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基督教會參與社區樂齡服務之現況與效益

宗教追求社會的健康,根植於社會也服務於社會,基督宗教在社會/區的服務發展也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科技研究日新月異,知識訊息瞬息萬變下,社會環境在高齡少子化 的時代趨勢下,教會的社會服務也開始更新變化。臺灣 1980 年 「老人福利法」 正式 公佈實施後,1995 年又推動 「全民健康保險」 ,老人福利法經過多次修法,在居家照 護和安養政策上皆有許多建設性的改良 (社團法人臺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2019)。2005 年推動長照政策開始建立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藉由社區發展中心丶村里長辦公室丶 閒置的學校空間或宗教活動場所如宗廟丶教會…成為社區老人可得到日常照顧的場所,

許多教會/機構也開始關注長者身心健康需求轉與政府單位合作。

參與社會/區樂齡服務多年且成果斐然的二個教會組織—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及臺 北靈糧堂,可從他們的服務內容來探究目前教會在社區樂齡服務上的現況。

一、 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

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以下簡稱PCT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 ,成立於 1951 年。2016 年 PCT 的教勢統計,主日聚會人數約 12 萬人。參與社會公益服務多年,旗下 公益事業機構,包括教育丶醫療丶媒體…等多元發展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網站,2019 年 12 月 4 日查詢)。 PCT 因有鑑於臺灣高齡化社會現象愈趨明顯,於 1984 年 6 月 21 日首 先成立「松年事工委員會」並於1989 年 6 月創辦「松年大學」。其相關資源及社區需求 有醫院丶學校丶社福機構丶安養中心等,以及總會丶中會與各地方教會所在的組織網絡。

教會有松年團契及松年大學事工,再加上各地方教會設有有多處關懷據點丶日托丶樂齡 和日照服務的基礎,堪稱是基督教會在老年事工上的先鋒 (林佳靜,2017)。

在樂齡學習上,其松年大學目前有分校四十餘所,學員三千多人,從創校迄今,

畢業總人數已將近九千人,其中有二百多名學員受洗成為基督徒,並期盼各個進入教會 的年長者可以在生理丶心理丶靈性丶智能丶才能丶人際等方面都得到合適的關顧和牧 養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聖經學院網站,2019 年 12 月 4 日查詢 )。

30

2-4.

盤點

PCT

各種樂齡服務相關資源與社區資源。資料來源 :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高 齡照顧發展藍圖 (2017)。臺灣教會公報,第3387 期。

PCT 之公益機構「平安基金會」整合平臺可協助欲建立社區關懷據點之教會的項目 包括 : 評估丶協助送案丶人員訓練丶建立師資資料庫丶建立擕手陪伴網丶協助核銷丶 組織策略聯盟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高齡照顧發展藍圖,2017)。

表2-3

據點評估檢核表

項目 內容

說明

服務 松年團契或松年大學或日光站 具備一項即可

人力 長期穩定志工 志工的服務比 1:10 為佳 場地 十坪以上合法活動空間 每人至少 3 平方公尺 動機 教會與長執會意願與共識 福音使命

資料來源 :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高齡照顧發展藍圖 (2017)。臺灣教會公報,第 3387 期。

註: PCT 建議內部地方教會推動社區整體照顧模式之評估檢核表。

31 二、 士林靈糧堂

士林靈糧堂成立於 1993 年,位於臺北市士林區,因承辦公部門之委外社會服務方 案後,使整個教會的社會服務開始發展起來,服務以老人丶兒童丶婚姻家庭為主,但在 老人服務上有十分顯著成長。1999 年士林靈糧堂為了回應臺灣人口老化現象訂定了老人 事工擴展計畫,適逢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想推「士林老人服務中心及附設日間照顧中心」

此項新服務,沒有其他民間團體願意承接,向士林靈糧堂洽談希望透過公辦民營方式接 下承辦。士林靈糧堂主任牧師率領教會同工群禱告後決定在無經驗丶無經費丶無專業人 員的情況下接受挑戰,因憑信心看到這個工作是未來需求,也是一個責任和使命 (陳怡 璇,2011)。

士林靈糧堂同時也是臺灣第一間 24 小時照顧重度失智老人的「團體家屋(Group Home)」-「天母失智症老人團體家屋」的試辦承接者,2008 年憑著團隊的信仰核心價 值完成任務。如今長照2.0 將其納入服務,其經驗與服務,可謂影響臺灣「長期照顧服 務法」的參考指標之一 (黃健盷,2016)。

劉茂群牧師所服務的士林靈糧堂,在老人照顧和長照服務上已有 20 多年的經驗,

專業能力屢獲政府機關的肯定,除了設立士林老人服務暨日間照顧中心、天母失智症老 人團體家屋,另外還有臺北市西湖社區式服務類長照機構、基隆市第一日間照顧中心、

北市私立內湖社區式服務類長照機構、內湖區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士林區社區整合型 服務中心、基隆市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等等,此外還有老人陪伴丶長青大學丶居家餐食,

服務的年長者、個案量高達上千人,目前也已開放加盟訓練,希望有負擔有意願的教會 一起加入服務的行列 (梁敬彥,2017 )。

士林靈糧堂於 2011 年成立了「中華仁親社區關懷協會 」,以發揮社區仁愛互助精 神,服務社區鄰里需要為宗旨,從事社區雙福工作,傳遞落實神的愛。其主要工作除了 弱勢族群丶兒童丶新住民..,也包含提供社區年長者復健及維護老人生活尊嚴與品質的 服務。好厝邊社區關懷據點,以 65 歲以上長者為服務對象,內容包含健康操丶音樂律 動丶團康遊戲丶手工藝丶健康講座丶團體供餐等等。社區關懷站在士林深受好評,每週 二皆有70-80 位,有時甚至高達 100 多位長輩參與,2019 年 6 月又新增北投據點 (中華

32

仁親社區關懷協會網站,2019)。士林靈糧堂及附設之中華仁親社區關懷協會長期以來,

以實際行動投入許多社區在地服務,每月服務高達 1100 人次,在關懷獨居長輩每月超 過100 人次,服務社區長者更是高達 350 人次 (士林靈糧堂,2019)。

在樂齡學習上,士林靈糧堂成立「長青大學」鼓勵終生學習,其宗旨為達成「活到 老丶學到老」之學習精神,使成人教育理念推臻完美,並讓長輩享有更多學習之權利及 樂趣。有音樂丶繪畫丶才藝丶語言丶保健丶社會新知丶電腦資訊等,提供長輩彈性化丶 生活化之選擇為其特色。服務對象為年滿60 歲,55-59 歲在課程費用外加收 500 元費用,

每期琳瑯滿目有三十幾種課程,參加學生有超過 2000 人以上 (士林靈糧堂-社區老人照 顧服務網站,2019)。

三、 教會參與社會

/

區服務的內部衝突與外在優勢

從20 世紀以來,有關信仰與社會/區服務結合的討論,始終沒有定論哪一種模式較 為合適,聖經教導中使萬民作主門徒之宣教宗旨,和以社會關懷服務傳遞基督信仰中博 愛丶慈善之精神的做法,常有傳「福音」與從事「福利」服務工作在教會內部孰輕孰重 的 「雙福」 之爭。一個是「大使命-福音」 (馬太福音 28:18-20) ,一個是「大誡命-福利」 (馬太福音 22:36-40) (薪人譯,1995)。基督教會在從事社會/區服務時,不同神 學觀點亦有不同見解。直至1974 年在瑞士所舉行的洛桑會議,神學家司托德 (John Scott) 確定了比較清楚的範圍,會議中認定傳福音與社會責任皆是教會主要的使命,使二項事 工在教會內部能有基本共識。之後,洛桑委員會 1982 年六月再次召開了一次國際性會 議,重申傳福音的首要性並提出傳福音與社會關懷 (涵括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 彼此之 間的關係:

(一) 社會關懷是傳福音帶出的結果。

(二) 社會關懷是引到傳福音的橋樑。

(三) 社會關懷是配合傳福音的夥伴。

上述解釋在眾多紛紜的討論中為教會從事社會/區服務確定了一個比較具體的方向,

但也未定調何者為正確或最好 (盧錦華,2001 )。

33

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