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壹章 緒論

面對全球銀髮浪潮的波濤衝擊,過去以為還遠得很的未來,已然就是現在;當人們 開始意識到要為未來做預備時,沒想到未來已到了眼前。今日國際社會越來越多關注高 齡社會的各項現實議題,發現透過精心設計和適當規劃的老人活動是照顧維持和促進長 者身心健康的重要關鍵。在此時刻,致力以公益行動服務社會之宗教團體或非營利組織 也投注大量心力於協助高齡長者晚年能在地生活延緩老化。在人口老化不可逆轉的趨勢 下,位於新竹市的中華基督教信義會勝利堂 (以下簡稱勝利堂) 欲著手規劃老人社區服 務時,希冀以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言:我們不能用昨日的思維來解決今日的問題。期 以此為前提展開本研究。本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第二節為研究動機,第 三節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四節是研究重要性,第五節是研究範圍與限制,最後第六節 是名詞操作性定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 高齡少子化改變家庭結構

近半世紀來,隨著經濟發展及衛生醫療進步,生活水平提升和醫藥科技的發達,人 類壽命逐年上升。回觀國人對運動健身丶休閒養生和食品安全等攸關身體健康議題的多 方重視下,國人平均壽命亦長期呈現上升趨勢。根據內政部統計處於108 年 9 月 11 日 公告的內政統計通報中顯示,107 年國人平均壽命達到 80.7 歲,其中男性平均壽命為 77.5 歲,女性為84 歲,雙雙再締歷史新高。依聯合國 2015 年公布全球男女平均壽命,男性 為69.1 歲,女性為 73.5 歲相較,我國人平均壽命兩者皆高於全球水平 (內政部,2019)。

同時期,內政部另則統計數據同樣令人矚目,2019 年一月到六月全臺新生兒比去年 同期減少創下近8 年新低,以此背景推估,2019 年新生兒人數約為 17 萬 5000 人至 18 萬人,是臺灣二十多年來首次跌破 18 萬人大關,為臺灣少子化現象再次敲響警鐘。國

2

發會推估對照出生人口的比例下降,死亡人數的上升,我國人口不但快速老化,自然增 長率也將首次由正轉負,對臺競爭力將形成重大影響 (彭媁琳丶呂雪慧,2019)。

2018 年 3 月臺灣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達 14.05%,已正式宣告邁入 「高齡社會」,國 家發展委員會推估8 年後,老年人口將達到全國人口的 20% 跨進 「超高齡社會」的門 檻,這意謂著屆時每5 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是 65 歲以上的老人 (內政部,2018)。人口結 構的老化現象不僅是世界皆然的發展趨勢,但臺灣從「高齡社會」進入「超高齡社會」

僅花8 年的時間,相較日本的 11 年,美國 15 年丶法國 29 年和英國有長達 51 年的調適 預備期,我國在老化的發展趨勢甚至速度上,堪居全球之冠 (林于蘅,2019)。國內高齡 少子化的人口結構將影響社會經濟產業脈動及造成未來職場人力短缺,工作人口退休時 程延後的跡象 (黃富順,2004)。

臺灣因國際經濟趨勢和尋求貿易開拓之需,加上城鄉發展差距大,造成工作人口遷 移流動,現代家庭結構在過去老幼共住的照顧關係上,已演變成核心家庭的居住模式,

傳統的家庭照顧功能也漸漸減弱。過去家庭照顧主力的女性成員也因性別平等觀念日益 成熟丶教育水平提升及社會勞動人力需求下,成為國內重要的就業人力資源 (林信君,

2014)。女性勞動人口的參與雖然彌補部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但是相對於傳統家庭照 顧功能就更顯缺乏。現代少子化延伸出未來高齡者的照顧問題,不只是政府或家有老者 的事,而是整個社會需共同承擔面對的責任。

二、 政府連結社區發展在地活躍老化

高齡少子化問題將臺灣朝「超高齡社會」快速推進,若非即時減緩失能或需長期被 照顧之老年人口,則未來社會及家庭所需負擔之經濟成本及照顧壓力將愈顯沈重。爰此,

如何維持高齡者身心功能的健康,增進活力及個人價值,讓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有健康 活躍的老年生活,使其能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延緩老化,是相當值得關心和討論的議題。

世界衛生組織 (WHO) 於 2002 年提出了活躍老化的觀念並定義為「提升民眾老年 時期生活品質,並達到最適宜的健康丶社會參與及安全的過程」,世界衛生組織並且建 議世界各國在擬定老年健康政策時,加入活躍老化 (Active ageing) 觀念為主要參考架構

3

(楊志良,2010)。政府自 2005 年 5 月著手推動「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劃」,鼓 勵宗教組織丶農漁會丶社區發展協會丶文史團體…等民間團體以社區營造及社區自主 參與為基本精神設置「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提供老人初級預防照護在地生活服務,包 括關懷訪視丶電話問安諮詢及轉介服務丶餐飲服務及健康促進活動等4 項,期使老人可 盡量延後進入照護機構的時間 (內政部,2005)。由於政府大力推廣,使關懷據點在各地 蓬勃發展,截至2019 年 10 月 10 日硏究者上網查詢的結果顯示,目前全國的照顧據點 已有 3637 個服務據點 (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2019)。雖此為一種非正式體系的照顧方 式,但在社區鄰里友好互助彼此關懷的精神下,似乎也找回過往工丶商時代下漸漸失落 的臺灣傳統社會價值。家庭結構改變引出家庭功能式微所帶來的老人照顧問題,在社區 關懷據點的設置上,讓老人可得到適當的服務,確實有多項正向的功能 (賴兩陽,2007)。

三、 高齡社會形塑關心高齡的教會

高齡長者之社會支持對老人的社會參與有顯著影響,而其社會參與也對活躍成功老 化之歷程有中介效果,也就是說社會支持可以透過社會參與來提升活躍老化,積極參與 社會活動,也可提高生活滿意度 (吳舜堂丶陳欽雨,2017)。有鑑於政府發展在地老化,

鼓勵民間團體參與設置社區關懷據點,臺灣許多宗教團體不僅投入其中且成效斐然。宗 教團體向來為安定社會秩序的重要力量,政府亦期望宗教團體積極投入社會公益事業 (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2019)。臺灣基督教會或以教會,或以協會之名積極參與發展 社區高齡服務,有些教會機構早年從教會內部的銀髮族群開始服務,以小組丶團契聚會 形式,在心靈牧養丶日常問候,關懷禱告丶居家探訪上予以協助和照顧。如曹中建 (2014) 所述,宗教透過慈善行為,將關懷、服務的理念具體化,以實際行動來成為社會公益慈 善事業中的另股重要力量。士林靈糧堂的劉茂群牧師表示,信仰是人不可缺少的支持,

高齡化社會需求下,教會應把握最佳福音時機,竭力投入設置長照機構 (高齡化社會長 照缺口,2019)。除了士林靈糧堂的成果,臺灣北丶中丶南許多教會相關網站介紹上,

均可看到臺灣教會界在社區樂齡者服務上,投入大量資源與關注,建構出關心此議題的 教會全然的委身與投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