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人口老化引起的各種社會問題,到政府滾動式修法下的長照政策,現今政府丶民 間團體為提升高齡長者的生活品質和健康照護可說是上下其心,關心長者的生活也是普 羅大眾的責任。政府自 2005 年 5 月著手推動 「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劃」 , 及 2008 年提倡樂齡學習,鼓勵長者終生學習,樂而忘齡。長者藉由社會支持,社會參 與重新轉換社會角色,建立新的人際關係,以滿足社會互動之需求;同時,透過服務人 群,長者將豐富的智慧經驗貢獻社會,增加個人社會歸屬感,提高自我價值與自尊。基 督教會近年在老人初級預防照護及在地生活服務上,不遺餘力地提供多元活動積極投入 社區樂齡服務。綜合本章文獻與理論之分析丶探討與彙整後,總結如下:

一、 基督宗教參與社福的核心價值

基督教會推動社會服務有其深厚信仰核心價值及意義,隨著時代遷動環境改變下,

教會參與社會服務範圍也隨從過去濟貧丶救難丶扶幼丶關懷弱勢族群後,開始朝樂齡者 照顧服務上去發展。隨著臺灣社會的問題與需求,基督宗教如天主教的社會服務也從傳 統的「慈善」階段,經過轉型的「發展」階段,邁向整合的「關懷」階段 (蔡欣達,2006)。

社會福利服務從中古世紀以來,不論在東西方文化社會裡,都帶著濃厚的宗教價值,宗 教倫理所傳遞的博愛與慈悲,不僅和社會福利精神緊密相關,甚至是推動社會福利的主 要動力。

高齡者透過社會參與及社會支持,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可達到成功活躍老化減緩社 會家庭照顧之負擔,故國內多所教會利用自身資源發展社區樂齡服務或配合政府政策建 置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來服務教會周邊鄰里長者。夏忠堅 (2008) 指出,基督教會著重屬

43

靈生命的造就,強調門徒訓練,不僅在意靈魂得救丶個人救贖,新時代的教會更必須遵 行的是加倍重視上帝兒女的生命和生活,去除宗教形式的圍籬使教會能走進社區,使社 區居民能走進教會。藉慈善服務關愛鄰舍的行動,正是聖經教導愛神愛人的具體行動。

二、 高齡社會下政府和民間合力扶老

世界衛生組織 (WHO) 於 2002 年提出了活躍老化的觀念並定義為「提升民眾老年 時期生活品質,並達到最適宜的健康丶社會參與及安全的過程」 ,世界衛生組織並且 建議世界各國在擬定老年健康政策時,加入活躍老化 (Active ageing) 觀念為主要參考架 構 (楊志良,2010)。相對於在地老化,讓老人可以健康丶成功的活躍老化也是目前高齡 少子化社會照顧人力資源不足下需積極推動的觀念。「在地老化」 (Ageing in place)是目 前西方國家努力推動的老人照顧趨勢,也是老人長期照顧政策最高的指導原則 ( 吳淑 瓊丶莊坤洋,2001)。 「在地老化」是盡可能把當地的老人留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亦即 原先所居住的社區環境或是家庭中來照顧,並且由政府制定相關的社會福利政策,由公 私團體在地居民一起照顧,讓老人能夠自主丶快樂地安享餘年 (江亮演,2006)。西方先 進國家對「在地老化」的概念,也是源自於使用者陸續察覺到入住照護機構的費用負擔 過於沉重,於是重新將老人照護的埸域回歸到家庭與社區的思考,讓老人在熟悉的環境 中生活居住可被照顧和支持,生活因而有參與感丶安全感,在家庭或社區中過著愉悅丶 自主丶自尊丶有隱私丶被尊重,且舒適的生活終老一生。

政府在政策上透過整合與鼓勵加上經濟成本支出為考量,2005 及 2017 年先後提出 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劃」及長照ABC 提倡其照顧精神和社區發展工作。鼓 勵各社區發展協會丶宗教團體丶非營利組織或企業…關注投入。同時,政府亦注意到提 供高齡者有益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動日益重要。教育部推動高齡教育,擬定相關實施計畫,

編列高齡教育相關預算,結合相關教育資源、民間團體及政府機關共同推動樂齡學習工 作也已從2008 年計畫開始迄今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9 )。有鑑於此,許多教會/機構 也開始關注長者身心健康需求轉與政府單位合作,基督教會所組織規劃之老人服務,除 了政府大力推動的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也為樂齡族群提供相關學習課程,有益長者 積極社會參與達到活躍成功老化。

44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松年團契及松年大學事工行之有年,再加上各地方教會設有多 處關懷據點丶日托丶樂齡和日照服務的基礎,加上經營有成的養護機構,堪稱是基督教 會在老年事工上的先鋒 (林佳靜,2017)。

士林靈糧堂承接臺北市政府第一個公辦民營的新服務 「士林老人服務中心及附設 日間照顧中心」 ,也是臺灣第一間 24 小時照顧重度失智老人的 「團體家屋(Group Home)」

「天母失智症老人團體家屋」 的試辦承接者,2008 年憑著團隊的信仰核心價值完成任 務。如今長照2.0 將其納入服務,其經驗與服務,可謂影響臺灣「長期照顧服務法」的 參考指標之一 (黃健盷,2016)。基督教會在現今高齡少子化的需要上,可互相交流協力 共好,提供全人全心的關懷和服務。

基督教會欲從內往外推動社區服務,以照顧樂齡長輩為新世代的服務訴求,教會內 部對於大使命與大誡命之間的矛盾,找到長者需求,在志工人員的訓練和專業社工的聘 用上皆仍有待突破的挑戰。

三、 盤點資源找出需求

新竹勝利堂於1951 年在新竹市建立教會的 65 年中,經歷了初創期丶成長期丶擴增 期,其中分植丶扶持了七所教堂,常年參與社區丶學校丶偏鄕及海外宣教之服務,希望 未來在樂齡族群的需求上也可以成為社區的好夥伴。

針對日益增多的高齡者,如何找到服務需求提升生活品質,建置合適的高齡者照顧 模式或安排學習課程,是啟動一項新服務前需要先探索暸解的。在樂齡學習上,鼓勵長 者面對翻轉快迅的科技世代仍能跟上腳步,保有學習樂趣和動機。2010 年邁入高齡的戰 後嬰兒潮世代,這群數量龐大的熟齡退休族在身心學養上突破過去的傳統,他們經濟有 保障丶教育程度高丶身體健康丶樂於參與社會活動,對金錢消費丶財產分配觀念也都迥 於已往 (黃富順,2016)。面對不同一波的高齡者,在安排各樣學習機制丶方式或高齡服 務上均應有新思維。教育老人學之父McClusky 於 1971 年在白宮老人會議中,提出高齡 者參與學習的五種需求,將其說明列於表2-7。

45

表2-7

高齡者參與學習的五種需求

需求 說明

調適需求 (coping needs)

為了在變動的社會中生存,老人必須學習適當的謀生技能,此 需求係指調適應付生活需要以適應環境。

表達需求

(expressive needs)

此仍活動參與及自我表達的需求,從活動或參與本身,獲得內 在回饋和滿足。

貢獻需求

(contributive needs)

老年人希望即使年老亦能對社會有所付出, 並從中自我實現,

藉由服務他人,使他們能發揮給予的需求,增加自我價值和被 需要感。

影響需求 (influence needs)

長者想藉由參與公共事務、政治活動、社區團體…以其力量影 響社會或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來滿足影響他人及社會的需求。

超越需求

(transcendence needs)

係指為提升自我生命價值至更高層次,希望更深入暸解生命的 意義,檢視過往人生並更超然統合人生的目的。

資料來源 :朱芬郁 (2011)。高齡教育概念丶方案與趨勢。臺北市 : 五南出版社。研究者自行整理。

長者的孤獨感會隨著年齡增長愈加強烈 (Kane & Cook,2013),因應科技時代來臨,

樂齡族群對科技產品的學習與應用能力也要與時俱進。除上述5 種需求,另加上科技學

46

4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依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確立研究主題與目的,經相關文獻的蒐集整理進行文獻 回顧與探討,在研究問題上使用文獻研究丶次級資料分析及問卷調查法。本章內容為:

第一節為研究方法與流程;第二節為研究架構;第三節為研究工具;第四節為實施程序;

第五節為研究對象與預試;第六節為資料處理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