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學評量係指教師將所得的訊息資料加以選擇、組織並解釋之,以助學 生做決定或價值判斷的過程,而資訊指的是教師所收集到的種種量的或質的 資訊(Airasian, 1996)。

一、 評量的目的與意義

評量有許多的目的,舉例來說(Airasian, 1996),最重要的是對學生學習指 導策略的影響,他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面對教學上眾多學習問題的挑戰,長 久以來,在特殊教育領域已持續發展創新的方法,來連結評量學生的表現和 指導的計劃(Fuchs, 1994)。對教師而言,評量可以得知學生學習的成果,並當 作改進教學的參考;對學生而言,評量可以明瞭自己的學習成就,得到滿足 感或者惕勵自己再努力的依據。對於學生與教師而言,評量都是「學」或「

教」裡重要的一環。評量的主要對象是學生,教師不能只以教學的本位立場 來思考評量的選擇或設計,只選擇方便於教師使用的評量,應該也要考慮對 於評量對象是否有較大的好處。例如;具有正面的意義、提供明確的回餚、促 進學習等,如此評量才能真正成為教學裡的重要一環,而不是最終的目的而 已(席家玉,2004)。教學與評量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對教師本身而言,可 以評估自己教學的效率、課程與教材安排的適切性,瞭解學生的學習現況;

對學生而言,可以提供有用資訊,協助學生瞭解自己的學習成就與優點,分 析自己的學習困難和問題,以謀求改善之道(邱麗綺,2003)。

全美科學教育標準(NRC, 1996)提到:評量在科學教育系統中是一個主要的 回饋機制;是一個有效的工具。評量的實施和政策提供了”什麼是重要的”

一個操作型定義。例如:一個評量的延伸探究傳遞了「學生要學習什麼」、「

老師要如何教」、「教學資源要如何分配、使用」等。評量的標準中更強調學 生能在測量的機會中學習,而且僅能依據學生已經經歷的課程過程來解釋他 們的學習成果。

Fuchs(1994)列出了四點用評量整合教學決策的益處:

(一) 經過評量回饋,學生學習的動機及參與率提升了。

(二) 教師更能明白學生的進步及困難。

(三) 教學策略的效率能被精準的評鑑。

(四) 教師能改善對個別學生的應答,及調整教學方法以提升教學的效力。

張惠博(2001)對於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中,教學設計與評量的關係提到:

(一) 對於概念理解的發展,教學材料是否能提供一個邏輯的進程?

(二) 課程能讓學生參與科學活動,使其關聯科學到日常生活議題與事件至 什麼程度?

(三) 教學材料是否提供學生進行澄清、精煉與統整他們的想法,並以多重 的形式表達出來?

(四) 教學材料是否提供學生進行教學的思考與表達的機會?

(五) 評量對於教師所欲作決定之關聯(例如:先前概念、概念的了解、評 分等第),能否達到明顯之目的?

(六) 評量能否著重於課程的重要內容與技能?

(七) 教學材料是否能包含多種不同的評量,例如:實作、紙筆、歷程檔案

、學生晤談、嵌入與專題等?

(八) 評量對於所有學生是否皆是公平的?

(九) 評量的實務,在技術上,是否穩當的?

Isaacson(1999)的研究中整理評量的效度問題時,發現評量和教學是息息相 關的:

(一) 評量的效度通常視野狹窄,教師應該擴展標準,增加評量多樣形式使 用的適當性。對效度延伸的定義中,是考慮到所評量意料中以及意圖 外的結果;評量的分數和方法將會影響到老師及學生如何使用他們的 教學時間。

(二) Frederiksen and Collins(1989)使用檔案評量,讓學生與教師一起決定哪 些作品必須包含進去。他們建議:發現學校花多少時間在測驗中是重 要的。學校應該由過度強調的考試中,加長學生活動的時間。

新式評量的觀點是指在盡量合乎真實的情境中,觀察並記錄學生完成工 作的過程與最後表現,是一種不同於紙筆測驗評量的方式強調教學與評量的 緊密配合,以思考及問題解決能力為教學與評量的目標,讓學生有更多自主

的空間進行同儕合作、思考、討論、探索,學習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任;讓教 師獲得更多精確又有代表性的描述,了解學生的長處、需求和缺點;評量是 過程導向且持續性的歷程,重視有意義的學習,強調學生的完整概念、思考 和 解 決 複 雜 實 際 問 題 的 能 力 , 而 非 測 量 瑣 碎 、 孤 立 的 知 識 (黃 秀 文 , 1996;

Daniels, 1999)。教師在面對教學評量的改革應具備的相關能力包括:教學目標 與評量目標、發展教學評量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實施教學評量的相關知識與 技能,以及評量後果運用等不同層面的知識與能力。其間蘊含者期望教師能 由教學評量的使用者,轉變為教學評量的設計者,甚至是提供評量相關資訊 者的角色(林曉雯,2004)。

綜合以上學者的看法,在教學評量設計時應盡量合乎真實的情境,同時 重視過程及結果的表現,定義學生要學什麼、老師要如何教」、「教學資源要 如何分配、使用等;讓教師獲得更多精確又有代表性的描述,評估自己教學 的效率、課程與教材安排的適切性,瞭解學生的學習現況,了解學生的長處

、需求和缺點;對學生而言,評量可以明瞭自己的學習成就,得到滿足感、

提升學習動機或者惕勵自己再努力的依據。

二、 評量的過程

全美科學教育標準(NRC, 1996)提到:評量是有系統、多步驟的過程,涉 及教育資料的蒐集和解析。對於評量的過程提到包含四個部分:資料使用、

資料的蒐集、資料蒐集的方法、使用資料者(圖2-3)。

李坤崇(1999)指出一般教學模式包含(一)界定教學目標;(二)教學前評量學 生需要;(三)提供適切教學;(四)評量預期的學期結果;(五)運用評量結果。

Frederiksen and Collins(1989)則提出評量應注意的事項,包括:評量在其他學生 群體使用的公平性、在其他成就領域的通則性及公平性、評量認知的複雜度

、評量內容的品質,作品內容的涵蓋性,作業對學生的意義、價值和效能。

資料來源:Nation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figure 5.1.), by NRC, 1996,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在教學評量的過程中,教師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師必須了解教學與 評量的目的、選擇適合教學的評量方法、決定教學評量的標準與其在教學過 程中的定位、發展有效的評分程序、並且需要有能力施測、評分和解釋資料 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