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績效評核的想像與實際:試辦作業執行運作實況探析

第二節、 試辦作業之目標與實益---規劃者意向與執行者意向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4

核的方法(受訪者 TPY),而不必強加於機關績效的評核體制中。

第二節、試辦作業之目標與實益---規劃者意向與執行者意向

「我覺得各個部門它針對自己的東西會有不同的檢討,但不是名稱叫做 績效檢討。」---(受訪者 COY)

一、過去管考制度及落實新制之目標

在施政計畫機關績效評核實施前,以台北市政府整體而言,較為一致的考 核,有諸如:為民服務品質、1999 市民熱線、公文稽核、人力評鑑、針對年度 施政計畫案件進行計畫進度追蹤與成果監督的府管計畫列管(受訪者 TOX、受 訪者 YTM)。除了各種考評之外,各局處內尚有各自的考核制度,例如其他局列 管與處列管計畫(受訪者 TPY)、每季對於工作進度與預算執行的工作會議報告

(受訪者 TXX)、個案處理報告(受訪者 TQY)等等。一直到 2011 年,才開始 推動施政計畫機關績效評核,要求各局處從年度施政計畫擇取重點項目擬定策略 目標,據以訂定績效目標、衡量標準及目標值,作為檢測該年度機關施政績效之 依據。

進行深度訪談時,探詢受訪者對台北市政府研考會進行全府新制試辦的目標 的感知,多半直覺回答是審計處要求研考會推動,少有思量地方政府推動績效評 估制度的深層意義。但也有受訪者仔細思索後回應,認為推動制度的目標除了進 行組織的業務管制考核外:「不知道研考會是不是想要了解各局處重要施政項目 是不是有一個目標達成的狀況,其實就是各局處目標達成的狀況。」(受訪者 TOY、受訪者 TQX),亦可藉由績效資訊的公開(受訪者 TPY),取信於民,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5

民眾了解台北市政府努力的狀況(受訪者 TOY、受訪者 TPY),實現民主監督的 功能(受訪者 TQX)。

二、受訪者對制度效益的感知

(一) 從對投入的強調到對結果的關注

「當然說,有這個制度,會讓我們注意到說,不是只是光去做,還要回 頭注意你的成果是不是有呈現。」---(受訪者 TQX)。

對於現今而言,目標的達成比過程的作為更為重要,這樣的思維轉變是績效 管理無法逆流的趨勢(莊文忠,2008)。探詢受訪者經過首次績效評核試辦後對 於績效評核所發揮的效益的看法時,從回答中看出,能深思推動制度的目標的受 訪者,亦即相對積極投入績效評估者,傾向認同績效評核不該只停留在投入面與 過程面,這在張四明(2010)調查中央部會時也有類似的發現。然而誠如上章探 討,雖然在府外學者與研考會的建議下,各局處已減少投入型、過程型指標,但 仍以產出型指標為重,結果型或影響型指標仍相對不足。公部門績效管理,不僅 重視最終產出,還要關注產出與民眾受影響程度之間的連結,是以,如何將已形 成的成果導向思維,具體實踐於指標的設計上,是市政府局處仍需努力的方向。

(二) 策略指引---目標管理精神的導入

以成果為導向的組織管理,必然要以策略性目標做為組織業務的指導藍圖。

受訪者 TPX 指出,相較於過去各項管考制度每個月填報進度,沒有特別訂定目 標值是什麼,完成後再去提報;績效評核制度則比較會有具體的數據,一開始就 要去提報指標、目標是要做到怎樣的項目,顯示過去市政府執行業務時,較無績 效管理理念的基石---目標管理之精神---強調執行職務前先行設定目標,作為指引 業務活動的方向,並提供執行情形的評估。而在實行績效評核制度後,已漸漸讓 渠等了解設定目標、指標,並以此為據作為檢測結果的重要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6

(三) 公開、明確的成果呈現方式

受訪者 TRX 則認為,雖然過去每月或每季其所屬局處也會在網站上放上施 政報告,然而不同於施政報告屬敘述性質,試辦的績效評核制度可以藉由目標、

指標、目標值等,讓民眾輕而易舉地了解一個局處的施政作為,拉近局處與民眾 之間的距離:

「所以他這次給我感覺最大的改變,就是可以明確地透過這個機制,把 市政府的政策執行績效,很明確、透明化的公開在一般民眾面前。你可 以透過任何的管道,包括市政府的施政資訊網站,你都可以去了解,今 年某個單位他做到了怎麼樣的績效,有什麼直接的工作成果。這是我覺 得今年做的改變他最大的好處。」(受訪者 TRX)

三、受訪者對制度缺失的感知

一項新制度的推行,有肯定的掌聲,必然也有質疑的聲音,畢竟台北市政府 績效評核尚僅歷經首次試辦,相關舉措仍未臻完善。探詢受訪者對制度的看法,

可分為下列原因:

(一) 重覆管考

「不光是研考會、秘書處,有時候是主計處,各個單位下來的考核其實 已經是包山包海了,那現在再多出施政計畫的考核,有的局處就會質疑 是不是有點疊床架屋」---(受訪者 TOX)

重覆管考問題是受到受訪者質疑最多的地方(受訪者 TOX、受訪者 TPX、

受訪者 TQX、受訪者 TXX)。台北市政府過去已有為民服務品質、1999 市民熱線、

公文稽核、人力評鑑等管考制度,針對市政府重大計畫也有府層級的列管,相關 法令與規範已多如牛毛,從而造成市政府局處人員無法知覺施政計畫機關績效評 核的重要性,反而有種多此一舉的感覺:

「業務單位會覺得管考層級怎麼那麼多種?會覺得說,可能每個月就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7

局列管在督促了,那為什麼現在又多了一項東西在執行?」(受訪者 TPX)。

除了業務機關外,對於劃歸在一條鞭體制下的政風處而言,已有來自法務部 的業務目標評比,如今再加上台北市政府機關績效評核,究竟是否具有實益,是 受訪者質疑的地方。兩種制度相較之下,受訪者認為原有的評比制度內涵與標的 涵蓋更深 :

「我們自己在一條鞭的體制下,各個項目都有他評比的方式。我們是叫 績效評比。針對每一年的,他們也會訂說我們應該做哪些項目,達到程 度是多少,就是回到我們的考核。」(受訪者 CMY)。

另方面,在角色立場而言,身為一條鞭下法務部所屬之一員,政風處有完成 的上頭交代之任務的使命,儘管如此,在台北市政府中卻又是一個幕僚性質的機 關,致使政風處在機關績效的呈現上陷入兩難:

「就是說中央叫我們做的東西跟市府叫我們做的東西,我們可能可以呈 現在我們自己一條鞭的體制上面,但是體現在這邊,可能就會有困難,

因為比如說,可能中央希望我們協助他們辦一個活動好了,那我們可能 協助辦的活動並不是台北市的活動,我們就沒辦法呈現在台北市的績效 裡面。我們這邊會比較需要....,就是我們這個要整合的話,其實他會 有它的困難度,就是會比較不好顯現啦。」(受訪者 CMY)

(二) 文書作業量增加

一項制度的推行有其程序與流程,由此而生的行政作業必然隨之增加,如指 標的訂定、衡量標準等資料上的填寫:

「我們局不僅有府列管計畫、局列管計畫,有各局處自行列管計畫,相 當多的研究列管施政計畫,包含這個施政計畫評核,就會有重複列管的 情形…變成重複填報或繳交這些作業,造成行政上流程的困擾。」(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8

訪者 TPX)

參酌受訪者所言,與過去針對中央部會調查,發現高達 87.6%的受訪公務員 認為文書作業負擔增加,72%則感覺耗費調相當大的行政成本之情形頗為符合。

受訪者指出,重複管考所造成的行政文書與流程的增加,使得局處同仁本應著重 在工作本身,卻不得不「花費很多心力在考核的制度上」(受訪者 TOX)。 細究訪談資料,並歸結上述兩項對制度抱持負面感知的因素,可以發現,就 研考人員而言,對於績效評核制度的看法,認為就是管考的業務之一(受訪者 TXX),內容都是在呈現一個局做了哪一些的成效、效益(受訪者 TQX),而與 以前不同的地方在於,換了一個作業模式,訂一個目標出來(受訪者 TPX);另 方面,業務科人員卻覺得工作繁重,因此多次抱怨這是額外的工作,會增加他們 的工作負擔(受訪者 TPX)。

這些訊息,顯示台北市政府推行績效管理的共識似乎尚未深入組織文化,目 前各局處仍處於「結構性學習」,即業務科承辦人員依照研考會規定的時程及作 業程序,訂定策略指標與指標、收集資料與測量、撰擬績效自評報告,最後交由 該局處研考人員匯整資料逐級呈核,經長官核定後送交研考會。是以,除了被選 中的重點目標所負責的業務科室外,並不是所有同仁都知道關鍵績效指標是哪一 些(受訪者 TPY),其餘未參與的同仁,可能連市政府正在推行機關績效評核制 度都不曉得:「很難說全局所有同仁都一起知道這個案子…實際上,大家業務都 很忙,所以沒辦法去期待所有人都關注,應該只有承辦人才會曉得」(受訪者 TOX)。

上述這種依賴正式規則與程序的績效管理流程作法,忽視了組織中「文化性 學習」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績效資訊的檢討與回饋上所扮演的角色(徐仁輝,

2007)。這意味著,組織將囿限於單圈學習,關注於所訂目標的達成率,而忽略 績效資訊隱含的訊息,可能在於對目標本身的根本性反省。更嚴重的情形,將導 致績效管理成為一種為評核而評核的形式上的作業。徐仁輝指出,績效管理不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9

僅侷限於結構性的規範,更應重視植基於成員心理動機與組織氣候之文化性學 習,其非法制、命令所能誘發,而有賴組織上下凝聚共識、全面參與。如此一來,

僅侷限於結構性的規範,更應重視植基於成員心理動機與組織氣候之文化性學 習,其非法制、命令所能誘發,而有賴組織上下凝聚共識、全面參與。如此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