穩的壓力來源,因此容易造成 生理不適的症狀(Miller & Harwell, 1983)。國際學生可能因為面臨到不同的 文化習俗以及經驗到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而產生所謂「文化衝擊」現象(Bruke, 1986;引自 Ting & Xiaojing, 2006) 。以下就文化衝擊的意義與其造成的影響分 述如下︰. 一、文化衝擊的意義 人類學家 Oberg(1960)首先提出「文化衝擊」的概念,並指出文化衝. 28.

(38) 擊是人們在適應文化差異時所必須經歷的一種過程,通常是焦慮所致。導 因於人們失去了過去所熟悉的社交符號,這些符號包含我們用來適應每天 生活的方式。 Bock(1970)形容文化衝擊像是一種當人們無法了解、控制以及預測 他人的行為時所出現的一種主要情緒反應。 Adrian(1997)則是認為,「文化衝擊」意指居住在新文化環境的經驗 是一種令人不愉快的詫異及衝擊感,原因來自於它的不可預測性。 綜合上述,文化衝擊是發生在適應文化差異時所產生的一種過程,由 於它的不可預測性,導致在經歷文化衝擊時,個體容易產生焦慮、低落、 不愉快感……等情緒,造成心理上的壓力,而導致適應困難、學習困難等 問題。. 二、文化衝擊造成的影響 文化衝擊所造成的影響中,Oberg(1960)指出,文化衝擊所造成的心 理影響至少包括以下六方面:(一)沉重壓力(二)失落感與剝奪感(三) 被排斥或排斥新文化的成員(四)角色混淆、角色預期、自我價值與自我認 定(五)詫異、焦慮、厭惡、憤慨等情緒(六)無助感。 Hammer(1992)的研究也發現,國際學生面臨文化衝擊下所可能引發 的症狀有:思鄉、孤獨感、失去自我認同、失敗的恐懼、沮喪等,這些心 理因素都將嚴重影響到國際學生的學習情形。由上述可知,在文化衝擊的 影響之下,容易造成國際學生心理層面的負面感受,受到文化衝擊的強弱 程度也與其產生之負面情緒程度成正比。. 29.

(39) 貳、文化衝擊階段相關理論 文化衝擊的影響下容易產生各方面的適應問題,而 Lysgaard(1955)認 為, 「適應」是一種經歷時間的過程,此過程就如同 U 型曲線般。因此在相關 文獻中,學者常用 U 型曲線(U-curve)來形容文化衝擊所產生的適應過程(引 自 Jingyun, 1999),進而發展出 U 型曲線假設(U-curve Hypothesis)。U 型曲 線假設後來受到許多學者的認同,因而進一步將 U 型曲線假設擴充並發展出 W 型曲線假設,以下就 U 型曲線假設與 W 型曲線假設的代表學者論點分述如 下:. 一、U 型曲線假設(U-curve Hypothesis) 對於適應的初期,個體感受到的一切事物都是容易成功的。但隨著危 機(Crisis)的出現,個體開始感到有些適應上的困難,且伴隨著孤獨與不 快樂感,在適應的後期,個體開始重新適應,並且能逐漸融合在異國的社 群當中。因此,Lysgaard(1955)提出跨文化適應方面最著名的階段理論— 「U 型跨文化適應曲線假設」 (U - curve Adjustment Process of Culture Shock) (Colleen, W. et.al, 1998a)。 「U 型跨文化適應曲線假設」主張,個體在適應新環境時必須經過初期 適應(initial adjustment)、危機(crisis)以及再適應(regained-adjustment) 三個階段,整體適應歷程大約需要二十個月,其中的六到十八個月是處於 U 型的底端(Jingyun, 1999),也就是處於危機階段,但此現象因人而異。 此外,Oberg(1960)在 U 型曲線假設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文化 衝擊」 (Cultural shock)一詞,說明跨文化適應的現象(引自 Jingyun, 1999), 將「文化衝擊」分為四個時期的適應階段,分別包括:. 30.

(40) (一)蜜月期 (Honeymoon) 個體在此時期容易被所有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此階段通常持續數 天、數週甚至到六個月之久,主要視個人情況而定。. (二)文化衝擊期(Cultural Shock) 個體對於留學國家產生敵意與侵略性,對於周遭的人也表現負面的 態度,在此時期若感受到嚴重的敵意與情感危機,則很容易產生造成情 緒崩潰,有些人會因此選擇離開該環境,但也有人選擇留下面對,進入 下一個時期。. (三)恢復期 (Recovery) 在此時期,個體開始願意試著了解留學地主國的人們,在面臨不熟 悉的社會情境時,也會使用幽默感來解決。. (四)適應期 (Adjustment) 個體開始接受及瞭解留學地主國的文化、習俗,面對兩種不同的文 化差異,開始發展出兩種不同的行為模式。 之後, Adler(1975)進一步將 U 型適應理論的概念,從原本的四個 階段並進一步擴充為五個階段,分別包括:(一)接觸期(Contact);(二) 崩潰期(Disintegration);(三)重建期(Reintegration);(四)自治期 (Autonomy);(五)獨立期(Independence)等五個階段。之外,Adler (1975)將跨文化適應形容成一種「轉變的經驗」,而此轉變的經驗是一種 從低度自我與文化意識走向高度自我文化意識的變遷。接著,Moreover & Brick ( 1991 ) 再 次 提 出 U 型 理 論 的 四 個 階 段 , 包 括 : ( 一 ) 陶 醉 期 (Euphoria);(二)沮喪期(Depression);(三)適應期(Adjustment); 31.

(41) (四)接納期(Acceptance)等四個階段,如圖 2-2-1:. (1) 陶醉期 文 化 衝 擊. (2)沮喪期. (4)接納期 (3)適應期. 圖 2-2-1 U 型文化衝擊適應歷程 (U- curve Adjustment Process of Culture Shock) 資料來源:出自 Brick, J.(1991:177) 綜合上述,根據 U 型適應歷程解釋,國際學生在適應上會表現出情緒 的壓力和人格上的轉變,並呈 U 字型分佈。即當國際學生剛到美國時會因 對新鮮經驗的高度期待而相當興奮;接著因為對不同於本國文化的強烈衝 擊,而使得適應的曲線降到最低點;漸漸地較能適應留學地主國的文化環 境後,適應的曲線又隨之提高(Golden, 1973)。由此觀之,當國際學生初 到留學地主國適應新環境時,通常會經歷心理和生理性不適的狀況。而通 常情感上的困擾很可能導致生理上的問題。例如:很多外籍學生常抱怨有 胃痛的病狀,而胃痛的成因有很多是起因於心理上的沮喪(黃璉華, 1996),因此文化衝擊所帶來的影響不僅是心理上的,更間接造成生理上的 不適。. 32.

(42) 二、W 型曲線假設(W-curve Hypothesis) W 型曲線理論可分為兩種,其一為 U 型曲線理論的再擴充;另一種則 為原有的 U 型曲線假設的基礎上增加「再進入」 (Re- entry)階段。Gullahorm 和 Gullahorrn(1963)發現,旅居者回到自己家鄉後,通常會經歷再一次文 化洗禮的過程,因此,兩個 U 型的適應歷程發展成為一個 W 型適應歷程 (Rhinesmith,1975;Adelman, 1982; 引自 Jingyun, 1999),如圖 2-2-2,以 下就兩種 W 型理論分述如下:. (1)蜜月期 (5)接納與整合 (3)開始適應. (2)文化衝擊. (4)心理隔離. 圖 2-2-2:W 型文化衝擊適應歷程 (W- curve Adjustment Process of Culture Shock) 資料來源:出自 Levine, D. R. & Adelman, M. B.(1982: 198) Rhinesmith(1975)將 W 型文化衝擊適應歷程內容說明如下:. (一)蜜月期(Honeymoon Period) 一開始,旅居者容易被環境中的新奇事物所吸引,對於身處於嶄新 的文化中而感到興奮。. (二)文化衝擊(Cultural Shock) 旅居者漸漸地必須面對許多迎面而來的問題,包括:居住、交通、 33.

(43) 購物及語言……等問題。因此產生心理上的疲憊狀況。. (三)初期適應(Initial Adjustment) 在此階段,即使語言不是相當流利,旅居者仍會主動嘗試用當地語 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四)心理隔離(Mental Isolation) 旅居者因為離家一段時間而可能感到孤獨,但大多數的旅居者卻不 知如何用當地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因而產生挫折感與自信心低落等問 題。. (五)接納與整合(Acceptance and Integration) 旅居者開始接受新國家文化中的風俗習慣、食物以及當地人民的特 性。 另一種 W 型適應理論則包括留學歸國的適應,其理論強調旅居者從留 學國家回到自己原生國家,會再一次經歷文化適應過程,因而產生「返回適 應」(Return adjustment)的文化衝擊現象。Gullaborn 和 Gullaborn(1963) 將此 W 型再進入適應歷程,分為:(一)接納與整合(Acceptance and Integration);(二)返回焦慮(Return Anxiety);(三)返回蜜月期(Return Honeymoon ) ; ( 四 ) 再 進 入 衝 擊 ( Re-entry Shock ) ; ( 五 ) 再 整 合 (Re-integration),如圖 2-2-3。. 34.

(44) (1)接納與整合. (5)再整合. (3)返回蜜月期. (2)返回焦慮. (4)再進入衝擊. 圖 2-2-3 W 型再進入適應歷程 (W- curve Return Adjustment Process of Culture Shock) 資料來源:出自 Levine, D. R. & Adelman, M. B.(1982: 199) U 型曲線假設與 W 型曲線假設,將國際學生在異國求學中所面臨之社 會文化衝擊與適應歷程清楚呈現,從一開始對新奇事物充滿好奇的蜜月 期,直至危機出現而產生適應問題,最後成功渡過適應危機走向成功適 應,為一完整歷程。 但也有學者針對 U 型適應歷程提出相反的看法。Church(1982)指出, 並非所有旅居者在到達新環境時皆是感到興奮且持樂觀的態度。事實上, 有些人在踏入新環境之初反而是容易感到焦慮、沮喪。甚至有些人在文化 適應的經驗中也從未有任何焦慮與沮喪感的產生。此外,在 Furham 和 Bochner(1986)的研究中也提及,U 型適應理論內容過於模糊不清,無法 真實地預測或瞭解旅居者的適應情形(Jingyun, 1999)。因此,並非所有國 際學生都會受到文化衝擊的影響。但就普遍情況而言,當國際學生初到異 國求學,面對社會文化的差異、風俗習慣、教育體制的不同容易產生文化 衝擊現象,通常會主動開始針對衝擊所產生的心理狀態做適度調整以適應 差異。 此外,跨文化差異對於國際學生而言,不僅是容易產生文化衝擊現. 35.

(45) 象,更進一步地影響國際學生的學習適應問題。以下將進一步針對文化差 異與文化衝擊等文化因素所帶給國際學生學習上的適應問題進行說明。. 參、文化衝擊下的「學習衝擊」 當國際學生初次踏入留學國家的學習環境時,通常會帶著先前的教育經 驗、學習方式與價值觀進入新環境學習。過去關於國際學生學習的相關文獻 中曾提及,先前的經驗與假定可能導致國際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衝擊」 (learning shock) (Ballard & Clanchy, 1997 ; 引自 Ting & Xiaojing, 2006) 。而 過去既有的學習經驗與習慣也可能產生嚴重的學習適應困難現象,尤其對於 文化差異越大的國際學生,則越容易有適應方面的困擾產生(Searle & Ward, 1990)。 就東、西方國家教育方式而言,Ballard 和 Clanchy(1997)提到,中國 的教育方式主要是教師主導教學,且「訓練」學生學習。相反地,澳洲等西 方國家則是期望學生能自主學習、從事批判性思考、要求學生必須將所學知 識經吸收後重現,並且在質疑、挑戰他人觀點後能提出自己的想法(Durkin, 2003;引自 Ting & Xiaojing, 2006) 。因此,當中國的學生前往澳洲留學時,接 受不同的教育方式,隨之而來的即是嚴重的學習衝擊。 此外,學生本身的學習習慣與方式也是造成學習衝擊的因素之一,學生 在經歷學習環境轉變後,由於學習方式的不同,同樣會遭受強烈的學習衝擊。 根據 Chan(1999)研究發現,華裔學生的學習方式大多採死記硬背方式, 往往忽略理解和創造力的重要性,學習上也較傾向消極態度。在課堂參與度 與創造力方面,華裔國際學生相較於其他國家的學生來的低。 Bamford, Marr, Pheiffer, 和 Weber(2002)等人也提出,華裔學生在參與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我畢業於國立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大學時代則就讀國立大學法律

Krajcik, Czerniak, & Berger (1999) 大力倡導以「專題」為基礎,教導學生學習科 學探究的方法,這種稱之為專題導向的科學學習(Project-Based Science,

夏俊雄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王偉仲 召集人.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六、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實驗教育學生學習歷程填報平臺」說明會交通資訊 如附件 2。.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 體驗到的學習內容(Lived object of learning):從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