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化、失業率上升、平均薪資下降、貧富差距擴大,而 ECFA 的簽署,

只會使這個趨勢更為雪上加霜。其次,ECFA 所規範的不只是產品 進出口,或資金流動,它觸及大陸勞工來台與技術人員流動的問 題。一旦涉及人員流動,就不是純粹經濟議題。由於台灣與中國 人口、土地大小懸殊,大量中國人進入台灣,必直接影響國家安 全與社會秩序。

雖然近些年來,中共高層對台不斷釋出善意政治語言或讓利 措施,但從其 17 大報告或「胡六點」內容中來看,其實對台政策 綱領仍是堅守「一中原則」立場。亦即其所強調的對台敵對狀態 的中止、國際空間的協助、經濟合作的加強等,均是以「一中原 則」為前提。回顧過去,台灣不斷試圖欲與美國等國家簽署 FAT 協定,均在中共壓力阻擾之下,難以達成。所以現今欲與其簽署 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如果為了完成與中國大陸簽署 ECFA,恐將落 入中共最需求的 CEPA 模式,除了自我矮化主權之外,將會升高朝 野對立情勢,不利台灣社會內部和諧。

第二節 經濟方面

台灣為海島型經濟,必須經由國際貿易的擴張來帶動國內經濟的 成長,因此,台灣的貿易依存度相對偏高;早期的台灣經濟,其進出 口主要是以美、日為主要的貿易國家,長期以來,國內經濟也一直維 持著「美國出口,日本進口」的外貿原則。到了九O年代以後,由於 大陸經濟的崛起,而有逐漸轉向大陸的趨勢,並形成以大陸為主要貿 易對象的關係,而台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亦逐漸升高,1991 年為 9.1%,2001 年上升為 19.6%,至 2010 年,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依存度 已高達 31.5%,高於韓國的 25.1%、新加坡的 10.3%、馬來西亞的 12.8%,以及歐盟與美國約 10%,不僅居世界各國之冠,而且也顯 現兩岸之間的經貿關係愈來愈密切。87

87 謝明瑞,2011年,「後ECFA時代對台灣經濟及金融業的影響之探討」,國政評論,國家政策 研究基金會,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2/909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10 年 6 月 29 日,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正式簽署,台 灣隨即進入了後 ECFA 時期,為海峽兩岸的經濟發展奠定了新的里程 碑,對國內經濟發展的影響至深且巨,對未來國內經濟前景衝擊很 大,唯利弊得失亦一併呈現。有人認為可以促進兩岸產業分工、加速 台灣產業升級、降低台商生產成本,甚至可以降低兩岸緊張;但是,

如不正視過度依賴,一但台灣產業、資金、人才與技術被大陸整合,

台灣的經濟發展可能要受制於人。簽署 ECFA 之後對於台灣經濟或產 業帶來許多機會,卻也不能忽視其亦有可能衍生一些威脅。茲將其 正、負面影響大致歸納如下:

一、正面影響

(一)透過協議保障關稅優惠,提高台灣產業對外競爭優勢

目前大陸已成為台灣對外最大投資與最多出口之地區,兩 岸產業互動極為密切,但台灣出口到中國大陸普遍面臨較高關 稅,2008 年大陸平均關稅為 10.19%,其中農業部門 14.27%、

工業部門 9.6%;而台灣工業產品平均關稅為 4.8%,已低於 WTO 部分已開發會員國之平均關稅,相對我國低關稅率,中國大陸 稅率水準高,與中國大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未來在協議 保障下,享有類似國民待遇條件,將有助於台灣製造業產品及 服務業進入大陸市場。88尤其在關稅互免下,不但可以降低廠 商經營成本與排除關稅障礙,而且更可藉此加速促進台灣產業 升級、轉型,進而提高生產力與競爭力。

我經濟部於 2008 年 8 月開始推動「政府搭橋,民間上橋」

專案,民間可以藉這個平台進行兩岸各個產業互補合作,包括 產業共同研發、生產、產銷、投資等,並包括兩岸跨國企業營 運管理、產業集資等方面的合作;目前經濟部已選定 15 項優 先交流項目辦理兩岸產業交流會議,包含中草藥、太陽光電、

車載資通訊、航空、通訊、LED 照明、光儲存、食品、精密機 械等產業,主要考量兩岸產業價值鏈分工、相對競爭優勢、經

88 劉大年,2009,「馬總統執政後的兩岸新局:論兩岸關係新路向」,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 基金會,頁13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貿互利等因素。短期希望藉由雙方產業交流與互動,尋求兩岸 未來在產業、法規、技術與標準進行合作的可能模式;長期則 希望達到兩岸產業互補與共同發展,以突破國際大廠,進軍全 球市場。對此,中國大陸方面積極回應,例如 2010 年中國大 陸科技部已正式核備福建率先建立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合作基 地,將銜接台灣搭橋專案,推動兩岸共同編製專項科技合作計 畫。顯示兩岸關係緩和,的確促進兩岸經貿合作,可能藉由簽 署 ECFA,兩岸經貿關係將更為密切,達到全面融合之境界 。

(二)擴大台灣對外貿易伙伴關係,融入區域整合防止邊緣化 隨著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所得提升、消費增加,加上外人 直接投資所帶動原物料,以及資本與技術相對密集的中間產品 需求的日益殷切,中國大陸正逐漸從「世界工廠」發展為「世 界市場」,包括泰國、新加坡、韓國、台灣等,都相繼以中國大 陸作為第一出口國(或最大貿易伙伴),並且積極與中國大陸洽 簽 FTA,以降低貿易障礙;而「區域內貿易」(intra-regionl trade)增加,也意謂著區域內經濟互相依賴的程度提升。

台灣缺乏天然資源,以出口為導向的貿易政策維持經濟動 能。中國大陸作為「世界工廠」、「世界市場」的地位,是世界 第二大經濟體,市場潛能可觀,目前也是我國最大貿易市場。

依據國際貿易理論,當兩地經濟整合時,由於市場擴大與交易 機會增加,雙方經濟都會產生效益,所以在東亞區域內國家與 大陸經貿往來熱絡,並且相繼成為最大貿易夥伴,競相洽簽 FTA 的前提下,位處區域內的台灣當然不能置身於外。與大陸簽署 ECFA,將有利於提高其他國家與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之意 願,直接擴大台灣對外貿易關係,同時更有充分理由來與東亞 各國加強合作,進而避免台灣經濟邊緣化與產業空洞化危機。

從 ECFA 洽簽之後,民進黨執政八年時期希望積極洽簽未 果的台星 FTA,於 2010 年 8 月,由台星雙方政府同時宣布兩 國開始進行自由貿易的協商,並在 ECFA 簽署不到一年期間,

完成共同研究。可以預見,台星 FTA 若能順利簽署,台灣將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步融入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態勢中,擴大國際經貿空間。

(三)發揮地理優勢,作為跨國企業亞太營運總部

回顧 1990 年代中國大陸經濟開始成長初期,政府規劃發 揮台灣地理優勢,推動亞太營運中心計畫,2000 年起籌畫建 立全球運籌中心,藉此吸引跨國企業在台設置營運總部,以作 為前進大陸廣大內需市場之基地,發展與亞太及世界的經貿關 係,凸顯台灣在全球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但是在 2000 年至 2008 年民進黨執政的八年期間,兩岸政治上關係緊 繃,互信基礎薄弱,兩岸交流幾乎停擺;雖然民間經貿互動密 切,台灣對大陸投資與出口成長明顯,卻因為政治因素,如兩 岸三通等諸多相關經貿措施未能鬆綁,使得台灣所擁有的地理 區位優勢喪失殆盡,在亞太地區所流動的資源更是繞過台灣,

台灣的競爭優勢地位受到威脅,經濟成長停滯不前。從外國投 資數據資料顯示(如附表),台灣與東亞各國吸引外資比較相 對弱勢,在 2002 年台灣僅吸引 14.45 億美元的外資,僅佔進 入東亞外資之 1.70%;在 2003 年更低到 0.48%;2006 年與 2007 年雖有成長,不過比例也沒超過 4%,遠落中國大陸之後,也 不及東協、印度、香港及韓國,加上連帶提供相關服務的外資 也紛紛撤離,使得台灣逐漸喪失轉運功能及運籌中心的角色。

89

89 劉大年,2009,「馬總統執政後的兩岸新局:論兩岸關係新路向」,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 金會,頁 125-1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東亞各國吸引外資趨勢 單位:百萬美元

時間

國家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中國 52,743 61.92% 53,505 57.28% 60,630 44.63% 72,406 44.52% 72,715 35.89% 83,521 34.83%

10 國 東協 14,507 17.03% 17,364 18.59% 25,662 18.89% 39,091 24.04% 51,243 25.29% 60,514 25.24%

印度 3,449 4.05% 4,269 4.57% 5,335 3.93% 7,606 4.68% 19,662 9.70% 22,950 9.57%

韓國 2,975 3.49% 3,785 4.05% 7,678 5.66% 7,055 4.34% 4,881 2.41% 2,628 1.10%

台灣 1,445 1.70% 453 0.48% 1,898 1.40% 1,625 1.00% 7,424 3.66% 8,160 3.40%

香港 9,682 11.37% 13,624 14.59% 34,035 25.05% 33,618 20.67% 45,054 22.24% 59,899 24.98%

澳門 375 0.44% 403 0.43% 600 0.44% 1,240 0.76% 1,619 0.80% 2,115 0.88%

合計 85,176 100.00% 93,403 100% 135,847 100% 162,641 100% 202,598 100% 239,788 100%

資料來源:劉大年,2009,「馬總統執政後的兩岸新局:論兩岸關係新路向」,台北:財團法人 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頁 128。

如今,隨著兩岸關係緩和,政治上擱置主權爭議,互不否 認,經濟上簽訂合作架構協議 ECFA,推動大三通,開放陸客 觀光、陸資來台,放寬金融管制等各項促進經濟成長措施,藉 由中國大陸市場延伸台灣國際經貿網絡,有利於台灣整體投資 環境的營造,有助於誘使更多跨國企業在台設置亞太營運總 部,強化台灣在東亞的競爭優勢。並可吸引台商回流在台設立 據點,配合台灣擁有眾多專業人才、先進的加工技術與綿密的 產業供應體系,對於未來促進台灣與大陸產業維持垂直分工之 型態,有正面之意義。

(四)促進國內產業與跨國企業合作的契機,吸引外商來台投資 許多跨國企業在中國大陸投資時,常因為文化差異,政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環境特殊,商業法制不健全,智慧財產保護尚未完備等,並對 特定產業採取保護措施,使歐美國家在投資中國大陸時,不僅 有技術外流的風險,還有市場的進入障礙,導致投資風險偏高。

臺灣相較於中國大陸的投資環境,具有人力素質、專業技術、

管理效率、法制健全等相對優勢,特別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 議簽訂以後,臺灣在政經環境上可作為世界主要國家在投資及 財產上的開放平臺,因此,假如國內廠商能與跨國企業合作,

在臺灣設廠生產,再利用 ECFA 的優惠措施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不僅國外業者的風險相對較小,國內的業者亦可利用與跨國企

不僅國外業者的風險相對較小,國內的業者亦可利用與跨國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