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垂直面向學用落差之差異分析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垂直面向學用落差之差異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垂直」面向「學用落差」之差異分析

一、「過度教育」 、「教育資格相稱」、「教育資格不足」之比率

依據「國際職業標準分類」(ISCO-08,表 2-7)和「國際教育標準分 類」(ISCED-97,表 2-8)間技能需求層級的對應關係,可整理出 ISCO-08 十大類職業所需的教育資格如表 1-4,本研究採用之「工作分析法」,即 是以表 1-4「ISCO-08 十大類職業所需的教育資格一覽表」,衡量 TEPS-B 2015 電話訪問結果中,符合本研究條件之 2,081 人,其職業所需教育資 格與自身具備之教育資格間的落差狀況。

將受試者之現職對照表 1-4,即可知道該職業應具備之教育資格,以 現職為「中醫師」者為例,依據本研究「工作分析法」之標準,擔任「中 醫師」者,在附錄 2 之 ISCO-08 職業編碼為「22」中類,即屬於第 2 大類

「專業人員」,第 2 大類「專業人員」對照 ISCED-97 之教育資格,屬於

「研究所」學歷(如表 1-4),故受試者之學歷若為「碩士」或「博士」, 就算是教育程度與職業所需教育程度相稱,即屬於「教育資格相稱」者。

若受試者之學歷僅為「大學」或「技專校院」,則歸類為教育程度低於職 業所需教育程度者,即「教育資格不足」者。

又倘受試者之現職為「秘書」,依據附錄 2 之 ISCO-08 職業編碼為

「41」中類,係屬於第 4 大類「事務支援人員」,對照表 1-4,「事務支援 人員」僅需具備「五專、二專」學歷,若受試者之學歷為「大學」,則屬 於教育程度超過職業所需教育程度者,即「過度教育」者。TEPS-B 所釋 出之 2015 電話訪問問卷資料,業已將受試者回答之現職轉換為 ISCO-08 之中類,故本研究只需再轉換為 10 大類,即可對照表 1-4,逐筆比對出 受試者在「垂直」面向「學用落差」之狀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研究發現(如圖 4-1),「垂直」面向「學用落差」者,即「過度教育」

與「教育資格不足」者,共計 1,157 人,占研究對象之 56%。其中「過度 教育」者 905 人(占 44%)最多,職業所需教育資格與自身具備之教育資 格相稱者 842 人(占 40%)次之,「教育資格不足」者 252 人(占 12%)最 少。

圖 4-1

「垂直」面向「學用落差」人數分配圖

研究發現,臺灣高等教育者「過度教育」之比率甚高,此數據與教育 部「大專校院畢業生流向調查」2008 年所發現,「畢業生自評之過量教育」

比率 45.8%(引自洪家瑜等人,2015)接近,可知無論是本研究所採取之

「工作分析法」,或是教育部「大專校院畢業生流向調查」所採取之「自 我評估法」,都發現臺灣「過度教育」之比率超過 40%。

過度教育, 905人, 44%

教育資格不足, 252人, 12%

教育資格相稱, 842人,40%

遺漏值, 82人,4%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過度教育 教育資格不足 教育資格相稱 遺漏值

人數

垂直面向學用落差類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傅祖壇(2015)在「大學畢業生之過度教育探討」中,研究 91 學年 度畢業生,發現其步入職場一年後,有 47% 的受訪畢業生認為他們是「過 度教育」,認為「教育資格不足」的受訪者僅有 5%。Sgobbi(2011)也指 出,REFLEX 資料庫採「工作分析法」及「自我評估法」所進行之「教育 與職業不相稱」調查發現,「過度教育(低就)」比率分別為 27.85%、27.6

%,雖較臺灣之比率低,但同樣發現,無論是採「工作分析法」或是「自 我評估法」,所得之「過度教育(低就)」比率均極為相近。

又 Allen 與 Van-der-Velden(2001)分析 REFLEX 資料庫對 13 個國 家(奧地利、比利時、捷克共和國、芬蘭、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

荷蘭、挪威、西班牙、瑞士和英國)所進行之「教育與職業不相稱」調查,

發現該等國家「垂直」面向不相稱之「過度教育(低就)」比率介於 10%

至 30%之間。

另 McGuiness(2006)研究歐洲、美國等國家之「過度教育(低就)」

狀況,發現「過度教育」之平均比率比率約在 17%到 42%之間。此外,

歐洲職業培訓發展中心(Cedefop,2010)在「學用相稱的挑戰:學用落差 的分析和政策的應用」報告中則指出,歐洲「過度教育(低就)」的發生率 平均約為 30%。此外,Voon 與 Miler(2005)發現澳洲的「過度教育」

比率為 15%(傅祖壇,2015)。

又 Kupets(2015)分析「世界銀行」2012 年對非歐盟國家如:亞美 尼亞、格魯吉亞、馬其頓、烏克蘭所做之「就業和生產力技能家庭調查」, 以及 OECD 所做之 PIAAC 二項調查資料發現,已開發國家(美國、英國、

法國、德國、日本、韓國等 16 國)之「過度教育」平均比率約 23.4%、

「教育資格不足」平均比率約為 16.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綜上所述,國外已開發國家「過度教育」之比率約不超過 30%、「教 育資格不足」之比率則約不超過 20%,本研究發現臺灣「過度教育」之比 率為 44%,顯然高過於已開發國家;另臺灣「教育資格不足」之比率為 12%,

則是低於已開發國家。內政部統計處(2019)調查發現,2018 年底臺灣 人口中教育程度以大專以上學歷者最多,占 45.5%,且正逐年增加中,

與國際相較,2017 年底我國 25 至 64 歲人口具高等教育學歷之比率已達 49%,較 OECD 各國之平均值 37%為高。故探究臺灣「過度教育」比率甚 高之原因,可能與臺灣具備高等教育學歷者之數量,已遠超過勞動力市場 需求之數量有關。

依據「分配理論」,具高等教育學歷之勞動力過剩,在供需失衡下,

將造成「過度教育」現象持續,而無法像「人力資本理論」、「職業流動理 論」或是「適配理論」等所稱,職業與教育資格不相稱是短暫的現象,會 自動校正。又「過度教育」將導致員工對其工作不滿意、生產力下降和工 作投入程度降低,企業亦須因為員工表現不佳,而承擔反覆篩選、招聘和 培訓新員工的額外費用(Paolo & Mañé,2014),故高等教育及勞動力政 策制定者均應正視此問題,並思考改善策略,以避免「過度教育」影響國 家的生產力與競爭力。

二、 「過度教育」 、 「教育資格相稱」 、 「教育資格不足」在背景變 項上之差異分析

為瞭解本研究之背景變項(性別、居住地、學歴、學習領域、子女數、

婚姻狀況、職業狀況、任職企業性質、任職企業規模),在「垂直」面向

「學用落差」,即在「過度教育(低就)」、「教育資格不足(高就)」上之差 異狀況,採卡方考驗之百分比同質性檢定,進行均為名義變項之背景變項 與「垂直」面向「學用落差」間之差異考驗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當卡方值達顯著水準時,須繼續進行「事後比較」,以找出百分比有 顯著差異之組別。為進行卡方檢定之「事後比較」,於 IMB SPSS23.0 中以 語法建立本研究所需之「事後比較」程式如表 4-9,每次進行「事後比較」

時,只要輸入欲比較之細格次數(f_1j & f_1k)、邊緣總數(c_j & c_k) 及自由度 df,即可獲得卡方檢定之「事後比較」報表。

其中「p_diff」是指所要比較的兩個比率差距,「誤差範圍」是指信 心水準為 95%時「p_diff」的抽樣誤差範圍,「p_diff 誤差範圍」就是 95

%信心水準的上(Upper)、下(Lower)界。「Sig_Tset」是指顯著性檢定 之結果,「p<.05」代表有達到.05 之顯著水準,「ns」代表未達到.05 之顯 著水準。

表 4-9

卡方檢定之「事後比較」程式表

DATA LIST LIST / c_j c_k f_1j f_1k df.

BEGIN DATA

c_j c_k f_1j f_1k df END DATA.

COMPUTE p1=f_1j/c_j.

COMPUTE p2=f_1k/c_k.

COMPUTE Chisq=IDF.Chi(.95,DF).

COMPUTE se=sqrt(p1*(1-p1)/c_j+p2*(1-p2)/c_k).

COMPUTE Chi=sqrt(Chisq).

COMPUTE p_diff=p1-p2.

COMPUTE 誤差範圍=Chi*se.

STRING Sig_Test (A12).

COMPUTE Sig_Test=' ns'.

COMPUTE Lower=p_diff-誤差範圍.

COMPUTE Upper=p_diff+誤差範圍.

IF (ABS(p_diff)>ABS(誤差範圍)) Sig_Test=' p<.05'.

FORMAT p1 p2 p_diff 誤差範圍 Lower Upper(F8.3).

LIST p1 p2 p_diff 誤差範圍 Sig_Test Lower Upper.

資料來源:引自 SPSS「Tables」在比率同質性χ2 事後比較之應用(2014)。2019 年 6 月 13 日取自

https://tw.search.yahoo.com/search?fr=yfp-search-sb-bucket-837142&p=SPSS%E3%80%8CTables%E3%80%8D%E5%9C%A8%E6%AF%94%E7%8E%87%E5%90%8C%E8%B3%AA%E6%80%A7%CF%8 72%E4%BA%8B%E5%BE%8C%E6%AF%94%E8%BC%83%E4%B9%8B%E6%87%89%E7%94%A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經進行卡方檢定,「過度教育」、「教育資格相稱」、「教育資格不足」

者,其在居住地、婚姻狀況等 2 項背景變項上無差異,但在性別、學歷、

學習領域、有無小孩、職業狀況、任職企業性質、任職企業規模等 7 項 背景變項上呈現差異,茲說明如下:

(一)性別

採 Pearson 卡方檢定,χ2(2)=7.181,

p

=0.028<0.05,達顯著水準,

顯示性別在「垂直」面向之「學用落差」上有差異,即男、女生在「過 度教育」、「教育資格相稱」、「教育資格不足」之類型上有差異,如表 4-10。

表4-10

性別與「垂直」面向學用落差之交叉列表

性別

垂直學用落差 總計

教育資格不足 教育資格相稱 過度教育

計數 121 455 434 1010

垂直學用落差內的% 48.0% 54.0% 48.0% 50.5%

佔總計的百分比 6.1% 22.8% 21.7% 50.5%

計數 131 387 471 989

垂直學用落差內的% 52.0% 46.0% 52.0% 49.5%

佔總計的百分比 6.6% 19.4% 23.6% 49.5%

總計

計數 252 842 905 1999

垂直學用落差內的% 100.0% 100.0% 100.0% 100.0%

佔總計的百分比 12.6% 42.1% 45.3% 100.0%

χ2(2)=7.181,p=0.028<0.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接續進行 6 次事後比較,分別為「男性教育資格不足與教育資格相 稱」、「男性教育資格不足與過度教育」、「男性教育資格相稱與過度教育」、

「女性教育資格不足與教育資格相稱」、「女性教育資格不足與過度教育」、

「女性教育資格相稱與過度教育」,得到之事後比較報表如表 4-11。

表 4-11

性別與「垂直」面向「學用落差」卡方檢定之事後比較表

組別 p1 p2 p_diff 誤差範圍 Sig_Test Lower Upper

男性

教育資格不足

*教育資格相稱 .480 .540 -.060 088 ns -.148 .028 教育資格不足

*過度教育 .480 .480 .001 .087 ns -.087 .088 教育資格相稱

*過度教育 .540 .480 .061 .058 p<.05 .002 .119

女性

教育資格不足

*教育資格相稱 .520 .460 .060 .088 ns -.028 .148 教育資格不足

*過度教育 .520 .520 -.001 .087 ns -.088 .087 教育資格相稱

*過度教育 .460 .520 -.061 .058 p<.05 -.119 -.002

綜合表 4-10 及表 4-11 可知,性別在「過度教育」、「教育資格相稱」、

「教育資格不足」之類型上有差異,係指「教育資格相稱」與「過度教育」

兩者間之性別比率有差異,男性「教育資格相稱」之比率高於「過度教育」; 而女性則是「過度教育」比率高於「教育資格相稱」。女性在「過度教育」

的 比 率 高 於 「 教 育 資 格 相 稱 」 之 研 究 發 現 , 呼 應 「 歧 視 理 論 」

(Discrimination theory)之論點,認為與勞動力市場無關的個人特徵 如性別,可能會因為歧視性機制而造成職業與教育的不相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研究發現與國外學者 Leuven 和 Oosterbeek(2011)分析許多發 達國家研究報告、Sgobbi(2011)分析 REFLEX 資料庫、Cedefop (2010) 研究歐洲技能不相稱問題、Pecoraro(2011)研究移民的職業與教育不相 稱問題、Senarath 和 Patabendig(2014)研究斯里蘭卡職業與教育不相 稱問題等之研究發現相同;但與 Sharaf(2013)研究加拿大移民的職業 與教育不相稱問題、Pellizzari 和 Fichen(2017)探討「國際成人能力 評量」(PIAAC)測驗衡量技能不相稱問題,以及國內莊淑婷(2008)研究 體育運動休閒相關系所畢業生教育與職業不相稱研究等之發現不同。

TEPS-B 2015 電話訪問調查時,受試者約 30-31 歲,年紀尚輕,故研 究結果可推論為臺灣具高等教育資格之年輕女性在「過度教育」之比率比

「教育資格相稱」高。「歧視理論」指出,部分的研究已證實了年紀較輕、

較年長、女性、具移民身份等,較易發生職業與教育不相稱的狀況。

據此推測臺灣具高等教育資格之年輕女性在「過度教育」之比率比「教育 資格相稱」高的可能原因,或許是與臺灣企業仍存在有「性別歧視」、「性 別刻板印象」有關。

據此推測臺灣具高等教育資格之年輕女性在「過度教育」之比率比「教育 資格相稱」高的可能原因,或許是與臺灣企業仍存在有「性別歧視」、「性 別刻板印象」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