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績效評核的想像與實際:試辦作業執行運作實況探析

第三節、 試辦作業之反饋與檢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2

關在績效目標追求上的怠惰,亦可能強化縣市首長對遠見雜誌、天下雜誌等縣市 評比的依賴,而忽略機關績效評估的重要性。正如近來文獻所揭示的,成果導向 的政府管理是無法倒退的趨勢,政府個別部門之政策執行成效皆無法逃避來自各 方的課責,這意味著縱然公部門在績效管理過程中因其特殊功能性質與所處複雜 環境遭遇的困境不似私部門如此單純而易解決,但也不應成為政府個別部門逃避 績效評估的藉口。不能忘記的是,政府績效管理的實踐,須由每一機關投注心力 為之方能見效。因此,如何進行台北市政府績效評核、其意義是否能回應市政府 實行績效評核的初衷與目的,是台北市研考會需仔細思量的,本研究認為台北市 審計處與台北市研考會兩方應審慎溝通討論,對台北市政府所欲呈現之績效達成 共識。

第三節、試辦作業之反饋與檢討

一、正面回應與改善建議

2013 年 8 月中開始,研考會與府外研究團隊一同舉辦教育訓練工作坊,邀集 各局處代表人員與會,講授績效評核的概念與作法,並分組進行指標訂定的實作 練習,藉由訪談探詢局處人員對於舉辦工作坊的態度,受訪者大都對工作坊的目 的與效益持肯定態度:

「 我覺得很有幫助,撇開這個制度,會知道你在訂計畫的時候,幾個 挑幾個,訂指標的時候找那種量化性的指標,然後不要訂得太簡單,應 該是一個名詞。老師在教的過程中,他有些觀念,我覺得在我們推展業 務的過程中,其實是蠻受用的。」(受訪者 TOX)

「其實在去參加工作坊之前,老實說我對於為什麼要有這個,要幹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3

裡頭如何做都不是很清楚。上完後我大概有概念了。而這堂課最主要,

就是關鍵績效指標,每一項的擬定方式,她有一些概念,其實這是我覺 得在上完之後,開始有的雛型跟想法。」(受訪者 TQX)

除了使市政府局處人員熟悉制度的運作與操作外,亦有受訪者認為分組討論 訂定指標的方式,不僅增加印象,亦可藉由與不同局處人員的交流,挖掘訂定績 效指標上所遭遇的問題以及應注意的地方:

「他這樣子的做法給我最大的助益是,跟以往的那種教條式的不同,就 是單純的老師上課講,你在底下做筆記不同,這樣子的教學方式,他收 到的成效有限。像我本身不是本科系出生,所以教授講什麼,我會覺得 模模糊糊,不知道怎麼去做,可是當他這次的教學方式,讓我感覺到說,

跟教條式不同的是,我可以跟同學討論,這些同學可能也不是像你是本 科系出身,也有可能本身是自己機關裡面,可能是業務科,不見得是研 考人員,他自己也本身跟老百姓的接觸是最直接的,他會最了解老百姓 是需要什麼東西,所以在無形之中,我也可以重新得到說,老百姓會希 望什麼東西,那這些都可以做為機關在政策執行上的重要參考依據。這 個就是我從這次的教學方式裡面可以得到的最大好處,這對將來在設定 關鍵績效目標與指標,是一個比較能增加順暢性的做法。」(受訪者 TRX)

然而,針對後續改善的建議,如同上節所述,由於參與工作坊的大多是各局 處之研考人員,受訪者多表示應增加各局處業務科人員的參與名額,並增加工作 坊的次數,其原因除了在於訂定績效指標的承辦者往往是實作的業務科人員,也 透露績效評核的推動不能單靠研考人員,尤其局處內的研考人員流動率高,在經 驗傳承方面,還是需要倚靠業務科人員:

「我們局裡面流動率是有點高,所以上完課後,我不知道明年度我參與 這個計畫的參與程度會到那裏,那我不在這麼位子,下一個可能又會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4

到我當時候的情況。就是會很模糊,最多是翻紀錄。但是紀錄跟實際去 上課的成效是會不太一樣的,會比較建議,像這種教育訓練啊,也許每 一年辦,讓每年能接軌得上。」(受訪者 TQX)

「工作坊不要只有針對研考人員,因為其實業務科必須知道要怎麼訂定 指標。當時候訂定也是也考跟業務科一起討論的嘛,業務科他們可能比 較了解他們的業務範疇。其實我那時候去參加,我參加那組就是研考人 員,可能我們局裡面有些人也是因為公務繁忙,不願意去參加吧。」(受 訪者 TXX)

細究原因,還是在於此次為台北市政府首次推行績效評核,績效文化的散播 不可能一次到位深入組織,往後若繼續推行制度,應注重績效觀念與指標訂定經 驗的傳承問題。

二、規劃與執行的落差程度

「我們首先想達到的目標是先讓每個機關有績效評核的概念,藉由績效 評核作業的學習,把他們自己的作業方式放到他們自己機關內部,讓機 關內部自己去做績效評核,做完之後,我們才會有府層級的績效評核。

就是由府級來做列管的部分。年初會把指標訂出來,可能年中會查核執 行狀況。」---(受訪者 YTI)

詢問研考會受訪人員對於 101 年度施政計畫機關績效作業的執行狀況,與當 初預期的目標是否契合,受訪者表示有些局處在目標值的達成率過高,雖然自評 為綠燈,但實際上卻顯現指標訂定出現挑軟柿子吃或目標值訂定不當的情形。但 第一年既稱試辦,顯示主要目標在於將績效評核的概念散播於市府各局處,讓各 局處瞭解其流程、作法。而透過年度結束後工作坊的舉行,各局處與會人員的反 饋意見單上,多呈現工作坊達成預期的目的與效用,與會者藉由工作坊中知識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5

講解與績效指標之實際演練,已對績效指標訂定上的問題與技巧有更深入的掌 握。故而總體而言,試辦作業之執行情形與當初的規劃,研考會仍算滿意:

「我是覺得還算滿意。每個機關都從不管是教育工作坊或意見回饋單,

都感覺到他們有學到東西。在胡老師的教育工作坊,他們大部分也覺得 很滿意。他們都覺得這個課程應該要多開,每個機關應該都漸漸要接受 這個觀念。到底怎麼做,才會達到真正的預期效果,就是把每個機關的 績效評核做出來,這個可能還需要再努力,不可能一步登天。」(受訪 者 YTI)

三、學界與實務界的互補合作

「行政院所屬各機關施政績效管理要點」中提到,各機關應配合中程施政計 畫作業進度,同步擬具年度施政計畫草案及預算,並依研考會所定時程報行政 院,前項擬訂作業得諮詢學者、專家、相關機關或團體之意見。

因此,在教育訓練、績效指標審查時,台北市研考會皆有邀請府外對政府績 效有所研究的專家學者指教與建議,讓市政府各局處辦理績效評估的人員及研考 人員皆受益良多。但在某些建議上,難免令實務界感到陳意過高、難以達成:「學 界對機關的績效或不同項目績效的展現有他們的看法,他們有他們研究的心得,

但他們沒有當過公務員,不管是正式法規的規定,或是底下的潛規則他們並不瞭 解」(受訪者 YTM)。

受訪者所言的確是事實,而府外學者亦有所感受,大多謙虛:「事實上我今 天也是來學習的,因為各機關有他們自己的專業,我自己可能也不是這麼了解,

所以我想我是針對指標內容,作一些建議,讓大家參考一下。」35,顯示學界亦 明白這樣的差距,但企盼以溝通討論彌合,同樣為台北市政府績效評核制度建置 盡一份心力。

35 摘錄自筆者所撰實習筆記 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6

事實上,台北市研考會於指標建立期後,仍委託府外研究團隊一同參與試辦 作業內容的設計與推動,並請研究團隊針對推動與執行上的困難提出建議。研考 會相當肯定委託團隊在整個過程中的投入與努力,待研究報告正式出爐,將參酌 其中意見,作為 103 年度績效評核的修正參考。究竟學術界能給與實務界如何的 助益?研考會受訪者認為,公共行政的學者可以給予市政府局處在訂定指標上較 為親近民眾的視角:

「我覺得我們能夠比較不那麼主觀的去認定說該怎麼做,他會從民眾的 角度來看我們指標該怎麼訂。以我們主觀認定,我們可能會挑一些苦力 型或其他容易達到的指標,委託團隊則是站在民眾的立場,來看指標是 否符合民眾的期待。」(受訪者 YTI)

由此觀之,台北市政府一方在績效評核試辦作業期間,與最初相較,已慢慢 調整其視角,理解學界所給予的建議背後的意涵。本研究認為地方政府在進行績 效指標的審查與複評時,不應侷限於找尋理念相近的學者與會,而建議與多元的 府外學者進行交流。即便學者所提建議無法解決燃眉之急,但現行不可行並不代 表未來亦不可行,更重要的是,溝通當下不同理念的衝撞正為彼此打開以往無法 察覺的視野;另方面,府外學者亦能藉由對實務上政府生態的了解,突破學理上 的局限,找尋創新的研究趨勢,並對政策作出更實際、聚焦的建議。故此,對學 界與實務界兩者而言,雙方的交流無疑是一個相互學習且互惠的過程。

第四節、本章小結

本章主旨在於呈現台北市政府施政計畫機關績效評核試辦作業之執行實 況。第一節首先探討績效評估過程中的核心過程,即市政府各局處績效指標訂定 之實情與困難,由擬定目標、訂定指標、選擇衡量單位、設定目標值等階段,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