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根據第一節的結論,謹提出下列建議,以供教師在實施科學寫作評量 的參考,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一、 針對科學寫作評量方面

(一) 科學寫作很難立竿見影,寫作能力有待訓練

科學寫作得成效很難立竿見影,學生必須學習將自己的想法轉換文文字型 態,這又牽涉到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能力是有待訓練的。實施科學寫作於自 然科教學中,要掌握寫作的時間、頻率,及配合教學活動,以免造成學生厭惡 而收致反效果。

(二) 科學寫作的評量標準要讓學生明白

作品評量要成為對學生有意義的結果,科學寫作的評量標準要讓學生明白

,教師的評量依據要說明清楚,才不致於因考試的刻板印象,讓評定量表的評 分方式成為另一種分數的型態而已。

(三) 教師的教學評量歷程是教師專業成長的紀錄

教師若能在教學中詳實紀錄教學設計,教學現場實務、評量設計反思、教 學的改變及學生的學習評量回饋紀錄等教學扎記,可以提供自己成長的動力。

現今教學檔案內僅收集學習單、教案設計等內容,欠缺教師自我反思以及與同 儕交換意見的紀錄。若教師能在教學中行動反思,與他人共同檢視自己的教學 評量活動成效,忠實紀錄下來,以提供自我改進、與他人分享的依據。

二、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關於科學寫作評量方法,本研究僅對論文式題目的隨堂寫作做探討,作 品呈現的內容都是未經過修訂的短文草稿,對於概念圖、圖表、實驗記錄、研 究計畫書等形式的評量方法並未加以探討;對科學寫作評量題目的效度要求,

學生的學習動機等著墨不多,留待未來進行研究。

(二) 在教學與評量的議題上,本研究僅對學生作品分析評定等第,研究者由 評量過程中能知道學生的學習情形、學生作品的優缺點;如何將科學寫作的評 量結果與教學策略的改變做連結,反應在教學中,發揮評量的更大效益,尚待 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 學習觀點。台北:五南。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7版)。台北:五南。

王信智(2001)。應用資訊檢索技術於科學寫作作品評量之探究。國立臺南師 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智勇(2004)。國小學童對植物生長概念改變教學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 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吳水煌(2003)。科學寫作促進學生科學概念學習之研究-以電磁鐵單元教學 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 Q.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鐵雄、洪碧霞(1998)。實作評量問與答。測驗與輔導雙月刊,149期,3102-3103。

呂金燮(1999)。實作評量─理論、應用。載於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 郁雯、張淑慧合著,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173-238頁)。台北:

五南。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林素雯(2003)。指導讀寫策略以提升學生科學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 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曉雯(2004年11月)。協同合作以促進教師科學評量實務的改進。周進洋 (主 持人),科學素養的評量。93年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研討會,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

邱美虹(2000)。評介美國評量新標準:科學實作部分。科學教育月刊,228,

2-15。

邱麗綺(2003)。高年級國語科卷宗評量中的師生互動及學生自評與互評之研 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胡瑞萍、林陳涌(2002)。寫作與科學學習。科學教育月刊,253,2-18。

席家玉 (2004)。國民小學生活課程實作評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康庭瑄(2004)。國語文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統整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

「校園自然生態之美」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郁雯(1999)。信度。載於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合著,

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81-104頁)。台北:五南。

張淑慧(1999)。題組與論文題。載於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 慧合著,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153-172頁)。台北:五南。

張惠博(2001)。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與教師的專業成長。科學教育月刊,239期,

13-25頁。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網要。台北:

編者。

梁郁汝(2004)。國小自然科教室實施科學寫作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梁啟峰(2003)。以科學寫作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對環境保護知識之研究。國 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郭金美(2004年11月)。提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教學研究。郭重吉 (主 持人),科學課程的教學。93年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研討會,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

陳慧娟(1998)。科學寫作有效促進概念改變的教學策略。中等教育,49(6),

123-131。

彭森明(1996)。實作評量理論與基礎。教育資料與研究,9,44-48。

黃秀文(1996)。從傳統到變通:教學評量的省思。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1-26。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 冠 政 、 周 儒 ( 1995 ) 。 國 二 學 生 環 境 知 識 的 概 念 結 構 。 國 科 會 計 畫 : NSC83-0111-S-003-059Z。

楊惟程(2002)。國小六年級學童對自然科教學融入讀寫活動的經驗覺知之研 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葉正霖、江世豪、趙麗玲、李暉和郭重吉(2004年12月)。國小自然科教師在 課程改革中有關教學及評量上之困難。佘曉清 (主持人),在九年一貫 課程改革背景下協助中小學自然科教師專業發展之議題探討。第二十屆科 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劉國權(2001)。STS 及科學寫作活動對學童科學概念及科學相關態度之影響 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祥通、周立勳(1997)。數學寫作活動--國小數學教學的溝通工具。國民教育 研究學報,3,239-262。

蔡志賢(2003)。科學寫作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的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上的應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工作坊資料集邁向課程新紀元(二),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

279-303頁。

鄭湧涇(無日期)。科學學習成就評量: I.命題與閱卷。2005年9月20日,取自:

http://140.122.143.143/doc/evaluate2.htm

蕭登峰(2003)。探討啟發式科學寫作融入教學對學童科學概念學習與改變之 研究-以氧化概念學習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嘉義縣。

蕭登峰、郭金美(2004)。探討啟發式科學寫作融入教學對學童科學概念學習 與改變之研究-以氧化概念學習為例。郭重吉 (主持人),科學課程的 教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謝祥宏、段曉林(2001)。教學與評量-- 一種互為鏡像(mirror image)關係。科 學教育月刊,241,2-13。

蘇靜芳(2004)。以科學寫作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提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 能力。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鐘敏綺(2004)。應用STS教學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研究。中原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二、英文部分

Airasian, P. W. (1994). Classroom assessment (2nd ed. ).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Airasian, P. W. (1996).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Bereiter, C. & Scardamalia,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written composi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British Columbia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2). BC performance standards: Writing.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B.C. Ministry of Education, Student Assessment and Program Evaluation Branch.

Calkins, L. M. (1986). The art of teaching writing.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Connoly, P. (1989). Writing and the ecology of learning. In P. Connolly & T. Vilardi (Eds. ), Writing to lear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pp. 1-14).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Canada. (1999). School Achievement Indicators Program.Toronto: 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Canada.

Daniels, V. I. (1999). The assessment maze: Making instructional about alternative assessment for students.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43, 171-178.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Flower, L., & Hayes, J. R. (1981). A cognitive process of writing.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4), 365-387.

Foster, G. (1984, March). Technical writing and science writing. Is there a difference and what does it matter?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nference on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5th, New York City, USA, 29-31.

Frederiksen, J. R., & Collins, A. (1989). A systems approach to educational test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 27-32.

Fuchs, L. S. (1994). Connect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to instruction. Reston, VA: 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Gronlund, N. E. (1993). How to make achievement tests and assessments. (5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Hart, D. (1994). Authentic assessment: A handbook for educators. New York:

Addison-Wesley.

Haury, D. L. (1993). Assessing student performance in science. Columbus, Ohio: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D 359068.

Hombo, C. M. (2003). NAEP and No Child Left Behind: Technical challenges and practical solutions. Theory into Practice, 42, 59-65.

Huang, Y. C. (1999). A study of reformulation relations in scientific report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Tsing Hua, Hsinchu, Taiwan, ROC.

Isaacson, S. (1999). Instructionally relevant writing assessment. 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 15(1), 29-48.

Kulm, G. (1994). Mathematics assessment: What works in the classroom.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Legum, S. E., & Krashen, S.D. (1972).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design of a composition program. ED 108239.

Linn, R. L. & Gronlund, N. E. (1995).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 (7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Nation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

Prain, V. & Hand, B. (1995).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cience: the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

Harcourt Brace, Syndey.

Prain, V. & Hand, B. (1996). Writing for learning in secondary science: rethinking practice.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12(6), 609-626.

Quellmaz, E. S. (1991). Developing 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the missing link.

Applied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4(4), 319-331.

Rivard, L. P., & Straw, S. B. (2000). The effect of talk and writing on learning science: An exploratory study. Science Education, 84. 566-593.

Roid, G. H. (1994). Patterns of writing skills derived from cluster analysis of direct-writing assessments. Applied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7(2), 159-170.

Rosaen, C. L. (1990). Improving writing opportunities in elementary classroom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0, 419-434.

Shelley, A. C. (1998). The write approach. Science Scope, 22(1). 36-39.

Spandel, V., & Stiggins, R. J. (1990). Creating writers: linking assessment and writing instruction.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Stiggins, R. J. (1987).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ractice, 6(3), 33-42.

Taylor, D. (1998). A guide to evaluating your own writing. Internet.Mar. 22, 2005, Available: http://www.utoronto.ca/hswriting/selfeval.htm.

Tobias, S. (1989). Writing to lear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In P. Connolly & T. Vilardi (Eds. ), Writing to lear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pp. 48-55).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Treagust, D. F., Jacobowitz, R., Gallagher, J. L., & Parker, J. (2001).Using assessment as a guide in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 a case study of a middle school science class learning about sound. Science Education, 85(2), 137-157.

Yore, L. D., Hand, B., & Prain, V. (1999, January). Writing-to-Learn science:

breakthroughs, barriers, and promis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ng Teachers in Science, Austin, TX, 14-17.

附錄 1 初探研究所使用的科學日記

單元名稱:

老師丟的科學炸彈:

我的破解方法:

附錄一 初探研究所使用的科學日記

我們小組討論的結果:

看完別組的報告,我學到:

附錄一 初探研究所使用的科學日記

從這個單元中,我學到:

老師,我還有問題:

附錄二 科學寫作第一單元

科學寫作第一單元(天氣的變化)940830;940908

班級:六年 班 號 姓名

各位同學,本學期第一單元是在講「水與我們

的關係」,以下的問題是為了讓老師能了解你

的了解,請就你所知的,儘量地寫下來,內容 僅供老師參考,觀念不成熟也沒關係的,請你 放心,這不會作為成績的紀錄。

天氣的變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造成天氣變化的原因很多,「水」就是一

個重要的因素,之前的自然課程中也學習到不少有關於「水」的觀念,

個重要的因素,之前的自然課程中也學習到不少有關於「水」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