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技資訊的發達,使電腦成為人們生活中傳達、交換訊息的管道。因 此,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必然的趨勢,教師為順應時代的潮流更應嫻熟資 訊網路的運用,使自己能夠廣泛的吸收新知,以期有能力引導學生進入更 豐富多元化的領域,做聯繫、統整的學習,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成效。

鄭慧娟(1994)根據Robert Taylor 在1980 年時將電腦在教育上所 扮

演的角色分為三類:

1.教學:由電腦當老師來教導使用者,而使用者也可在電腦安排下學習

到某些特定的知識或完成任務。

2 .工具:文字處理、資料庫、試算表等電腦軟體所扮演的就是工具的 角色。

3.學生:是使用者藉由電腦程式語言和電腦交流溝通,指導電腦完成某 些特定的任務。

何榮桂、藍玉如(2000)認為資訊科技在教學上的應用,依其在學習 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學生參與的程度,可分為三類:

1.利用資訊科技

作為呈現學習材料的媒介:此種應用方式主要是利用資訊科技將學習材 料呈現給學生,作為引起動機或是分組討論的材料。此種資訊科技的應用 方式,教師是操縱資訊科技的主角,學生處於訊息接收的地位。因此,教 師必須熟悉所採用的軟硬體使用方式,並能巧妙的將之安插於教學活動 中,方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學習的成效。

2.資訊科技為學習的內容

將資訊科技當作一種教學內容於上課中教授,主要有兩種目的,一為 培養學生的資訊技能,提升其資訊素養;二為學生利用資訊科技進行各領 域的學習作準備。此種資訊科技的教學方式,教師與學生皆是操縱資訊科 技的主角,教師除了必須熟悉所採用的軟硬體使用方式外,並須熟悉各領 域的學習內涵,方能設計合適的練習活動,以增進學生資訊技能學習的成 效,並建立資訊與學習有關的概念。

3.資訊科技是學生學習的伙伴

將資訊科技視為學生學習的伙伴時,學生是學習的主控者、成果的締 造者與積極的參與者。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利用資訊科技的軟硬體資源,

進行探索、模擬、歸納、分析與統整,將學習材料建構內化為活的知識。

在上述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角,必須具備基本的資訊技能與掌

握問題的能力;教師只是處於輔導的地位,負責提供情境以及必要的協 助。進行此類教學時,教師除了必須熟悉可能使用之資訊科技產品的操作 方法、瞭解學生已具備或是需要補充的資訊技能,更須設計合適的情境與 問題,提升學生判斷思考、統整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杜榮珠、王美智(2000)認為電腦在教學上有五項功能:

1.增進學習動機:電腦教學運用「激發競爭性興趣」的原則,設計各種 遊戲化課程,使學生能持續學習的動機和活動力,並能在無形當中精 熟學習內容。

2.模擬真實經驗:許多高難度的事務,並非每個人在真實環境中都能經 歷得到,譬如:診斷疾病、管理商業集團以及操作具危險性的實驗等 等。當然,學生可以從教科書中獲得這些知識,但是,如能由正確的 模擬活動中學習,印象更為深刻,學習成效及潛在影響力也更具正面 意義,電腦教學恰能達成模擬教學的目標。

3.給予個別指導:對教師而言,要以同樣的速度及等量的教材,同時教 導資質及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可能有些困難,對電腦而言,卻輕而 易舉,電腦能幫助教師,同時給予不同資質的學生個別指導,學生在 學習過程中,只和自己比較,提高學習的信心。

4.提供練習機會:電腦能一再重複練習的課題,並能立即核對練習題的 答案正確與否,針對答案給予正面的回饋或提供更多的暗示及引導。

5.提高答題效率:藉由電腦來解答問題,可略分為兩種方式:一者是解 答由其他資源提出的課程問題,另一者則是解答由學生自己提出的問 題。如係前者,學生須輸入合適的資料,以求出答案;如係後者,則 學生本身需要具備充足的相關知識。以數學為例,若要縝密推算某個 公式或函數,需要大量的計算過程,而電腦能夠加速完成這項工作。

陳裕隆(2000)認為「電腦融入教學」包含兩種不同的意涵,一種是

「工具導向」,另一種則是「內容導向」,工具導向的電腦融入教學是把電 腦當作「教」與「學」的媒介,將資訊科技運用於各學習領域的教學活動 之中,以輔助傳統教學工具之不足,譬如運用各種CAI 軟體或電腦網路來 輔助教學活動的進行,而內容導向的電腦融入教學則是將電腦科技視為學 科中的一部份,在各學科的教學內容中適時地引入資訊科技的相關議題,

譬如在探討人際關係的主題時,可以適時引入電腦網路上人際互動的議 題,而在討論民主法治的主題時,可以適時引入電腦犯罪的議題。

綜合以上各學者的看法,可以發現資訊教育融入各科教學,除了各學 習領域有不同的電腦操作技能需求外,教師還可透過網路資訊搜尋減輕準 備教材之時間和負荷,透過數位化工具不但可以實現教師教學創意與理 想,更能兼顧學生個別需求。資訊科技將是教學與學習過程重要的輔助工 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