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圖書館建築與空間配置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文獻將針對四部分加以探討。第一部分是圖書館建築與空間配置的探 討;第二部分是圖書館空間改造的探討;第三部分是建築物用後評估的探討;第 四部分則是圖書館空間改造用後評估相關研究。

第一節 圖書館建築與空間配置

本節內容針對圖書館建築及空間配置相關內容進行說明,包含圖書館建築的 特性、圖書館內部空間的分類、圖書館內部空間配置的特性、圖書館內部空間配 置的原則、圖書館建築及空間配置的重要項目、圖書館建築及內部配置相關規範 等六項。

一、 圖書館建築的特性

圖書館建築與圖書館的變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建築的目的在於使用,

故不同時期因應不同需求而有不同型式的圖書館建築出現,也呈現了當時社會對 圖書館的重視程度及其地位(呂春嬌,2001)。但陳格理(2014)認為臺灣的圖 書館發展歷程不算長,加上史料的缺乏,難由圖書館建築變化中探知全貌。即使 曾有學者將臺灣圖書館的發展歷程分為重建期、成長期、茁壯期等,但這樣的分 法僅適合說明圖書館發展的歷程,無法說明圖書館建築發展史,畢竟影響圖書館 發展的因素不一定與圖書館建築有關。

民國 80 年以前,公共圖書館建築大都採取方正建築、功能導向,雖便於內 部空間配置,但不僅無特色、建築意象,也缺乏可做為城市居民精神中心的文化 地標。隨著圖書館經營方式的轉變,近年來內部空間開始重視不同使用族群的需 求,也因應資料類型的發展,而設置相對應適合典藏及提供服務的空間(曾淑賢,

20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林光美(2013b)曾指出圖書館建築著重「機能性」之建築型態,因圖書館 提供讀者的各項服務,須藉由圖書館員的營運管理方式(軟體)及圖書館的建築 空間設施(硬體)所形成的服務介面來達成。尹玫君(1980b)亦認為一所圖書 館是否能真正充分發揮其服務功能,圖書館建築及設備的建置最能客觀地顯示其 素質,甚或做為評鑑圖書館的標準之一。

蘇美如與黃華明(2008)則提到圖書館建築雖屬特殊功能性,但不應流於狹 隘的功能性定位,不僅只以「形式滿足機能」,更應積極地扮演知識文化的傳遞 與歷史標記的角色,因此宜從「人」與「建築」互動的角度去提供各種服務機能,

無論是建築物的管理維護、結構系統、機電系統、永續系統皆須做整體性規劃,

並讓使用者在建築物的美感中感到愉悅。因此,美感、功能及使用行為是圖書館 建築的三個基本要素,也因其設計牽涉事項眾多,亦可說是種「超越建築藝術、

穿越規劃理念及精於工程靈思」的一門科學(黃雯玲,2014)。

陳本峰(2006)認為圖書館建築具有專業性,設計上應遵循適用、靈活、效 益、安全、美觀及經濟六項原則。彭冬蓮(2005)則指出圖書館有別於其他建築,

有著獨特的藝術欣賞價值跟濃厚的文化內涵,因此不僅要立足現在,也要能適應 將來發展的需要;故現代圖書館建築應傳承合理的傳統設計理念,融入新的設計 元素,注重環境協調、強化藝術造型、倡導節能環保、重視人文關懷以及建構智 慧化圖書館。尤其內部空間的設計應由封閉轉為開放,方便館員與讀者接觸提供 服務,並營造親切與關懷的氣息。

而館員、館藏和建築設備是公共圖書館經營的三大要素,其中前兩項影響著 圖書館服務的質與量,建築設備則為圖書館整體機能能否運作及功能發揮得宜的 關鍵。另圖書館屬專業機構,因應不同資料類型,在處理及保管上都需有不同的 環境需求,包含建築物宜向陽,但要避免陽光直射;要通風,但要防止風沙飛揚。

而為利公眾使用,在不影響業務進行之下,將圖書資料陳列得宜,不僅能被有效 利用還有助業務推行(俞芹芳,199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王逸如(1986)亦表示圖書館系統由建築設備、館藏資料與人(包含讀者與 館員)三大主要部分組成,其中建築設備雖為圖書館推廣服務的必要條件,仍要 配合館藏資料與人的需求,才有利圖書館發展。以圖書館館舍規劃與設計來說,

館員會關心館舍空間是否能夠適合館藏資料典藏、利於讀者使用以及館員提供服 務;而建築師可能會較重視建築美感的呈現,因此雙方必須妥善溝通以設計出功 能完善且兼具美感的圖書館。

謝寶煖(1997)曾就服務環境對行為的影響指出,圖書館建築的規劃設計,

不僅需要考慮功能,也要建立相關策略性目標,尤其在讀者服務空間的規劃設計 上,除了考量讀者動線,更應就各空間的服務特性及其所賦予的角色加以考量,

以及圖書館期望透過該空間或服務所要傳達的行銷目標。例如閱覽室(或書庫)

的設計,應以讀者的利用需求作為設計重點,使其願意長時間停留以達效益。

沈守真(2008)進一步提到新世代的公共圖書館基於時代、科技、觀念及趨 勢的改變,經營理念也隨之蛻變,尤公共圖書館透過適當的內部空間規劃,以人 性為出發點,營造能夠與讀者對話且兼具美學生活的氛圍,不僅可減少讀者的心 理壓力,亦可讓館員、讀者及空間結合一體進而感到滿足。

易明克(1988)認為圖書館的規劃設計因素可包含以下四類:

(一) 使用需求:屬「靜態因素」,如館藏量、人員數、所需設備等;

(二) 運作流程:屬「動態因素」,包含內部作業流程及讀者動線兩種,因 此除了要能提高作業效率,也要考量讀者使用的便利性及意願;

(三) 良好的空間感:如令人感到開闊、舒暢、愉悅、親切;

(四) 其他:如照明、安全管理等。

而考量現今圖書館規劃應從重視館藏空間的需求轉化為加強讀者使用空間 的效益為主,就使用與管理而言,圖書館建築宜有適合各類型圖書資料典藏的設 計,空間與設備配置應易於變化及調整,相關設計也須考量讀者及館員的使用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效,甚至在扮演文化中心的角色時,設有不同功能的廳室以作為團體集會、音樂 欣賞、展覽等多功能使用,皆是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的建築特性。綜言之,圖書館 建築的特色應包含以下七個特性(俞芹芳,1988,1990;楊美華,2009):

(一) 適合各類型館藏資料的整體設計;

(二) 館員位於服務的中心,以利各項服務能由中心向四方發展;

(三) 館舍與設備易於變化及更新;

(四) 有不同形狀及大小的空間,以適合不同讀者的選擇需求;

(五) 館藏資源的安排要方便取得與檢索;

(六) 資料與服務的設計要考量讀者及館員的最大經濟效益;

(七) 所有的公共服務地區儘量配置在同一樓層中。

針對圖書館建築的設計原則,國家標準「公共圖書館建築設備」也列舉以下 九面向的注意事項(經濟部標準檢驗局,1995):

(一) 建築結構:

1. 矩形空間:內部空間設計採規則、直角形狀者為宜,尤若為長寬比 例三比二之長方形空間,對動線規劃最為有利;

2. 樓高:各樓層地板至天花板之淨高度至少達 2.6 公尺,以納書架高度 及天花板裝置燈光的空間;

3. 彈性空間;內部空間設計以彈性配置為原則,避免固定隔間,以利 資訊科技演進、服務項目、設備或館藏增加時,得以重新規劃空間。

(二) 安全系統:包含樓地板載重量、防震、防火、防水、防風沙、防蟲害、

防竊、監視系統、緊急處理等設計;

(三) 通訊聯繫:應設置電梯及運書梯,以利各樓層圖書資料及器材設備的 運送;為維繫及安全管理,應設置擴音設備、對講機或電話,以及可 供讀者使用的公用電話;

(四) 噪音控制:窗戶、牆壁及天花板宜用高效能的隔音材料;家具及空調 設備亦須注意噪音之控制;易產生噪音之設備如電腦、印表機、視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器材,設置區應與讀者服務區有所區隔;地板的設計及材質,除須避 免會造成行走滑倒,亦須避免產生噪音,並得於主要樓層處鋪設地毯 幫助吸音;

(五) 採光與照明:為維護圖書資料及器材設備,應避免陽光直射,惟仍儘 量利用自然光源,搭配人工照明以維持照度;

(六) 空調與防潮:宜採中央空調系統或裝置獨立之除濕設備,並使室內溫 度維持在攝氏 20 至 24 度,相對溼度維持在 50%至 60%;

(七) 電氣設備與管線:規劃設計時應包含可容納館內自動化所需相關資訊 設備及連線需求,以及不斷電系統的設置,另為利日後彈性調整,亦 須重視預留管線、電源供應、插座安裝及線路收納等項目;

(八) 色彩:得依各區間服務功能不同而設計不同的色彩,惟應以調和、明 亮及愉悅為原則;

(九) 指標系統:在讀者最需要且醒目之處設置適當標示,以指示或宣傳館 內重要資訊,便於利用各項資源。

從相關文獻中可以瞭解到圖書館建築的設置,考量其使用目的及使用者需求 的轉變,而特別著重功能導向。除了要能夠典藏持續成長的各類型圖書資源,讓 讀者可以感受到充沛的館藏得以運用外,也要讓館員有效率地執行館務以提升服 務效益,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因此,從早期的方正式建築型態、充滿藏書閣氣息 的建築風格,隨著美學觀念逐漸獲得重視,近年來的圖書館建築更加重視美感的 體現,相關建築規劃不僅重視長期發展目標,為了能夠吸引讀者願意前來使用,

也以打造舒適、愉悅的氛圍為主;故圖書館建築包含了實用性、機能性、擴充性、

美觀性等特性。

二、 圖書館內部空間的分類

圖書館建築的規劃設計講求功能與美感兼顧,包含空間的彈性運用與延伸、

圖書館建築的規劃設計講求功能與美感兼顧,包含空間的彈性運用與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