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北投區歷史悠久,從最早的住民為平埔族,到漢人來台拓墾,接著又因馬 關條約的關係,開始進入日人執政五十年的歲月。爾後台灣光復,北投地區再度 注入了新移民—外省籍人士。這些族群都在北投土地的地名上留下了不可抹滅的 足跡,。然而漢人族群始終是北投區最大宗也最強勢的人口,平埔族融入漢人生 活,語言消失。日人雖執政五十年,但其影響力也隨著政權撤退而大減,不變的 是仍然是在這塊土地居住的漢人族群。外省籍新移民注入了北投這塊土地,雖有 新的風格出現但仍是少數。這些族群的足跡都在這塊土地上遺留下來,也有些許 地名與其相關,但語言方面早已被強勢的漢人語言所取代。本研究即從北投地名 分佈的區域特色與北投區地名漳、泉發音空間分佈兩方面深入探討,所得結果歸 納如下:

一、從地名分佈的區域來看:北投各地區地名展現了其與環境、族群、語言或文 化之密切關係。

(一)唭里岸地區

唭里岸地區地名共有62 個。其屬於自然環境的地名居多,佔總數的 35%;

屬於名勝或人文設施地名次之。立農里舊時因屬唭里岸地區最繁榮之地,故其名 勝人文設施地名也最多,佔了此區名勝或人文設施地名地名的40%。由此可見 當時繁榮的狀況。永和里、永欣里及東華里因為里內地勢較高,故其地名與自然 環境相關的地名多集中在這三里。

(二)石牌地區

地名類別所佔比例最高為「名勝或人文設施」類。由此可見石牌地區實屬 北投區最早開發之地,且因地形多為平原,地形平坦,很適合農作,且以田地名 稱命名的地名為數不少,如三坵仔、車田、北埒、南埒等。此外,尚可看出原住

民的居住地多在石牌里,如有「番社」的地名出現。從「石牌」此地名亦可發現 漢人拓墾與番人爭地的的史實。洲美里原屬於士林區,地名眾多,又有舊雙溪與 基隆河流經,由此推測其發展可能較石牌地區其他里早。也因與大河相鄰,遂發 展出獨特的端午節文化—屈原宮、頂龍舟厝、下龍舟厝等地名。

(三)舊北投地區

中央里、大同里與清江里所佔有的地名最多,顯示這三個里是人口的集中 區域。本地區亦是北投的行政商業中心所在,其地名分類大多和維生方式、人文 設施有關係。尤其是大同里,由地名可發現此處是漢人來舊北投拓墾最早的居住 地,往昔熱鬧的商店街「頂店」、「中街仔」,交通樞紐「舊火車頭」、教育場所「學 仔內」皆位於大同里內。可知大同里是舊北投早期發展的中心。

(四)新北投地區

此區的開發較舊北投晚,大約是在日本時代,由日本人開發溫泉才開始發 展。本地區地名數量比舊北投來的少,最多的地名類別為外來語(日語)地名屬 之,因此可確定新北投曾是日人最主要的活動範圍。

(五)嗄嘮別地區

嗄嘮別地名類別所佔的比例最多為名勝或人文設施相關地名,其次為自然 環境相關地名。稻香里地名佔此兩類地名的大多數,因稻香里地勢較高,多屬於 山坡地,建屋就地取材用石頭,因而有石頭厝地名的出現。甚至出現神祇化的石 頭—石頭公。關渡里、一德里和桃源里因平地較多,同族聚落很多,因此發展出 較多與維生方式及人文設施相關的地名。關渡里佔有許多人文設施相關地名,人 文設施地名總計34 個,關渡里佔了 13 個了,將近一半,由此可見人群聚集及繁 榮的程度。

(六)竹子湖與頂北投地區

由於竹子湖與頂北投地區是大屯火山群的範圍,地區裡較多山地也較崎 嶇,因此與自然環境相關的地名與位置與時間相關地名佔總類別的多數,而位置 與時間相關地名,絕大多數與自然地名有關係,由此可見這兩個地區大多以選取

自然環境名稱來命名。另外,此兩地區已較少見到與原住民相關或外來語地名,

較多的則是漢人的聚落,如永春寮、同安厝、高厝、詹姓…等,且由地名可看出 其維生方式多是務農,如灌溉用的水車寮、水圳仔,種植作物的鳳梨宅、芋田坑、

桃仔園等。同一地名,可代表的範圍,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一個面,如「頂北投」, 泉源路上的公車站牌名為「頂北投站」,泉源里、大屯里、開明里、大屯里、秀 山里、湖山里在日治時期皆劃分在大字地名「頂北投」範圍內,至今仍沿用。

二、從地名發音來探討其地名空間分佈特色:漳州音、泉州音各有所屬地盤,漳 州、泉州混地名則遍布北投區。

(一)漳州音地名在北投區分布的數量甚少,僅有25 個,大多出現在鄰近 士林區的幾個里別,永和里、建民里、洲美里皆是。其中又以洲美里的分佈數量 為最多,原因應與洲美里原屬於士林庄管轄,而士林庄又是漳州移民的大本營有 關。至於永和里與建民里,應該也是因為地緣關係與地勢平坦人民往來較便利的 緣故,因而出現了一些漳州音的地名。

(二)泉州音地名在北投區隨處可見,數量也明顯比漳州音地名多出許多。

在唭里岸地區、新舊北投地區所分佈的區域多集中在繁榮的商業中心。如唭哩岸 地區開發最早的立農里,新舊北投的大同里、中央里、清江里、長安里、溫泉里 及中心里。

(三)漳州、泉州混合音地名數量,為此三種地名發音分類數量中最多的,

共有346 個。每一里別皆存在著混合音地名,各區域都有混合音地名存在的特 色。唭哩岸與石牌地區的混合音地名,大致沿著北投區與士林區的交界分佈,為 一東北西南向的帶狀分佈;北投地區混合音地名所佔據的區域,恰是北投地區的 心臟地帶,舉凡交通樞紐、商業中心大約都在此一範圍內。頂北投與竹子湖地區 的混合音地名分佈不多是沿著主要道路走。嗄嘮別地區混合音地名分佈沿著中央 北路成帶狀分散,路面北邊又比南邊數量較多。另一現象則是集中在關渡河口的 趨勢。由此可知,較早拓墾發展的區域、河口或鄰近漳州人大本營的士林區,其

混合音地名出現的比例也較高。

北投區的地名,忠實地呈現出各時代曾經出現族群的蹤跡,因而我們可以 從地名分佈探究其區域特色。而這些族群,最強勢也是最龐大的,莫過於漢人族 群,因此本研究從漳州音、泉州音及漳州、泉州混合音來切入探討地名發音的空 間分佈。然而,筆者從整理資料,到實地進行田也調查,迄今論文撰稿完成,發 現北投區地名還有許多地方仍可深入探討,例如:日本統治五十年間,北投的溫 泉發展成為特色,相對的也留下許多與日人相關的地名。另外,本研究所觸及的 漳州、泉州混合音地名為本區地名發音的最大宗,其實還可以在詳加探討分析其 內容與成因,唯筆者時間及能力有限,無法更深入探討。若今後還能從這些方面 來深入研究,亦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七星郡役所(1985)。《七星郡要覽》台北:成文。

小川尚義(1993)。《日臺大辭典》。台北:武陵。

王月鏡(1988)。《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封域篇》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北投庄役場(1934)。《北投庄勢要覽》。北投:北投庄役場。

中華學術院(1972)。《陽明山新方志》。台北:台灣新方誌編輯委員會 。 伊能嘉矩(1909)《臺灣舊地名辭書》。東京:富山房

安倍明義(1987)。《臺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

吳清基(2003)。《臺北古今行》。台北:臺北市政府。

洪敏麟(1980)。《臺灣舊地名之沿革》。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英聖(1995)。a.《情歸故鄉--台灣地名探索 1:總篇》台北:時報。

b.《情歸故鄉 2:台北市地名探索》台北:時報。

洪德仁(2000)。《北投采風》。新店市:人人月曆。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台北:臺北市文獻會。

陳國章(1994)。《台灣地名學文集》。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陳國章(1994)。《台北市地名辭典》。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陳國章(2004)。《台灣地名辭典(合訂版)》。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陳培桂(2006)。《淡水廳志》。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張德水(1996)。《台灣政治、種族、地名沿革》。台北:前衛。

曾明煥(2003)。《歷史、地理與族群—竹東地區舊地名之研究》。台北:行政院 客家委員會

廖秋娥 黃致誠 (1996)。《臺灣地名辭書 卷十七 基隆巿》。南投:臺灣省文獻

委員會。

熙勇主(2002)。《台北市地名與街路沿革史》。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臺灣總督府(1928)。《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台北:臺灣時報。

劉良璧(2005)。《重修福建臺灣府志(上)V.6》。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二、論文、期刊

卞鳳奎(2005)。〈北投溫泉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直字第107 期。頁 1-17。

林萬傳(1986)。〈北投區地名沿革〉。《臺北文獻》,直字第 75 期。頁 53-112。

林衡道 (1995)。〈北投的歷史和勝蹟〉。《臺北文獻》,直字第111 期。頁 21-24。

李南衡(2008)。〈一九二0年臺灣地名變更及其語音變化〉。《地理研究》,48。

頁47-61。

洪惟仁 許世融(2008)。〈台北地區漢語方言分佈〉。《台灣的語言方言分佈與族 群遷徙工作坊論文集》。2008 年 12 月 27 日。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陳國章 (2001)。〈北投地名的二大特色〉。《北投溫泉博物館專刊》,1。頁 24-28。

王瀛晧(2005)。《從地名的演變看中部地區開發族群的互動》。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惠滿 (1998)。《北投聚落景觀變遷的研究-人文生態觀點之探討》。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允芳(2003)。《北投傳統人文景點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

溫振華 (1977)。《清代台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淑玲(2003)。《台灣閩南語地名之語言研究—兼論其文化意涵與演變》。國立

蔡淑玲(2003)。《台灣閩南語地名之語言研究—兼論其文化意涵與演變》。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