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南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對於社區居民環境素養影響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南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對於社區居民環境素養影響之研究"

Copied!
1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台南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對於社區居 民環境素養影響之研究 Research of the Influences of the Pheasant-tailed Jacana Ecological Education Area, Guantian, Tainan on Environmental Literacy of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研 究 生:陳冠羽 指導教授:張子超 博士. 一〇七年七月 中華民國 台北市.

(2)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南官田社區居民的環境教育素養現況,以鄰近臺南官田區水 雉生態教育園區,與水雉有較為密切互動的東庄里社區居民,以及位於官田區極東點 的大崎里社區居民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 本研究以社區居民的環境素養為研究架構,以官田當地居民對於自我家鄉的地 方感為核心價值,問卷內容包括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行為三個面向。為符合臺 南官田地區之在地性,研究者在回顧相關文獻後,深入了解鄰近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之 官田當地現況,期望問卷內容能更貼近當地居民。問卷樣本數為117 人,發出117 份問 卷,收回114 份,回收率達97﹪。 研究資料使用SPSS 軟體予以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性 別、年齡、職業、居住地、與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的互動關係等變項,「居住地區」對 環境素養差異情形達顯著水準,主要表現在「環境知識」及「環境態度」面向,研究 結果顯示:1. 居民對不同的概念知識落差相當大,居住地區會影響整體之環境概念知 識。2. 在環境行動策略知識的部分,大崎村居民得分高於東西庄社區居民,顯示農業 與生態的矛盾,仍會間接的影響社區居民的作答。 3. 居民在環境態度方面的覺知與敏 感度高,居民的生活與周遭環境有密切相互作用。4. 社區居民對於水雉生活在官田地 區有在地情感的關懷,但對於季節轉變所帶來的水雉族群數量影響的環境敏感度相對 較低。5.「環境行動意圖」與「環境行動技能」分數較低,顯示從環境態度上的轉變到 環境行為上的實際落實仍有一段空間。 環境素養在環境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直接或間接影響正向環境行為的產生。 從過去研究結果得知,環境素養越高者,其環境行為之表現越佳。然而在不同的歷 史、文化背景下仍會產生不同的研究結果。鄰近臺南官田區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與園 區有較為密切互動、資訊上取得較為方便的社區居民,主要影響「環境知識」,需仰 賴環境教育將環境知識、態度轉化為正向的環境行為。 關鍵字:環境素養、社區居民、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環境教育.  . i  .

(3)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statu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in Guantian Dist., Tainan City. Th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of community residents i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the community value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in Guantian are the core values of the sense of place for self-hometown.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s three aspect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order to close to the local character of Tainan Guantian area, the researchers review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got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uantian. The number of questionnaires was 117, were issued by face to face questionnaire survey,sampling of 117 questionnaires and collected 114 questionnaires, 3 removed invalid samples, 114 valid samples, the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was 97%. The subjects of this research are the member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in Guantian Dist., Tainan City. The research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SPSS software. The data showed that the functions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re the important element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indirectly affects the emergence of positive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higher th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the better their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djacent to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ark of Pheasant- tailed Jacana in Guandian District of Tainan City, community residents who have mor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influences on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learning, people can help solve current and futur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Keywords:environmental literacy ; community residents ; pheasant-tailed jacana ecological education area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ii  .

(4) 目次. 摘要..............................................................................................................................................i Abstract........................................................................................................................................ii 目次.............................................................................................................................................iii 表次.............................................................................................................................................v 圖次.........................................................................................................................................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名詞界定 ...............................................................................................................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9 第一節 環境素養內涵及發展 ........................................................................................... 9 第二節 社區與環境教育 ................................................................................................. 16 第三節 環境素養與環境教育相關研究 .........................................................................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 45 第二節 研究工具............................................................................................................. 47 第三節 問卷設計發展 .................................................................................................... 48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效度分析 .........................................................................................53.  . iii  .

(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5 第一節 基本資料統計 ......…………………………..................................................... 55 第二節 社區居民之環境素養分析 .......………………………………......................... 59 第三節 環境素養關聯性分析 .......………………………………................................ 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6 第一節 結論…………………………………………………………………………… 96 第二節 建議…………………………………………………………………………... 99. 參考文獻 ............................................................................................................................. 100 中文文獻……………………………………………………………………………… 100 英文文獻……………………………………………………………………………… 103 附錄 ...................................................................................................................................... 105 附錄一、專家問卷審核意見表……………………………………………………… 105 附錄二、正式問卷…………………………………………………………………… 119.  . iv  .

(6) 表次 表 2-3 國內環境素養相關研究整理……………………………………………………...... 38 表 3-1 問卷架構表………………………………………………………………………...... 53 表 3-2 環境素養檢測量表計分說明……………………………………………………...... 54 表 4-1-1 正式問卷發放樣本數及回收率…………………………………………………... 57 表 4-1-2 受訪者性別統計表 ……………………………………………………………….. 58 表 4-1-3 受訪者年齡統計表………………………………………………………………... 58 表 4-1-4 受訪者職業統計表………………………………………………………………... 59 表 4-1-5 受訪者居住時間統計表…………………………………………………………... 60 表 4-1-6 受訪者居住地點統計表……………………………………………………........... 60 表 4-2-1 是否看過水雉統計表……………………………………………………………... 61 表 4-2-2 是否去過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62 表 4-3-1-1 社區居民環境知識量表分數表現……………………………………………… 64 表 4-3-1-2 環境素養之環境知識面向各題目分數表現…………………………………… 65 表 4-3-1-3 不同社區居民之環境知識面向各題目分數表現……………………………… 67 表 4-3-2-1 社區居民環境態度量表分數表現…………………..………………………..… 70 表 4-3-2-2 環境素養之環境態度面向各題目分數表現………………………………….... 72 表 4-3-2-3 不同社區居民之環境態度面向各題目分數表現…………………………….... 75 表 4-3-3-1 社區居民環境行為量表分數表現表 …………………………………………... 78 表 4-3-3-2 環境素養之環境行為面向各題目分數表現…………………………………... 79 表 4-3-3-3 不同社區居民之環境行為面向各題目分數表現表 …………………………... 81  . v  .

(7) 表 4-4-1-1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知識之描述性統計表 ……………………………………... 85 表 4-4-1-2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知識之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85 表 4-4-1-3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知識之變異數分析……………………………………….... 85 表 4-4-1-4 不同社區居民自然系統知識之描述性統計………………………………….... 86 表 4-4-1-5 不同社區居民自然系統知識之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86 表 4-4-1-6 不同社區居民自然系統知識知識之變異數分析…………………………….... 86 表 4-4-1-7 不同社區居民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歷史知識之描述性統計………………….... 87 表 4-4-1-8 不同社區居民園區歷史知識之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87 表 4-4-1-9 不同社區居民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歷史知識之變異數分析………………….... 87 表 4-4-1-10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議題知識之描述性統計………………….......................... 88 表 4-4-1-11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議題知識之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88 表 4-4-1-12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議題知識之變異數分析………………….......................... 88 表 4-4-1-13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行動策略知識之描述性統計………………….................. 89 表 4-4-1-14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行動策略知識之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89 表 4-4-1-15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行動策略知識之變異數分析………………….................. 89 表 4-4-2-1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態度之描述性統計………………….................................... 90 表 4-4-2-2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態度之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90 表 4-4-2-3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態度之變異數分析………………….................................... 90 表 4-4-2-4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覺知與敏感度之描述性統計………………….................... 91 表 4-4-2-5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覺知與敏感度之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91 表 4-4-2-6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覺知與敏感度識之變異數分析…………………................ 91  . vi  .

(8) 表 4-4-2-7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價值觀之描述性統計…………………................................ 92 表 4-4-2-8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價值觀之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92 表 4-4-2-9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價值觀之變異數分析…………………................................ 92 表 4-4-2-10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議題的決策態度之描述性統計………………….............. 93 表 4-4-2-11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議題的決策態度之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90 表 4-4-2-12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議題的決策態度之變異數分析…………………….......... 93 表 4-4-3-1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行動策略知識之描述性統計……………………................ 93 表 4-4-3-2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行動策略知識之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94 表 4-4-3-3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行動策略知識之變異數分析……………………................ 94 表 4-4-3-4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行動技能之描述性統計……………………........................ 95 表 4-4-3-5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行動技能之變異數同質性檢定…………………….............95 表 4-4-3-6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行動技能之變異數分析……………………........................ 95 表 4-4-3-7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行動技能之描述性統計……………………........................ 96 表 4-4-3-8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行動技能之變異數同質性檢定…………………….............96 表 4-4-3-9 不同社區居民環境行動技能之變異數分析……………………........................ 96 表 4-4-4-1 環境素養各面向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表……………………........................ 97 表 4-4-4-2 環境素養各面向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表……………………....................... 98.  . vii  .

(9) 圖次 圖 1-1 研究範圍…………………………………………………………………………....... 6 圖 1-2 東西庄社區活動中心……………………………………………………………....... 7 圖 2-1 Hungerford 的環境素養模式圖……………………………………………………... 12 圖 3-1 研究架構圖………………………………………………………………………….. 45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viii  .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 研究背景 台南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設立起源於1998年台灣高鐵興建之初,當中規劃的路 線將會經過台南官田區德元埤、葫蘆埤一代,在那個區域的菱角田是水雉最主要的棲 息地,那時台灣的水雉數量相當稀少,幾乎瀕臨滅絕,歷經多次抗爭與協商後,台灣 高鐵公司及台南縣政府,在台南官田區租用台糖公司15公頃的蔗田,營造適合水雉生 活的棲地,希望藉此進行「水雉復育」作為棲地補償。 官田水雉復育區分為北區、南區兩個區域。 北部地區是開發區,由於靠近道路, 且中心約有0.5公頃的私人土地,環境營造以廣闊的水域為重點緩衝區,南部地區由於 位置偏遠,不受干擾,是二期開發區, 在規劃上著重於高堤中型水域,作為主要進行 水雉復育的核心區。 水雉復育區的成立,讓環境發展和保育不再只是相反和衝突,水雉保育運動,由 初期調查族群量發現水雉滅絕危機,讓政府承認為一重大環境議題,並要求高速鐵路 得標廠商應負起保育責任為第一階段。1999年台南縣水雉復育棲地尋找與闢建為第二 階段,求助邱滿星到火燒珠找地主租地,想以民間力量自行,給水雉一個家,雖然地 主最後臨時反悔不願承租,但也驚動縣長大人親自出面協調,並積極協調台糖給水雉 找一個家,目前水雉的復育工作茁然有成,台南縣水雉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鄧伯齡, 2006)。 這幾年水雉在官田地區穩定成長,但仍存在農藥使用威脅生活的環境。,水雉生 態教育園了解問題的核心需要從在地解決,決定與農民站在一起,協助農民友善耕 種,介紹好的產品給消費者,把利潤還給農民。推廣具有「官田水雉綠色保育」標章 的農作物,一同為水雉保護而努力,無農藥化肥的菱角與稻米,這些農產品包含對水 雉友善棲息地的承諾,希望使農民和水雉都能享受到雙贏局面。.  . 1  .

(11)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起源的初衷是為了保護瀕臨滅絕的水雉,進行棲地營造以及水 雉復育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也不斷調整方向,從復育、保育到 教育,退廣對友善耕種的方式,積極與農民建立夥伴關係,用不同的角色陪伴官田濕 地,守護水雉家園。. 二、 研究動機 2007年,官田水雉復育區更名為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推展環境教育,然而保育 的路總是充滿考驗,氣候變遷導致園區水量不足、食物來源不夠,水雉必須到區外的 稻田覓食,農藥中毒死亡。菱農老化、菱角產業走向黃昏,人力不足也直接的導致農 業型態改變,使用直播稻法將稻穀丟在田區當中使它發芽,然而農民擔心榖種會被其 他生物吃掉,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就在當中弄了毒餌,水雉吃到有毒穀種而死亡。 2011年的中毒事件,讓水雉園區當中兩百多隻的水雉驟降到五十幾隻,多年的復育成 果毀於一旦。 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成立初衷為水雉的復育以及營造適合水雉生存的棲地,目 前園區的發展方向轉為環境教育,但最終的目標仍是希望水雉的數量能趨於穩定,持 續且永久在官田菱角田中代代繁衍。 然而物種保育的速度始終比不過大環境的變動,問題的核心應從在地解決,台南 官田水雉生態園區豐富的生態環境以及深厚的生態教育意涵,扮演了當地民眾、學校 進行戶外學習重要的環境教育場域。環境教育幫助人們瞭解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 類行為對環境可能產生的相互反應,進而發展出解決環境破壞的能力,採取適切的環 境預防和補救措施(楊冠政 1991a;汪靜明 1995)。 1992年6月,「地球高峰會議」(Earth Summit)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旨在改 善當前的國際經濟秩序,改變生產和消費模式,修改各國的政策。會議的主軸是確保 地球環境不再受到任何破壞,並繼續為後代提供充足的自然資源和生活環境。 在地球高峰會議中(Earth Summit),聯合國環境及發展委員會(UNCED)起草 了五項主要公約,即“生物多樣性公約” (Biological Diversity Convention),旨在確 保所有國家都能採取有效行動,保護物種和生態系統免遭破壞。公約當中主要的內涵.  . 2  .

(12) 為呼籲各國應保持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基因庫的多樣性,並保存傳統文化,分享生 物資源和技術,使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未來仍可永續使用。 由此可知,保育物種以維持生物的多樣性,對於人類甚至是整個環境的永續發展 有著直接且強烈的連結。目前環境問題絕大部份發生的原因都是由於人類的發展與資 源的利用,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人心的轉變或許也能從根本解決環境問題,為環境的 劇變帶來轉機。 研究者在踏入環境教育領域之前也經歷了一段長期摸索的歷程,從面對環境問題 的無動於衷,到在真實環境經驗中帶來思想上的轉變,進而察覺問題背後所涵蓋的生 命價值,進而發覺環境保護的不只是自然生態,也是守護生命價值的自然之心。 環境教育的定義相當多元,各專家學者以自身經驗、知識的累積對環境教育做出 不同定義,周儒(1993)認為,環境教育是一個旨在改善環境的教育過程;王鑫 (1999)進一步指出,對於人類來說,引導和教育人們如何生活在環境中的教育就是 環境教育。楊冠政(1997)也提出了環境教育的基本概念,為人類在安全穩定的環境 下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依據。 雖然環境教育定義的角度各不相同, 卻同樣強調環境教育應該要落實在真實的環 境中,理論的陳述可以讓學習有所依據,然而真正重要的則是實踐的過程。官田水雉 生態教育園區一路走來實屬不易,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與許多投身環境的夥伴,經過一 番努力讓水雉從當時瀕臨滅絕,到現在數量穩定的增加,和菱角一同成為官田地區的 代名詞,在失去山林的孩子書中有一句話:「人不太可能去珍惜叫不出名字的東西, 對一件事物的命名過程事實上也正式了解他的過程。」 當人們開始瞭解一個物種的名字,將可能帶來後面一連穿的效應,水雉有許多別 稱,菱角鳥、凌波仙子等,每個名稱背後都代表了這個物種和當地環境、居民互動的 相互關係,從未知到已知,每知道一種物種的名稱,就覺得自己又認識了一位新的朋 友。教育是點點滴滴的過程,無形的進步有時難以察覺,有時努力過後問題依然存 在,但是問題的層次提升了這就是進步,環境教育的價值也就在當中體現,水雉生態 教育園區的出現讓發展和保育之間,除了對立與衝突還有另外一種選擇,也扮演了當 地社區與水雉之間的橋樑,從瞭解到關心,因為關心而起身保護。  . 3  .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對於社 區居民環境素養影響之研究」,探究台南官田社區居民的環境教育素養現況。 研究對象針對官田地區兩個鄉里的社區居民進行研究調查,分別是以種植菱角為 主,與水雉有較為密切互動的東庄里社區居民,以及位於官田區極東點,地形對外有 所區隔,以種植果樹為主的的大崎里社區居民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 本研究結果欲分析東西庄里社區居民的環境素養與大崎里居民的環境素養,以探 究社區水雉長久以來的保育與在地感有於提升居民之環境意識,對政府、社區組織及 後續研究者提出相關具體建議,以利後續於社區中進行環境行動與研究之參考。雖然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最初成立初衷為復育水鳥,並非以人為對象進行生態教育,然而欲 解決環境問題,核心就在於長期且深入的推行環境教育,永續環境的前提需與人結 合,讓人們對於環境覺知、知識、態度與價值觀產生根本性的轉變。 單方面的復育仍會因為環境的變動、農業型態的改變,讓水雉的保育回到起點, 因此研究者欲從問題核心出發,探討台南官田社區居民的環境素養,擴增民眾覺知, 希望透過了解當地居民的環境素養,以及對環境教育的認知,提升當地居民對於物種 保育的關心、並投身於水雉保育當中,從復育、保育走向教育,將環境知識內化轉化 為環境行動,透過環境教育讓更多人願意投身與保育當中,水雉的保育才能長久。.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 台南官田社區居民環境教育素養現況為何?(問卷內容包括環境知識、環境態 度、環境行為三個面向。) 二、 鄰近台南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社區居民的環境素養與其他社區居民的環境素養 差異為何? 三、 台南官田社區居民環境素養之「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行為」三 者間的關連為何?.  . 4  .

(14) 第四節 名詞界定 一、『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1994年8月,高鐵路線確定將通過水雉的主要棲地,台南縣德元埤、葫蘆埤一 代,水雉的數量在當時非常稀少,幾乎瀕臨滅絕,歷經多次抗爭與協商後,台灣 高鐵公司及台南縣政府,在台南官田區租用台糖公司15公頃的蔗田,設立官田水 雉生態教育園區,進行「水雉復育棲地營造工作」作為棲地補償。. 二、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幫助人們瞭解所生活的環境以及構成環境中的生物,物理和社會、 文化之間相互作用,環境教育是藉由教育的方式,使人們在學習當中獲得知識、 技能和價值觀,能單獨或共同的解決前和未來的環境問題。. 三、 環境素養 環境素養意味著個人擁有環境敏感度、環境議題相關的知識及態度;具備解 決環境問題的行動方案的技能與動機;並願意維持生活品質及環境品質兩者間動 態的平衡。本研究所提到的環境素養是基於1977年伯利西宣言當中提出的五個環 境教育目標,分別為「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環境概念知識」、「環境價值觀 與態度」、「環境行動技能」與「環境行動經驗」。. 四、 社區居民 社區(community)這個名詞,在不同的面向當中有著不同定義,然而其概念 主要包含三個要素:(1)一群人(2)一定的地理範圍(3)人的社會性,包括他 們的社區意識,關係和活動。「社區居民」的定義為居住於同一地理範圍當中, 具有共同理解和共同行動能力的一群人。本研究當中的所提到的社區居民為台南 官田區當中的東西庄里與大崎里社區居民。.  . 5  .

(1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一) 研究對象 問卷調查對象為台南官田區當中以種植菱角為主,與水雉有較為密切互動的東庄 里社區居民,以及位於官田區極東點,以種植果樹為主的大崎里社區居民。. 圖 1-1 研究範圍 圖片來源:臺南市官田區公所,2017 年。 取自: http://www.tainan.gov.tw/tn/guantian (二)官田當地歷史背景資料調查: 官田區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朔到荷治時期,此地屬於「王田」, 即政府田地。明鄭 時期改王田為「官田」,將土地交由文武百官招募佃農屯墾,逐漸形成漢人聚落,故 稱「官佃」,日治時期改為「官田庄」,因興建烏山頭水庫使得當地經濟有了穩定的 發展,農業的發展也逐漸興起,使得官田成為現在的菱角之鄉,也因而成為水雉在台 灣主要的棲息地。  . 6  .

(16) 本研究場域為位於官田區當中的東西庄里以及大崎里,東庄里和西庄里在區域的 分割上較難分割,從過去就將東西庄里當成同一區域,歸於麻豆管轄的區域範圍,直 到日治時期(1920年)東西庄里才歸於官田管轄當中。光復之後東西庄里人數因為戶 數超過三百戶,因此將東西庄分成西庄里以及東庄里,因為地域上的關係,東庄里與 西庄里也用同一個活動中心—東西庄社區活動中心,許多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辦理的社 區講座及課程都在此活動中心當中執行。. 圖 1-2 東西庄社區活動中心 圖片來源:研究者拍攝,2017 年 。 早期大崎的居民居住在烏山頭水庫內的各聚落中,「雙溪仔」、「笨潭」、「溪 仔底」、「圳溝仔」、「中崙」等聚落,其中以笨潭為最大庄。日治時期開始築造烏 山頭水庫,水庫完工準備進行蓄水之時,原居被迫搬遷出來,部分居民遷移至現今的 大崎里之大崎、莿仔埔及大井居住,遷徒至大崎的里民,大部分集居在烏山頭水庫吊 橋南邊,因此地勢高低起伏坡度大,而稱為大崎。目前大崎村以農業為主,種植柳 丁、芒果等經濟作物,因鄰近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學校與社區合作進行社區營造,近 年來許多大學生積極參與社區活動與改造,以農村土地經驗、生態保育以及藝術創 造,建立農村價值。.  . 7  .

(17) 1994年8月,高鐵路線確定將通過水雉在台南官田的主要棲息地,也就是德元埤、 葫蘆埤一代,當時水雉在台灣的數量相當稀少,幾乎瀕臨滅絕,又面臨棲地消失的危 機,歷經多次抗爭與協商後,台灣高鐵公司及台南縣政府,在台南官田區租用台糖公 司15公頃的蔗田,設立官田水雉生態復育區,進行「水雉復育棲地營造工作」作為棲 地補償,是當時台灣異地復育的首例。 水雉就是農民口中的「菱角鳥」,菱角鳥不吃菱角,而是喜歡在菱角田等浮葉性 水生植物濕地上覓食(小螺、水生昆蟲、植物嫩芽、葉和種子等)、築巢繁殖,在台 南官田地區,大部分農田種植方式是水稻和菱角輪作,稻米種植在上半年度(第一階 段),而下半年(第二階段)種植菱角。2007年官田水雉復育區更名為官田水雉生態 教育園區推展環境教育,希望水雉的數量能趨於穩定,持續且永久在官田菱角田中代 代繁衍。.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採用研究調查法中的「問卷調查法」,以台南官田社區居民居民作為研究 對象,問卷調查對象包含以種植菱角為主,與水雉有較為密切互動的東庄里社區居 民,以及位於官田區極東點,以種植果樹為主的大崎里社區居民,以瞭解台南官田水 雉生態教育園區對於社區居民環境素養之影響,本研究結果會受到以下限制所影響: (一)問卷調查法為調查者運用統一設計的問卷,選取受訪者用以解情況或徵求 意見。儘管問卷調查法有利於對於調查結果進行定量研究,但只能獲取書面社會信 息,不能充分了解生動、具體的社會情況。 (二)本研究方法採用研究調查法,資料會受制於受訪者的合作意願和能力程 度。台南官田水雉生態園區因長期推動無毒菱角,與一般慣行農業仍未達成一定共 識,受訪者可能因訪問主題過於敏感而排斥訪談。 (三)由於社區居民多以老年人口為主,在文字識讀上不便,問卷發放過程以當 面口述逐份發放,優點是回收率高,但相對每份問卷訪談的時間也會拉長,且官田社 區人口外流情況嚴重,樣本數較少,本研究樣本因為取樣方法的關係,無法完全取代 位於研究地區中的社區居民。.  . 8  .

(1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研究主要探討台南官田社區居民的環境教育素養現況為何,以及官田水雉生態 教育園區對於當地社區居民環境素養影響。問卷之架構參考自行政院全民環境素養調 查專案計畫,為符合台南官田地區之在地性,研究者在回顧相關文獻後,深入了解鄰 近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之官田當地現況,針對各項問題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期望能更 貼近當地居民,以加深研究的信效度。問卷架構包含四大部分,「個人基本資料」、 「環境知識面向」、「環境行為面向」、「環境態度面向」。 由於研究主題以探討社區居民環境素養現況為核心,因此研究者在閱讀了大量環 境素養相關文獻後,以時間為脈絡進行環境素養內涵及發展資料的整理。思想的傳承 是一種教育,而以解決環境問題為目的的教育就是環境教育,提升環境素養是環境教 育重要的過程,在第二節會對社區與環境教育進行論述。從過去到現在,許多研究者 以環境素養為題在不同區域、不同對象進行研究,為了在研究結果與討論中能有更為 深厚的基礎對資料進行論述,第三節研究者回顧過去環境素養相關論文,探究當中所 蘊含不同的核心價值。 以下文獻回顧分三節敘述之: 一、環境素養內涵及發展 二、社區與環境教育 三、環境素養相關研究. 第一節 環境素養內涵及發展 一、 環境素養之定義 在1968年美國學者Roth首先提出環境素養這個名詞,當時大眾媒體普遍報導,認 為環境的污染是由環境文盲(environmental illiterates)所造成,人類對於環境知識的無.  . 9  .

(19) 知是造成環境快速惡化的原因,於是 Roth 發表了一篇文章來回應當時媒體的評論,當 中提到「我們該如何知道且辨識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Roth,1992) 聯合國將1990年訂為環境素養年,並為環境素養下了一個定義: 「全人類環境素養提供基礎知識、技能和動機,是基本的功能性教育,在滿足人 類對環境需求的同時,為可持續性的環境發展作出貢獻。」 環境素養在各時期的內涵與詮釋各有不同,但基本上環境素養的內涵可分為知 識、情意、技能、行為這四個面向,知識方面包括生態系的知識、社會系統對自然環 境的影響、環境議題,以及解決環境問題的策略等;情意則包括個人對於環境的態度 與敏感度、控制觀、自我效能、價值觀以及環境行為的意向;技能則以環境議題為中 心,強調能夠辨識、分析、調查環境議題,建立自己對於環境議題的價值觀,並能夠 設計與創造解決環境議題的方案;行為則是指解決環境問題或友善環境的環保行為、 環境行為。 Roth提出環境素養的發展可分為名詞性的環境素養、功能性的環境素養、操作性 的環境素養三個階段,從對於環境相關的知識有基本了解,到能蒐集資料評價環境議 題,願意採取行動防止環境的惡化,環境素養的養成是一連續性的過程,從完全不具 有能力到有進階能力,將環境知識,技能和價值,體現在可觀察的行為上。Hungerford (1985)將環境行動區分為生態管理、說服、消費者主義、政治行動、法律行動五種 類型,往後成為各環境素養架構或模式在行為面向的參考依據。 素養是一種可以看到『學習遷移』的學習,要解決真實的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就 要學習如何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下將知識活用。而環境素養則是一種有意識且能說明環 境系統健康的狀況,並採取行動維護、恢復或加強環境的健康(Roth,1992)。. 二、 環境素養內涵 從1968年美國學者Roth首次提出環境素養後,環境素養因應不同的時代背景,發 展出多種定義與內涵,畢竟不同的時代面對著不盡相同的環境問題,環境素養也應隨 社會、環境發展同時俱進。.  . 10  .

(20) 1970年,美國紐澤西州環境教育委員會設定了環境教育總體規劃,當中提到具有 環境素養的公民應當具有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性和責任感,能夠解決當前環境問題, 預防未來挑戰。 美國環境素養委員會(Environmental Literacy Council)認為環境素養代表對自然 世界體系,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交互關聯有基礎的認知,對環境問題具有敏感度,並 對於關於環境問題的科學佐證、不確定性、經濟、美學及道德等考量有基本選擇能力 (蔡慧敏,2002)。 Rillo(1974)認為環境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能以永續的理念 來使用環境發展人類生活; 理解人類不能完全獨立與其他生物生活著,與環境的其他部 分有著密切關聯(Roth, 1992;楊冠政,1993)。 1976年,Hungerford認為環境素養的構成可以分為認知的知識 (cognitive knowledge),認知的過程(cognitive process)和情意(affective)三個部分。 Hungerford並非從學科的角度進行研究,而是從環境素養的公民所應具備的內涵來定 義,把環境素養看作知識,能力,價值觀,行為策略等的結合。 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環境教育會議在蘇俄的 Tbilisi 召開,會 議當中認為有環境素養的人應具備(Roth, 1992): 1. 對整體環境的覺知與敏感度。 2. 了解環境問題並有豐富經驗。 3. 具備關切環境的情感和價值觀。 4.有能力識別和解決環境問題。 5. 參與各級工作,解決環境問題。 1985年,Hungerford and Tomera提出了環境素養模式(Environmental literacy Model ) ,認為環境素養包括生態學概念、環境敏感性、控制觀、問題知識、信念、 價值觀、態度和 環境行動策略等8個要素 (Hungerford, Peyton,Tomera, Litherland, Ramsey, & Volk,1985) 。.  . 11  .

(21) 圖2-1 Hungerford 的環境素養模式圖 1988年,Marcinkowski認為,除了敏感度,控制觀和態度外,環境素養還應該加 入公民行動。 公民行為應包括行動動機,行動策略知識和行動策略技能,概念上比 Hungerford所提出的環境行為策略更為廣泛。 將「做出正確環境決定的能力和意願」 作為環境素養的核心與最終目標(Marcinkowski,1988)。 聯合國將1990年訂為環境素養年(Environmental Literacy Year),並在其發表的聯 合國環境教育通訊中以全人類環境素養(Environmental Literacy for all)為題,為環境 素養下了定義:「全人類環境素養是所有人的基本的功能性教育,它提供基礎的知 識、技能和動機來滿足環境的需求,並為永續發展作出貢獻。」換言之,環境素養可 認作功能性素養(functional literacy),問題的解決和社會的參與(community participation)是環境教育的操作原則(operating principal)(楊冠政,1993)。 Marcinkowski(1990)綜合文獻中對於環境素養的研究,認為環境素養應包含下 列意義: 1. 對環境的意識和敏感度。 2. 尊重自然環境的態度,關注人類對自然的影響。 3. 了解自然系統運作的方式,以及社會系統如何影響自然系統。 4. 認識各種環境相關問題(地方、地區、國家、國際和全球的)。.  . 12  .

(22) 5. 可以運用初級或次級的訊息來源分析、合成和評量環境問題的信息,並根據事實或 個人價值評估環境問題。 6. 全心全意,負責任,積極主動地解決環境問題。 7. 具有解決環境問題的策略知識。 8. 具備發展實施、衡量單一策略和組合計畫的技能。 9. 積極參與各階層環境問題的工作。 1995 年,美國的環境素養評量小組(Marcinkowski & Rehring, 1995)提出環境 素養的架構,主要涵蓋認知與技能、情意及行為三大領域,而此一架構與評量方式乃 是結合數十位美國環境教育學者的貢獻而完成,說明如下: 1.認知與技能領域 :透過基礎的知識學習,可以調查和分析生活中的環境問題,並具 備提供解決方案的技能與知識,進而將技能和知識轉化為環境行動策略。 (1) 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的知識 (2) 具備環境議題的知識 (3) 具備解決環境問題方法的技能與知識 (4) 採取環境行動策略的技能和知識 2.情意領域:相信個人或集體的行為能夠改善環境的程度,以提高對環境的價值觀與責 任感,並培養環境保護的行動意圖。 (1) 環境敏感度--能夠感受,欣賞和關心環境的程度 (2) 控制觀--相信「個人或集體行動將可以改善環境」的程度 (3) 環境態度與價值 (4) 環境責任感 (5) 行動意圖 3.行為領域:環境素養之行為領域中,包括消費者行為和經濟行為,透過說服、廣告、 宣傳或政治行動、法律行動等來發展負責任的環境行為,也就是具體的環保行動。 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包含下述幾項: (1)生態管理 (2)消費者/經濟行為 (3)說服 (4)政治行動 (5)法律行動.  . 13  .

(23) 2011 年,北美環境教育學會(NAAEE)提出環境素養模式,將環境素養分為知 識、環境意向、綜合能力、 負責任的環境行為等四個面向。 1. 知識(knowledge): (1)自然與生態環境系統 (2)社會、文化與政治系統 (3)環境議題 (4)多種環境議題解決方案 (5)市民參與與行動策略 2. 環境意向(Dispositions): (1)敏感度 (2)對於環境的態度與關懷 (3)個人的責任感 (4)控制觀/自我效能 (5)動機與行為意圖 3. 綜合能力(Competencies): (1)辨識環境議題 (2)對環境狀態或議題提出相關疑問 (3)分析環境議題 (4)調查環境議題(利用第一手或第二手資料了解議題的科學與社會面向) (5)對環境評估與做個人的判斷(環境與政治系統的互動) (6)使用證據與知識,選擇並捍衛自己的立場已解釋環境議題 (7)創造與評估不同尺度/層級解決環境議題的計畫 4. 負責任的環境行為(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能採取對環境問題或環 境議題有正面影響的行為,例如:生態管理、說服、廣告、宣傳、消費者或經濟行 動、政治行動、法律行動等。 NAAEE 認為環境素養的發展不是線性的(Linear),在此模式中知識與環境意向 影響綜合能力的發展,綜合能力的培養影響個人是否能解決環境問題,並採取負責任  . 14  .

(24) 的環境行為。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是培養環境素養的最終目標,而個人採取什麼樣的環 境行為受到環境背景(Context)的影響,環境背景包含個人、社會、自然三個面向。 個人面向包括人的身心發展、需求、經濟能力等;社會面向包括文化差異與社會 規範;自然面向所指的是從地方、地區、國家到全球等自然環境的不同尺度。負責任 的環境行為亦影響其他三個面向的環境素養持續發展,環境素養的發展應該是一個持 續性的回饋圈(Feedback/reflection loop)。. 三、 環境素養之發展 自環境素養一詞廣泛使用後,對環境素養課程和方案的目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因為學者們對於環境素養的解釋還沒有達成共識,美國測驗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ASTM)藉由德懷術(The Delphi Technique)提出了環境素養的 發展及定義。(楊冠政,1993)。 根據ASTM 的研究結果,環境素養被認為是一個連續的過程(Continuum),是一 個從完全不具備能力到有進階能力的連續過程,能將個人學習到的環境概念,技能和 價值觀從可觀察行為中表現出來,並提出環境素養發展包括三個層面: (一)名詞性環境素養 (Nominal environmental literacy) 將與環境有關的基本名詞用來交流和溝通,此階段環境素養者,能夠理解環境問 題常用的基本名詞,操作性定義和意義,對環境有正確的認識和敏感度,尊重自然, 關心環境所面臨的威脅。此外,應瞭解關於自然系統運作的方式,以及社會系統如何 與自然界相互作用。 (二)功能性環境素養 (Functional environmental literacy) 此階段環境素養者,瞭解自然環境以及人類社會與自然的相互作用,關注人與自 然間負面的相互關係,並具備可以使用第一手或第二手資料分析、綜合、評估信息的 能力。能綜合分析資訊以解決環境問題,積極投入自己身邊相關的議題,並利用學到 的基本策略知識來進行社會和技術上的變革。.  . 15  .

(25) (三)操作性環境素養(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literacy) 在環境知識、技能與處理相關問題上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夠蒐集和綜合相關的資 訊,選擇適切的替代方案。對於環境的破壞有強烈參與感與責任心,能夠不斷檢視行 為所造成的衝擊和影響。實際參與區域性或全球性的活動,倡導並採取行動來維持健 康的環境。具有此環境素養的人,能夠展現出強烈且持續性的投入,環境素養的特性 深植於心中,已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第二節 社區與環境教育 21世紀全球環境的持續破壞,健康的環境與生活質量已變成各國與世界公民共同 關切的重點。1992年「地球高峰會」中的「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確認了 環境教育在人類永續發展中的重要性,並特別指出了以社區為基礎的環境教育扮演了 建立永續社區中的重要性,也就是所謂的社區環境教育 (community-bas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世界上有許多城鎮以環境永續作為轉型或建設社區的核心價值,社區永續發展的 目標不僅是解決環境問題,也是新的生活方式,永續發展的理念因應環境問題,隨著 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展。在社區居民、企業和政府多方力量的共同參與下,提高人民 生活的質量,而且有助於緩解日益嚴峻的全球環境危機。 為了貫徹永續發展政策,政府鼓勵社區把永續發展作為最終目標,自發性、自主 地創造具備新文化、新思維的社區,目的在於使社區當中的社區營造、環境工作者習 得環境教育的知識及技能,並將其妥善運用於環境教育策略當中,將永續社區的行動 計畫落實。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水雉對於當地社區居民環境素養的影響,東西庄里以種菱角為 主,水雉又被稱為菱角鳥,常生活於菱角田當中,過去水雉在台灣曾瀕臨滅絕,水雉 生態教育園區的成立,讓水雉數量漸趨穩定,而水雉也成為台南的市鳥,社區居民逐 漸建立對於水雉此一物種的認同,畢竟最好的保護區是沒有邊界的,水雉在菱角田中 的身影,是官田獨有且不可取代的一部分,此節「社區與環境教育」文獻回顧當中會.  . 16  .

(26) 說明在台南官田社區當中當中環境教育的實踐,以及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是如何從物種 復育、培力社區、進而導入環境教育思維。. 一、 社區環境教育內涵 環境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類關心環境、善用自然資源、維護自然生態文化、解決 環境問題,以保護生態環境的一種教育方式(汪靜明, 1990),推展環境教育的方式 分成以學校為主的正規系統和以社會教育為主的非正規系統(汪靜明,2003)。 社區環境教育是運用教育的方法,促進學習者在認知、情意、態度和行為上產生 轉變,藉以提高居民環境素養,解決當地的環境問題。 社區環境教育屬於非正規的系統,是以社會教育為基礎的非正規教育。社區環境 教育的過程以社區環境事物和田野為主體,以社區居民為對象,目的是透過環境教育 澄清價值,提供社區信息,使居民有足夠的能力解決社區環境問題,增強對社區環境 的關切,引導居民投入環境保護,共同解決環境問題(Dietz,T.&Stern,P.C., 2002)。 「社區 (community)」一詞包含了幾種定義,可以指特定的地理區域,或生活 在同一地區,具有共同利益和關係的群體。 以特定的地理區域當作基礎的社區環境教育,探討人類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希望 藉由社區居民的參與和合作,一同提高地方環境的生活品質。社區環境議題包含的面 向很多元,例如與地理、生態相關的自然環境 ; 與建築、道路相關的人為環境 ; 以及與 歷史、產業相關的人文環境等等都在探討之列。 社區環境教育強調人類活動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其目的是透過社區居民的合 作,參與,來解決社區環境的問題、改善當地的生活品質。 社區環境議題牽涉的面向 相當多元且複雜,探討的範疇包括與地理、生態相關的自然環境 ; 與建築、道路相關 的人為環境 ; 以及與歷史、產業相關的人文環境等。 最初社區環境教育關注的部分多著重於個人健康、環境污染、資源回收、綠色美 化等這些有著切身關聯的層面 ; 近年來,在國際趨勢的影響下,社區營造組織逐漸形.  . 17  .

(27) 成了新的視野,關注的議題擴展到生態關懷與文化保護、環境資源管理,特色營造, 環境促進、生態旅遊管理等,儘管社區環境問廣泛,但公眾利益問題始終處於優先地 位,滿足社區發展需要和居民興趣的設計活動,較容易有得到居民的認可和關注,而 這些支持是社區環境教育成功的關鍵。 廣泛的民眾參與能幫助環境事務的推動與促進,根據社區環境教育的目的,對象 包括社區組織、地方政府人員、家庭,利益關係者、學校、企業等。 對於以社區為導 向的環境教育操作策略,可透過以下形式應用於不同的目標和對象:( 王順美、葉燕 燕, 1998): 1. 參觀自然環境和戶外活動,建立環境演變知識,提高環境敏感度。 2. 辦理社區觀摩、專業研討會,用來提升社區領導或組織成員環境素養。 3. 培養能夠調查、分析、批判性思考、聆聽和溝通的社區成員,藉以有效的解決問題 4. 透過「做中學」的方式引導社區居民投身於環境行動,舉辦成果發表或其他有關活 動強化社區的共識。 5. 辦理綠化社區、美化家園等活動,加強化居民的社區認同感和環境責任感。 6. 設計環境教育的親子活動,提高民眾的參與感。 7. 學校、寺廟、教堂、企業、民間團體等社區組織建立網絡關係。. 二、 環境教育的起源 從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美國家快速的工業化帶來了許多環境問題,導致自然生 態的破壞與環境災難(environmental disaster),Carson以「寂靜的春天」一書引起美 國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積極促成許多資源保育方案的通過(楊冠政,2003)。 為了解決環境危機,美國的保育運動興起 (American Conservation Movement), 然而環境問題的問題並非單憑環境專家就能解決,需要喚醒全人類的環境倫理與知 識,方能有效解決環境問題。保育運動自始即強調教育,教育的目標是使人類在覺知 與個人行為上產生轉變,若欲使環境危機得以解決,就要促進環境教育和後續環境行.  . 18  .

(28) 動的實踐,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最早立法推展環境教育的國家,自然資源保護的重要 性也從那時開始備受重視。 1970 年開始是環境教育發展的關鍵 1970 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在「環境白皮書」中 提到:「美國的空氣、水、土壤、 河流、海洋都被嚴重污染,公害問題如此嚴重,環 境品質之保護需要盡快進行,而今日美國的教育,卻未曾正視環境破壞的真實狀況, 未盡其應負的責任。」隨即通過國家環境教育法,目標共有兩項,第一是加強公眾對 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的認識,以及環境與人類的交互關係,包括全球視野中的環境問 題。 第二是鼓勵高校畢業生投入與環境相關的工作領域,促進了環境教育的發展的起 頭,也對後來的環境教育產生深遠影響。(李聰明,1987)。 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環境會議,希望能讓人類開始重視環境問 題,關注和研究環境教育,在會議當中提到解決全球環境危機的辦法就是推展環境教 育;會議中更建議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編制環境教育計畫,幫助各個國家 共同推行環境教育(楊冠政,2003)。 1977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在蘇俄伯利西(Tbilisi)國際環境教育會議 上將環境教育定義為:「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過程,在這段過程當中,個人和社會認 識他們的環境以及組成環境的生物、物理和社會文化間的相互關聯,獲取知識、技能 和價值觀,並能單獨或集體地解決當前和未來的環境問題。」 之後也陸續召開幾次重要的國際環境教育會議來檢討並提出建議,以凝聚各國對 環境教育的共識,在 1987 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發布了「我們共同的未 來」(Our Common Future),對目前的環境教育做出具備建設性的行動計畫,當中強 調應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納入包含基礎教育、成人教育、婦女教育、正規及非正規教 育等各層級社會教育體系當中(王鑫,1994),討論的方向包含三大領域分別為: 1. 導向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目標 2. 提高公眾覺知 3. 強化訓練.  . 19  .

(29) 對環境的擔憂是各國共同關心的議題, 上述國際公約中提出的有關作法,在精神 上包括「保育」和「永續發展」等概念;目標是「改變」(Change),即改變人類在 發展過程中,有害於環境的錯誤集體行為、個人行為。 全球環境教育是在當前各國環保潮流下誕生的,希望以教育的過程,讓社會群體 和個人能夠瞭解「只有一個地球」(Only One Earth)、「地球村」(Earth Village)的 意識,進而自發性的關心「全球環境問題」,能思考和改變人們生活的方式,發展 「全球性思考,草根性行動」(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的基本理念,最終目標 是達到「保育」、「永續發展」以及「行為轉變」 。 (王鑫,1999). 三、 環境教育的目的 張子超(2004)提出,環境教育是一個旨在改善環境的教育過程。這是一段概念 認知和價值澄清的過程,透過這段過程逐漸發展出對人類,文化及其生物和物理環境 交互關聯所應具備的知識、價值觀和技能,在解決環境問題和自我行為規範兩者當中 中取得平衡。 教育的目標是使人的思想和行為產生轉變,因此,如果要有效的解決環境問題, 促進環境教育以及落實後續環境行動是必要的(楊冠政,2003)。環境教育提高人們 對生活的環境及其相關環境問題的認識和關注;使人們獲得正確的環境知識、價值 冠、技能,能夠單獨或共同的解決目前與未來的環境問題(周儒,1993)。 環境教育使人類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增進生態知識、培養積極的環境態度與 行為、透過提高覺知、產生價值觀的轉變,鼓勵國民關心並主動自發的維護環境。環 境教育的推展的核心目標是為了培養人類的環境素養,引導社會可持續性的發展,使 社會群體和個人認識到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學習環境相關知識,具備正確的環境態度 和行為,透過覺知和意識的提高、價值觀轉變,引導人們自發性的關心全球環境問 題,思考和改變人們生活的方式,使未來世代擁有安全與健康的居住環境。 環境教育是認識環境和澄清人與環境關係價值的教育過程,將環境教育實踐於環 境政策的制定和形成環境行為規範的過程中是必要的(史嵩宇,2005)。.  . 20  .

(30) 透過教育的過程,使社會群體和個人習得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將獲得的知識、 技能用於物種保育、環境保護及環境資源的有效管理,進而維護地球環境可持續性的 發展,人們將珍惜環境資源內化於心,落實節約能源、惜福愛物、改變過度消費的生 活方式。 在國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於 1977 年 10 月在伯利西國際環境教育大會 上提出環境教育目標,作為發展環境教育的基礎,具體內容如下: 1. 關注城鄉間經濟、社會、政治、生態的交互作用。 2. 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保護、改善環境所需的知識、價值觀、態度、承諾和技能。 3. 為社會群體和整個社會發展出新的環境行為模式。 綜合以上所提的環境教育起源與目標,這麼多人長時間投入的努力,無非就是希 望透過教育的過程,使人類尋求改善存在於人類與自然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生態關 係;以這種和諧狀態的追求,促使環境得以永續(周儒,2006)。環境教育開啟了人 類對環境的敏感度,對於環境現況有所覺知,能主動地關切全球環境問題,進而省思 並改變個人的生活與行為模式,積極參與保護環境。 總結上述環境教育的發展與目標,這麼多人的長期的投入精力、心力、做出承 諾,無非是希望藉由教育,改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關係,使環 境得以永續。環境教育開闢了人類對環境的深度思考,強化對環境的敏感性、了解當 前的環境狀況、能主動關注全球環境議題,進而反思和轉變人類生活和行為模式,積 極參與環境保護,回歸教育的核心目標,使人的思想和行為產生轉變。. 四、 社區中的環境教育實踐: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水雉踩著優雅的步伐在菱角田當中來回穿梭,纖細的腳輕輕的踏在菱角葉上,凌 波仙子的美稱自此而來。水雉有著又長又翹的黑尾巴,遠看就像菱角一樣,因此也被 農民稱作菱角鳥。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水田和埤塘等適合水雉棲息的地方越來越 少,生活空間的缺乏也嚴重影響到水雉的數量。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在這樣的背景下成 立,文獻回顧當中會說明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是如何從物種復育、培力社區、進而導入 環境教育思維。.  . 21  .

(31) (一)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的起源: 1994年8月,高鐵路線確定將通過水雉的主要棲息地,台南縣德元埤、葫蘆埤一 代,當時水雉在台灣的數量相當稀少,幾乎瀕臨滅絕,又面臨棲地消失的危機,歷經 多次抗爭與協商後,台灣高鐵公司及台南縣政府,在台南官田區租用台糖公司15公頃 的蔗田,設立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進行「水雉復育棲地營造工作」作為棲地補 償,是當時台灣異地復育的首例。 多年的努力,水雉的數量穩定上升,2007 年水雉復育園區更名為水雉生態教育園 區。園區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階段性的目標,經營方向包含棲地營造與維護、水雉 族群監測、環境教育推廣等,然而最終核心目標都是水雉保育,在保存菱角田的通 識,也護佑依賴菱角田生活的生物。 官田水雉復育區面積15公頃,分為北區7公頃、南區8公頃。 北部地區是開發區, 由於靠近道路,且中心約有0.5公頃的私人土地,環境營造以廣闊的水域為重點緩衝 區。,南部地區由於位置偏遠,不受干擾,是二期開發區, 規劃的重點以高堤中型水 域為主,是園區當中的核心區域,水雉復育區讓經濟發展、生態保育看似矛盾的兩者 中,找到了另一種選擇。 水雉保育運動,由初期調查族群量發現水雉滅絕危機,讓政府承認為一重大環境 議題,並要求高速鐵路得標廠商應負起保育責任為第一階段。1999 年起的台南縣水雉 復育棲地尋找與闢建為第二階段,求助邱滿星到火燒珠找地主租地,想以民間力量自 行,給水雉一個家,雖然地主最後臨時反悔不願承租,但也驚動縣長親自自出面協 調,並積極協調台糖給水雉找一個家,經過一番努力與協調,終於在2000 年獲得水雉 復育區土地可開始復育水雉。 水雉就是農民口中的「菱角鳥」,菱角鳥不吃菱角,而是喜歡在菱角田等浮葉性 水生植物濕地上覓食(小螺、水生昆蟲、植物嫩芽、葉和種子等)、築巢繁殖。 有鑑於台灣的水雉因棲地環境的改變導致數量減少,甚至面臨族群瀕絕的危機, 台南市在政府與民間團體共同努力下,歷經「菱農保護水雉巢位」獎勵辦法的施行及 成立「水雉復育區」,2007年更名為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讓水雉族群持續而穩定地成 長,除了水雉園區棲地每年孵育出200隻左右的水雉幼雛之外,台南地區更有高達600  . 22  .

(32) 隻以上的族群數量,保育成果深獲肯定。水雉體態輕盈,素有「凌波仙子」、「葉行 者」美名,更是台南市市鳥,雖然分佈數量居全台之冠,泰半族群卻集中在官田地區 的菱角田生活。 在台南官田地區,大部分農田種植方式是水稻和菱角輪作。稻米種植在上半年度 (第一階段),而下半年(第二階段)種植菱角。在早稻栽培當中使用「插秧法」, 將苗用機械的方式插入田中, 後因農村人力不足,發展出「直播法」,直接將穀種灑 入田中讓其發芽,「直播法較「插秧法」省下了許多成本,因此為農民廣泛地使用。 但是「直播法」有其缺點,在幼苗期間容易被鳥類和老鼠吃掉,造成幼苗出苗不 良,嚴重影響農民的收成。農民使用各種方式試圖要解決這樣的狀況,最後發展出將 毒誘餌加入穀種當中的方法,然而此方法對環境影響巨大,威脅著濕地鳥類的生存。 2009年12月正值作物改變期,部份農田施用福瑞松等顆粒狀毒餌,造成接下來的3 個月期間,發生水雉集體農藥中毒事件,計有死亡85隻、5隻中毒未死而救活,時至今 日仍每年持續發生。 社團法人台南市野鳥學會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與友善大地社會企業共同提出「陪伴 官田濕地、綠色保育永續」官田綠色保育農業推動專案,讓「在意環境存續、願意支 持產業永續」的民眾可以運用簡單購買行動來支持改變。消費購買實際回饋農民生 計,鼓勵農民改變農耕的態度,加入有機種植或友善耕種的行列,以水雉園區為核 心,對外推展有機耕種,以水雉保育為終極目標。這顧到農民的生計與健康,顧到了 我們的健康與生活品質,更顧到了水雉。從農民生產對身體建健康的農產品,讓消費 者擁有健康身體與能量,提昇生活品質,同時也兼顧水雉的保育。 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為一個動態的環境場域,場域中的核心物種—水雉就生活 在棲地當中,提供了民眾環境行動經驗的學習機會,且深刻地反映出當地所有發展都 將與園區有著連動的影響。園區扮演了物種保育與環境教育之間的強力連結,將實際 場域提供環境行動的學習機會當作是教育的媒介,希望民眾透過實際與園區動植物間 的互動,產生環境覺知,進而產生更深一層的環境行動—水雉保育。.  . 23  .

(33) (二)園區進行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園區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階段性的目標,經營方向包含棲地營造與維護、水雉 族群監測、環境教育推廣等,然而最終核心目標都是水雉保育。園區為一個動態的環 境場域,場域中的核心物種—水雉就生活在棲地當中,提供了民眾環境行動經驗的學 習機會,且深刻地反映出當地所有發展都將與園區有著連動的影響。 官田水雉生態園區扮演了物種保育與環境教育之間的強力連結,將實際場域提供 環境行動的學習機會當作是教育的媒介,希望民眾透過實際與園區動植物間的互動, 產生環境覺知,進而產生更深一層的環境行動—水雉保育。 「水雉」所代表的不只是單一物種,也是濕地重要的保護傘物種,水雉的保育帶 動了其他生物生存環境的保留,幫民眾守護著農田濕地的環境與健康,友善的耕作方 式,不但能提高生物多樣性,也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環境。水雉喜愛棲息在菱角等浮葉 植物上,官田地區每到冬季菱角枯萎時,水雉就會到田間吃種子或蟲子,因此,農民 若採用友善耕種方式,進而增加了田間蛙、蟲的數量,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提供水雉充 足的食物量,水雉就得以在這個地方安身立命。水雉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也是告訴 我們這邊的所有農作物是安全的,人吃了水雉幫忙巡視的田區,同時也帶來了健康的 生活。 (三)園區環境教育目標構想圖: 初階的環境行動經驗 (將教育的活動與環境行動經驗相結合,貼近真實生活。). 環境行動技能(使居民具備處理、分析環境問題,採取環境行動的能力。). 深層的環境行動經驗(培養居民處理生活當中的環境問題,從中發展可長期運用的能 力,在行動當中產生對於社區的歸屬感與責任感。). (本研究繪製)  . 24  .

(34) (四)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環境教育目標 1.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1-1 使用五官觀察體驗的經驗、探索環境。 1-2 意識到自己生活方式對生態造成的影響。 1-3 可以透過自然觀察、真實經驗,以不同方式表現生態的美麗與對環境的關心。 2.環境概念知識 2-1 瞭解台灣水雉的生態習性、形態特徵及生活環境。 2-2 瞭解水雉的生活習性、社會性行為(雌雄如何尋求伴侶、交配、繁衍後代)。 2-3 認識各種生物的生存環境,觀察他們是如何隱藏於自然當中以避免外來威脅。 2-4 瞭解水雉棲地的營造與管理。 2-5 認識水雉園區的歷史背景,以及扮演棲地補償的環境重要性。 2-6 瞭解生活中環境問題的成因,探索改善環境問題的可能途徑。 2-7 瞭解基本生態原則,人與自然和平共存的相互關係。 3.環境價值觀與態度 3-1 可以透過親近生命瞭解如何珍惜和尊重,看重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3-2 具備對事物的好奇心,理解人類與自然環境的交互作用。 3-3 培養對環境的敏感度,參與戶外活動,建立對自然環境的個人責任感。 3-4 關注人們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具備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消費態度。 4.環境行動技能 4-1 能瞭解水雉目前所面對的環境問題,並思考應如何保護此物種及生活環境。 4-2 具備鳥類觀察的環境技能,對自然界中的生物懷有尊重的心。 4-3 教導學生具備觀察、識別環境問題、做出假設、分析與採取環境行動的能力。 4-4 可以對生活環境表達自己的看法,聆聽他人的意見。 5.環境行動經驗 5-1 具備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活動經驗。  . 25  .

(35) 5-2 具備參與調查生活周遭環境的經驗。 5-3 具有參與調查、研究地區性環境議題的經驗。 5-4 將環境行動經驗與學習活動相結合,使教學更加貼近真實生活。 5-5 培養學生具備能力處理環境問題,對社區有歸屬感和參與感。. (五)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環境教育內涵—物種保育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環境教育的目標為將園區中的環境資源結合物種保育,期望提 升民眾認知、情意、技能與行為的環境素養,並形塑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物種保育的理 念內涵,維護物種多樣性。 核心理念大致可歸納為下列: 1.. 以水雉保育為主體,以物種保育為主題,傳遞有關物種保育的內涵概念(物種多 樣性)及落實愛護環境、維護生物棲地的環境行動。. 2.. 以水雉為物種保護傘的環境生態觀,來關懷和認識濕地生態系,及相關自然環境 因子。(昆蟲導覽). 3.. 將環境行動經驗與學習活動結合,從學習活動中培養民眾對於生態的關心(情 意)、知識(認知)和保育(技能)的環境素養。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環境教育活動:種菱趣、走入濕地). 4.. 利用戶外觀察與紀錄,來認識園區豐富物種(如水生植物、水生昆蟲等),認識 水雉園區的歷史背景、水雉的知識、形態和故事,而不只侷限於單一環境資源之 解說。(自然偵探家、探索水中生物). 5.. 說明水雉在生存空間中所承受的環境壓力,如自然天災、氣候變遷、人為破壞 等。(水雉生存大作戰). 6.. 講解環境承載量和生態演替的觀念,幫助參與者澄清價值與建立正確態度,瞭解 人類發展對於物種之影響。.  . 26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Our environmental policy is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chools, to enhance our staff’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by encouraging them to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To support school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e will continue to provide a broad range of services including school visits,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territory-wide

Our environmental policy is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chools, to enhance our staff’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by encouraging them to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帶領的社區林業研究團隊長期深 耕,陪伴墾丁國家公園(台 26 線)及屏北原鄉部落(台 24 線),建立森 林與部落的生態旅遊推動模式,研究成果於 2008

結合 NPO 或 NGO 團體基於組織使命及發展推動文化與教育、觀光與

ix If more than one computer room is opened, please add up the opening hours for each room per week. duties may include planning of IT infrastructure, procurement of

• Environmental Report 2020 of Transport Department, Hong Kong: to provide a transport system in an environmentally acceptable manner to align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re indicators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dimension include: (1) the commitment of the administer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