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次的行動循環中,研究者以作品量表對學生作品評量,全部作品相互 比較分類後,得到評量的成績,除了研究者閱讀作品上下文內容,能獲得教學 進度決策上的資訊外,對於學生的意義,感覺上好像僅能代表一個分數。學生 將學習所得寫在紙上,過程中經歷了表達的過程,重述上課的知識能再次強化 概念的建構,但是學生需要的是能由教師的評量中,能獲得訊息,而非只是一 個分數而已。

在第一行動循環期間研究者持續就評量的方法以及標準搜尋文獻,發現加 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的寫作標準(BCME, 2002),對於寫作的評量以達到預定標 準與否來評定學生由學習中反應到寫作作品的品質,分為四個等級來評定:未 達標準、達到標準、合乎標準和超越標準。它由作品中所呈現的在印象、意義

、體例、形式、文字技巧各向度上的特徵,檢核科學寫作作品評定等級。其中 所用以檢核學生作品的特徵細目,可以提供研究者做為評量學生科學寫作作品 的參考。研究者綜合第一次循環所遭遇到的問題,反思之後擬定問題的解決策 略,融入第二次行動循環之中,期望問題能解決,配合教學單元而實施科學寫 作,探究新的評量方法。第二循環的實施,教學單元內容主題為:大地的奧秘

,實施時間由九十四年十月四日起,至九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止。

一、

問題的解決策略:研究者的構想

綜合第一循環的問題,分數對於學生的影響很大,對學生的學習觀及態度 尤其重要,研究者在評量過程中發現相鄰等第之間分寸難以拿捏,等第間的作 品品質差異,並非一個量化數字可以度量,影響寫作品質牽涉到許多層面並非 一個數字可以說明(所以使用分析式評量方法):題目的設計除了要對應能力指

標及教學內容之外,題目文意的表達與引導對作品的影響很大;在上課時間的 壓縮下,分配給學生的時間也嫌不足,加上寫作能力不一,寫作學習效果很難 立竿見影。對於這些問題研究者研擬以下構想:

(一) 關於評量結果的表現不再以分數表示,而以勾選方式評定作品等第,減少 學生對於分數的關切。

(二) 九分等級級數太多造成分類不易,則選擇以四點量表代替,參考加拿大英 屬哥倫比亞省的寫作標準:依作品的品質,分為四個等級來評定:未達標 準、達到標準、合乎標準和超越標準等,並建立標準特徵供評量參照。

(三) 第一循環以概念及文體流暢做二次分類後評量,本次循環則依寫作的功能

,增加文體結構組織,以及文字技巧作為評量項目,評量學生表達溝通,

及使用文字的能力。讓學生在建構知識概念時,同時訓練溝通的能力,增 進科學寫作能力及溝通技巧。

(四) 對於學生作品內容以更開放的角度,支持學生寫出自己的意見,摒除研究 者的成見,對作品分項目給予評量。概念的達成度則於設計題目時,即研 擬作品預設參考答案,免除答案標準因時間延宕而有改變。

(五) 題目設計以反映學生想法、類似論文式題目的編製一樣,以整合性的思考 為主(張淑慧,1999),記憶性的知識則減少,用以降低單週學習單內題目數

,降低學生對科學寫作的厭煩程度,增加學生寫作時間以利學生回顧、編 輯和重組學習經驗,提升學生學寫作作品品質。

二、

行動與實踐

本次行動循環中題目的設計偏重於使用上課中所獲得的資料,以整合性的 思考為主,減少記憶性的知識題目,以反映學生想法的建構。例如要學生歸納

上課實驗結果,寫下流水力量影響土堆形變的效應,並且能找出影響的因素。

根據教學的經驗中,學生在做實驗時是情緒最激昂的時候,他們 每每被實驗的變化所吸引,操作器材對他們來說是有趣的,但是跟著 實驗的結束,學生的學習也告一段落,結論歸納還是等著老師告訴他 們,甚至不知道為何要做這個實驗。(J_941003)

題目設計除了配合課程及能力指標之外,更要求學生能對上課所發生的事 變的更敏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而不是僅做一個知識的吸收者。寫作的時間 也安排在題目所提供的情境發生之後,讓學生能就所發現的立即的寫下自己所 了解的部分,給予寫作的時間儘量能充裕,平均一題都有 10 分鐘的寫作時間

。並且在學生寫作之前講解題目的意思,以免學生因誤解題意而造成寫作方向 錯誤。同時將研究者將要使用評量量表印製在題目的一旁,在寫作之前即將評 量的方式,跟學生詳細說明。

今天學生一拿到學習單,就低頭寫作。我在發完學習單之後,對 於題目旁邊的評量表做說明,解釋這即將對作品評量的方法。學生看 了一下評量表,對於研究者的解釋並沒有投以太多的注意,可能不能 同 時 做 兩 件 事 吧 。 只 好 在 評 分 完 發 放 作 品 時 , 再 加 以 詳 加 解 釋 吧 。 (D_941004)

說明評量標準給學生知道是必須的,他們更能由說明之中了解評量的目的

,讓作品的評量對學生更有意義,學生實作前是否充分了解評量標準,將直接 影響學生的實作表現 (Airasian, 1996)。

(一) 作品的評量

依據評定量表共分為五個向度來評量學生的作品:印象、意義、體例、形 式及文字技巧。研究者對學生做如下的解釋:

1. 印象是你的內容對主題的相關程度,有沒有依題目來回答。

2. 意義是你的作品所表現的概念、想法以及資料的使用有沒有達到老 師所預定的標準。

3. 體例是指文字使用的表達程度,能不能讓看的人了解你在寫什麼?

4. 形式則類似作文的起、承、轉、合。看看你的寫作結構有沒有連貫

性,能合乎邏輯的發展關於主題的想法。

5. 文字技巧指的是標點有沒有錯誤,有沒有寫別字造成誤解,會不會 使用更複雜的文句。(D_941004)

其中意義(Meaning)體例(Style)形式(Form)三向度的標題在解釋給學生明白

。(M_941005)

在第二個班級解釋研究者所採用的評定量表時,就將意義、體例、形式等

擬學生可能的回答,再就學生可能回答的內容來訂特徵檢核勾選的標 準。(D941006)

剛開始使用這個評定量表時,研究者將評分標準細目放在旁邊對照,第一 次先對印象向度評分,作品被勾選完等第之後,依四個等級分開堆疊,可以就 作品比對評分等第是否一致。一次將全班的作品評分完畢後,為了避免受前一 個向度分數的干擾,將全班作品重新混合整理成一疊,改變作品順序,再評量 下一個向度。

評分的速度比之前「三級評閱法」的評分慢很多,一題可說是變 成了 5 題,可能是我對標準還不熟練吧。不過依照各個評量向度依次 評分,對於等第的拿捏覺得越來越精準。(J_941006)

這樣的方法雖然費時,但是對於評量標準不熟悉的初次使用者,不也是一 種訓練評分技巧的方法。

(二) 評分標準

作品量表的使用必先找個標準樣本作為評分的參照,但是第一循環中,研 究者僅利用分類法將學生的作品分類,並未找出參照的作品樣本。而這次使用 的檢核表,評量的層級分為四級,而且以標準來作為分野,標準如何拿捏也成 為本次行動循環的主要目的。

1. 研擬作品預設參考答案

對於學生作品內容以更開放的角度來接受,支持學生寫出自己的意見。不 過為了避免沒有標準作為評分的標準依據,研究者在評分之前對於每一個題目 對於「概念」的向度都有預設的標準答案。

雖然科學寫作鼓勵學生能將自己的意見寫下來,反應出自己所得 到的知識。不過題目是依據教學單元目標所擬定的,也是針對教師預 定要學生學到的內容所設計的,有它的目標存在,不然要怎麼拿捏等 第的評分?因此對於學生寫作的內容也有預設的答案,評量時再就學 生的作品是否達到目標來評分,以驗收學生的學習結果。(J_941004)

在評量表中,等第以標準做為評分的分野。科學寫作的評量有開放式的內 水力量影響土堆變形的因素與影響效應。(941004、941006 寫作 題目)

期望的答案標準用來評量學生作品「印象」及「概念」兩個向度的表現。

如果僅達成部分目標,則評以「達要求」;若能觸及所有主題則評以「合標準

」。對於無關的答案除非有干涉到主題,讓寫作內容的意義往反方向發展,不 然不予扣分。

2. 評分實務

在隨堂科學寫作中,學生寫下他們的想法、感覺、點子、記憶和對題目主 題的意見,寫作的內容是未經過修正的素樸意見,研究者期望學生能清楚的使 用文字,開始能清楚的引入主題,接著以一個符合邏輯的順序,運用詞句清晰 的表達他們所知道的。

以下就四個等第的作品表現,就研究者對作品的解析觀察做描述:

(1) 尚未達到期望標準(圖 4-19) 研究者觀察:

此類寫作作品內容關於主題的想法很少,大部分都寫的非常簡短。(如圖 4-20)

z 寫作內容稍微觸及主題,但是令人難以了 解他的意思。

z 資料不足,解釋及舉例非常簡短。

z 字詞簡單、片段、甚至使用錯誤。

z 企圖引出主題,但是缺少頭尾,也沒連貫 性。

z 句子不是完整的,而且令人誤解或不知他

的意義。

圖 4-19 作品評定量表(未達)

圖 4-20 P6117_941004 作品中只有簡單的兩句話

(2) 達到期望標準(圖 4-21) 研究者觀察:

此類作品內容是普通的,可以提出少許的個人意見。(如圖 4-22) z 內容平鋪直述,並提出自己的意見。

z 少許的意見表達,資料中提供簡單的關聯 性。

z 語句含糊不清。

z 文字疏漏,稍微觸及主題但沒有連貫性

z 文字疏漏,稍微觸及主題但沒有連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