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地名與語言、族群相關文獻回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地名與語言、族群相關文獻回顧

第三節 地名與語言、族群相關文獻回顧

地名與族群、語言文化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尤其在早時自然聚落時期,地 名大多由族群,依照自己的語言或文化命名,其後常因政治因素或族群變遷,而 使新的地名取代舊有地名。因此本節文獻將針對地名與語言、族群相關文獻作回 顧。

一、張德水,《台灣政治、種族、地名沿革》,1996

本書主要從台灣民眾的觀點,來概述整個台灣的政治沿革、種族血緣融合的 軌跡,以及歷任統治者在地名上留下的變遷痕跡。張德水認為:「語言是表示意 識的工具,名正,言才得順。」因此在書中特將一些官製的用語做修正。對於北 投區的地名介紹,不再侷限於用行政區劃分來解說,而是分別介紹與政治沿革有

關的地名,以及與種族有關的地名,並對照現今位置。這些看似分段的解說,實 則屬於一體。此提供了本研究另一思考角度。

二、蔡淑玲,《台灣閩南語地名之語言研究—兼論其文化意涵與演變》,2003 此文為蔡淑玲的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的碩士論文。文中 主要以閩南語地名為研究對象,台灣因經歷不同族群的統治,閩南語地名因而累 積為四個語言層次:(1)原住民語地名層,(2)西洋語地名層,(3)日語地名層,

(4)華語地名層,雖然有這四個語言層次,但經歷了族群文化的折合,最終變 成了閩南語地名。北投地名的語言層次,除了西洋語地名層沒有外,尚符合了其 中三種。且不管何種語言層次的北投地名,至今皆屬於閩南語地名發音,再度印 證了北投地名與族群語言之間的關連。

三、曾明煥,《歷史、地理與族群—竹東地區舊地名之研究》,2003

此研究時間軸從清代乾隆年間客家人入墾竹東地區開始至今,以竹東地區六 個客家鄉鎮的舊地名為研究內容,以文獻分析方式,再加上田野調查方法,將兩 者資料作比對分析,逐一將竹東地區各鄉地名的分類與介紹,但唯獨少了地圖的 展現,缺乏地名空間分佈的呈現。但其研究方式為筆者所採用,地名空間分佈也 是筆者在探討北投區地名時,將加以處理的部分。

四、陳國章,《台灣地名學文集》,2004

此書為陳國章的研究成果集共有十六篇。每篇皆針對台灣地名的語言性質加 以說明註解。此書中與本研究相關的篇章有:〈語言與地名—以台灣為例〉、〈台 灣日式地名之分析探討〉、〈從地名可辨別泉、漳與群的分佈—以台灣地名為例〉、

〈從地名看語族—以臺北市北投區為例〉、〈不同語族的接觸對地名之命名及發音 的影響—以台灣為例〉。其中尤其以〈從地名可辨別泉、漳與群的分佈—以台灣 地名為例〉與〈從地名看語族—以臺北市北投區為例〉兩篇對本研究最為重要。

前篇陳國章已對台灣地名中泉、漳語族的地名做簡要的舉例與說明。第二篇則以

台北市北投區為例,把北投區地名分成五類來解說,同時陳國章也經由實地調查 繪出北投區語群分佈圖。這五類分別為:非漢語系地名、日語系地名、客系台語 地名、漳系台語地名、泉系台語地名。北投區語群分佈圖雖已呈現,泉、漳地名 語界也已畫出,但這是屬於北投區整區大範圍的分佈圖。本研究欲往下一步前 進,將北投區 42 個里別裡,經由田野調查及文獻搜探所得之地名,逐一做泉、

漳地名發音的探討,並將各里別地名發音空間分佈繪圖呈現。

五、王瀛晧,《從地名的演變看中部地區開發族群的互動》,2005

此為王瀛晧師大英語研究所的碩士論文。本篇研究主要是以以中部地區為主 要的研究範圍,採用化石層的概念來探討中部地區開發族群的互動。現今台灣的 社會以閩南族群為多數,然而透過地名演變規則的回溯,我們發現除了閩南族群 之外,原住民,尤其是南島平埔族,以及客家族群都曾在中部地區的開發上扮演 重要的角色,並且有過密切的互動9。據此本研究可參考其概念來研究北投地區 地名與族群、語言的關係。

六、李南衡,〈一九二0年臺灣地名變更及其語音變化〉,2008

台灣是一個移民的社會,新移民總會變更或添加新地名。在台灣歷史上地名 之變更以大正九年(1920)地名變更最多,因而隨之產生的地名語音變化也最大,

其中許多地名仍沿用至今。因此李南衡從一九二0年此一時間點切入探討臺灣地 名變更和其語音變化。文中引譯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學系教授齋藤齋的文 章,將齋藤齋的分類細目運用在台灣地名上,並一一舉例說明。本研究區中的「江 頭」(即現今的關渡)被選入,歸屬於「原有地名以台灣語來讀,取其發音相近 的漢字充當,仍以台灣語風味來念」。可見「江頭」此一地名為日治時期出現,

且以台語發音。此點可作為本研究論述的資源。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