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北市北投區的地名分佈 與族群語言之關係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台北市北投區的地名分佈 與族群語言之關係 "

Copied!
1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 台灣語文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廖秋娥 先生

台北市北投區的地名分佈 與族群語言之關係

研究生:顏淑君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九月

贊助單位: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 會

(2)
(3)
(4)

謝 誌

「我的論文終於完成!!!」。此刻的心情,真是百感交集,也興奮難 以言喻。回想當時與大學同學再度成為同窗,在研究所裡一起打拼,笑聲 與憂愁充滿宿舍;每到修業式隔天就匆匆準備行李,前往台東出發向為期 兩個月的魔鬼訓練營報到;不管白天或晚上,奔馳在北投區的土地上做田 調,也因為進行田調我得以享受許多美好的事物:竹子湖採海芋,大屯山 欣賞關渡平原的美景,在幽然怡靜的陽明山上喝咖啡,在廣大的洲美里觀 賞浩瀚星空,還有關渡八仙平原上的兜風…還有,為了蒐羅資料進出許多 圖書館、政府單位。與老師一次又一次地討論,修改再修改,直到文章與 地圖順利產出。當然,也不是都這麼順利,學習畫地圖的挫折,田調的不 順遂,資料找不到的困境,面對電腦腦袋空白,靈感遍尋不著的苦悶。有 苦有樂,全部都交織成為我的碩士生涯,也是我成長過程的一部份。很高 興,我都一一克服,通過了這些考驗。

滿滿的感謝,伴隨著這本論文的誕生,要感謝的人真的很多很多。首 先我要謝謝媽媽為我勇敢的活著,承受許多生命的苦:癌症開刀、化療、

洗腎,我們咬緊牙關撐過了。謝謝我的爸爸及家人,在我忙於教書、研究、

台北—台東、台北—高雄三地奔波,蠟燭二頭燒時,體恤我無法常常回家 幫忙還幫我加油打氣。謝謝一路協助我田調的貴人—何榮助里長、張義博 先生、陳壽彭先生、林再賢先生、陳竹林先生、陳偉倫先生、李秋霞小姐,

及許多協助我田調的人們,因為有你們使我田調工作進展順利。謝謝陳國 章老師、陳國川老師、康培德老師,在口試時給我的寶貴建議。謝謝周榮 義老師、張學謙老師、陳素珊老師不斷地幫我加油打氣,還有好友、同學、

同事們的幫忙與支持。最後,我要謝謝我的指導教授—廖秋娥老師,謝謝 老師引領我進入學術研究的殿堂,對於非地理系本科系的我,不厭其煩地 從頭教起,使我獲益良多,如期完成論文。謝謝老師!謝謝大家!

(5)

台北巿北投區的地名分佈與族群語言之關係

顏淑君 撰

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台灣語文碩士學位班

摘要

本研究以台北市北投區為研究範圍,研究內容如下:第一章為緒論,第二 章為相關文獻回顧,第三章以陳國章的《台北市地名辭典》屬於北投區的地名為 主要的研究材料,進行田野調查,將田野調查所得做地名釋義。接著再參考《台 灣地名辭書 卷十七 基隆市》裡的「基隆市各里里名起源」分類項目,將北投區 的各里地名分類。第四章則將北投區地名,依照地名發音特色分成三類:漳州音 地名、泉州音地名、漳州泉州混合音地名來加以深入探討地名空間分佈的特色。

第五章為結論,共有兩點:一為從地名的空間分佈來看:北投各地區地名展現了 其與環境、族群文化之密切關係。因為不同族群的移入,因此在地名上留下了不 同族群的痕跡。二為從地名發音來探討其地名空間分佈特色:漳州音地名數量 少,且多出現在與士林區交界的唭哩岸與石牌一帶。泉州音地名較漳州音地名多 且散佈在北投區各處。至於混合音地名,為三類中數量最多的,多分佈在北投區 繁榮之處及河口、鄰近士林區的地方。

關鍵詞:北投、地名研究、歷史地理、族群、語言

(6)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lace Names and the Language of Ethnic group in

Beitou District of Taipei City

Shu-Chun Yen

Abstract

The scope of this toponymic research is limited to Beitou District of Taipei City.

The main content of each chapter is introduced as follows: Chapter I presents an introduction of this research. Chapter II reviews related literature. In Chapter III, a field study i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Chen Guo-Zhang’s Ge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Taipei City to explore the meanings of the names of the places in Beitou District.

Later, the place names in Beitou District are further classified by the items used to classify the place names in Keelung City in Ge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Taiwan: Vol

17, Keelung City. In Chapter IV, these place names in Beitou District are classified by

phonetic properties into place names characterized by a Zhangzhou tone, place names characterized by a Quanzhou tone, and place names characterized by a tone mingled with Zhangzhou and Quanzhou tones to deeply exami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place names. In Chapter V, two major conclusions are proposed. First, from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lace names, place names in Beitou District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ethnic culture of the local residents. Due to immigration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traces of different ethnic cultures can be found in the place names. Second, in terms of distribution of place names by phonetic properties, place names characterized by a Zhangzhou tone are relatively fewer and mostly distributed in Qilian and Shipai on the border with Shilin District. Place names characterized by a Quanzhou tone outnumber those characterized by a Zhangzhou tone and are distributed across all areas of Beitou District. Place names characterized by mixed tones are the largest in number and mainly distributed in prosperous areas, near the estuary, and close to Shilin District.

Keywords: Beitou, toponymy, historical geography, ethnic group, language

(7)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2

第三節 北投區介紹...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與論文架構...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地名沿革與意義相關文獻回顧... 13

第二節 北投區地名相關文獻回顧... 15

第三節 地名與語言、族群相關文獻回顧... 17

第四節 小結... 20

第三章 北投區地名分佈的區域特色 ... 23

第一節 唭里岸與石牌地區的地名分佈特色... 24

第二節 新舊北投的地名空間分析... 45

第三節 嗄嘮別的地名空間分析... 62

第四節 竹子湖與頂北投的地名空間分析... 78

第五節 小結... 99

第四章 北投區地名漳、泉發音空間分佈 ... 103

第一節 漳州音的地名空間分佈分佈... 103

第二節 泉州音的地名空間分佈分佈... 106

第三節 漳州、泉州音混合的地名空間分佈分佈... 110

第四節 小結... 112

第五章 結論 ... 121

參考文獻 ... 125

一、專書... 125

二、論文、期刊... 126

三、其他... 127

(8)

表目次

表 3-1 唭哩岸地區地名的起源分類表 ... 32

表 3-2 石牌地區地名起源分類表 ... 41

表 3-3 舊北投地區地名起源分類表 ... 53

表 3-4 新北投地區地名起源分類表 ... 59

表 3-5 嗄嘮別地區地名起源分類表 ... 74

表 3-6 竹子湖與頂北投地區地名起源分類表 ... 94

表 4-1 漳州音地名空間分佈表 ... 104

表 4-2 六大區域地名發音比例表 ... 114

表 4-3 北投區地名發音用字漳州音與泉州音的區別表 ... 114

圖目次 圖 1-1 北投區地形圖……….6

圖 1-2 北投區行政里別圖………...10

圖 1-3 論文架構圖………...12

圖 3-1 唭哩岸與石牌地區地名空間分佈圖………...44

圖 3-2 北投地區地名空間分佈圖………...61

圖 3-3 嗄嘮別地區地名空間分佈圖………...77

圖 3-4 竹子湖與湖山里地名空間分佈圖………...81

圖 3-5 頂北投地區地名空間分佈圖………...98

圖 4-1 唭哩岸與石牌地區地名發音分佈圖……….116

圖 4-2 北投地區地名發音分佈圖……….117

圖 4-3 嗄嘮別地區地名發音分佈圖………118

圖 4-4 竹子湖與湖山里地名發音分佈圖………119

圖 4-5 頂北投地區地名發音分佈圖………120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畢業後,真正開始獨當一面執教鞭的那年,我在台北市的關渡國小服務。由 於我是南部人,所以從沒想過「關渡」的台語應該怎麼說,每次打電話回家時,

總是按照字面把它轉換成我所認為的台語,與家人進行對話。直到有一天上學校 本位課程時,才發現「關渡」應該叫要「干豆」才對。當時服務的學校也剛新落 成一大棟建築,名為「干豆樓」。這時才解開我對「關渡」與「干豆」疑惑。原 來,「干豆」是平埔族語的譯音,是最早居住在這塊土的住民,為這片土地所取 的名字。隨著待在台北的時間增長,發現到還有其他地名也是平埔族語的譯音,

例如捷運淡水線上,有一站名為「唭哩岸」站也是一個例子。原來,隨著時間的 遞嬗與文化的交融,平埔族雖早已融入漢人的文化之中,但平埔族並未真正消 失,我們仍可以藉由地名來發現他們過去的蹤跡,即便他們的語言已滅絕。就這 樣,我深深覺得從地名來了解一些現象,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台灣是一個多族群的社會,多族群下相對的多種語言,多元文化也就應運而 生,而語言與文化又是跟生活息息相關的,其中「地名」便是這兩者的結合展現。

而本研究所談到的「多元文化」,即意指由歷史、自然、族群與語言所交融出來 的多樣面向的多元文化而言。地名研究事實上包含歷史、地理、族群、語言、民 俗、文化…諸多層面,對學術研究、鄉土教學,以及為政者而言,地名研究皆能 提供主要線索,影響所及,不可謂不大(范明煥 2004:1〉。地名反應著一地的歷 史文化,而一個地方通常是由許多族群與文化所建構而成,然而隨著時光的流 逝,族群不一定會一直存在著,族群消失語言也會跟著消失,但研究地名卻可以 知道他們曾經存在,以及他們曾用的語言,就如同研究者從「關渡」的舊地名「干

(10)

豆」來瞭解平埔族語音的含意一樣。另外,台灣歷經不同的政權,有不同的新移 民移入,地名也有所轉變。因此地名素有「歷史的活化石」之稱。

再者,研究者本身是教育第一線的工作者,已在北投地區服務已滿五年,對 於北投區特有的文化深感興趣;綜觀地名研究部分,對於專門研究北投區地名的 資料並不多,僅有對北投區重要地名有一些討論與介紹,從最早 1909 年伊能嘉 矩的「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台灣」,1938 年安倍明義的「台灣地名研究」;

民國之後,1960 年陳正祥的「臺灣地名辭典」,到 1980 年代洪敏麟編纂的「臺灣 舊地名之沿革」,以上對北投區的地名介紹尚在大範圍討論時期。跟洪敏麟同時 期,陳國章用實證的方式,以語言學的角度切入對全台的地名做綜合且廣泛的研 究,並在 2002 年及 2004 年出版了「台北市地名辭典」與「臺灣地名辭典合訂版」。 洪英盛則於 1990 年開始,針對舊地圖的地名進行考證研究,並出版了「情歸故 鄉」一系列及其他古地圖的研究成果,如:「情歸故鄉--台灣地名探索 1 總篇」、「情 歸故鄉 2 台北市地名探索」等。關於北投區地名資料的研究,從陳國章開始較有 小範圍的研究,也較容易了解北投區的實地地名,而非概念性的大地名。然而,

透過這些研究我們還是有些部份無法與現階段現狀進行連結,有鑑與此,筆者想 對北投區的地名進行全面性的田野調查,看看是否能知道舊時的地名,在現今的 何處?是否從舊時沿用至今?或者隨著時代變遷有所更易?希望藉由此研究,除 了為北投地名文化資產有所貢獻,此外更希望提供鄉土教學上的素材,進而讓北 投區的孩子更加瞭解自己的家鄉,熱愛自己所成長的土地,培養孩子們對北投區 多元文化的認識與尊重。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北投區的地名,從陳國章開始不再是概念性的大地名研究,而是從小地名開 始著手,在其著作《台北市地名辭典》中,已將北投區的小地名,分別歸入現今

(11)

的里別當中,並標出地名發音,因此本研究將之列為主要研究藍本,且本研究目 的有二:

一、普查北投區地名並探究其空間分佈的特色

北投區地名已在許多前輩的努力研究下,累積了許多豐碩的成果。但如之 前所言,大多是著重在大地名上研究,直到陳國章才開始以實證方式進行小地名 研究。因此,本研究將陳國章《台北市地名辭典》裡屬於北投區的地名選取出來,

並且配合田野調查,做全面性的普查,再加以整理並繪製地圖,希望藉此能探究 出北投地名空間分佈的特色。

二、調查北投區地名漳、泉發音及分佈地區的差異

一地的地名,通常由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族群用其熟悉的語言來命名。北投 區最早雖是平埔族原住民的居住地,但漢人入墾之後,平埔族漸漸融入漢人的生 活,最後平埔族被漢人同化,平埔族的語言也因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來自漳州 與泉州的漢人語言。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陳國章《台北市地名辭典》中所標示的 北投區地名發音,佐以田野調查所得,探究出北投區地名漳、泉發音及分佈地區 的差異。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如下:

一、文獻閱讀

本研究的研究區為北投區,所以必須先對北投區的地理環境與歷史沿革背 景有所瞭解,進而才能探討北投區地名族群語言的關係。北投區在荷蘭、明鄭時 期已有平埔族人居住,因此歷史沿革即從荷蘭、明鄭時期開始談起,歷經清代時 期、日治時期直到戰後,因此必須整理各個時期的相關文獻資料,如台北廳志、

台北市志、七星郡要覽、陽明山新方志等地方志是最基礎的文獻;地圖的蒐羅也 是不可缺少,因地圖可直接顯示北投區不同時代的地名與疆域的變遷。再者,蒐

(12)

集不同時代地名研究的相關書籍,尤以直接跟北投區相關更為重要,增進筆者對 研究區域的認識。

二、田野調查

掌握了文獻資料後,繼之以陳國章的「台北市地名辭典」為研究藍本,從 中將屬於北投區的地名抽取出來,歸類到各里別,接著開始實地訪查。在訪查方 面的人選,多是以熟悉地方的里長為主要線索,學校家長為輔。大多由里長推薦 耆老或者適合的人選,如地方文史工作者,甚至是學生家長家中的長輩,都是本 研究田野調查的重要資料來源。田野調查之中,詳實記錄下地名的確切位置及其 地名發音,並與陳國章《台北市地名辭典》裡的北投區地名互為佐證。此對於研 究資料上的釐清與整個地方概念的建立有莫大的助益。

三、地圖製作

由於本研究論及北投地名區域分佈特色及其漳、泉發音的空間,遂需要繪 圖來加以說明。筆者除蒐集相關文獻地圖加以掃描引用外,對於日治時代的台灣 堡圖及 2007 年內政部出版的比例尺一萬六千分之一臺北市北投區行政區域圖,

筆者也運用繪圖軟體進行轉繪。日治時代的台灣堡圖經轉繪後,標上堡圖上舊有 地名地點,並與現今田野調查所得資料作對照,盼能更清楚地名的「時代感」。 而內政部所出版的臺北市北投區行政區域圖,則是地名區域分佈圖與地名漳、泉 發音的空間分佈圖的主要底圖。繪製地圖的重要原因,無非是希望研究所得除了 文字的撰述外,空間的部分也能利用地圖清楚而具體地呈現。

第三節 北投區介紹

北投區為台北市的第二大區,區內共有 42 個里別,其中台北市人口最多的 里別—關渡里,也在本區中。北投區每個里別區域都有其特色,交織成為北投區

(13)

特有的文化。說到唭里岸地區,知名的唭里岸石就會在腦海中浮現,捷運唭里岸 站名也隨之出現。說到石牌地區,免不了就會想到靜靜佇立在石牌捷運站前的番 界碑,它訴說著原住民與漢人拓墾的經過,現今的石牌地區則因榮總的設立及住 宅林立而繁榮。舊北投地區,最早居住著原住民,漢人入墾之後,發展成為北投 區的行政商業中心,至今仍是如此。新北投地區最早因溫泉蒸氣被視為神秘的禁 地,直到日本人來台才讓新北投的溫泉大放異彩,溫泉旅館林立,同時發展出特 有的溫泉文化,新北投地區也成為日本人的主要活動區域¡。現在溫泉旅館數量 雖已不如往昔,但溫泉文化仍是新北投的主要特色。嗄嘮別地區,最早是番人的 居住地,歷經日治時期發展陶瓷業,使北投曾因為陶器「大屯燒」而聞名,今日 則有貴子坑休閒區為代表。提到頂北投,就會聯想到大屯採硫,早在清康熙時期,

郁永河即來到此地並開採硫磺,而現今這裡則是陽明山桶柑的盛產地。至於最北 的竹子湖地區,農作物隨著時間不斷地更易,從最早期日人引進的蓬萊米種植,

到高山蔬菜的栽培,今日轉型為採海芋的觀光聖地。本節將北投區分兩部分介 紹:一為地理環境部分,另一部份為歷史沿革介紹。

一、地理環境

北投區位處台北市最北端,東以磺溪、南以基隆河與士林區為界,西與台 北縣淡水鎮相連,北以大屯山、七星山與台北縣三芝鄉、金山鄉為鄰,面積約 570000 平方公里,是台北市十二區中第二大的區。地形方面,山地約佔總面積的 60%,平原約佔 40%,由基隆河與支流沖積而成。地形高度由東北向西南緩降,

因此山地多在東北、北方,平原多位於西南、南方(圖 1-1)。水文方面,境內主 要河川有磺溪、磺港溪、水磨坑溪及貴子坑溪,這些溪流亦順著地勢高低,由地 勢較高的東北、北方流往地勢低的西南、南方,在關渡平原先後匯入基隆河與淡 水河,出關渡,於台灣淡水注入台灣海峽1

1 陳惠滿,北投聚落景觀變遷的研究—人文生態觀點之探討,1996,p.9

(14)

圖 1-1 北投區地形圖

資料來源:轉引自陳惠滿,《北投聚落景觀變遷的研究—人文生態觀點之探討》

(15)

二、歷史沿革

十六世紀歐亞航運開通,西班牙人、荷蘭人紛紛行船至台灣。而北投區也 從荷蘭時代開始,即有紀錄出現。以下歷史沿革介紹著重於北投區行政沿革發 展,首先從荷蘭時代開始。

1.荷蘭、明鄭時期

根據戶口表可看出:最早居住於北投區的原住民部落有:內北投社

(Kipatauw)、唭里岸社(Kirragenan)、嗄嘮別社2(Parecuchu)。安倍明義在《臺 灣地名研究》中亦指出此三社的位置,皆是在今北投區內。迄今這三個地名仍然 存在著,內北投社即今日的北投,當地人稱為「舊北投」3。唭里岸社為現今立 農里、東華里、永和里、永明里、尊賢里、立賢里、吉利里、吉慶里等八個里4

「唭里岸」的原義,有研究者認為它似由 Irigan 冠上凱達格蘭族的接頭語 Ki 音 譯成,因昔日臺北盆地曾為一灣形大湖,狀似菲律賓西北部之一海灣 Bahia Irigan,西班牙將其移用的可能性也有(陳國章 1992:52-53)。嗄嘮別社為今日 的關渡里、一德里、稻香里、桃源里、豐年里、文化里、智仁里一帶。「嗄嘮別」

此一地名,如今仍被廣泛地應用。西元 1661 年,鄭成功驅逐了統治臺灣 38 年的 荷蘭人。之後,開始郡縣的設置。當時的稱全臺為東都,設承天府,下置二縣,

北為天興縣,南為萬年縣。北投區所屬即為天興縣。及至永曆 16 年(1662),鄭 成功死,子鄭經繼承,改縣為州,北投區仍在天興州的管轄下。

2.清代時期

2 嗄嘮別社人原來居住在淡水鎮八里鄉挖子尾附近,社名小八里坌社,後來被荷蘭人追逐到關渡 山麓。

3根據筆者之實察,新、舊北投係以磺溪為界,磺溪以南稱為舊北投,以北稱為新北投

4 42 里請見圖 1-2。

(16)

康熙 22 年(1683),清廷佔有台灣。隔年台灣設省,並置一府三縣。府為台 灣府,縣為台灣縣、鳳山縣、諸羅縣。台灣北部隸屬諸羅縣,北投區也包含在內。

此時期除一些原住民部落之外,尚無行政單位之設置。康熙 36 年(1697),郁永 河探查北投,根據《裨海紀遊》所述:「又數日,各社土官悉至,曰八里分、麻 少翁、內北頭、外北頭………麻裡折口等二十三社,皆淡水總社統之,其土官有 正副頭目之分。飲以燒酒,食以糖丸,又各給布丈餘,皆忻然去。」文中所提「內 北頭社」即為今日的北投。十八世紀初年,即康熙末年至乾隆中葉,因「渡台三 禁」政策時解禁時實行,漢人陸續藉由偷渡或合法的方式進入台灣拓墾。北投區 的漢人也在此時期進入北投區拓墾。

3.日治時期

因甲午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明治 28 年(1895),日本開始 50 年統治臺 灣的時間。日本人執政台灣初期,地方制度改革頻繁,大正九年(1920)以前,

實行廳,支廳,區、堡、里、澳制,此時北投區隸屬於芝蘭二堡,底下有六庄:

北投庄、唭哩岸庄、石牌庄、嗄嘮別庄、頂北投庄、竹仔湖庄。大正九年後,改 行州、郡、街庄制,此時北投區隸屬於台北州七星郡北投庄。昭和 16 年(1941),

升格為北投街,直到至戰後北投街的行政區域未再改變。

4.民國時期

國民政府起初大致沿襲日本總督府的行政體制,日治時期的街、庄制,相 當於民國時期的縣市、鄉鎮。原本在日治時期屬於臺北州七星郡的北投街,民國 35 年隸屬於台北縣七星區的北投鎮。民國 36 年,因七星區併入淡水區,因此北 投區隸屬臺北縣淡水區北投鎮。民國 38 年,國民政府設置草山管理局,管轄士 林、北投二鎮,因此此時隸屬於草山管理局下的北投鎮。民國 39 年,草山管理 局改為陽明山管理局,北投區遂隸屬陽明山管理局下的北投鎮。民國 57 年,北 投鎮併入臺北市,改稱臺北市陽明山管理局北投區。民國 63 年,廢陽明山管理

(17)

局,由臺北市政府直轄迄今5。民國 79 年,區里行政區域調整,將原本隸屬於士 林區的洲美里併入本區。區里行政區域的劃分,主要是根據日治時期的六大庄而 來,即便之後因為人口增加,為了管理上的方便,從原來的里別中,劃分出新的 里別,但其大概的劃分區域仍是以日治時期的六大庄為衍生6。目前北投區共有 42 個里(見圖 1-2),其演變過程見附錄一。

5 以上整理自《臺北市志 卷一 沿革志封域篇》p.185-p.187

6 各里名稱演變詳見附錄一

(18)

資料來源:轉繪自內政部,臺北市北投區行政區域圖,2007

圖 1- 2 北投區行政里別圖

(19)

第四節 名詞解釋與論文架構

本研究以北投區的地名為研究主軸,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地名」先做 名詞解釋。再者,從北投區的歷史沿革所知:北投區經過不同時代、不同政權的 經營,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住民也跟著改變,土地上的住民,不管先來後到,都 在地名上留下足跡,族群多造就了語言多樣性與多元文化,因此在名詞解釋上增 加「語言多樣性」與「多元文化」。名詞解釋如下:

一、地名

「地名」,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地方的名字。地名可分:行政村名、自然聚 落名及地標名三種地名形式。本研究所論及的地名在探討歷史地理面向方面,主 要以行政村名來做主要論述。及至地名與空間分佈之分析時,則以日治時期的行 政村名為主要分類依據,繼而分析底下的自然聚落名及地標名。莊萬壽(1996:

48、49)認為地名是一個地方自然和文化的表徵,而地名的由來是早期原住民或 開拓者在生活中用母語呼叫而成的,理論上後來者要服從原有的地名,且唯有自 古以來與土地擁抱在一起的人名,才有命取地名的權利。

二、語言多樣性

不同的族群有著不同的語言,而一個地方通常是由許多族群聚集而成,各自 發展出各自的脈絡;甚至有時朝代政權更易,地方又加入了不同的族群,因此一 個地方常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語言,而不同語言的最直接呈現,同時也能長久流傳 的,大概就非「地名」莫屬了,因而地名可以展現語言多樣性。

三、多元文化

台灣在各方面都展現多樣性,在族群方面有漢人、原住民、客家人等;在語 言方面,也因為種族的多樣性,展現了語言的多樣性,因而出現了多元的文化發 展,成為多元文化國家。多元文化也於 1997 年納入憲法,成為政策之一,所以

(20)

尊重多元文化,是當代的重要潮流。

本研究論文架構如下:

圖 1- 3 論文架構圖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目的與方法

相關文獻探討

訂定研究架構

書面資料蒐集

結論與建議

田野調查

訪談里長訪談耆老

訪談社區人士

資料分析整理

相關論文相關期刊

相關專書

地圖、表格製作 文字論述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文的相關文獻,分三節來探討:第一節為地名沿革與意義相關文獻回顧;

第二節為北投區相關文獻回顧;第三節為地名與語言、族群多元文化相關文獻探 討。每一節文獻探討書目或篇章之順序,接依照出版年代先後來排序,出版年代 最早者排列在最前,出版年代最晚者排列在最後。

第一節 地名沿革與意義相關文獻回顧

針對地名沿革與意義研究的相關論述很多,對地名作較有系統研究的,最早 為日人伊能嘉矩與安倍明義,再來則是 1960 年代的陳正祥、洪敏麟,1980 年之 後為陳國章、施添福等人。本節所選取的為與本研究較直接相關且單純是地名沿 革與意義的文獻,列舉如下表:

一、伊能嘉矩,《臺灣舊地名辭書》,1909

此書為日文書,收錄明治時期當時臺灣舊地名約 1000 個,主要說明臺灣各 街庄堡地名的由來及當時的概況。由本書提供的資料,可明確地知道北投區裡的 地名,哪些在日治時期就已經存在著,幫助本研究說明地名、街庄保的由來也提 供了初步的資料。

二、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1938

安倍明義,依大正 9 年的行政區域劃分,從地形、住民等開始講述及地名起 源介紹。在此書中已可以明確得知當時北投區的原住民的聚落分別為:唭里岸 社、內北投(頭)及嗄嘮別社,其位置皆在北投庄內。北投區此時的庄名也有較 詳細的介紹。此書原為日文書,之後有中譯本,但內容相較於日文本內容篇幅少 了許多,對於北投地名的介紹也較簡短。

(22)

三、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1980

本書共分為三冊,第一冊為總說與台灣北部鄉鎮區的地名沿革介紹;第二冊

(上)仍為台灣北部鄉鎮區的地名沿革;第二冊(下)為台灣中部的鄉鎮區地名 沿革介紹。本書並附有當時行政區域的分佈圖。唯獨收錄的內容僅止於台灣北部 及中部的鄉鎮區地名,闕漏台灣南部與東部。對於北投區地名的介紹,大致上仍 停留在大字地名的介紹及明確指出當時的所屬的行政區里名。此點可提供本研究 做舊聚落及現今行政區的比對,以瞭解地名的演變過程。

四、陳正祥,《台灣地名辭典》,1993

此書將全台灣的地名依筆劃順序,再依部首排序,有順序地介紹介紹全省所 有行政區地名與地形名,其中行政區地名中的「村里」只收錄重要者。每個地名 皆列出其經緯度、英文地名、地名解說,若地名來源及演變有特殊意義,則會再 加以說明。此書因其排列方式井然有序,內容也較多了經緯度因此查詢北投地區 的地名,亦很方便。唯行政區地名中的「村里」只收錄重要者,所以對於北投區 的地名較無法在本書中全面搜尋。本研究對北投區作全面性的地名普查,希望可 補其不足之處。

五、廖秋娥、黃志誠,《台灣地名辭書,卷十七,基隆市》, 1996

本書是針對基隆市的區和里進行地名普查研究之工作,將基隆市的自然環 境、港區發展及各區地名做闡釋。其中「基隆市各區里名的起源」的地名分類細 目,筆者將之修改後,作為本研究分類北投區地名的主要依據。

六、陳國章,《台北市地名辭典》,2002

此書專門介紹台北市自然聚落地名的名稱及意義由來,並說明該地名位於目 前行政區中的哪一里別。每個地名皆標上讀音,甚至有些地名讀音已清楚地標示 出是屬於哪一族群的語音。此書為本研究提供眾多關於北投區的地名材料,是本

(23)

研究田野調查的基礎材料。然而里界範圍隨著時代改變,人口增長而變更,因此 原本地名所屬的里別亦有所更動,本研究將調整之。再者,漢字地名的使用,多 是借音表達其意思,筆者皆將之改為較常用通俗的漢字代替,如三「區」仔,更 易為三「坵」仔。

七、陳國章,《台灣地名辭典(合訂版)》,2004

陳國章在 1997~1999 年間前後出版了《臺灣地名辭典》,共三冊,此書為前 述三冊修訂之後的合訂版。此合訂本對於冠有相對方位之地名,如「頂、下」、「前、

後」、「內、外」、「頭、尾」等地名,再舉例加以說明其相互間的關係7。此為之 前《臺灣地名辭典》三冊所沒有的。台北市及高雄市兩直轄市的地名雖未蒐羅在 其中,但北投區地名中,冠有相對方位之地名不在少數,故透過此書可以加強地 名釋義而能更清楚瞭解到地名的範圍與方位的指認。

第二節 北投區地名相關文獻回顧

上一節所探討的相關文獻大多為對臺灣全島的地名,做一概括性的探討,這 一節,將特別把範圍所小至北投區,針對與北投區地名相關的文獻作探討。

一、林萬傳,〈北投區地名沿革〉,1986

此篇主要將北投區根據日治時代的大字地名分成六大部分:石牌、唭里岸、

北投、頂北投、竹子湖、嗄嘮別,再分別地名沿革、演變與地理位置做詳細整理 與描述。本篇較前一節對於北投地名的介紹,有更深入到小字地名,雖然數量不 多,但因北投區歷史悠久,居住的族群多元,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地名跟著亡 佚或跟著知道的人凋零,因此筆者在實行田野調查時,並無法得到解答,但此篇

7陳國章,《台灣地名辭典(合訂版)》,2004。

(24)

文章確有資料,是故此篇成為重要的文獻以補田野調查無法查證或不足之處。

二、林衡道,〈北投的歷史和勝蹟〉,1995

此篇從移民族群觀點來論述北投區的地名,尤其古蹟與寺廟部分。這些古蹟 或寺廟已成為北投區里的地標名。文中提及:北投區的世居住民,最初有漳州人,

後來由今之景美遷來很多泉州安溪之移民,而成為安溪人地區,陳姓為最大姓 氏。舊北投和忠義都建有陳氏的宗祠。此點為本研究欲探討的漳、泉地名發音的 分佈,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亦增強本研究對整個北投區的歷史了解。

三、陳惠滿,《北投聚落景觀變遷的研究—人文生態觀點之探討》, 1997

此研究為陳惠滿的師大地理所碩士論文,主要運用滿田久義之的「社會體系 變動模式」來探討北投聚落從清代至今,在不同朝代不同領導政策下,如何運用 聚落的內資源來作自我調整,以致聚落從清治時期的單純的農村景觀、日治時期 的溫泉鄉、戰後成為繁華投機的商業區,1980 年代後成為單純的住宅區。將北 投百年來聚落的變遷史做了一個完整的探討。此研究中所探討的聚落變遷所夾帶 的歷史地理沿革,可以清楚地得知北投區一些聚落地名的由來,此成為本研究的 重要參考資源。

四、陳國章,〈北投地名的二大特色〉,2001

此篇直接點出北投地名的兩大特色:一為源於不同語言的地名,二為源於噴 氣孔、溫泉的地名,並列舉北投區各里地名逐一說明分析。透過這些分析,得到 的結論為:北投地名中,有許多地名係受不同語言影響而產生。泉系台語地名出 現在中北部地區,而漳系台語地名出現在東南部地區無論其比例與分佈均頗與漳 泉人口比例及其分佈相符合8。本研究欲將田野調查之成果與陳國章此篇資料與 結論作對照,並將成果製作成漳、泉地名發音分佈圖,加以探討分析。

8 陳國章,〈北投地名的二大特色〉,《北投溫泉博物館專刊》1,2001 年 2 月。

(25)

五、《北投傳統人文景點研究》,陳允芳,2003

此為陳允芳的師大歷史所碩士論文。文中先是對於北投的人文歷史做整體的 概述,之後藉由四個人文景點撰述:「番仔厝」、「關渡宮」、「陳氏宗祠」和「陳 懷公紀念堂」,來反映北投的開墾過程與歷史變遷。「番仔厝」,是北投社最後的 聚落所在,透過它,可以追溯昔日北投社的來源、傳說和風俗習慣;「關渡宮」,

是北台灣首座的媽祖廟,也是漢人社會結合的重要指標,本身的歷史可從其廟中 遺物和清代方志相互印證;「陳氏宗祠」和「陳懷公紀念堂」是代表漢人社會血 緣關係的結合途徑。陳氏族人入墾北投後,逐步繁衍並成為北投第一大姓。文中 所提及的四個人文景點,是北投區里目前還存在的自然聚落名與地標名,且與族 群有很大的關係。此點亦可幫助本研究完整呈現地名與族群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 地名與語言、族群相關文獻回顧

地名與族群、語言文化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尤其在早時自然聚落時期,地 名大多由族群,依照自己的語言或文化命名,其後常因政治因素或族群變遷,而 使新的地名取代舊有地名。因此本節文獻將針對地名與語言、族群相關文獻作回 顧。

一、張德水,《台灣政治、種族、地名沿革》,1996

本書主要從台灣民眾的觀點,來概述整個台灣的政治沿革、種族血緣融合的 軌跡,以及歷任統治者在地名上留下的變遷痕跡。張德水認為:「語言是表示意 識的工具,名正,言才得順。」因此在書中特將一些官製的用語做修正。對於北 投區的地名介紹,不再侷限於用行政區劃分來解說,而是分別介紹與政治沿革有

(26)

關的地名,以及與種族有關的地名,並對照現今位置。這些看似分段的解說,實 則屬於一體。此提供了本研究另一思考角度。

二、蔡淑玲,《台灣閩南語地名之語言研究—兼論其文化意涵與演變》,2003 此文為蔡淑玲的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的碩士論文。文中 主要以閩南語地名為研究對象,台灣因經歷不同族群的統治,閩南語地名因而累 積為四個語言層次:(1)原住民語地名層,(2)西洋語地名層,(3)日語地名層,

(4)華語地名層,雖然有這四個語言層次,但經歷了族群文化的折合,最終變 成了閩南語地名。北投地名的語言層次,除了西洋語地名層沒有外,尚符合了其 中三種。且不管何種語言層次的北投地名,至今皆屬於閩南語地名發音,再度印 證了北投地名與族群語言之間的關連。

三、曾明煥,《歷史、地理與族群—竹東地區舊地名之研究》,2003

此研究時間軸從清代乾隆年間客家人入墾竹東地區開始至今,以竹東地區六 個客家鄉鎮的舊地名為研究內容,以文獻分析方式,再加上田野調查方法,將兩 者資料作比對分析,逐一將竹東地區各鄉地名的分類與介紹,但唯獨少了地圖的 展現,缺乏地名空間分佈的呈現。但其研究方式為筆者所採用,地名空間分佈也 是筆者在探討北投區地名時,將加以處理的部分。

四、陳國章,《台灣地名學文集》,2004

此書為陳國章的研究成果集共有十六篇。每篇皆針對台灣地名的語言性質加 以說明註解。此書中與本研究相關的篇章有:〈語言與地名—以台灣為例〉、〈台 灣日式地名之分析探討〉、〈從地名可辨別泉、漳與群的分佈—以台灣地名為例〉、

〈從地名看語族—以臺北市北投區為例〉、〈不同語族的接觸對地名之命名及發音 的影響—以台灣為例〉。其中尤其以〈從地名可辨別泉、漳與群的分佈—以台灣 地名為例〉與〈從地名看語族—以臺北市北投區為例〉兩篇對本研究最為重要。

前篇陳國章已對台灣地名中泉、漳語族的地名做簡要的舉例與說明。第二篇則以

(27)

台北市北投區為例,把北投區地名分成五類來解說,同時陳國章也經由實地調查 繪出北投區語群分佈圖。這五類分別為:非漢語系地名、日語系地名、客系台語 地名、漳系台語地名、泉系台語地名。北投區語群分佈圖雖已呈現,泉、漳地名 語界也已畫出,但這是屬於北投區整區大範圍的分佈圖。本研究欲往下一步前 進,將北投區 42 個里別裡,經由田野調查及文獻搜探所得之地名,逐一做泉、

漳地名發音的探討,並將各里別地名發音空間分佈繪圖呈現。

五、王瀛晧,《從地名的演變看中部地區開發族群的互動》,2005

此為王瀛晧師大英語研究所的碩士論文。本篇研究主要是以以中部地區為主 要的研究範圍,採用化石層的概念來探討中部地區開發族群的互動。現今台灣的 社會以閩南族群為多數,然而透過地名演變規則的回溯,我們發現除了閩南族群 之外,原住民,尤其是南島平埔族,以及客家族群都曾在中部地區的開發上扮演 重要的角色,並且有過密切的互動9。據此本研究可參考其概念來研究北投地區 地名與族群、語言的關係。

六、李南衡,〈一九二0年臺灣地名變更及其語音變化〉,2008

台灣是一個移民的社會,新移民總會變更或添加新地名。在台灣歷史上地名 之變更以大正九年(1920)地名變更最多,因而隨之產生的地名語音變化也最大,

其中許多地名仍沿用至今。因此李南衡從一九二0年此一時間點切入探討臺灣地 名變更和其語音變化。文中引譯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學系教授齋藤齋的文 章,將齋藤齋的分類細目運用在台灣地名上,並一一舉例說明。本研究區中的「江 頭」(即現今的關渡)被選入,歸屬於「原有地名以台灣語來讀,取其發音相近 的漢字充當,仍以台灣語風味來念」。可見「江頭」此一地名為日治時期出現,

且以台語發音。此點可作為本研究論述的資源。

9

(28)

第四節 小結

在第一節地名研究相關文獻中,所收錄的大部分都是屬於地名總論資料,用 不同的地名通則來分類地名,進而介紹台灣各個縣市和鄉鎮地名的由來。其不同 之處則在於地名分類的通則與收錄的地名數量、排列方式不同,但皆是研究台灣 地名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其中,廖秋娥與黃志誠所著《台灣地名辭書,卷十七,

基隆市》中的「基隆市各區里名的起源」的地名分類細目,筆者將之修改調整後,

作為本研究分類北投區地名的主要依據。而陳國章的《台北市地名辭典》,則為 本研究北投區地名提供了基礎的資料,筆者將書中屬於北投區的地名選取出來,

在將之歸類到北投區 42 個里別當中。運用這些資料進行田野調查,隨實查狀況 作增修。

在第二節中,所收錄的文獻主題都與北投區地名有較直接的關係,對於北投 區的地名不再僅限於大字地名概念性的介紹,而開始有較深入的小字地名介紹。

其中,當屬林萬傳最早開始對於北投區的地名有較詳細且分區域的介紹,繼之則 是關於人文聚落方面的地名文獻。因北投區歷史悠久,居住的族群多元,隨著時 代的變遷,有些地名跟著亡佚或跟著知道的人凋零,因此筆者在實行田野調查 時,並無法完全得到解答,因此需參考昔日文獻來做資料的增補。林萬傳的〈北 投區地名沿革〉,即是本研究的重要文獻資源。運用此篇以補足本研究田野調查 無法查證或不足之處。而陳惠滿的研究雖較偏向北投區的聚落研究,但其研究時 間點甚為完整:從清代至今,其中對於北投區聚落地名的緣起與轉變的關係,亦 有非常清楚的說明,此對於本研究在撰述地名釋義時,有很大的助益。

在第三節中,收錄地名與族群、語言文化相關文獻。這些文獻分別自從不同 的角度來探討地名與族群、語言文化的關係:張德水的《台灣政治、種族、地名 沿革》,以台灣民眾的觀點,來概述整個台灣的政治沿革、種族血緣融合的軌跡,

以及歷任統治者在地名上留下的變遷痕跡。蔡淑玲的《台灣閩南語地名之語言研

(29)

究—兼論其文化意涵與演變》,則從語言學分析的角度分析四個語言層的閩南語 地名。曾明煥的《歷史、地理與族群—竹東地區舊地名之研究》,則以地理實查 加上文獻分析來探討竹東舊地名與歷史、地理、族群的關係。陳國章的《台灣地 名學文集》中,有一半的篇幅都是在探討地名與語言之間的關係。王瀛晧的《從 地名的演變看中部地區開發族群的互動》,則是採用化石層的概念來探討中部地 區開發族群的互動,進而發現地名與族群間的關係。這些文獻為本研究提供明確 的研究方法與資料,其中又以陳國章的《台灣地名學文集》解析北投地名漳、泉 發音資料最為重要。

綜觀上述文獻,從全盤性的地名總論研究,到較小範圍的北投區地名研究,

繼之拓展到地名與族群、語言的相關研究,不難發現:北投區雖有林萬傳、陳國 章採實證方式研究北投地名的成果,但缺乏探討北投區地名與族群語言之間的關 係。再者,北投區近年來人口增長,行政里別區域的範圍也不同於舊時,因此本 研究欲立足於陳國章等前輩的研究成果上,將北投地名再次全面普查,將之分屬 到現今的的里別之中。對於現今已有的地名資料加以整理,配合田野調查印證,

再做論述。而經田野實查所得,文獻未收錄之地名則加以增補。之後,再進一步 以探討北投地名分佈與族群、語言之關係,期能為地方研究與教學做出貢獻。

(30)
(31)

第三章 北投區地名分佈的區域特色

北投區歷史悠久,早在荷蘭戶口表可看出:最早居住於北投區的原住民部 落有:內北投社(Kipatauw)、唭里岸社(Kirragenan)、嗄嘮別社10(Parecuchu)。

安倍明義在《臺灣地名研究》中亦指出此三社的位置,皆是在今北投區內。迄今 這三個地名仍然存在著,內北投社即今日的北投,當地人稱為「舊北投」。北投 區的發展沿革主要可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一)荷、西與明鄭時期

此時期居住在北投這一塊土地上的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亦是北投最早的 住民,聚落大多集中在現今的北投、石牌、嗄嘮別一帶。他們藉由淡水河與荷蘭 人、西班牙人進行貿易。明鄭政權入主後,對北投區並未著力開墾。

(二)清代時期

因為渡台三禁的的解除,漢人大批移入北投區,漢人與平埔族人爭地並漸 漸同化他們,所以原本屬於平埔族的聚落慢慢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漢人的同族聚 落與同鄉聚落。此一現象可由舊北投、嗄嘮別、頂北投、竹子湖、石牌地區、唭 里岸地區的地名可明顯看出。

(三)日治時期

日本人統治臺灣之後,大力開發新北投的溫泉資源,形成新北投溫泉旅館 林立的景象,日本人也多集中在此,日式地名遂多出現在現今新北投地區。

(四)戰後時期迄今

戰後,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北投地區加入新移民的外省人士。國民政府大 部分接收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但將原本日治時期的街庄名漸改為現今區里名。

同時因為人口的增加,進行里別區域調整,到目前為止,北投區共有42 個里。。

北投區的地名,極富特色。除了可以看出世代交替的統治權痕跡外,更可

10 嗄嘮別社人原來居住在淡水鎮八里鄉挖子尾附近,社名小八里坌社,後來被荷蘭人追逐到關 渡山麓。

(32)

看出曾經在居住在這塊土地上,族群語言的呈現。本章將北投區依據昭和9 年

(1934)的《北投庄勢要覽》的行政劃分,來探討北投區的地名。日治時期的的 北投區屬於七星郡所管轄的「北投庄」,「北投庄」又分成六個大字地名:唭里岸、

石牌、北投、嗄嘮別、頂北投及竹子湖。以下即針對這六部分來探討其地名分佈 特色。

第一節 唭里岸與石牌地區的地名分佈特色

淡水廳志云:「淡水開墾,自奇里岸始。」漢人來北投開墾,最早即是由唭 里岸開始。唭里岸的範圍即是今日的永和里、永欣里、永明里、東華里、尊賢里、

立賢里、立農里、吉利里、吉慶里。以下先敘述各里地名釋義,再進而探討其地 名分佈特色。

壹、唭里岸地區各里地名釋義 一、永和里地名釋義

(一)內湖仔(溪)Lāi--á(khe / khoe)

內湖仔位於中山北路七段219 巷 3 弄 173 號對面一帶,在磺溪旁。內湖仔 溪的水為天然的山泉水。

(二)內厝仔 La i-chhù-á

位於行義路58 巷 9-35 號一帶。

(三)崎腳、崎頂11 Kia -kha、Kia -téng

崎腳、崎頂指「位在坡的下方和上方聚落」。這個坡即是以行義路89 巷上 方的大轉彎處為分界,大轉彎處的上方即「崎頂」,大約在行義路115 號附近 一帶;大轉彎處的下方即「崎腳」,大約在行義路78 號,現為天母公園別墅社 區。

11 陳國章在《台北市地名辭書》所收錄此地名為「崎頭」,但根據永和里何榮助里長表示:當地 人皆稱此地名為「崎頂」。

(33)

(四)牛屎崎 Gu -sái-kia

位於行義路大轉彎處的下方,行義路93 號。以前農耕時代,農人趕牛上 坡前,牛都會在此先大便,故名之。

(五)磺溪(頭)Ho ng-khe (tha u)

磺溪位於變電所一帶;往上走至行義路300 巷,即是磺溪頭。

(六)大埔 Tōa-p

為一大平地,位於行義路137 巷 35 號。

(七)四角埔 Si-kak-p

四角形的平地,石牌路二段343 巷 8 弄,行義公園處。

(八)櫻花崗Eng-hoe-kong

以前種植許多櫻花的山丘,位於行義路130 巷至 154 巷之間。

(九)菁仔12園 Chhiⁿ-á-hg / Chheⁿ-á-hûi / Chheⁿ-á- hg

昔日為種植大菁樹的旱田,故名之。現在位於行義路170 巷 53 號一帶,

即「大自然社區」一帶。

(十)土地公田13 Th-tī-kong-chhân

為旁邊有土地公廟的水田,位於行義路300 巷一帶。

(十一)大份 To a-hu n

面積較大的農地一份,位於行義路186 巷附近。

二、永欣里地名釋義

(一)下厝仔 E -chhù-á

下方的房屋,位於同德街40 底、行義路 10 巷一帶。

(二)噩仔頭 Khok-á-tha u

地形像頭殼的前端,位榮民總醫院跟保一總隊的交界處。

12 「菁仔」為 深 藍 色 的 染 布 顏 料。永 和 里 何 榮 助 里 長 表 示:以 前 大 自 然 社 區 一 帶 和 隔 壁 士 林 區 的 菁 山 里 , 都 種 植 許 多 菁 樹 , 也 正 因 如 此 , 士 林 區 的 「 菁 山 里 」 里 名 也 由 此 命 名 。

13 此地名陳國章在《台北市地名辭書》中原為「土治公田」

(34)

(三)大埤 To a-pi

大池塘的意思,位於石牌路二段343 巷 8 弄 24 號附近,大池塘現今已不 存在。

(四)石尖(腳)、豬哥石 Chih-chiam (kha)、Ti-ko-chih

岩石構成的尖形山,此處的岩石即有名的唭里岸石。石尖指的就是軍艦岩 山。石尖腳即是軍艦岩下方的聚落。豬哥石即要去軍艦岩山路上,形似豬頭的 一塊大石頭。

(五)石窩 Chih-o

指岩石的窪地,位於行義公園對面。

(六)松柏林、黑板仔厝 Chhêng-peh-nâ、-pang-á-chhù

松柏林即是松樹林,松樹林裡有黑色木造屋,因此松柏林和黑板仔厝所指 的地點幾乎是同一處,位於石牌路二段343 巷 8 弄 5 號的後山。

(七)黑瓦厝仔 -hiā-chhù-á

指屋頂覆有黑瓦的房屋。位於石牌路二段315 巷裡。石牌路二段 315 巷一 帶以前皆是農田,只有一間用黑瓦蓋成的房子,因此當地的人說到該地點時,

都會以那間房子為指認標的,故名之。

(八)五人公 G-lâng-kong

意指「五人共同擁有的地」,大部分的人會指認出是今日的榮民總醫院,

但研究者訪談到地主,確實位置是位於立農街二段,榮民總醫院的第三門診處。

(九)溪四山、內挖仔埔、挖仔內 Khoe-sì-soaⁿ、Lāi-oat-á-p、Oat-á-lāi

「溪四山」指形似葵扇的山,在溪四山裡轉彎處的平地就稱為「內挖仔 埔」,在轉彎處裡面的聚落即稱為「挖仔內」。此三處地點皆位於今日榮總的「思 源樓」。

(十)門樓仔 mg-lâu- á

指門形的樓房。位於石牌路二段324 巷 3 號,以前海軍醫院的後面。

(十一)其他

(35)

本里尚有「凹窩 Lap-o」、「芭仔埔14 pt-á-p」、「草埔尾 Chháu-p-bé/

Chháu-p-bóe」三地名,不知位於現今的哪一地方。

三、永明里地名釋義

(一)阮厝 Ńg-chhù

阮姓的房屋,位於東華街二段、義理街和石牌路二段之三角窗區塊。

(二)潘厝Phoaⁿ-chhù

潘姓的房屋,位於致遠路二段立農街,陽明醫學院廣場對面的區塊。

(三)賊仔窩15 Chht-á-o

指盜賊的藏匿地,清代時期有盜賊藏匿於此。位於現在的保一總隊處。

(四)海王厝仔16 Hái-ông-chhù-á

亦稱「海洋厝」,清代時期在此處駐有防守淡水河的兵士,現今為石牌路 的石牌綜合市場對面與義理街之間一帶17。據研究者訪查,亦有人指出在義理 街18 號的位置。

(五)黑板仔橋18 -pang-á-kiô

在石牌路二段99 巷口,永明派出所旁,昔日有一黑色木造橋,現已沒有。

四、東華里地名釋義

(一)茅草尾埔 H-chháu-p-bé

茅草埔的末端,位於致遠三路樹之海社區。

(二)噩仔尾 Khok-á-bé / Khok-á-bóe

地形像頭殼的後端,位於樹之海大樓上方,東華公園處。

(三)石頭山 Chih-thâu-soaⁿ

14 此地名陳國章在《台北市地名辭書》中原為「拔仔埔」,筆者將「拔」替換為較常用的「芭」。

15 「陳國章原本將「賊仔窩」收錄在東華里,但現今行政區域應為「永明里」。

16 此地名未收錄在陳國章在《台北市地名辭書》中,但林萬傳的〈北投區地名沿革〉已收錄,

筆者田野調查亦訪談到此地名。

17 林萬傳,〈北投區地名沿革〉,台北文獻直字(75),p.55

18此地名未收錄在陳國章在《台北市地名辭書》中,為筆者田野調查時所新收錄的地名。

(36)

又名「打石山」、「唭里岸山」。現為陽明醫學大學的所在地。

(四)石獅腳 Chih-sai-kha

形似獅子的岩石下面。範圍為陽明大學門口到致遠三路中間的石窟。此一 範圍之前為唭里岸石的打石場,根據謝德照先生表示,以前約有150 人在此工 作謀生,現今打石場已歇工,但仍可在陽明大學裡的便利商店附近看到剩餘的 兩、三座石窟。另有一說:石獅腳即陽明大學的前身,陽明大學以前為行政院 所管轄,名為「行政院陽明醫學院」,現名「陽明大學」。

(五)跋死猴19 Poh-sí-kâu

形容地勢很陡,猴子攀爬不易容易摔死。現為陽明大學的運動場

(六)羊仔稠20 Iû-á-tiâu

放牧羊群的平地,範圍為樹之海大樓到立農街中間的區塊。

(七)謝厝 Siā-chhù

「謝厝」為謝姓的房屋,又叫「後厝」,指位於東華街二段300 巷無底巷 後面的聚落。謝厝的房屋是用唭里岸石建造而成的,目前仍保存良好。

(八)大墓 Tōa-bōng

大的墳墓,在榮總後面,30、40 年前已禁葬,根據研究者推測,應為第 六公墓。

(九)墓仔埔頭 Bōng-á-p-thâu

在墓地前端的意思,原為致遠三路上的七號公墓,今已遷走。

(十)王爺宮仔 Ông-iâ-keng-á

奉祀王爺的廟,又叫「王家廟」,大部分人皆以「王家廟」稱之,即現今 的鎮安宮。以前捷運未興建時,此處為日治時期鐵路經過的站之一,名為「王 家廟站」。

(十一)唭里岸 Ki-li-gān

19 陳國章在《台北市地名辭書》所收錄此地名為「跋死猿」,筆者將「猿」改為「猴」。

20陳國章在《台北市地名辭書》所收錄此地名為「羊仔埔」,但根據東華里老里長謝德照先生表 示:此地名應為「羊仔稠」。

(37)

亦作「奇里岸」、「淇里岸」。現今地點主要是指東華里、永明里、尊賢里、

立賢里、吉慶里、吉利里、立農里一帶。另一說法為石牌路往北一帶,主要以 立農里慈生宮附近一帶為主。

(十二)賊洞 Chht-tōng

意指「棲息盜賊的洞」,位於陽明醫學院山麓。有一傳說:洞可通基隆仙 洞,當乾隆中葉,因有海賊棲息期間,時常出來掠奪民間財物,將新娘及年輕 婦女拉入洞內姦淫並劫奪嫁妝等等,當局派官兵清剿,乃用硫磺燒燻並以風車 煽煙入內,賊黨始滅,事後又用泥石填塞其口以防後患21。

(十三)崙仔頂 Lu n-á-téng

指「在丘上的聚落」,範圍為保一總隊門口至永明派出所一帶。

(十四)挖仔溪22 Oat-á-khe

即「八仙圳」。八仙圳自古以來,不僅是唭里岸地區的重要農業灌溉用道,

亦是輸運唭里岸石的重要水道。根據謝德照先生表示:唭里岸石可在陽明大學 門口運上船,藉由八仙圳沿著立農街,運送到立農里的「過溝仔23」出口,銷 往台北或淡水各地。

五、立農里地名釋義

(一)頂街、下街 Téng-koe、Ē- koe

上方的市街稱為「頂街」,下方的市街稱為「下街」。此處所稱的「街」即 為今日的「立農街」。頂街和下街主要以慈生宮為分界,慈生宮以東為「頂街」,

慈生宮以西為「下街」,位於立農街一段308 號附近,原有「謝復源雜貨店」24。

另一分法以立農國小為界,立農街在立農國小以東部分稱頂街,以西部分則稱

21 林萬傳,〈北投區地名沿革〉,台北文獻直字(75),p.55

22 該地名為筆者田野調查所新收錄之地名。

23 見立農里。

24 立農里潘建榮里長的說法

(38)

下街25。立農街以前稱為「唭里岸街」,是條重要的街道,非常繁榮,酒家、

藥店、布店和雜貨店等商店林立,是淡北古道最繁榮之地,也因此有「九萬二 七千」26的, 說法。日治時期台北城建城所用的石材—唭里岸石,即沿著八 仙圳由立農街輸出。後來因承德路的建造,加上水道淤淺,所以繁華街景漸漸 不復存在。

(二)下街仔尾 Ē- koe-á-bé

下街的末端,位於福德宮,立農街一段215 號一帶。

(三)石橋頭 Chih-kiô-thâu

在石橋端的聚落,以前為灌溉溝渠,今已無作用。位於立農街一段343 號。

(四)吳厝 G-chhù

吳姓的房屋,現已改建為公寓住宅,位於立農街一段349 巷 1~3 弄之間。

(五)竹仔巷 Tek-hāng-á

兩旁有竹子的小道,立農街一段257 巷兩旁以前皆長滿竹子。

(六)過溝仔(口) Kè-kau-à-kháu

越過溝渠之處。舊時為運輸唭里岸石的小河,上有一座竹子橋。位於吉利 街123 巷,吉利超市旁吉利街金龍市場一帶。

(七)其他

「四埒橋 Sì-loh-kiô」此一地名,尚無法得知為現今何處。

六、尊賢里地名釋義

(一)田寮仔 Chhân-liâu-á

供水田耕作使用的小屋。根據余振瑞先生表示:以前的尊賢里是以「田寮

25 北投區所網站資料提供

26 當時的唭哩岸,家產擁有萬金的富豪有九戶,有二十七戶為千金富豪,換算成為今日的幣值,

當時的萬元戶就是億萬富翁。小村落中就有九戶是億萬富翁,由此可知當時的唭里岸因繁榮而帶 來滾滾千金。

(39)

仔」為中心,四周旁邊都是田地。現已改建為住宅公寓,位於尊賢街264 巷一 帶附近,雙連幼稚園對面一帶。

七、立賢里地名釋義

(一)番仔田 Hoan-à-chhân

意為「番人的水田」。早在漢人進入唭里岸開墾前,最早的住民為凱達格 蘭族人,由他們開墾的水田,漢人通常稱之為「番仔田」。余振瑞先生的祖先 早在唭里岸地區開墾,他指出尊賢街一帶大部分皆為番仔田。他的祖先還曾為 田地而與原住民火拼27。

(二)三坵仔28 Saⁿ-khu-á

「三塊水田」的意思,位於雙連幼稚園對面的麥當勞一帶,以前有三塊很 大的田地,現都已改建為住宅公寓。

八、吉慶里地名釋義

(一)竹圍仔 Tek-ûi-á

環植竹子的圍籬,位於實踐街和承德路七段交叉轉角處。

九、吉利里地名釋義

(一)中份仔 Tiong-hūn-á

先人拓殖初期,將地分成數份,此地位於居中中間的一份,故稱之。以前 為余振瑞先生家的田地,今石牌國小和石牌公園間,即實踐街和致遠路一帶,

範圍有跨及吉利里和吉慶里。現今也已改建為住宅。

27 余振瑞,《承先啟後—我的一生》,正光,p.10-12

28 陳國章在《台北市地名辭書》所收錄此地名為「三區仔」,筆者將「區」改為「坵」。

(40)

十、唭里岸地區地名的起源分類

表 3-1 唭哩岸地區地名的起源分類表 1 位置

與時間

2.自然環 境

3.維生方 式

4.血緣 與地緣

5.名勝或

人文設施 6.拓墾 7.原住 民相關

8.其 他

永和里

內湖仔

(2) 大埔 菁仔園 大份 磺溪頭

(2) 內湖仔溪 土地公田 四角埔 牛屎崎 磺溪 櫻花崗 崎腳(1)

崎頂(1)

永欣里

石尖腳

(2) 大埤 芭仔埔 黑瓦厝仔 五人

公 奇里岸 石尖 草埔尾 黑板仔厝 瘦田

仔 石窩 下厝仔(1) 石頭山

凹窩 松柏林 崙仔頂 跋死猿 豬哥石 噩仔頭(1)

永明里 阮厝 黑板仔橋

潘厝 賊仔窩

東華里

挖仔內

(2) 石頭山 羊仔埔 謝厝 大墓 奇里岸 賊洞

溪四山 王爺宮仔

內挖仔埔 夢仔埔頭 茅草尾埔

石獅腳(1) 噩仔尾(1)

立農里 石橋頭 吳厝 頂街(1)

下街仔 下街(1)

(41)

尾(5)

竹仔巷 過溝仔 四埒橋

尊賢里 田寮仔

立賢里 三坵仔 番仔田

(3)

吉慶里 竹圍仔

吉利里 中份

仔(1)

總計 6 22 8 4 15 4 2 1

資料來源:陳國章《台北市地名辭書》及研究者田野調查整理

說 明 :有時候,一個地名會屬複數的分類,因此以()裡的數字代表除本身 地名意義的分類以外,還屬於另一分類別。

本分類表依據《台灣地名辭書》的地名來源表修改而成,地名分類的歸屬 為了能確切分類,不會偏頗在某一類居多,因而經由筆者思考後,部分地名為複 數分類。依此表來看,唭里岸地區地名共有62 個。其屬於自然環境的地名居多,

佔總數的35%;屬於名勝或人文設施地名次之。立農里舊時因屬唭里岸地區最 繁榮之地,故其名勝人文設施地名也最多,佔了此區名勝或人文設施地名地名的 40%。由此可見當時繁榮的狀況。永和里、永欣里及東華里因為里內地勢較高,

故其地名與自然環境相關的地名多集中在這三里。

貳、石牌地區各里地名釋義 一、石牌里地名釋義

(一)石牌 Chih-pâi-á

石牌地區最早為原住民的居住地,雍正、乾隆初期,漳州人賴、魏、謝三 姓來此開墾,因侵佔原住民的土地,所以時常起爭端。乾隆17 年(1752),淡水 同知曾日瑛,為了確定漢番地區的界限,所以採取立石碑來做區隔,防止爭奪 土地的狀況再度上演。石碑內容為:「奉憲分府曾批斷東園勢歸番管業界」。正

(42)

因如此,此地原名為「石碑」,後來因為轉音的關係,變成了「石牌」29。目 前石碑置放在石牌捷運站出口處的廣場,福興里蔡柳池里長表示原本石碑放在 石牌派出所裡,因派出所需要改建,且正值捷運興建完成,所以將石碑遷移到 現今的位置。

(二)魏厝 Gu i-chhù

魏姓的房屋,明德國中對面的矮房子,即致遠一路一段與明德路交叉轉彎 處,福興里蔡柳池里長表示目前還保存著,要做為古蹟。

(三)番社、公厝仔 Hoan-sia、Kong-chhù-á

番社,指原住民的社區。公厝仔,供徵收租穀使用的建築物,又稱公館。

番社位於捷運石牌站的右前方,即捷運線(西安街)、建民路、自強街、致遠路 所圍中間地帶。蔡阿梯先生表示地點在致遠一路一段90 巷附近。清代在此設 立公館收租,因而又有「公厝仔」的地名。

二、福興里地名釋義

(一)五份仔 G-hūn-á

分成五份的田地。在「漢諾威」馬場附近。

三、榮華里地名釋義

(一) 頂湳子、湳仔底、下湳子 Téng-làm-a、E -làm-a、Làm-á-té

閩南語常稱土質不紮實且鬆軟的溼地為「湳子」。以前榮華里多為泥濘溼 地。「頂湳子」,又稱為「湳仔底」,位於榮華里南側的明德國小一帶,較接近振 興醫院;下湳子則位於榮華里南側,明德路靠明德站一帶。

(二) 埤頭 Pi-tha u

指在池塘前端的聚落,位於士林區與北投區的交界,較靠近東華街,在現 今家樂福旁邊一帶。

(三) 溪埔 Khe-p

29 改寫自林萬傳,〈北投區地名沿革〉,台北文獻直字(75),p.53

(43)

意指溪流邊的平地,位於榮華三路路底磺溪及榮富公園旁。

四、振華里地名釋義

(一) 吳厝 G-chhù / Ng-chhù

吳姓的房屋。範圍在振興街,但未到天母西路一帶。

(二) 李厝 Lí-chhù

李姓的房屋。位於懷德街和東陽街處的鐵皮屋,目前仍存在。

(三) 謝厝 Sia -chhù

謝姓的房屋。懷德街裡。和振華里的重複 (四) 泵浦頭 Phóng-pu-thâu

「泵浦」是抽水機的意思。泵浦頭,指在抽水機旁邊的聚落。蔡阿梯先生 表示以前石牌路、西安街和自強街中間有一個泵浦,做為抽水灌溉用,所以那一 帶都稱為「泵浦頭」。

(五)坔田仔 Làm-chhân-á

意指土質鬆軟不紮實的水田。即現今的台北護理學院。永和里何榮助里長 表示台北護理學院原本是田地,上方多為爛泥巴,下方比較多小石頭,故名之。

(六) 瘦田仔 Śán-chhân-á

指單位面積收穫量低的水田。位於裕民一路綜合市場一帶。何榮助里長表 示因地面淹過磺水,所以貧瘠不利種植,作物大多以薑、芋頭為主。

(七) 竹剌埤 Tek-lah-pi

地名由來尚未調查出,已知地點位於現今宏國建設旁的區塊,綜合市場再 過去,未到懷德街。

四、裕民里地名釋義

(一) 謝厝、北勢仔 Suā-chhù、Pak-sì-á

謝厝,即是謝姓的房屋。北勢仔,原意為北方的聚落,在此「北勢仔」又 稱「謝厝」,位於裕民六路90 巷一帶,好樂迪附近,近年來有許多新住宅建案在

(44)

此林立。

(二) 埤頭 Pi-thâu

指在池塘前端的聚落,位於東華橋附近。

五、文林里地名釋義 (一) 擋門頭 Tòng-mg-thâu

「擋門」即是灌溉用的水閘門的意思。在此指在閘門旁邊的聚落,位於文 林北路上富邦那棟大樓後方區塊。此處的檔門因興建大樓的緣故,已不存在。

六、建民里地名釋義 (一) 下田寮 Ē-chhân-liâu

意指下方的田寮。指的是承德六段路331 巷底的聚落>

(二) 新厝仔 Sin-chhù-á

新建的房屋,位於文林國小旁的巷子。

(三) 下厝仔 Ē- chhù-á

下方的厝仔。位於文林北路221 巷。鄒振龍先生表示新厝仔先建,後來才 建下厝仔。

(四) 賴厝、港墘 Lōa-chhù、Káng-kîⁿ

「賴厝」即賴姓的房屋。位於文林北路221 巷進去兩條巷子,以前住的皆 是賴姓人家。「港墘」指的是可行船河道的的邊緣。在當地居民的認知裡,會覺 得賴厝和港墘是同一個區域。

(五) 古厝、大瓦厝 K-chhu、Tōa-hiā-chhù

舊屋,在此指賴家的故居。當地人通常稱為「大瓦厝」,在福裕宮附近。

(六) 軟橋30 Nńg- kiô

即現今溝通士林區與北投區的「石牌橋」。石牌橋昔日為木橋,橋身柔軟,

30 根據陳國章《台北市地名辭書》應為石橋仔頭,但研究者訪談結果:多數居民都稱之為「軟 橋」,且能娓娓道出由來。

(45)

人車行走經過時會晃動,因此當地人稱為軟橋。有時候,「軟橋」也是建民里的 代稱。

(七) 猴槽、社尾三圳 Kau-tao、Siā-bóe-saⁿ-chùn

猴槽又稱社尾三圳,為灌溉的溝渠,位於下田寮附近。

(八) 車田 Chhia-chhân

指靠水車灌溉的水田。在建民里有兩處,一處在猴槽附近,另一處在賴厝 附近。

(九) 湖內 -lāi

指在盆地裡面的聚落。位於美國學校舊址至外雙溪一帶都是,原為田地,

有很多鳥類都來棲息,如白鷺鷥等。

(十) 埤頭 Pi-thâu

指在池塘前端的聚落。美國學校舊址至外雙溪一帶都是。根據鄒先生表示 此處原為田地,有很多鳥類都來棲息,如白鷺鷥等。

(十一) 崁仔腳 Khàm-á-kha

指在崖下的聚落,又稱「何厝」,位於文林北路23 巷。

(十二)沙田 Soa-chhân

意指沙質的水田,下田寮再過去,雙溪港旁。鄒振龍先生表示此處是灌溉 水源的最末端,稱之為「水尾」,稻米產量豐盛,一公頃約收成一萬斤。

(十三)鮘魚溝 Tāi-hî-kau

指盛產鯉魚的溝渠,在文林國小旁的溝渠,可通舊雙溪,現今為灌溉用的 水利溝。

(十四)公館(口)、劉厝 Kong-koán (kháu)、Lâu- chhù

供徵收租榖使用的建築物。又叫「劉厝」,今為三陽喜美車廠一帶。公館口 指的是三陽喜美車廠旁的巷口。

(十五)花園 Hoe-hg

「庭園」的意思。此地名是後來才出現,位於中正高中旁,文林北路75 巷

數據

圖 1-1    北投區地形圖
圖  1- 2    北投區行政里別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01 Usual resident by age group, gender and place of birth A02 Usual resident by age group, gender and ethnicity A03 Usual resident by gender, ethnicity and place of birth

{ insert each name in $2.namelist into symbol table, i.e., use Find in symbol table to check for possible duplicated names;. use Insert into symbol table to insert each name in the

, 9}, exactly one four-digit number can be constructed in which its ones place is greater than its tens place, its tens place is greater than it hundreds place, and its hundreds

A revolution: Probability propagation in networks with cycles, Jordan, Kearns and Solla (eds),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10, MIT Press.

To support Test Proje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a rigorous quality assurance and design process is in place (Competition Rules sections 10.6-10.7 refer.) Once approved by

at each point of estimation, form a linear combination of a preliminary esti- mator evaluated at nearby points with the coefficients specified so that the asymptotic bias

Entrada de visitantes em excursões segundo o mês e por local de residência Monthly Inbound Visitor Arrivals in Package Tour by Place of Residence. 30-

4- Per-capita non-shopping spending of interviewed visitors by place of residence 5- Per-capita shopping spending of interviewed visitors by place of residenc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