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社區與環境教育

21世紀全球環境的持續破壞,健康的環境與生活質量已變成各國與世界公民共同 關切的重點。1992年「地球高峰會」中的「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確認了 環境教育在人類永續發展中的重要性,並特別指出了以社區為基礎的環境教育扮演了 建立永續社區中的重要性,也就是所謂的社區環境教育 (community-bas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世界上有許多城鎮以環境永續作為轉型或建設社區的核心價值,社區永續發展的 目標不僅是解決環境問題,也是新的生活方式,永續發展的理念因應環境問題,隨著 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展。在社區居民、企業和政府多方力量的共同參與下,提高人民 生活的質量,而且有助於緩解日益嚴峻的全球環境危機。

為了貫徹永續發展政策,政府鼓勵社區把永續發展作為最終目標,自發性、自主 地創造具備新文化、新思維的社區,目的在於使社區當中的社區營造、環境工作者習 得環境教育的知識及技能,並將其妥善運用於環境教育策略當中,將永續社區的行動 計畫落實。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水雉對於當地社區居民環境素養的影響,東西庄里以種菱角為 主,水雉又被稱為菱角鳥,常生活於菱角田當中,過去水雉在台灣曾瀕臨滅絕,水雉 生態教育園區的成立,讓水雉數量漸趨穩定,而水雉也成為台南的市鳥,社區居民逐 漸建立對於水雉此一物種的認同,畢竟最好的保護區是沒有邊界的,水雉在菱角田中 的身影,是官田獨有且不可取代的一部分,此節「社區與環境教育」文獻回顧當中會

說明在台南官田社區當中當中環境教育的實踐,以及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是如何從物種 復育、培力社區、進而導入環境教育思維。

一、 社區環境教育內涵

環境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類關心環境、善用自然資源、維護自然生態文化、解決 環境問題,以保護生態環境的一種教育方式(汪靜明, 1990),推展環境教育的方式 分成以學校為主的正規系統和以社會教育為主的非正規系統(汪靜明,2003)。

社區環境教育是運用教育的方法,促進學習者在認知、情意、態度和行為上產生 轉變,藉以提高居民環境素養,解決當地的環境問題。

社區環境教育屬於非正規的系統,是以社會教育為基礎的非正規教育。社區環境 教育的過程以社區環境事物和田野為主體,以社區居民為對象,目的是透過環境教育 澄清價值,提供社區信息,使居民有足夠的能力解決社區環境問題,增強對社區環境 的關切,引導居民投入環境保護,共同解決環境問題(Dietz,T.&Stern,P.C.,

2002)。

「社區 (community)」一詞包含了幾種定義,可以指特定的地理區域,或生活 在同一地區,具有共同利益和關係的群體。

以特定的地理區域當作基礎的社區環境教育,探討人類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希望 藉由社區居民的參與和合作,一同提高地方環境的生活品質。社區環境議題包含的面 向很多元,例如與地理、生態相關的自然環境 ; 與建築、道路相關的人為環境 ; 以及與 歷史、產業相關的人文環境等等都在探討之列。

社區環境教育強調人類活動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其目的是透過社區居民的合 作,參與,來解決社區環境的問題、改善當地的生活品質。 社區環境議題牽涉的面向 相當多元且複雜,探討的範疇包括與地理、生態相關的自然環境 ; 與建築、道路相關 的人為環境 ; 以及與歷史、產業相關的人文環境等。

最初社區環境教育關注的部分多著重於個人健康、環境污染、資源回收、綠色美 化等這些有著切身關聯的層面 ; 近年來,在國際趨勢的影響下,社區營造組織逐漸形

成了新的視野,關注的議題擴展到生態關懷與文化保護、環境資源管理,特色營造,

環境促進、生態旅遊管理等,儘管社區環境問廣泛,但公眾利益問題始終處於優先地 位,滿足社區發展需要和居民興趣的設計活動,較容易有得到居民的認可和關注,而 這些支持是社區環境教育成功的關鍵。

廣泛的民眾參與能幫助環境事務的推動與促進,根據社區環境教育的目的,對象 包括社區組織、地方政府人員、家庭,利益關係者、學校、企業等。 對於以社區為導 向的環境教育操作策略,可透過以下形式應用於不同的目標和對象:( 王順美、葉燕 燕, 1998):

1. 參觀自然環境和戶外活動,建立環境演變知識,提高環境敏感度。

2. 辦理社區觀摩、專業研討會,用來提升社區領導或組織成員環境素養。

3. 培養能夠調查、分析、批判性思考、聆聽和溝通的社區成員,藉以有效的解決問題 4. 透過「做中學」的方式引導社區居民投身於環境行動,舉辦成果發表或其他有關活 動強化社區的共識。

5. 辦理綠化社區、美化家園等活動,加強化居民的社區認同感和環境責任感。

6. 設計環境教育的親子活動,提高民眾的參與感。

7. 學校、寺廟、教堂、企業、民間團體等社區組織建立網絡關係。

二、 環境教育的起源

從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美國家快速的工業化帶來了許多環境問題,導致自然生 態的破壞與環境災難(environmental disaster),Carson以「寂靜的春天」一書引起美 國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積極促成許多資源保育方案的通過(楊冠政,2003)。

為了解決環境危機,美國的保育運動興起 (American Conservation Movement),

然而環境問題的問題並非單憑環境專家就能解決,需要喚醒全人類的環境倫理與知 識,方能有效解決環境問題。保育運動自始即強調教育,教育的目標是使人類在覺知 與個人行為上產生轉變,若欲使環境危機得以解決,就要促進環境教育和後續環境行

動的實踐,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最早立法推展環境教育的國家,自然資源保護的重要 性也從那時開始備受重視。

1970 年開始是環境教育發展的關鍵 1970 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在「環境白皮書」中 提到:「美國的空氣、水、土壤、 河流、海洋都被嚴重污染,公害問題如此嚴重,環 境品質之保護需要盡快進行,而今日美國的教育,卻未曾正視環境破壞的真實狀況,

未盡其應負的責任。」隨即通過國家環境教育法,目標共有兩項,第一是加強公眾對 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的認識,以及環境與人類的交互關係,包括全球視野中的環境問 題。 第二是鼓勵高校畢業生投入與環境相關的工作領域,促進了環境教育的發展的起 頭,也對後來的環境教育產生深遠影響。(李聰明,1987)。

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環境會議,希望能讓人類開始重視環境問 題,關注和研究環境教育,在會議當中提到解決全球環境危機的辦法就是推展環境教 育;會議中更建議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編制環境教育計畫,幫助各個國家 共同推行環境教育(楊冠政,2003)。

1977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在蘇俄伯利西(Tbilisi)國際環境教育會議 上將環境教育定義為:「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過程,在這段過程當中,個人和社會認 識他們的環境以及組成環境的生物、物理和社會文化間的相互關聯,獲取知識、技能 和價值觀,並能單獨或集體地解決當前和未來的環境問題。」

之後也陸續召開幾次重要的國際環境教育會議來檢討並提出建議,以凝聚各國對 環境教育的共識,在 1987 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發布了「我們共同的未 來」(Our Common Future),對目前的環境教育做出具備建設性的行動計畫,當中強 調應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納入包含基礎教育、成人教育、婦女教育、正規及非正規教 育等各層級社會教育體系當中(王鑫,1994),討論的方向包含三大領域分別為:

1. 導向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目標 2. 提高公眾覺知

3. 強化訓練

對環境的擔憂是各國共同關心的議題, 上述國際公約中提出的有關作法,在精神 上包括「保育」和「永續發展」等概念;目標是「改變」(Change),即改變人類在 發展過程中,有害於環境的錯誤集體行為、個人行為。

全球環境教育是在當前各國環保潮流下誕生的,希望以教育的過程,讓社會群體 和個人能夠瞭解「只有一個地球」(Only One Earth)、「地球村」(Earth Village)的 意識,進而自發性的關心「全球環境問題」,能思考和改變人們生活的方式,發展

「全球性思考,草根性行動」(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的基本理念,最終目標 是達到「保育」、「永續發展」以及「行為轉變」 。 (王鑫,1999)

三、 環境教育的目的

張子超(2004)提出,環境教育是一個旨在改善環境的教育過程。這是一段概念 認知和價值澄清的過程,透過這段過程逐漸發展出對人類,文化及其生物和物理環境 交互關聯所應具備的知識、價值觀和技能,在解決環境問題和自我行為規範兩者當中 中取得平衡。

教育的目標是使人的思想和行為產生轉變,因此,如果要有效的解決環境問題,

促進環境教育以及落實後續環境行動是必要的(楊冠政,2003)。環境教育提高人們 對生活的環境及其相關環境問題的認識和關注;使人們獲得正確的環境知識、價值 冠、技能,能夠單獨或共同的解決目前與未來的環境問題(周儒,1993)。

環境教育使人類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增進生態知識、培養積極的環境態度與 行為、透過提高覺知、產生價值觀的轉變,鼓勵國民關心並主動自發的維護環境。環 境教育的推展的核心目標是為了培養人類的環境素養,引導社會可持續性的發展,使

環境教育使人類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增進生態知識、培養積極的環境態度與 行為、透過提高覺知、產生價值觀的轉變,鼓勵國民關心並主動自發的維護環境。環 境教育的推展的核心目標是為了培養人類的環境素養,引導社會可持續性的發展,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