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基本資料統計

本研究之問卷調查時間為2017年6月份,由於在地社區居民多由老年人口組成,在 文字識讀上較為不便,因此研究者逐份發放並協助回收問卷。

本節依據樣本的調查資料,分別從「個人背景資料」、「環境知識」、「環境態 度」以及「環境行為」之現況,藉描述性統計方法將資料分析後,以次數、百分比、

平均數與標準差呈現資料的分布,並針對資料進行分析與討論。

問卷回收117份,114份有效問卷,本研究調查之受訪者基本資料經統計結果,如 下列各表所示。由於社區居民多以老年人口為主,在文字識讀上不太方便,因此問卷 發放過程是以當面口述逐份發放,優點是回收率高,但相對每份問卷訪談的時間也會 拉長,問卷填寫的過程中,有幾位受試者家中臨時有要事而中斷作答,問卷回收後,

研究者逐筆檢視問卷資料並進行資料紀錄,經過廢卷過濾與處理後,共有3份廢卷,廢 卷率2.5%。

表4-1-1 正式問卷發放樣本數及回收率

社區所在地 樣本數 回收數 回收率

東西庄里 62 59 95%

大崎里 55 55 100%

總計 117 114 97%

一、社區居民個人背景資料分析

調查樣本中,在「性別」的部分,由表4-1-2得知,抽樣人數中男性共59人,佔 51.8%;女性共55 人,佔48.2%,受訪者性別以男性活動者略多於女性,在鄉村社會還 是能看到男主外、女主內的現象,在外活動者以男性居多,當地社區居民不分性別多 與水雉有過近距離接觸,就算沒有在自己的田區看過,也在其他田區看過,在受訪過 程中樂於分享與水雉互動的相關經歷,總樣本人數為114人。

在「年齡」的部份,問卷設計中將年齡分組,分為「16 至25 歲」、「26 至35 歲」、「36 至45 歲」及「46 歲以上」共四組,整體受訪者年齡為多分布於「46 歲以 上」,佔全體的48.2%;其次為「 36 至45 歲」,佔全體的23.7%;「26 至35 歲」佔全 體的14.9%,以及「16 至25 歲」,佔全體的13.2%,統計顯示年齡以中老年「46歲以 上」最多,社區居民以中高齡族群為主,「36 至45 歲」次之,再次為「26 至35 歲」,「16 至25 歲」最少,從資料分析當中顯示社區的人口組成多以中老年人口為 主,青少年人口較少,反映出人口外流的現象,這現象不只在此社區中發生,台灣多 數農村皆有此一狀況,官田社區以種植菱角為主,也提供了水雉適合的棲地環境,但 當此產業隨著社區居民的老化逐漸走向凋零,水雉未來的處境將會變得更加艱難。

表4-1-2 受訪者年齡統計表

個人背景變項 組別 人數(n=114) 百分比%

性別 男性 59 51.8

女性 55 48.2 年齡 16 至25 歲 15 13.2 26 至35 歲 17 14.9 36 至45 歲 27 23.7 46 歲以上 55 48.2

職業 農林漁牧工作 41 36.0

資訊業 8 7.0

軍公教 14 12.3

服務業 16 14.0

金融保險 17 14.9

學生 7 6.1

11 11 9.6

居住區域 東西庄里 59 51.8

大崎里 55 48.2

是否是否曾經看過水雉 曾經看過 68 59.6 不曾看過 46 40.4 是否去過水雉生態園區 曾經去過 42 36.8

不曾去過 72 63.2

在「職業」的部分,由表4-1-2得知,農林漁牧業工作人數為41 人,佔全體的 36%;資訊業工作人數為8人,佔全體的7%;軍公教工作人數為14 人,佔全體的 12.3%;服務業工作人數為16 人,佔全體的14%;金融保險業工作人數為17人,佔全 體的14.9%;學生人數為7人,佔全體的6.1%;以及其他人數為11 人,佔全體的 9.6%,統計顯示職業以「農林漁牧業」工作人數最多,其次為金融保險業、服務業、

軍公教,各佔12%至15%左右。

統計資料顯示當地社區居民以從事農耕為主,在受訪過程當中也有多名居民表示 自己就是菱角農,因為適逢菱角的產季,還邀請研究者到他們的田區參觀,有多位受 訪者標示自己是從小就長住在此的本地人,也有工作一陣子之後又回到家鄉陪伴雙 親,繼承土地開始耕種,顯示社區當中的老年人口多以「農林漁牧業」為職業,而社 區當中的壯年人口多以金融保險業、服務業,以及軍公教為主,由於當地缺乏資訊相 關的工作機會,因此資訊業的比例較低。

在「居住地區」的部分,資料分析中顯示東西庄里受訪者共59人,佔51.8%;大崎 里受訪者共55人,佔48.2%,總樣本人數為114人。 「居住時間」的部分,經調查資料 顯示居住在官田地區的時間平均為38年以上,受訪者最長的居住時間為90年,從出生 就居住於此地,顯示受訪居民多在社區居住很久一段時間,對於當地的文化背景、歷 史脈絡有一定程度了解,而這個部分也可以反應在環境知識面向中的水雉生態教育園 區歷史知識當中,水雉園區成立背景為2000年時為了營造水雉棲地作為環境補償而成 立,並在2007年更名為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從一開始推動水雉的保育和棲地的營造,

到推展環境教育,進而長期致力於友善耕作方式。當地居民在水雉園區成立之前就已 居住在當地,官田當地因為水質上的優勢讓當地盛產甘蔗、稻米、菱角,農民都是看 天在飯,雨量的多寡都會影響到當年的收成,每個節氣能種植的農作物不同,在一地 一特色的推展下,菱角逐漸變成了官田區的特產,也塑造出獨一無二的當地風貌,菱 角的種植跟水雉的棲息環境有著直接的連動關係,現在有些棲地因道路開闢或農民不 再種植菱角逐漸萎縮或消失,對水雉棲息繁衍造成危害。

在「是否曾看過水雉」的部分,從問卷資料中顯示,受訪者多表示親眼看過正的 水雉,曾經看過者共68人,佔59.6%;鄰近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的社區居民,以種植菱角 為主,大多看多水雉,位居烏山頭水庫旁的大崎里社區居民因為地緣的隔閡較少看過 水雉,但對於水雉此一物種都有基礎的了解,從研究資料發現社區居民皆較少前往水 雉生態教育園區或參加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相關活動,主要是因為在地居民多是菱角 農,在田區就有機會看到水雉,甚至是水雉的繁衍過程,但一般民眾如果欲近距離接 觸此一物種,就會前往園區進行鳥類觀察以及參與相關活動或導覽。

在訪談過程當中研究者觀察到有一個現象,當社區居民知道研究者要訪問有關水 雉的問題時,都會很高興的向研究者推薦當地有一個水雉生態園區在做水雉復育的工

作,說:「在那邊可以蒐集到很多資料,還能近距離觀察到水雉,很多人都會特地來 當地拍攝水雉或進行鳥類觀察!」顯示社區居民對於水雉生活在官田地區具有高度的 認同感,當地社區居民雖然較少前往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但對於水雉園區的成立背 景、棲地營造、物種復育、以及推展友善環境的農耕工作都是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