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

第四節 地方經濟發展

一、地方經濟發展內涵

1970 年代各國的地方經濟發展受到經濟全球化發展與世界經濟重組的嚴重衝 擊,提振地方經發展的策略與議題成為各國討論的焦點,過去二十年,已有許多學 者探討過地方經濟發展,且累積了大量的相關文獻。

探討地方經濟發展之內涵的相關國外文獻中,Bakely(1994)認為地方經濟發展 是地方政府或社區組織參與刺激或維持產業活動和就業的過程,地區經濟發展的首 要目標是要利用既存的人力、自然及制度等資源刺激地方部門的就業機會,以促進 社區發展。Bakely 更歸納相關地方經濟發展的理論與文獻,提出下列函數關係:地 方經濟發展=f(自然資源、勞力、資本投資、企業創新、運輸、通訊、產業組合、科 技、規模、外銷市場、國際經濟情勢、地方政府能力、國家及政府的投入及對發展 的支持)。

Zaaijer and Sara (1993)認為地方經濟發展本質上是地方政府和社區團體經營既 有資源,進而與私部門合作,以創造新的工作機會和刺激經濟景氣的過程。

Hudson and Malmberg(1997)提及地方經濟的再發展涉及經濟活動的改革創新 與交流,亦是一種學習文化的營造過程,它需要長時間在一組制度下運作才能在空 間中呈現與落實,進而產生自發且持續的經濟發展動力。

二、地方經濟發展歷程

1970 年代以前的地方經濟發展理論主要以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 為主,視地方經濟發展為市場均衡的結果,強調單一據點的最適區位問題,重視地 方資源、都市規模的聚集效益、接近市場。1970 年代,經濟全球化及生產與通訊技 術的創新,產業結構朝向彈性化與專業化的科技產業發展,此時期產業結構與網絡 概念與形式成為各地方經濟發展與競爭的關鍵要素。1980 年代末期,地方經濟發展 的取向開始轉為對非經濟因素的重視,如經濟發展過程中作用者(政府、企業、社區 組織等)角色的扮演(Wood ,1993)。此時期,強調的是政府、企業與地方組織間的合 作,以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三、地方經濟發展策略

Bakely(1985)認為地方經濟發展策略主要包含四個要素(參見圖 8):目標特性 (Target Characteristics)、發展的方式(Methods of Development)、地方發展組織的形成 (Local Development Institutional Form)、時間結構(Time Frame)。目標性質定界定略 的範圍;發展方式包括對廠商的直接協助,如土地取得、金融誘因等;發展過程中 的協助包括技術資訊與協助、提供機會、行銷協助等;地方發展組織的形成包括地 方政府的經濟發展部門、社區發展協會、自發性非正式組織;時間結構區分為短期 與中長期。

圖 8、地方經濟發展策略之要素 資料來源:Barkely(1985),P.142

目標性質

吳濟華(1989)提到當今世上不論開發中國家或已開發國家,都已逐漸認識到加 強地方性工業發展,積極加速推動區域工業化(regional industrialization),以復甦地 方經濟之需要。為開發利用地方資源,避免地方富源之閒置與浪費,以活性化地方 之經濟,積極推動地方性產業生產活動之加速,當以促進區域工業化之進行為其首 要工作。促進區域工業化之途徑有:

(一)活性化地方原有的工業生產活動,並注入新的生命力以促進地方性原有工業之 復甦與再成長;

(二)藉造新增的生產活動,或引進新技術新產業,以帶動地方之發展。

(三)區域工業化之成效,有賴於其所採用之發展途徑,並有賴於中央政府、地方政 府、民間廠商、金融機構、研就發展機構、工業發展協會、以及各大學及相關學術 單位之互相結合。

吳濟華(1994)提及地方產業發展是地方經濟成長的盛衰關鍵,係美國自 80 年代 中期以來重要的地方發展策略工具,其逐漸受到政府重視的原因包括:

(一)地方分權與地方自主化的發展趨勢;

(二)地方傳統工業式微,地方經濟有待重整;

(三)地方產業政策對地方發展之立即效果較顯著;

(四)總體產業政策常背離區域均衡發展之目標;

(五)由上而下(Bottom-up)與由下而下(Top-down)發展策略可並行不悖,增強政策 效果。

以美國發展經驗來看,由於 1983 年全美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低迷,全國性的 工業政策對發展較落後之工業區無法一體適用。此時,地方人士與利益團體為重振 地方經濟頹勢,於是積極尋求有效的復甦地方經濟的策略,以擴大傳統產業的生 機,並引進高科技產業,為地方創造就業機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工業區經濟的 復甦策略因此轉變為由州與地方政府主導以取代全國性的工業政策。

廖淑容、周志龍(2000)整理各地發展經驗,將地方經濟發展策略歸結為科技產 業基礎發展模式5(industry-based development pattern)、不動產開發引導的發展模式6

5以科技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發展經驗如美國加州矽谷地區、義大利產業區、台灣新竹 科學園區。

6 1970 年代起,地方政府以土地和不動產開發作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方法(Baker , 1995)。

1980 年代,以不動產開發來引導都市再發展的方式更是英國政府重要且成功的發展策略(Healey ,

(the real estate-based development pattern)、文化政策與產業發展模式7 (cultural policy and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tern)等三種模式。並於全球化與地方再發展的競 爭策略中提出地方再發展的競爭策略(詳見表 1):

(一)地方發展制度環境的建構;

(二)以知識為基礎的發展趨勢及其基盤設施的建設;

(三)空間功能分工與地方特色的形塑;

(四)環境資源的永續與空間經理機制;

(五)地方經濟環境的營造與活化。

7近十二年來,保存地方文化特色、傳統空間再生與振興傳統產業等方式,成為各國主要城市回 應經濟全球化發展壓力的重要策略,以傳統文化與產業帶動經濟發展,以凸顯地方競爭優勢 (Zukin ,1995)。

表 1、地方再發展的競爭策略

依據 Liau & Chou(1999)所界定,地方經濟發展網絡中之主要傷用者可分為 政 府 (government) 、 企 業 組 織 (business organization) 和 社 裙 群 (community group)(如圖 9 所示)。地方經濟展的達成必須借助政府、企業 和社裙等三作用者的互動與合作、而網絡關係的建構則是提供其彼此互動 昇,便是重要的施為(吳濟華,1995)。地方政府角色如 Sellgren(1991)所 指,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因肩負著重要的責任與 的區域理論方面亦或 Knight(1995)所強調的知識基礎的發展模式,產業發 展的動力在於技術人力和環境的營造,而其中重要的關鍵即在於生活空間 不息的經濟發展動力(Hudson, 1997; Malmberg, 1997)。換言之,這是強調 在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營造的重要性。

圖 9、地方經濟發展網絡示意圖 資料來源:廖淑容、周志龍,2000

企業組 社群團

政府 權利

作用者 網絡

作用者

地方資源

作 用 者 權 力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