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瞭解過去、重建過去、解釋現在及預測未來。4

由於國家安全政策涵蓋範圍較廣,所以本文將依所定義的範疇蒐 集以官方出版品及重要智庫研究報告為主,專家及權威學者的著作為 輔,交互印證;另政府官員的談話因時有「政治性語言」或「策略意 涵」,若干時候並不盡然為實質之政策,故在引用上將會參酌法令規 章,在確定落實於執行層面之後才予運用。

第三節 文獻檢閱

有關中共對台的策略的轉變,楊開煌教授所著「卅年對台政策 vs 廿年大陸政策」乙文中,兩岸關係從 1949 年即已存在,但是自 1979 年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開始產生變化。51979 年 以前,「解放台灣統一全國」是中共的中心政治任務之一;但 1979 年 元旦開始與美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且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建立正 常邦誼,認同「一個中國」原則,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對 台政策,從與國民黨的鬥爭,轉而以安撫、招降的性質,提出「一國 兩制」構想,為「和平統一」布局,推動兩岸民間交流,啟動「兩會 會談」。1995 年 1 月 30 日農曆除夕夜,江澤民發表「為促進祖國統一 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俗稱江八點)乙文,將兩黨談判改為兩岸 談判,推動兩岸官方交流和互動,先消除敵意,結束敵對狀態,推動 兩岸政治協商,將對台重心轉為「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工作上。

2000 年台灣政黨輪替,民進黨強烈的意識形態,否認「九二共識」,

反對兩岸和解,中共採取「以靜制動」策略,發表「堅決制止旨在分 裂中國的台灣獨立運動,維護台海和平穩定,是兩岸同胞最緊迫的任 務」,將民進黨排除在兩岸政治協商的對象之外,並於 2005 年制定「反 分裂國家法」。2007 年 10 月 15 日中共領導人胡錦濤在共黨「十七大」

報告,將:「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真誠為兩岸同胞 謀福祉、為台海地區謀和平」訂定為對台工作的新政策。當前兩岸關 係走到「和」與「合」的時期,馬英九政府提出「正視現實,開創未

4 葉立誠、葉志誠,1999年,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頁134~160

5 楊開煌2009年,「卅年對台政策vs廿年大陸政策,楊開煌主編,中國改革開放卅年論文集,

台北: 問津堂書局、中國大陸研究學會,頁489~49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來,擱置爭議,共創雙贏」,而中共提出「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 同存異,共創雙贏」,說明兩岸出現難得交集,將兩岸關係導向良性 循環與發展。

另外,趙春山教授在其「大陸的兩岸政策演變」乙文中,亦詳盡 論述中共對台政策的演變。6在中共政治體系內,領導階層一向扮演主 要的決策角色,領導階層更迭引發政策變動,但權力和職位不能劃上 等號。新領導人在穩固權力的過程中,「蕭規曹隨」是最佳的選擇,

可以避免因犯錯而被拉下馬,這也是中共政策維持一貫性的原因。當 政策出現調整,則意味權力已經穩固,新的領導人已有足夠信心來進 行改弦更張。從中共各個領導階層的對台政策,從鄧小平、江澤民到 胡錦濤,「一個中國」原則,「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是一貫不變的 基本政策,只是策略上有所調整。

鄧小平時期提出「一國兩制」,政策由「武力解決」轉向「和平 統一」。江澤民時期,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基本政策,策 略上有「一手硬、一手軟」的和戰兩手特質;在軟的方面,放棄鄧小 平時代推動國共三次合作談判的想法,而把台灣執政當局視為談判的 對手,兩岸分別成立「海基會」和「海協會」作為雙方政府授權的唯 一管道;在硬的方面,中共在 1995 年 6 月到 1996 年 3 月的台海危機 期間進行「文攻武嚇」最為明顯。胡錦濤時期,仍強調「毫不動搖地 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八項主張」,2005 年 3 月 4 日參加中共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時提出「關於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 係的四點意見」(簡稱「胡四點」),其中包括:第一,堅持一個中 國原則絕不動搖;第二、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絕不放棄;第三,貫徹 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絕不改變;第四,反對台獨分裂活動絕不妥 協;把中共慣常的軟硬兩手策略表現得更為淋漓盡致。例如重視台商 的作用,促成兩岸直接三通;積極拉攏台灣在野黨,促成國、親、新 三黨領袖大陸行。最重要的,胡錦濤強調「以法制獨」,制訂「反分 裂國家法」,「將中國大陸對台工作由政策層面提升到法律層次,使 之更具權威性、穩定性和強制性。」從鄧小平時期到胡錦濤時期,中

6 趙春山,2007年,「大陸的兩岸政策演變」,陳重成主編,兩岸開放二十年回顧與展望,台北:

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頁183~20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共領導階層並未制定一套有利兩岸關係正常發展的對台政策;中共的 民主改革始終遠遠落在經濟建設之後,與經濟改革比較,中共政治改 革「牛步化」,影響中共在台灣和國際社會的形象。展望未來,在胡 錦濤時期,中共對台政策不可能發生重大改變,兩岸關係也不會立即

「化干戈為玉帛」。

對於中國大陸如何實施經濟改革,從而迅速崛起變成區域強權,

進而在國際政經舞台發揮影響力,從高長教授所著「大陸經改與兩岸 經貿」乙書中,瞭解中國共產黨 1949 年起統治中國大陸,奉行馬列共 產主義與毛澤東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路線,自絕於世界經濟環境之外,

搞得人民一窮二白,民生凋蔽;但是自 1979 年採取「對內改革、對外 開放」政策後,經濟快速成長,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以發展中國家的 領導者自居,在國際社會中政、經影響力驟增,「中國威脅論」在國 際間引起討論。7而中共在推動「改革開放」政策的同時,對台政策也 相應做了調整,使得台灣在面對中共強大的政經壓力下,只有選擇面 對與因應而無法迴避。中共從 1979 年提出「和平統一」、1982 年鄧小 平再提出「一國兩制」,從此「和平統一」和「一國兩制」成為中共 對台政策的基本方針。

在兩岸關係中,中共特別重視對台經貿關係的拓展,提高台灣對 大陸經濟的依賴程度,從而可以操縱台灣經濟的運行,在經濟上把台 灣拖住,達到政治上加速統一的目的。台灣當局面對中共的策略,初 期以「不妥協、不接觸、不談判」的「三不」政策回應,但隨著政黨 輪替及國內外環境變化,兩岸民間交流快速,經貿發展熱絡,尤其在 兩岸先後加入 WTO 全球化的經濟環境化,大陸已是台灣最大出口市場,

第二大進口來源,最大貿易出超來源;馬英九總統在就職演說中對兩 岸關係強調「維持現狀、謀求雙贏」,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

「三不」表述,謀求兩岸和平發展和繁榮,創造最大的共同利益。但 是,經濟常受政治因素影響,尤其兩岸政治環境仍處對立狀態,在全 球經濟區塊化、先進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市場競爭激烈的國際現 勢下,分別建立有組織的區域經濟整合體,而台灣卻受到排擠在外;

7 高 長,2009 年,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 I~V。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雖然在政治上,中共是台灣發展上最大的威脅,但是在經濟上,大陸 市場也是一種機會,對台灣而言,最大的國家安全保障來自經濟實力,

發展經濟才是最重要途徑,而加強兩岸經濟合作,簽署經濟合作協議,

是促進台灣經濟穩定發展難以迴避的選擇。

對於台灣在中共政經壓力下,如何突破經濟困境,開創新機,前 經濟部部長尹啟銘先生所著「斷鏈:前瞻台灣經濟新未來」乙書,了 解台灣當前的經濟危機,必須要有前瞻性、整體性的戰略思維,掌握 優勢,突破瓶頸,抓緊契機,否則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將 被邊緣化。8台灣,一個蕞爾小島,卻號稱全球第四大資訊科技王國,

市場佔有率排名世界第一的 IT 產品就有十多項,但是,大部分都是在 海外生產,台灣整體競爭力正在下滑,台灣正一一被競爭者所排擠、

取代。

當前世界經貿情勢一邊是各國忙著建構區域經濟聯盟,另一邊又 致力於 WTO 架構下的談判,以集體方式推進經貿自由化,而台灣,面 臨被邊緣化的威脅。各國洽簽貿易協定不全然從經濟觀點考量,而是 結合政府、安全和經貿多面向的因素,以美國為例,在簽約國中,安 全上考量有新加坡、澳大利亞和以色列,為支持美國反恐的重要盟友 和據點;地緣政治考量有北美的墨西哥、中美洲五國和多明尼加,都 為協助其政治和社會改革,維持地區安定與民主發展之目的。而中共 也打算利用龐大的市場機會,在軍事力量外,以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作 為其提高在亞洲地區,甚至全球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至於對台灣,

中共在 2006 年 6 月公開表明,凡是與台灣展開經貿關係時,一定要遵 循「一個中國」原則,所以造成台灣與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受 阻,不管是東協自由貿易區、東亞共同體、東亞經濟夥伴協定,台灣 都是被刻意遺漏。而在過去,軍事力量被當成國力骨幹,但是在進入 21 世紀後,經濟因素反成為要角;國際關係專家甘迺迪(Paul Kennedy)

所著<霸權興衰史>一書探討 1500 至 1980 年間,世界霸權的經濟與 政治,以及霸權衰敗的原因,指出:傳統國際關係領域完全忽略了經 濟因素;軍事力量依賴政治力量,並且藉政治力量維繫;霸權的興衰

8 尹啟銘,2006年,斷鏈:前瞻台灣經濟新未來,台北:天下雜誌公司,頁168~21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可以追溯到他們的經濟力量產生變化。從甘迺迪的主張約略可以了解

可以追溯到他們的經濟力量產生變化。從甘迺迪的主張約略可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