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執行評估理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數據發現,提出地方政府在制度面16、指標面、系統面17所遭遇的問題。然而,文 章對於量化資料的解釋仍稍顯不足,例如,在詢問各直轄市與縣市政府一級機關 單位實施施政績效評估制度之現況中,發現 22 個縣市的平均分數為 3.03,嘉義 市平均分數為最高,而有 12 個縣市未達平均數,但文章中並未深入探討其原因,

對於嘉義市的施政績效評估制度的運作並無介紹;並且,文章中也並未探討為何 在有完整績效評估規章的縣市中,彰化縣對於現行制度可改善業務運作的程度之 平均分數最高,台南市與金門縣所得分數卻最低。亦即,本研究認為,該文揭櫫 的是對我國地方政府推動績效評估制度之整體狀況與問題的呈現,但焦點並不在 深入探究各地方政府績效評估制度的實際內容、規章建置的脈絡背景、實際運作 的執行狀況,以及各縣市治理環境上的差異對制度規劃與執行運作的影響。

第二節、執行評估理論

衡諸我國政府關於績效管理機制的建立,與近年來中央督促地方政府據以施 行的力度,政府將績效管理文化注入公部門的決心,以及對以成果為導向的管理 方針的強調,是值得肯定的,這對於公部門,在機關管理與內部控制上,無非具 有相當助益。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從績效評估制度的擬制,到確實、有效 的推行與執行,乃至於對運行整套制度的結果進行詮釋、檢討,而最後又該如何 將蒐集到的政策資訊與績效資訊回饋到組織的調整與改善,以收管理之效,實是 中央與地方政府面臨的課題,也標誌著政策評估概念在績效管理機制建置中不可 切割的重要性(郭昱瑩,2009)。美國、歐盟、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家都

16 該文所言制度面,指涉地方政府施政績效評估的整體流程,在制度面中探討了訂定施政願景與 策略目標、訂定年度施政計畫到最後的施政績效成果公告,各階段遭遇的問題,諸如策略目標如 何形塑、策略目標與計畫的結合度、獎優汰劣制度之設計等。

17 該文系統面專注於對地方政府計劃管理訊網(Local Government Project Management Network, LGPMnet)應用於地方政府的相容性探討。LGPnet 係行政院研考會於 2006 年推動「中央協助地 方建置計畫 e 化管理機制方案」時所建置,目的在於協助地方強化施政計畫的管理。

一、政策評估(Policy Evaluation)之意涵與功能

當一項公共政策被付諸實行時,其最初訂定的目標是否如實達成、對於所欲 解決之問題是否產生預期的影響,往往關係到民眾對於政府政績的評價。政策的 評估過程是一種圍繞政策績效展開的活動,其目的在於檢視公共政策的成效、衡 量一政策對問題的影響為何(桑助來,2009)。學者 Weiss(1988)認為,評估是 一種對某政策或某方案之結果的系統性評量,同時,是改善政策或方案的重要工 具。Dunn(1994)及 Quade(1978)將評估視為一價值的過程分析,其功能在於 製造有關政策結果的相關資訊,並對該結果作價值判斷 19。國內學者柯三吉

(1998)認為 Rossi 和 Freeman 的定義最為廣博,評估研究乃是有系統地應用社 會科學的研究程序來評價社會問題解決方案的規劃、執行過程和效用。綜合國外 學者及我國學者(包括林水波、張世賢,2001;吳定,2004 等)定義,政策評估

18 詳見郭昱瑩(2009)<政府績效管理與執行力建構>,頁 35 至頁 39。

19 Dunn(1994:404-405)認為政策評估與其他政策分析方法的區別在於其具有四項特質(1)以價值 為焦點:政策評估不同於政策監測,不僅在蒐集政策結果的資訊,也必須判斷一政策的社會效用。

(2)事實與價值互依:在對政策作價值判斷前,須植基於事實。(3)目前與過去取向: 政策評估必 須兼顧政策當前的發展狀況,以及過去的發展經驗(4)價值的雙重性:政策評估所處理的價值具有 雙重特性,既是目的,又可以是手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可被定義為「利用客觀性的科學方法與技術,系統性的蒐集關於政策的設計、規 劃、執行過程、產出與影響等各階段的資訊,並作出合理的價值判斷,以作為決 策者修正、持續、終止政策方案的依據」。

至於政策評估之演進可以 Guba & Lincoln(1989)所做的分期為代表。他們 將政策評估之發展分為四代:第一代為控制變項與測量工具的實驗室評估,其焦 點在於「衡量」(Measurement),強調科學管理,此時期效率為主要的考量基礎;

第二代評估焦點為「描述」(Description),乃目標取向的評估,以期望的結果作 為既定目標,並藉由形成評估(Formative Evaluation)之方式修正實驗方案,達 到目標標準;第三代評估焦點在「判斷」(Judgment),強調政策目標本身的價值 重要性,判斷乃成為後 1967 時期評估不可或缺的部份;1970 年代之後,開始以 質化方法為主軸的第四代評估,評估的焦點是回應性的(Responsive),即評估範 圍以及界線是透過利害關係人之互動和協商而決定,採用建構的(Constructivist)

方法論,否定客觀實體的存在,認為實存是由人類意識所建構出來的,並採取的 自然典範(Naturalistic Paradigm),拒絕控制、操弄的途徑,代之以解釋的、對話 的過程,透過評估者與被評估者的互動來建構真實狀態(林鍾沂,2000;丘昌泰,

2009)。

衡諸上述,政策評估不僅是技術性的科學分析,同時也是政治社會中價值論 述的產物。依此,政策評估可說具有下列功能(丘昌泰、李允傑,2009;桑助來,

2009):

(一)提供政策績效資訊,以提升政策品質

政策評估是檢驗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徑,一個構思精良、經過多方論證而產生 的政策開始運行後,究竟有無達成預期目標、產生預期效果,或另方面產生連帶 性的非預期效果,都需要進行科學的評估。政策評估的功能,便在於利用科學的 方法,針對政策績效,提供兼具信度與效度的資訊,使決策者依據資訊中指涉之 目標達成程度與社會需求、社會評價,針對問題癥點作進一步的修正,俾以提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政策的品質。

(二) 重新檢視政策目標與政策執行的妥適性

經由政策評估檢視政策評估結果與原先政策目標的落差,重新界定問題,形 成新的政策目標;若目標沒有問題,而是執行階段上的缺失,則重新檢視執行流 程,適時加以修正。

(三) 釐清政策責任之歸屬

課責(Accountability)是民主政治重要的精隨,政府的組成既來自廣大民意 的授權,政府的施政自然需以人民的福祉為依歸,其所制定各項政策的政績最終 也要面臨大眾的檢視。不同的政策,其失敗原因也不盡相同,原因可能出在問題 界定不當、政策設計誤失、方案籌劃不周、執行過程的複雜性,以及政策行銷著 力不深等。是以,藉由政策評估所蒐集的資料可提供客觀的解答,釐清政策失敗 的責任歸屬問題,不僅給予政府施政改進依據,也確保人民對政府的回應性與責 任性要求。

二、政策評估的類型

自評估研究發展以來,對於政策評估類型的分類國內外學者皆有見解。其 中,我國研究者多參採學者丘昌泰、李允傑(2009)的分類,以美國「評估研究 會」(Evaluation Research Society, ERS)所提出的分類架構為基石,將政策評估依 政策實施階段分為政策預評估(Pre-Evaluation)、政策執行評估與計畫監測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 Program Monitoring)以及政策結果評估 (Outcome Evaluation)三大類。

「預評估」又被稱作「事前評估」,係指政策或計畫尚未執行之前所進行的 評估,亦即對於政策或計畫規劃階段進行評估,以瞭解該項政策或計畫的預期影 響和預期效益,以便在政策或方案真正執行之前修正計畫內容,使資源得到適當 的分配。「執行評估」又被稱作「過程評估」,是對政策運行過程中政策實施情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所進行的評估。其目的在於通過分析政策運行中的各種情況,將政策過程信息提 供給決策者,作為制定決策的基礎,以利於修正及調整計畫。「結果評估」是對 於政策方案的執行結果加以評估的意思,包括兩方面,一為「產出評估」(Output Evaluation),涉及執行機關對標的人口從事多少次的服務,給多少數額的金錢補 助,及生產多少物品等。另一為「影響評估」(Impact Evaluation),它指當政策執 行以後,對於標的人口產生何種有形或無形的、預期或非預期的影響。

三、執行評估之理論探究

(一)政策執行所處地位的轉變

在探究政策評估類型中之執行評估前,本研究認為必須先對「政策執行」

(Policy Implementation)進行概念介紹,並對其在政策過程中的重要性進行闡釋。

「政策執行」在概念上有廣義和狹義的解釋(莫勇波,2007),狹義而言,政策 執行乃是「將一政策付諸實施的各項活動」(Jones, 1977);而從廣義上來說,政 策執行是「在目標確立與適應於取得這些目標的行動之間的一種相互作用過程。」

(Pressman & Wildavsky, 1973 )。七零年代以前,肇因於政策規劃與政策執行分 離的觀點 20,認為政策的成敗有賴良善的政策規劃,政策執行僅係單純的「技術 性問題」,學界研究焦點聚焦於政策的規劃與設計,從而使得政策執行的研究長 期處於邊陲地位。直至 1973 年,Pressman & Wildavsky 針對奧克蘭計畫(Oakland Project)進行深入研究,加上 Sabatier & Mazmanian(1982)、Williams(1980)、Derthick

(1972)等學者在政策執行研究上的深耕,政策執行對於公共政策成敗的重要性 遂重新被學界與實務界所重視。學者 Williams 指出,對於決策者而言,困難之處 不在於如何研擬一項理性決策,而在於如何將紙上的政策轉化為可操作化的的執 行程序並據以實行,顯見政策執行在政策過程中扮演的樞紐的地位。而就政策過 程而言,一公共問題經政府重視,被納入議程設定,開始進行方案的規劃,而後

20 此觀點源於行政學家威爾遜(Woodrow Wilson)所提出的「政治行政二分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