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圖書館不僅是典藏知識的殿堂,更需要為使用者提供舒適的閱讀環境,以營 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而公共圖書館基於使用對象為一般社會大眾,針對各類型讀 者之閱讀需求皆須通盤考量。隨著使用者需求的轉變,公共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 亦得更加多元化,以吸引讀者使用相關圖書資源,發揮圖書館的功能。

柯皓仁(2012)曾引用英國文化媒體與運動部(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對於公共圖書館 4S「Space(空間)、Stock(館藏)、Service(服務)

與 Staff(館員)」的概念,指出空間是建構公共圖書館的基礎,而優質、可親度 高的公共圖書館空間亦有利閱讀氛圍的塑造,吸引讀者入館,進而達到促進閱讀 素養與終身學習的目標。

然圖書館的館舍環境在使用多年後,空間機能已難以符應不同階段的各種服 務及需求,隨著服務模式及理念的轉變,公共圖書館需積極研訂圖書館改善計 畫,並透過年度自行編列預算爭取地方民眾及議會支持,或爭取補助款以獲得更 充裕的經費(曾淑賢,2010)。

民國 92 年,藉由國家公共建設計畫推動「公共圖書館空間及營運改善計 畫」,改善了近 300 所公共圖書館的閱讀空間,大幅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品質,

改變民眾對圖書館老舊、呆板、陰暗的刻板印象;民國 98 年起,教育部更進一 步推動為期 4 年的「公共圖書館閱讀環境與設備升級計畫」,期透過全面改善圖 書館閱讀環境,包含加強建築物基礎建設維護、圖書館服務動線改善、分齡分眾 的閱讀區及環境氛圍營造、形塑空間意象等閱讀環境,並更新老舊設備,如書架、

燈光及閱覽桌椅等,除營造真正以「人」為本的閱讀環境,吸引民眾走進圖書館,

更建立公共圖書館優質服務的基礎(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延續前揭計畫執行效益並實現公共圖書館為地方生活中心的理想,教育部續 於民國 102 年起核定推動「閱讀植根與空間改造:102-105 年圖書館創新服務發 展計畫」子計畫「公共圖書館閱讀環境與設備升級計畫(環境設備案)」及「推 動公共圖書館書香卓越典範補助專案計畫」,期透過相關計畫案能改善圖書館服 務空間與設備,打造以讀者為本的閱讀環境,並將公共圖書館特色服務及多目標 功能充分發揮,以供全國公共圖書館標竿學習(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2016)。

圖書館是服務機構,對於服務功效的了解及探討是提升效益的方式之一,因 此圖書資訊學者一向重視讀者服務的研究,包含服務工作、內容、方式及條件等,

惟就館舍環境的服務較少提及,過往雖有針對圖書館建築之「用後研究(對現況 的了解和分析)」進行探討,但較少討論「用後評估(利用評估準則探究問題的 影響性和成因)」(陳格理,2013)。

而透過圖書館內部空間用後評估的實施,可以協助圖書館內部空間日後使用 改善的參考,以提供良好的圖書館空間環境(謝建成、王丹怡,2009)。朱家榮 與楊美華(2008)亦表示透過用後評估,不僅能知道使用者需求及滿意度,還能 及早發現空間上的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法,另結合圖書館針對使用者行為的調查 結果,也可幫助圖書館及建築師做出後續規劃的判斷。

陳格理(1997)進一步提出圖書館在空間與設施方面的用後評估資料,對於 館舍在規劃及設計工作上具有積極性的效益,尤其使用者針對館舍各種硬體設施 所提出的使用意見,對圖書館的設計工作具有「提供新資料」的功能,能夠幫助 規劃者及設計者有信度及效度的資料以做決策。

國內針對圖書館建築的相關研究,始於民國 69 年尹玫君的《我國大學圖書 館建築與設備之調查研究》,惟針對圖書館建築用後評估的相關研究,則是陳格 理於民國 82 年之《大學圖書館建築用後評估研究:以中原大學圖書館為例》。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民國 69 年至 99 年這 30 年間,有關圖書館建築的博碩士論文的 32 篇中,僅 19 篇是與用後評估有關(陳格理,2013)。

而從相關研究中也可發現為瞭解使用成效,多從讀者及館員的角度去探討滿 意度及使用效益,但圖書館建築之形成及使用成效是否適切,不僅仰賴圖書館所 提供之建築需求書,由建築師針對館方需求及其專業所定之建築設計規劃書,及 後續監造作業之執行,皆是影響圖書館建築是否能符應使用者期望的關鍵。朱家 榮(2006)也曾提出若缺少對於圖書館建築的調查研究,建築師與館方便會不明 瞭使用者對於圖書館建築的設計成果是否滿意,以及其形象是否符合建築師原先 規劃的期望。因此,藉由用後評估的結果與圖書館使用者行為的調查研究,能夠 幫助圖書館及建築師在日後規劃設計上做出適當的判斷。臺北市立圖書館現有 1 所總館、44 所分館及 12 所民眾閱覽室,其中有 35 所服務據點館齡已逾 20 年,

包含 21-30 年間有 14 所、31-40 年間有 17 所、41-50 年間有 3 所及 51 年以上者 有 1 所,占 57 所服務據點的 61.40%;且近 3 年進館使用人次皆逾 1,700 萬人,

以民國 105 年 1,716 萬 1,816 人次使用來看,平均每月亦有 143 萬 151 人進館利 用圖書館(臺北市立圖書館,2016a,2017c)。

經年累月下來,館舍內、外部空間及內部設施的使用情形隨著使用者不同使 用習慣而有所耗損需要汰換或改善,因此,每年皆有不少館透過編列年度預算或 是爭取補助經費的方式,適時地調整相關空間配置,以提供舒適的閱覽環境吸引 讀者前來使用。但囿於經費或考量使用者需求及營運管理現況等條件,而有以局 部性、階段性升級的方式逐步將閱讀環境或設備改善的可能,也因此,改善的成 效是否符合預期效益,以及是否後續尚須加強調整,則是每一次空間改造後所需 要仔細衡量的。

在圖書館建築及空間成效的用後評估相關研究中,針對使用者的探討多以讀 者為主,然而,讀者雖為使用圖書館之重要族群,「圖書館-讀者-圖書館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者一體卻是相互影響;館員不僅同為使用者,每週使用圖書館的時間至少 40 小時,甚至參與了空間改造的過程,對於館舍空間各項設施的設計及使用感受也 較一般讀者來得深切,因此在用後評估的效益上亦具代表性。故本研究擬以臺北 市立圖書館民國 105 年至 106 年間曾進行大幅度空間改造的分館及閱覽室做為研 究對象,透過訪談方式,與參與空間改造過程的館員及規劃設計該館空間改造案 的建築師,針對執行情形進一步探討,研究結果除可瞭解空間改造成效,藉由將 圖書館員的意見提供給建築師回應,更能達到真正的回饋及評估效益,以期做為 日後建築師及公共圖書館空間改造時之需求規劃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