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簽署 ECFA,不僅台灣可以得到該有的優惠待遇,相較於過去,也是 較有保障的最佳選項。69

對兩岸經貿發展而言,ECFA 可以建立兩岸經貿交流秩序與機 制,逐步談判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等市場全面開放、擴大貿易與投 資合作,提升雙方的合作水準與成果;對大陸而言,經由關稅降低,

原料、零配件的輸入,可以為企業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進而增加 勞工福利與整體社會福利水準。而且中國大陸可以藉洽簽 ECFA,擺 脫 WTO 隱藏的主權含義,與台灣協商撤除貿易障礙問題,推動兩岸經 貿關係正常化。

第二節 策略思維

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區域化兩種趨勢,目前雖並行不悖,但未來經 濟全球化則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現有國際區域組織的逐步擴大和跨 區域、跨洲際區域合作的進一步發展,雖將爲實現經濟全球化鋪路,

但區域間之競爭勢將轉趨激烈。我國如何在這一波區域經濟經濟整合 風潮中不被邊緣化,不失經濟自主性,應是我國在經濟戰略思維中最 重要的指導原則。

一、加強與中國大陸合作,防止台灣經濟被邊緣化

簽署區域自由貿易協定是當前國際經濟領域最熱絡的現象之一,

因為 FTA 對非成員國有明顯的歧視。當各國藉由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 協定,將全球貿易市場劃成僅適用於簽署國的自由貿易區塊時,台灣 眾多出口產品將面臨貿易障礙,使出口導向的經濟邊陲化,如果不予 正視,台灣即有可能在國際社會變成亞細亞孤兒。以台灣週邊之主要 貿易對手或夥伴而言,東協十國、日本、韓國、中國,在過去十年間 無不積極加入區域經濟組織,台灣無法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對於 高度出口導向的台灣而言,不但將承受貿易轉向的不利影響,也將因 無法融入區域合作而失去對國際投資的吸引力。就經濟觀點來說,台

69 李允傑,同上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灣應儘可能與主要貿易對手國談判、簽署 FTA,台灣如果不能加速融入 自由貿易體系,未來經貿前景堪憂。

在金融海嘯震盪衝擊後,由於已開發國家受創嚴重,而新興市場 國家成為帶動全球經濟成長的主要來源,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中國 大陸。展望未來,中國大陸在國際舞台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甚至兩 國集團(G2)或三國集團(G3)將主導未來國際社會,共同掌握全球 經濟領導權,中國大陸因而也被要求承擔更多的國際義務。70觀察大陸 經濟崛起的今天,世人看到大陸崛起的「商機」,也看到大陸崛起所帶 來的「威脅」,要如何將「威脅」降至最小,而使「商機」擴至最大,

是政府為台灣未來經濟發展所應負起的責任。但國人若將大陸崛起之 威脅無限上綱,消極採取封閉主義,不但使台灣失去爭取大陸商機之 機會,也將使台灣經濟逐漸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邊緣體。由於台灣與 大陸特殊關係及日趨緊密的經濟互動,在兩岸經貿問題上若是處理得 當,我們可以是最大贏家;但若處理失當,台灣也將是最大的受害者。

因此,政府必須以政策快速因應調整,及整體經濟體質改善,來面對 兩岸經貿問題。而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穩定不僅涉及兩岸人民的福祉安 全,更涉及區域的和平與穩定,惟有以談判代替對抗,以善意代替威 攝,才能發展出和平穩定的兩岸長期關係新架構。

二、正式國際現實,尋求加入區域經濟體系

台商因應其他國家成立自由貿易區的方法,通常是廠商直接赴區 內投資設廠,以享有與區內廠商相同的待遇,但結果是加速台灣產業 外移,弱化台灣產業發展。展望未來,台灣仍須設法加入東亞或亞太 區域整合行列,以降低區域主義對台灣在國際經濟上的不利。而東亞 整合的關鍵經濟體並非名義上的整合者-東協,而是在中國大陸;大陸 同時也幾乎是東亞政治性或經濟性區域整合最核心的成員之一,加上 美國在東亞勢力遞減,日本並不具備支配性政治實力,中國大陸之意 志實際主導著東亞整合,因此唯有以對等地位與大陸簽署經濟合作架

70 劉碧珍,2010,「推動 ECFA 的經濟思維」,台灣 WTO 中心 WTO 電子報,

http://www.twcsi.org.tw/columnpage/news/000300/345.aspx上網時間:2011 年 5 月 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構協議,在兩岸和解善意的氛圍下,方有可能以之作為融入東亞整合 之敲門磚。但台灣欲加入這些區域對話管道,首先必須面對的是中國 的阻擾。

自中共於 2002 年 6 月公開表示,與台灣簽訂 FTA 的國家將有「政 治麻煩」,並強調「任何中國的邦交國與台灣發展經貿關係皆須恪守一 個中國原則」之後,台灣與各國推動 FTA,即阻力重重,沒有實質進展。

台美斷交後前來我國的美國最高層級經貿官員,副貿易代表卡倫.巴 提亞於參加「貿易與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議時表示,台灣若要保 持競爭力,即要去除兩岸間經貿限制;兩岸間的經貿限制削弱了台灣 產業及經濟競爭力,他指出,香港、吉隆坡、首爾、新加坡與中國大 陸的經貿互動毫無任何限制,台灣的限制,將使許多跨國公司不願在 台設立營運據點,即使已經設有營業據點,也會被迫外移,因為兩岸 間存在經貿限制,在台設立營業據點相對於星港韓較不具競爭力。71因 為這同時關係到美國和台灣企業的「急切利益」,台灣企業希望能夠追 求在中國大陸投資和貿易的機會,以擴大市場和享受規模經濟的好 處。美商則是積極想要將大中華區的營運,整合成一個天衣無縫的市 場,因此不希望海峽兩岸之間存在任何經貿鴻溝。

目前兩岸關係趨向緩和,但面對中國的崛起,台灣想要突破一個 中國原則與各國洽簽 FTA,仍為不切實際之幻想,國人必須以務實心態 面對台灣的國際現實處境,積極尋求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關鍵路徑。

三、暫時擱置主權爭議,簽訂經濟合作協議

兩岸關係間之爭議一直都是源於政治層面,而非來自經濟因素,

由於簽署『第一模式』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被歸類為「國與國 第一模式」關係,在中共「ㄧ個中國」的原則下,當然不為大陸方面 接受。若採行「第二模式」大陸香港(大陸澳門)兩地「CEPA 經濟合作」

模式,則定位為「國家主體與其單獨關稅區之間」的關係,而非定位 為兩個主體國家間之關係,國內反對聲音擔心台灣會被矮化。因為 CEPA 表面上雖然是一項經貿上的安排,而實際層面確實包含了「統一」或

71 「論兩岸經貿與自由貿易協定」,工商時報,2006 年 8 月 18 日,第 A2 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國兩制」精神。

台灣不可能接受香港式的「一國兩制」,而兩岸間之爭議,造成雙 方互信耗損的後果,這對以穩定發展和經濟繁榮做為國家主要目標的 兩岸而言,顯然是背道而馳。因此,兩岸關係的和平互動,應可為雙 方提供一個正向的效果。要建立一個雙贏的兩岸關係架構,就是擱置 主權爭議,放寬經濟交流、促進民間互動、重塑雙邊互信。72在不違反 一個中國的原則之下,避開一國兩制的框架,與大陸達成有 CEPA 之實 而無 CEPA 之名的協議。73

伴隨著全球化發展的區域化經濟,被排除在外者,因為關稅相對 加重幾乎無法競爭。就台灣而言,最引以為憂者是東協及中國大陸、

日本、韓國間的合縱連橫,不管是「東協 10 加 1」(東協 10 國加中國),

或是「東協 10 加 3」(東協 10 國加中國、日本、韓國),東亞自由貿易 區如果成形,台灣在亞洲地區的經貿地位勢必沉淪,不但無法像往昔 依賴外貿挹注經濟,邊緣化的危機甚至會直接威脅我國產業及經濟的 發展乃至於存在。74台灣曾經錯過許多時機,而今已無磋跎的本錢,應 儘速開放視野及暫時擱置與中共主權與名稱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