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

第二節 地方政府效率的定義及其相關文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第二節、地方政府效率的定義及其相關文獻

欲衡量一地區的政府能力,以該地區的地方政府效率當作衡量標準,

為一主要方法。所謂地方政府效率,為各級政府在履行政府職能的過程中,

財政投入與財政效果之間的相對比較。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十分熱衷於 使用非參數估計中的資料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來 衡量地方政府效率。政府效率的衡量與分析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日益增加,

以下為探討地方政府效率之相關文獻整理,並列示於表 3 中。

DEA 方法最早由 Charnes, Cooper and Rhodes(1978)提出,之後逐漸 廣泛的被學者們運用於評估各種效率。而首次將 DEA 運用在衡量地方政 府效率為 Charnes, Cooper and Li(1989),以 28 個中國的主要城市作為樣 本,衡量這些城市於 1983 至 1984 兩年的地方政府效率。其選取投入項有 三項,分別為勞動(包含從事農業以外的公務人員及一般受雇用者)、營 運基金(包含流動資本及公務人員與一般受雇用者之人事費用)、投資(包 含國營事業的資本建設、機器設備與固定資產);產出項亦有三項,分別 為工業產值(毛額)、國營事業之利潤及稅收、零售業的銷售量等。並分 成兩種方式進行評比,首先,將 28 個城市以同年度間的資料作評比,其 研究結果顯示,上海、蘇州、寧波、無錫、鞍山及南通等 6 個城市兩年皆 為相對有效率;其次,再將 28 個城市兩年共 56 筆資料共同作評比,其研 究結果顯示,除了上海兩年皆為相對有效率,以及廣州和鞍山為效率退步 外,其餘 25 個城市皆為效率進步。

接著,Ali, Lerme and Nakosteen(1993)以 DEA 方法評估 1988 美國 麻州 53 個地區政府之間財政移轉的效率。其投入項有四項,分別為帄均 每人非經常性支出、經常性支出、地方收入以及財產評價;另外,以 SAT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分數、貧窮率、犯罪率、老人比重、畢業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每人非經常支出以及經常支出等七項作為產出指標,其研究目的在於改善 政府之間財源分配的爭議。

隔年,De Borger et al.(1994)以 DEA 方法評估 1985 年比利時 589 個地方政府效率。以地方政府自有資產面積、藍領以及白領公務人員數作 為投入項;並且,以道路面積、受補助之低收入戶人口數、就讀小學人口 數、公共設施面積以及地方政府的外溢效果作為產出(非居住於本地之就 業人口占本地總人口數的比率)。其估計之地方政府效率值結果,再經由 Tobit 模型進行迴歸分析後,實證結果發現,地方政府效率對總人口數以及 政治參與率呈現正向影響;對地方補助款之數額為負向影響。

另外,Hughes and Edwards(2000)亦使用 DEA 方法衡量 1990 年美 國明尼蘇達州 173 個地方政府效率。該研究以土地面積、水域面積、財政 支出(包含教育、社會服務、交通、公共安全、環保、行政管理與政府之 間移轉性支付等各個面向)、就業機會(公職人員數、通勤時間以及通勤 人口比率作為指標)、社區特色(以所得水準、未犯罪率、非貧窮人口比 率及當地住戶的帄均土地面積等作為指標)以及居住品質(以帄均每住戶 的房間數作為指標)作為投入項;另外,以地方政府財產總價值作為產出 項。經由 Tobit 模型進行分析之後,其研究結果顯示,造成公共部門無效 率最主要的因素為,某些地方政府因轄區太大或是政府權力太過集中,而 導致地方政府無法有效率地服務民眾。

此外,Sampaio de Sousa and Sto ić(2005)以 DEA 方法對巴西 1991 年 4796 個地方政府的效率作出評比。其投入項為,流動支出、教師數目、嬰 兒死亡率(若醫療服務更加方便與迅速,則此項指標將會更低)以及醫院 和健康中心數量等四項指標;並且,以總人口數、非文盲人口率、每所學 校招生數、每所學校批准學生數、每所學校出席學生數、每所學校被分配 到適當班級之學生數、每所學校學生出勤數、擁有安全飲用水住戶數、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有污水處理系統住戶數以及擁有垃圾收集系統住戶數作為產出項。較為特 別的是,該研究以各地區的教育情況以及居民健康相關的指標作為衡量政 府效率的重要參考因素。

反觀國內以 DEA 方法衡量地方政府效率之相關文獻,其中,王肇蘭、

許義忠、徐偉初(2008)以 DEA 方法衡量台灣地區 21 個縣市政府於 1995 年至 2002 年之地方政府效率。該研究以各縣市政府之經常性歲出決算作 為投入項;並以各縣市總人口、國中小學生人數、身心障礙人數、65 歲以 上人數、鄉縣道長度以及未犯罪率作為產出項。該研究結果顯示:省轄市 政府效率相對較縣政府差。而且,北區(北縣、桃、竹、苗)地方政府效 率較其它地區高。另外,該研究採用追蹤資料(panel data)的 Tobit random effect 模型,對各縣市的地方政府效率進行迴歸分析,9其迴歸結果顯示:

道路里程密度、公務人員素質、每一公務人員服務人數以及一致性地方政 府等因素,對地方政府效率為正向影響;土地面積、人口密度、居民素質、

補助依存度以及地方議會是否一黨過半等因素,對地方政府效率為負向影 響。最後,該研究提出以下建議:(一)政府應加強交通運輸建設;(二)

鼓勵現有在職公教人員再進修;(三)中央政府應視地方政府效率表現之 優劣來決定補助款項。才能夠使地方政府效率獲得改善。

最近,吳濟華、劉春初、馮永猷(2010),建立地方公共支出之投入 與公共服務之產出關係,並以台灣 2004 年至 2006 年之間,23 個地方政府 為研究對象,進行兩階段公共支出效率之探討,運用 DEA 方法分析各地 方政府之相對效率表現。該研究之投入項為帄均每人歲出金額;產出項則

9王肇蘭、許義忠、徐偉初(2008)研究中,迴歸變數為:土地面積、皮源所占比例、

道路里程密度、人口密度、公務人員素質(公教人員大專比率)、公教人員帄均年齡、

居民帄均可支配所得、居民素質(15 歲以上高等教育人口的比率)、補助依存度(補助 款占歲出比重)以及每一公務員服務人數等 10 個變數,再加上 4 個虛擬變數:地方與 中央是否屬於同一政黨、地方議會是否一黨過半、地方政府是否為一致性政府以及地方 首長是否連任等作為解釋變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較為繁雜,分為七種面向探討,分別是一般行政、國民教育、社會治安、

社會福利、社區環保、公共設施以及財政收支等七種,10再由此七種面向 中,各選出一些指標作為產出項。其研究結果顯示,效率值相對偏低的縣 市,明顯存在帄均每人歲出金額過高、產出服務表現偏低的現象;另外,

地方轄區人口數在 80 萬以上的縣市政府,其帄均效率值亦明顯高於人口 數在 80 萬以下的縣市政府,顯示出縣市規模將會造成政府效率的差異。

其迴歸結果顯示:人口密度對於地方政府效率具有正向影響;而家庭可支 用所得、補助款依存度以及融資性收入依存度等變數則對地方政府效率具 有負向影響。

中國大陸相關文獻也層出不窮,最近,馮濤、李湛(2010)以 DEA 方法,衡量中國大陸於 1983 年至 2004 年的政府效率,該研究中較特別的 是,有別於其它文獻在同一個年度中不同地區作比較,而是評估全中國各 年度之間的效率變化。以財政支出與國有單位職工人員數作為投入項;產 出項則有 11 項,分別為全國病床總數、郵電業務總量、鐵路總里程數、

小學生人數、CPP 指數、經濟穩定性指數、貨幣穩定性指數、社會穩定指 數、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立法數量、分配公帄性指數以及就業率等。其研 究結果顯示中國政府效率自改革開放以來快速增加,且增加的速度高於同 期中國要素生產率的增加速度,這說明瞭中國財政分權政策並不會對於中 國的發展造成阻礙,反而帶動了中國的經濟發展。

10吳濟華、劉春初、馮永猷(2010)的研究中,產出分成七種面向,分別為:(一)一般 行政:帄均每一公教人員服務人口數(人/人)(二)國民教育:帄均每位教師教導學 生數─國中(人/人)以及帄均每位教師教導學生數─國小(人/人)(三)社會治安:

刑案破獲率(%)、竊盜案破獲率(%)以及每萬人查獲經濟案件數(件/萬人);(四)

社會福利:每萬老人接受居家服務人次(人次/萬人)、每萬名婦女接受緊急生活扶助 人次(人次/萬人)以及公立機構定額已進用身心障礙者人數占定額應進用人數比率

(%)(五)社區環保:帄均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公斤/人日)以及執行機關資源回 收率(%)(六)公共設施:每人享有公園、綠地、兒童遊樂場公共設施、體育場所與 廣場面積(公頃)以及雨水下水道系統規劃幹線建設完工比率(%);(七)財政收支:

財政赤字的比率(%)

De Borger et al.

(1994) Hughes and

Edwards(2000)

Sampaio and Sto i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