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新班級的行動─科學寫作的評量模式

在試探性研究實施科學寫作的經驗中,研究者認為科學寫作的目的是要學

生能將所學到知識,應用於生活實際經驗中,希望他們能獲得帶得走的能力。

對於老師提出的問題,經過課堂上的教學後,加上討論以及蒐集資料,就能想 出一個好方法解決問題。對於學生的作品評量也僅於學生的答案符不符合研究 者的預設答案。評分的方法有如傳統的方法一般給予一個印象分數,或加上幾 句鼓勵性的評語。經過研究者持續參閱文獻及自我反思,對於科學寫作的目的

,在實施新的循環試驗之前,研究者有新的想法:

之前的寫作忽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僅是要求學生的學習結果,其 實在學習歷程中閃過學生腦海的概念,讓學生能忠實的紀錄下來,才 是對學生有意義的。雖然希望學生經由寫作產出新的想法,但是那可 能僅侷限在資優的學生當中吧。讓學生能寫下他原始的想法(先前概念 ),再紀錄下學習的過程,及學習結果的統整或應用,也許能讓學生從 中習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溝通的能力,達到科學寫作的功能之 一。(J_940829)

一、

研究者的構想

經驗裡在課堂中實施科學寫作,總是覺得學生的寫作時間很費時、作品的 批改也費時、評量標準難以拿捏,寫作的實施實際上嚴重影響到原有的課程計 畫。但是若為了研究,特地騰出時間來試行科學寫作,則失去了融入式行動研 究的本意,怎能見到實際教學現場實施的困難及效果。因此研究者就所任教的 班級及課程,設計融入科學寫作的教學評量。對於新的循環,研究者對實施科 學寫作的目的及評量方式有了新的想法及構想:

(一) 發展科學寫作作品的評量模式

葉正霖等人(2004)的研究中分析國小自然科教師對於「多元評量」都表 示常常要花費更多時間,感覺到時間不夠用;習慣的評量方式尚脫離不出傳統 的紙筆測驗。並且對於評量標準、模式及技巧的依據更是迫切需求希望獲得。

研究者希望藉由實施科學寫作,發展出一個評量模式,建立評量的標準,

使學生能藉由科學寫作的評量知悉自己知識建構、學習的程度;使教師能由此 了解學生的作品品質及學生的概念發展,作為教學計畫、及修正的參考(Treagust et al., 2001)。評量的過程是學生建構學習的另一個場合,經由評量學生能建構 知識或者令知識架構更為堅固。

(二) 一個快速檢視科學寫作作品的方法

實施科學寫作於教學中,除了設計題目是「額外」的負擔之外,學生所產 出的作品則是另一項龐大的工作。在試探研究時的經驗,主觀意識的評量方法

,分數常常難以客觀,相同品質的作品常常評以不同的分數,並且隨著研究者 的心境而有不同、批閱的次序不同,評分的標準也難維持同一水準,常常有不 同的分數。如何能夠將主觀的影響降至最低,並且快速的評定科學寫作的等級

,將是研究者注意的重點。

閱讀學生的作品可以分析學生的概念分類,藉以調整教學進度及策略,是 使用科學寫作的主要目的之一。若是在分析學生的概念分類時就能一同將學生 的作品等級評定出來,將是一個省時的方法。

研究者:對於寫作作品你們都怎樣評量。

W老師:就是閱讀學生所寫的內容,然後給他們一個分數。同時我也 知道學生腦中知道了什麼,全班的學生大致上會有什麼想法

研究者:但是怎麼給分數呢?

W老師:…,如同作文分數一樣好樣蠻籠統的,但是我能知道學生的 概念有幾類。(M_940907)

學生的作品評量對於教師的意義是學生學會了什麼,有什麼樣的想法。概 念的分類是教師常做的,用以調整教學策略,促進學生概念的建構,或者比對 教學目標,評定學生學習的達成率。如何將作品的評量量化以分數或等第的方 式來表示,用來標定作品的等級,使評量的結果能客觀、清楚的回饋給學生,

作為學習的參考;更能提供給教學者作為下一次上課的參考。

「作品量表」(product scales)是實作評量常使用的方法,能將作品依等級分 類成為數類。對於科學寫作主觀型作品的評分方法,若能遵循客觀原則,使用

「作品量表」的精神,將人為的影響減至最低,則在分類作品將學生的概念回 饋給教師的同時,也能完成作品等第的評定。實施上,研究者不先挑選作品樣 本,而是選擇以「分級法」(rating method),又稱「三級評閱法」(three-stage process) 將作品依品質程度不同分成三級;然後進行第二次評閱,將每一級更細分為三 級,所有的作品最後分為九級;再比較第三和第四以及第六和第七級的作品,

看看是否第三級確實比第四級高…,確定無誤之後,則依作品等級給予量化的 分數,第一級給九分,第二級給八分…,依此類推。這個方法能迅速的將全部 作品一次的分級完畢,減少因時間延宕所造成的誤差,達到評分一致性(鄭湧 涇,無日期)。

在第一次評閱分級時,分類的向度注重寫作作品概念程度的表現。依照學 習目標學設計的題目,作品的內容是學生對於教學過程中所形成的概念的呈現

。分級時,研究者依照學生內容的相似度,及概念的完整性將作品歸為同一類

。第二次的評閱,則是依照各等級內作品語句的表達流暢、結構完整性,再細 分為三類,最後成為九個等第,轉換為分數後完成評量的工作。亦即第一次評 閱注重的是作品內容對於題目回答的正確性,第二次分類則注重學生的表達溝 通能力。經過這樣的分類方式,作品分為九個等第,在將等第轉換為分數,第 一級評定分數給 9 分,第二級給 8 分…以此類推,第九級給 1 分。研究者希望 經過這樣的評量機制,能夠迅速的評閱學生的作品,減少時間延宕對作品的評 量所產生的干擾。

(三)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學生才是教室中學習的主體。傳統的意識裡,教師是知識的提供者,學生 是接受者,在相同的教師教導,相同的時間、空間中,教室中三十幾位學生的

學習效果卻是不同的。對於學習的效果,老師的學識、教學策略或許會造成影 響,但是因學生的參與程度、學習動機、本身的資質不同而有更大的差異,因 此學生才是教室中學習的主角。

1. 自評

研究者腦中所浮現的想法是:教師以「權威」的角色,將科學寫作融入教 學中,讓學生在課堂中寫下隻字片語,不論作品品質如何,學生才是寫作的主 體。學生寫作的動機,深深的影響作品的品質,如何能提升學習動機將是實施 成效的重大因素。學生作為教室中的主角,自我評量是為自己學習負責任的表 現。研究者期待藉由自我評量的歷程,學生能在教師的分數之外,找到另一個 肯定自我的方法,進而提升其學習動機,促進學習成效 (李坤崇,1999)。

2. 寫下學生腦中真正想寫的

傳統教室中常常以抄寫來讓學生加強學習。經由抄寫雖然可以加深學生的 學習印象,畢竟只是經由視覺傳達的學習,未經過學生的深思熟慮,寫下來的 只是他人的想法,或是經由手寫的方式將他人的經驗強加諸於自己的身上。研 究者在課堂上一再傳達理念,鼓勵學生能以自己的口吻寫下自己的想法,表達 自己的觀念。雖然並沒有設計讓學生有修改的機會,學生的作品都僅能以「草 稿」看待,但對研究者而言,這質樸的「草稿」卻有如口語回答一般的效力,

學生也能經由省題、構思、下筆的過程,將新的、舊的經驗,在腦中重新建構

,寫下真正屬於他的知識。

經由以上行動前的構想,研究者將理念付諸行動,在新接的兩個六年級班 級中同時於自然科教學中實施科學寫作,並針對評量的模式及標準持續探討。

二、

行動與實踐

新的學年度研究者同時任教於二個新的班級。學期開始第一節課,研究者 就將科學寫作實施的構想告訴學生。對於新的班級,在實施科學寫作之初,必 先讓學生熟知寫作的方法及目的,提高寫作興趣為前提,允許學生以圖畫、簡 單的回答來呈現想法,或是營造一個輕鬆的學習環境著手;教導他們如何寫下 心中所想的將是當務之急。

科學寫作配合教學單元而實施,第一循環的實施由九十四年八月三十日起

,至九十四年十月六日止,所有的寫作作品都是在上課時間完成。

(一) 科學寫作作品的評量

研究者使用科學寫作於自然科教學之中,成為課程中評量的工具,讓學生 能夠寫下學生腦中真正想寫的。研究指出(Bereiter & Scardamalia, 1987):許多寫作 能力在傳統的課堂寫作中是看不見的,唯有當學生得到環境的支持,並允許寫 出真正對他們有意義的東西,其作品才是真正對於教學及學習有意義的。研究 者使用科學寫作於自然科教學之中,成為課程中評量的工具。在實施的過程中

,首先配合九年一貫能力指標確立教學目標,為學生的學習訂作教學和學習計 畫,融入科學寫作於教學課程內,希望能幫助學生學習,促進概念的形成,培 養學生表達溝通的能力,同時兼顧學生學習機會的平等。

1. 科學寫作評量設計

對於科學寫作要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成果,作為教學 進行的參考,若是能配合教學的進行,設計評量的題目,成為學生隨 堂寫作的型態,將學習的所得經內省後呈現在文字中,教師則能由學

對於科學寫作要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成果,作為教學 進行的參考,若是能配合教學的進行,設計評量的題目,成為學生隨 堂寫作的型態,將學習的所得經內省後呈現在文字中,教師則能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