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貮章 中共對台策略背景分析

第一節 基本理念與內涵

中共對台政策牽涉到統一與國家建設的優先次序問題,毛澤東時 期主張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先求統一再建設;鄧小平強調和平統一,

但不放棄使用武力;「十六大」之後仍維持這個基調,只是更強調自我 發展的重要性,認為只要把自己實力提升,台灣問題就能順利解決。10但 其基本立場始終如一,那就是「統一」。即便 60 多年來,兩岸在政治、

經濟,軍事、社會及文化等方面已有相當落差,但中共始終認為台灣 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認為雖然台灣方面繼續 使用「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政府」的名稱,但它只是已消亡的舊 政府在中國主權地域內的台灣這一局部地區的非法延續,台灣從來都 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民國政府」也只是中國領土上的一個地方政 府。11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直認為,「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 國統一大業,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三大歷史任務之ㄧ。」(參閱附件一:

「反分裂國家法」立法說明;附件二:「反分裂國家法」條文)

一、基本理念

中共如此看待台灣,有幾個考慮因素:

(一)歷史與民族主義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雖然經歷 過改朝換代、政權更疊,出現過地方割據,遭遇過外敵入侵,特別是 近代史上曾飽受外國列強的侵略和瓜分,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 流,每一次分裂之後都復歸統一,悠久的歷史文化深植而形成一種強 烈的民族意識,就是中國必須統一。12尤其自鴉片戰爭以來,因受到列 強侵略而淪為「次殖民地」的地位,歷來的領導人,無論是中華民國 的孫中山、蔣中正,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毛澤東、鄧小平及其他領

10 邱坤玄,2007年,「中共外交政策」,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公司,

頁166 。

11 中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06年,中國台灣問題外事人員讀本,北京:九州出版社,頁31。

12 網路資料: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0年2月,「一個中國的原則與臺灣問題」,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coprc.gov.hk/chn/xwfb/zfbps/t55531.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袖人物,都有深刻的體認,他們的思想觀念都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意識,

尤其是毛澤東特別明顯,自然影響他的世界觀,而決定中共的外交原 則及外交政策。中共自 1979 年「改革開放」以來,在國際經濟發展與 全球化潮流互相激盪的結果,加速大陸經濟發展,綜合國力提升而崛 起於世界舞台,取得了百年未有的國際地位,也促使中共因應快速變 化的國際環境,修正其對外政策,從「睦鄰政策」、「新安全觀」、「大 國外交」到「和平崛起」。而中共經濟改革的成就,提高人民生活水準,

增強了民族的自信心,對外要求民族尊嚴的聲音愈趨高漲;加以經濟 改革的成果加大了政治、經濟與社會相互之間的矛盾,產生民族認同 危機。受到前蘇聯、東歐、波蘭等共產政權瓦解後,得到重要教訓,

即政權的崩潰比社會停滯或不發展更加危險,民族主義則成為化解這 種危機的武器。

中共對台灣的關注,通常被視為是情緒化和民族主義的,甚且影 響涉及新疆、西藏的分裂傾向。1996 年以前,中共對台灣的愛國主義 宣傳內容,強調「民族大團結」、「共享民族繁榮」等「合則兩利」的 正面意義,96 年之後改為對「民族罪人」的大討伐等負面意義。13而中 國大陸的核心利益主要在於:維持政權的穩定與確保主權領土的完 整,其主權領土的問題涉及到民族的自尊心、領導者的政治權力以及 經濟利益等等相互交結的複雜關係,儘管目前對某些主權領土的爭議 力有未逮,暫時忍讓,但目標「寸土不讓,寸海必爭,主權歸我,主 導開發」應為其真正的意圖。14對大陸而言,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關係到中國的主權、領土完整及國家尊嚴,尤其 1990 年以來,

大陸的民族主義思潮再次湧現,因此其對台政策也一直得到人民的支 持。15這也使得大陸領導人除了堅持與台灣重新統一之外,沒有其他的 選擇。

隨著中共相繼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共迫切早日解決臺

13 張五岳、陳明通,2007年,「中國對台政策剖析」,中國研究導論(上輯),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頁583、584

14 段復初,2002年,「中共軍力發展」,莫大華主編,亞太安全的理論與實際—台灣的角色與作為,

台北市: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頁139-141。

15 聶光茂,2004年,「用對策論分析臺灣問題」,魯曙明、田憲生主編,旅美學者看臺灣—二十一 世紀臺灣社會考察與分析,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頁1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灣問題,實現完全統一,不能允許臺灣問題再無限期地拖下去了。

(二)地理戰略與安全需求

冷戰結束以來,中共、美國、日本各國間的互動影響亞太地區的 和平與穩定至鉅,而台灣的地理位置,對三邊關係產生關鍵性因素。

台灣地處西北太平洋的第一島鏈中間部位,具有特殊的軍事戰略價 值;早在 1853 年美國海軍准將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就 看到台灣對美國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曾提出:美國要在亞洲有所作為,

必先控制台灣;前美國總統卡特國家安全顧問、「大國政治:全球戰略 大思考 Grand Chessbaord」作者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也說,美國不能放棄台灣”不是為了一個分離的台灣,而是為了美國 在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利益”。二次大戰美軍遠東總司令麥克阿瑟元 帥(Douglas MacArthur)曾將台灣比作”不沉的航空母艦和潛艇補給 艦”,誰掌握台灣島,就能有效控制東海至南海間的咽喉要道,也有 了通往”第二島鏈”內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遠洋的便捷之路。當 然,台灣理位置和大陸經濟的互補性,也使得大陸不允許台灣獨立或 被任何外國勢力所控制。對中共來說,台灣戰略意義在於,台灣扼守 太平洋至印度洋的必經通道-麻六甲、龍目、巽他等重要海峽,也控 制中東石油輸往東亞的「油路」;台灣也位居美國戰略中第一島鏈的中 央位置,從台灣向東,跨越 1200 海浬,則可以進擊第二島鏈。僅從軍 事角度看,據守台灣一點,可以威鎮三方,由此還能夠在西太平洋遼 闊的海域縱橫馳騁,實現廣泛機動作戰,如果中共要跨入海洋,就必 須衝出第一島鏈。16

目前,亞太安全環境隱然出現以美國為主的海洋國家與中共為首 的大陸國家相對抗的格局,從二次大戰結束以來,美國一直以麥金德

(Halford J.Mackinder)「心臟地帶說」作為佈局世界藍圖的主要依 據,承襲「誰能掌握歐亞大陸即能掌握世界」之戰略思維。針對「中 國威脅論」,以東北亞的盟友南韓、日本為側翼,在東北亞地區建立以 美國為主導的安全模式,維護美國利益,遏制中共的挑戰。

16 張延廷,2008年,「當前中共對台戰略之研究」,2008年解放軍研究論壇彙編,國防大學,頁107~1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共除了與美國戰略對抗外,在地緣戰略上充滿敵意:東邊有日 本、北方與西北有俄羅斯、西邊有同情新疆獨立的中亞國家、西南有 與美國軍事關係密切的軍事大國印度、南方有與美國有軍事合作關係 的東南亞國協,整體而言,中共鄰邦都是與美國有政治夥伴或軍事關 係的國家。而台灣位處東南方,無可避免成為兩極勢力的衝突點,中 共如果想要突破地緣政治的限制,建立其強權地位,似乎只有兩個方 法,第一是經由兩岸關係的改善,尋求突破海洋出口;第二是運用本 身的經濟廣大市場,建立地緣經濟的主導權,進而改善地緣政治的劣 勢。

而中共所處的海洋地略,係一半封閉的狀態,如果要走向遠洋,

就必須跨越太平洋第一島鏈,而台灣正位於第一島鏈的中央位置,因 此成為其是否能走向遠洋的關鍵所在。17在此狀況下,台灣對中共的價 值乃有:(1)若兩岸對立升高,勢將分散其資源運用與戰略關注。(2)

台海與南海皆屬美日共同防禦合作的範圍,突顯台海的國際航道價 值。也就是說統一台灣,中共就可以徹底突破美國自冷戰以來在西太 平洋建構、意圖封鎖中共的環島鎖鏈(第一島鏈),北方可遏制日本對 中國東北的軍事覬覦,南方將與海南島對南沙群島主權的維護形成犄 角之勢,並對通過麻六甲海峽的中共海上交通線提供安全的保障,而 西方得以擴展其東南安全空間,對大陸東南沿海黃金地帶形成前鋒拱 衛。

(三)政權的正當性與合法性

台海兩岸自 1949 年分裂至今,雙方的政策雖歷經不同階段的調 整,但仍無法突破僵局;中共始終不放棄以武力方式解決台灣問題的 可能性,堅持對台灣使用武力乃其處理國內事務之主權合法行使,不 受國際法的限制。但不論是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與在大陸的「中 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即「中華民國」

政府認為其為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亦表 示其為中國之唯一政府。就政府層次而言,在雙邊關係上,各自尋求

17 莫大華、翟文中,「亞太安全研究與地緣政治理論」,莫大華主編,亞太安全的理論與實際—台 灣的角色與作為,台北市: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頁23~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其他國家之排他性承認;在多邊關係上,則競爭國際組織之中國代表 權。

1949 年時,聯合國 59 個會員國中,47 個承認中華民國政府;1960 年聯合國會員國增至 100 國時,仍有 53 國;至 1970 年時,聯合國會 員國有 126 個,當時有 67 國承認中華民國政府。1971 年聯合國大會通

1949 年時,聯合國 59 個會員國中,47 個承認中華民國政府;1960 年聯合國會員國增至 100 國時,仍有 53 國;至 1970 年時,聯合國會 員國有 126 個,當時有 67 國承認中華民國政府。1971 年聯合國大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