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泉州音的地名空間分佈分佈

第四章 北投區地名漳、泉發音空間分佈

第二節 泉州音的地名空間分佈分佈

台灣的漢移民,主要來自福建與廣東兩省,清代雍正乾隆之際(1710~

1735),台灣北部的淡水廳成為移民的去處,而台北盆地又是北部的精華區,因 此成為移民的新樂土(溫振華,1977:8)。北投區雖非位於台北盆地中心,但因 為西、南測有基隆河、淡水河等河川匯集,水上交通較其他地區便利,因此本區 更能吸引習慣於向海發展的泉州人。誠如上一節所述,日治時期在士林庄漳州人 比泉州人多,但在北投庄情況卻是相反,北投庄可謂是泉州人的大本營。根據《台 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資料顯示:北投庄共有13100 人,泉州人口約有 9400 人,佔當時總人口的72%,近三倍於漳州人。泉州人在北投庄所佔的比例如此 高,因此在地名發音上也可以很明顯地察覺出他們的聚落與蹤跡。以下分四個部 分來加以說明(見附錄二)。

一、唭哩岸與石牌

唭哩岸9 個里當中,原本都歸屬一個里別:立農里所管轄,後來因人口增 加,為了行政作業上方便管理,於是逐一從立農里劃分出其他的里別。今天的立 農里,範圍比以前大大縮小,但仍是擁有最多泉州音地名。其他里別僅有一個或 兩個泉州音地名,甚至永明里、吉慶里與吉利里都沒有。現今的立農里是昔日唭 哩岸地區最繁榮的地方,泉州音地名皆分佈在當時最熱鬧的立農街上,由此可知 泉州人的聚落大概都集中在立農里的立農街上。《陽明山新方志》有段對立農里 的介紹,本文如下:明永曆時,福建舉人王錫祺曾至該處開墾,相傳於康熙二年,

即永曆十七年建慈生宮廟,故淡水廳志有言:「淡水開墾自奇里岸始。」文中並 未提及福建舉人王錫祺是否為泉州人,但照此地名分佈看來,王錫祺為泉州人的 可能性頗高。至於石牌地區的泉州音地名,僅建民里及文林里各一處,泉州音地 名的分佈在石牌地區明顯比唭里岸地區少。

二、北投

北投地區分舊北投與新北投,舊北投的泉州音地名多出現在清江里與八仙 里。張福壽的樹林鄉土誌:「康熙52 年(1713)鄭珍、王謨、賴科、朱焜等四人 共同請墾淡水海山庄、北投庄及坑仔口(今桃園龜山鄉),戶名陳和議…」《台北 市發展史》說明得更清楚:「康熙中葉有泉人洪、陳兩姓入墾,至康熙五十一、

五十二年間,雞籠社通事賴科來墾成庄。」新北投的溫泉里,也是康熙年間,陳 姓泉州人所開墾。《陽明山新方志》云:「溫泉里:因地有溫泉而得名,康熙時泉 州人陳姓開闢。即今之新北投。」在舊北投地區,泉州音地名分佈的地方,一類 是可以賴以維生的田地溝渠或市集,如橫路溝,中街仔,塩草園、苧仔園。另一 類為泉州人的聚集處,如瓦厝內、黃厝與鄭厝。新北投部分則多出現在溫泉里與 中心里,溫泉里的泉州音地名分佈大多屬於供應日常生活所需的田地,中心里則 是較偏向於休憩地點附近,如新北投公園。新舊北投的泉州音地名分佈還有一共 同特色,皆有出現在交通樞紐—舊火車頭、新火車頭。由此看來,泉州人在新舊 北投的活動區域,可說是皆分佈在熱鬧的地方。從圖4-2 來看,泉州音地名在新 舊北投的分佈,雖是呈現零星狀態,但卻像是在此區域的中心區域形成一個圓,

從清江里開始順時針旋轉,接到中央里,再接大同里,往北方連到中心里,往東 南方接到溫泉里,最後在清江里與溫泉里的交界處密合,像是圈出了泉州人生活 的範圍,而此一範圍亦剛好是塩草園分佈的範圍。塩草園分佈的範圍一路還從清 江里延伸至八仙里,恰好清江里與八仙里的交界附近又有一泉州音地名。由此顯 示了泉州人的生活與塩草園息息相關。

三、頂北投與竹子湖

頂北投下有小字地名山腳、十八份和紗帽山。山腳即現今大屯里、秀山里、

中庸里、智仁里、中和里、開明里。十八份就是現今的泉源里,紗帽山即是現今 的湖山里。頂北投總共包含現今8 個里,在泉州音地名部分,就有 6 個里有泉州 音地名出現,且所佔的比例最高有67%,最低也有 20%,由此可顯示泉州人的 足跡遍布了頂北投。泉源里十八份的由來,在許多資料上皆說明為乾隆初年,由 泉人詹、王、陳、曾、吳等十八姓,向平埔族買地耕種,而成為村莊聚落。其實 並非是十八姓,因在土地買賣契約中,並無法找到十八個姓氏。然而之所以稱為

「十八份」,應與土地開墾劃分的份數有關。但很確切可以肯定的是:十八份是 由泉州人所拓墾的。湖山里已是在乾隆初年,泉州安溪人吳、張兩姓來此拓墾。

至於竹子湖湖田里部分,在乾隆初年泉州安溪人高、曹兩姓來此開闢。這些泉州 先民的努力拓墾,皆在地名上留下痕跡,最明顯的莫過於大屯里至今仍存在的地 名:安溪寮、永春寮、同安厝。且仔細探究此區的泉州音地名,大多帶有「坑」

字。「坑」在地形上可解釋為由小溝蝕成的谷狀低地,又稱為「坑溝」。泉州先民 除找地勢平坦的地建村以外,「坑溝」亦是他們的另一選擇。由圖4-3 來看,泉 州音地名大多分佈在頂北投的南側,北側因多屬山脈,地勢較高,較少地名出現。

至於竹子湖部分,由於地勢更高,泉州音地名更少,分佈的區域也很零星。

四、嗄嘮別

嗄嘮別原為關渡里、一德里、桃源里、稻香里,後來因稻香里管轄戶數過 多,遂再劃出一里為文化里。因此,目前嗄嘮別地區共有5 個里。這 5 個里在泉 州音地名的分佈上,比例皆在30%以下,而擁有泉州音地名數量最多的為稻香 里與關渡里。根據《陽明山新方志》而知,一德里、桃源里及稻香里皆在乾隆年 間,泉州人向平埔族購地開墾。因此嗄嘮別最早的漢人移民乃為泉州人,地名分 佈上也可得知。從圖4-5 來看,泉州音地名的分佈大多是沿著現今的主要幹道分 佈,中央北路及關渡里的大度路301 巷。由於關渡里為淡水河與基隆河的匯流的 出海口,因此海上交通便利,也成為嗄嘮別地區最早的開發之地,現今的大度路 301 巷,舊名為「中街仔」,是連接關渡渡船頭與內地的一條主要通道,亦是人 口匯集之地。至於一德里與桃源里都有「港仔尾」的地名,現今都位於中央北路 上,顯示出泉州音地名的分佈跟交通便利性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