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Copied!
17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指導教授:葉重新博士 作者:李航申. 摘. 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的關係,主要探討 不同背景變項、環境變項之國民小學教師,在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的差異 情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台中市的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抽樣 639 位教師。採用「基本資料調查表」 、 「資訊素養量表」 、 「教學效能量表」為 研究工具。調查所得結果以算術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 析、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壹、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現況屬於中上程度。 貳、不同背景、環境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有不同的差異情形。 一、性別在資訊素養有顯著的差異存在,男性教師在資訊認知、資訊操 作、資訊應用、資訊整合層面上高於女性教師。 二、年齡在資訊素養上有顯著的差異存在。30 歲以下教師在資訊認知、 資訊操作、資訊應用、資訊整合高於其他年齡之教師;40 歲以上教師 在前述各項素養上得分最低。 三、學歷在資訊素養上有顯著的差異存在。研究所以上之教師在資訊認.

(2) 知、資訊操作、資訊應用、資訊整合上得分高。師專、師範或大學教 育系畢業之教師在資訊倫理得分較高。 四、服務年資在資訊素上有顯著的差異存在。服務年資五年以下之教師 在資訊操作、資訊應用、資訊整合層面上得分高於其他之教師。 五、職務在資訊素養整上有顯著的差異存。教師兼行政人員在資訊認知、 資訊操作、資訊應用、資訊整合高於科任、級任教師;科任教師得分 最低。 六、學校規模在資訊素養整上有顯著的差異存在。 參、不同背景、環境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有不同的差異情形。 一、性別在教學效能上有顯著的差異存在。男性教師在教學策略層面上 高於女性教師。 二、學歷在教學效能上有顯著的差異存在。 三、職務在教學效能上有顯著的差異存在。級任教師在教學氣氛層面上 得分最高。 四、年齡、服務年資在教學效能上沒有顯著的差異。 五、學校規模在教學效能上有顯著的差異存在。學校規模35班以下在教 學評鑑上高於學校規模61班以上。 肆、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間有顯著正相關。 伍、國小教師資訊素養對國小教師教學效能具有解釋力。 基於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教育行政單位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以作為教育與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資訊素養、教學效能.

(3)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aichung Ci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dvisor:Yeh, Chung-Hsin Author:Li, Hung-Shen. Abstract. This research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by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environment factors.. Samples were drawn from Taichung ci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o answer three questionnaires. The finding were as following : 1.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have above average scores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highest score on information ethics. 2.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have above average scores on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highest score on teaching atmosphere. 3.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environment factor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Gender, age, degree, teaching. experience, occupation, and school size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4) information realization, information operation,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and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3.1 Male teachers were better than female teachers. 3.2 Teachers age less than 30 were better than age over 31. 3.3 Teachers with higher degree had higher scores. 3.4 Teachers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 less than five years had higher scores. 3.5 Teachers serving as department head had higher scores. 4.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environment factor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Gender, degree, occupation, and school size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ge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do no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4.1 Male teachers were better than female teachers on teaching strategy. 4.2 Teachers with higher degree had higher scores. 4.3 Class mentors had higher scores on teaching atmosphere. 4.4 Age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do no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4.5 Teachers from school with classes less than 35 have higher scores than from school with classes more than 61. 5.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was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6. Teaching effectiveness can be explained by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se results can be used by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school principles, and future researches.. Keywords:Information literacy;Teaching effectiveness.

(5) 第一章. 緒論. 科技革新是二十一世紀的重大社會變革。隨著電腦及相關科技的快速 發展,人類已邁進資訊社會,資訊科技也常被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的 指標。許多國家甚至將學習電腦列為國民教育的重要課程,因為在資訊時 代裡誰能掌握資訊誰就能主宰一切,使國家在國際間更有競爭力(唐文 華,1996)。 進入資訊時代的今天資訊在不知不覺中已在每個人的生活周 遭,不論你是否願意或者是否已準備好面對它。身處資訊時代的我 們,要如何處理與面對這些,便成為現代人必須且必備的一種關鍵能 力。 本章共分四節,主要係說明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與目的,進一步提 出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更針對本研究中重要的名詞進行解釋與定義 及闡述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人類已正式邁入了詭譎多變,且無法預估上限的爆炸性資訊化新 世紀。資訊化新世紀的主要特質是:資訊或知識不斷地被生產、消費 與分配,甚至於資訊的定義正被所謂更快速、更全面且數位化的交流 互通(communication)所取代(Pahl,1996)。 此一趨勢反應在教育上,最明顯的是學校資訊化的行政環境以及資訊 融入教學,因為便捷的網絡資訊促使人際互動突破傳統空間與時間的限.

(6) 制。這一轉變,宣示了 e 化時代的來臨,在教材、教學、班級組織、師生 角色等將有大幅轉變。為了使國民資訊科技素養能從小紮根,資訊教育 (information education)或資訊科技在教育上的運用便成為現代國民 教育關注的課題。 一個成功的資訊科技教學環境,如果僅有足夠的電腦硬體與軟體設 備,並不能保證會有成效卓著的教學成效,更重要的是教師足夠的資訊素 養,才是資訊教學的最大助益。 教育進步國家皆十分重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 成敗之關鍵因素之一即為教師之資訊素養(何榮桂,2002)。根據何榮桂 (1999)調查台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之教材教法中發現,因教師本身資 訊素養之差異,造成不同學校的學生所接受之資訊課程內容以及教學程度 皆有極大的不同。由此可知要真正落實資訊教育,教師的資訊素養是關鍵。 這些年來,資訊與通信科技突飛猛進是不爭的事實,也讓教育人 員從容地找到一個平行處理資訊及瞬間傳達資訊之寬廣平台。然而, 另一個角度來看,推行學校資訊化的重要關鍵因素之一是「人」,因 此 人 力 狀 況 之 優 劣 將 成 為 學 校 組 織 再 造 及 政 府推 展 資 訊 科 技 成 效 之 指 標 , 而 瞭 解 學 校 教 育 人 員 之 資 訊 素 養 , 更 可得 知 其 推 行 成 效 之 良 窳,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教育部(1995)公佈的「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廿一世紀的教育遠 景」一書中,明白指出未來資訊教育規劃的重點在於普及學術網路,有效 帶動教育進步;加強各級學校資訊教育,普及全民資訊素養;加強資訊教 師培育,提高教學品質;完成課程一貫化設計,使資訊教學內容系統化、 連貫化。劉貞孜(1999)便曾指出:資訊素養教育就是九年一貫課程發展 的跨世紀新內涵。 民國九十年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其中除了人本情懷、民主素養、.

(7) 鄉土與國際意識,統整能力與終身學習外,更包含了人文與科技的整合, 主動探究、解決問題、資訊與語言之運用。尤其是十大基本能力中的第八 項「正確、安全和有效地利用科技,蒐集、分析、研判、整合與運用資訊, 提昇學習效率與生活品質」(教育部,1998)。 為了學生應具備有此等能力,教師更應有此資訊素養方能克盡教師之 本責,提昇教學效能。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作用的結果過程 中,教師的行為極為重要,其為決定教學效能高低的關鍵。 例如:教師判斷並決定學生的起點行為、為學生設定教學目標、依目 標選擇及組織教材、採取適當的分組方式、教學過程中互動的方式等,為 了協助學生增進學習效益,並培養具備適應未來生活知能各種課程設計與 教學方法不斷的被提出,其中又以結合資訊科技的教學應用,受到極大的 矚目。尤其針對如何發揮資訊科技輔助教師與學生學習的方法策略,更為 大家所關切並認為應該繼續加強推廣與實施,因此如何提昇教師資訊素養 並在現有的資訊硬體建設基礎上,融入教學原理原則,並結合資訊科技的 便捷特性,以形成學校環境中教與學的有利輔助工具,將是未來關乎學生 如何增進學習效益與培養未來生活智能的重要關鍵(王曉璿,1999)。 所以教師如能提高其本身資訊素養運用於教學上,相信其教學效果將 增強。教師在課室中的教學過程,如能配合資訊科技,一定能發揮更大的 能力,並且運用網絡有效地連結校內外資源,則不僅學生學習更具效能, 且教師的教學成效也可能提高,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本研究希望透過研究過程,讓教育工作者勇於面對資訊,並體認 多元的資訊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財富累積或損失所憑藉的一種世界 貨幣(張美惠譯,1994)。藉而運用資訊來瞭解所處的客觀環境,減 少因大量資訊所帶來的「數位差距」或「資訊焦慮」,並在教育工作 崗位上,以游刃有餘的自在心情,提昇教學效能。.

(8) 教育部於九十年二月起規劃「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作為相關單 位推動中小學資訊教育政策之依據。藍圖中宣示了「資訊隨手得,主動學 習樂;合作創新意,知識伴終生」之願景。 在資訊融入教學的重點中,提到培養教師資訊融入教學能力。在教學 創新的重點中,鼓勵老師運用資訊科技與網路平台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 生為好探究、具創意、既可獨立又可合作學習的學習者。總藍圖的推動方 面,規劃以老師為起始點,藉由老師帶動學生、學生影響家長,進而將學 校轉變為社區中動態和創新的學習場所,普及全民資訊與學習素養(教育 部,2001)。從民國七十三年教育部指定臺北市民生國小接受國科會委託 辦理的「國小電腦輔助教學實驗」。這項實驗可說是政府推動國小資訊教 育的開始(唐文華,1996),到九十年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規劃,經 過這幾年資訊教育的推動,每個縣市政府教育局也非常注重資訊素養的提 昇,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近年來,有關教師教學效能的研究成果很多,至於資訊素養的研究, 在國外已有不少研究成果,而國內亦日漸增多,惟有關教師資訊素養與教 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成果,不論國內、外均須進一步研究。基於研究者 本身於台中市任教,於是本論文以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師教學效能之關係為 探討主軸,透過對台中市之國民小學教師進行調查研究,此為研究動機 之四。. 貳、研究目的.

(9) 本研究以資訊素養的相關研究文獻作為理論基礎,藉由問卷調查 填答方式進行研究,旨在瞭解國民小學行政人員之資訊素養現況、需 求及其相關因素,提供教育主管機關及學校之參考,期望藉此能提昇 國民小學行政人員之資訊素養,以及提昇行政效能。茲將本研究的目 的陳列如下:. 一、瞭解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的現況。 二、探討台中市不同背景之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的差異情形。 三、瞭解台中市目前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的內涵及現況。 四、探討台中市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的差異情形。 五、分析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師教學效能的相關情形。 六、探討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對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預 測情形。.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壹、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之現況為何? 二、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背景變項及環境變項在教師資訊素養上之差.

(10) 異情形為何? 三、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之教學效能現況為何? 四、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背景變項及環境變項在教師教學效能上之差 異情形為何? 五、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師教學效能是否有相關? 六、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對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是否具有 預測力?. 貳、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的研究問題,研究者提出下列各項假設: 一、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教師在資訊素養上有差異。 1-1 不同性別之國民小學教師,在資訊素養上有差異。 1-2 不同年齡之國民小學教師,在資訊素養上有差異。 1-3 不同學歷之國民小學教師,在資訊素養上有差異。 1-4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民小學教師,在資訊素養上有差異。 1-5 不同職務之國民小學教師,在資訊素養上有差異。. 二、不同學校規模的教師在資訊素養有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 3-1 不同性別之國民小學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

(11) 3-2 不同年齡之國民小學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 3-3 不同學歷之國民小學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 3-4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民小學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 3-5 不同職務之國民小學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 四、不同學校規模的國民小學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 五、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師教學效能有相關。 六、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對教師教學效能具有預測之功能。.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了使本研究所使用之重要變項與名詞的意義明確,茲分別將重要名 詞「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教學效能」加以界定,敘述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師 對於「國民小學教師」之定義,茲由「國民小學」定義帶入,進 一步分述如下: (一)、國民小學 綜合國民教育法及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教育部,1999a;教育 部,1999b)規範之「國民小學」係指:接受六歲十二歲之國民,實 施「第一階段國民教育」,並且是由政府所辦理的教育單位,稱之為 「國民小學」,也就是本研究所指之「國民小學」。.

(12) (二)、國民小學教師 本研究之國民小學教師,係指台中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而言。包括 各處室主任、組長、級任教師、科任教師。 二、資訊素養 資訊素養係指具備資訊的知識與技能,且正確操作資訊軟硬體並應用 於工作或是日常生活中,並對有效的資訊能夠加以蒐集、整理、評鑑及利 用資訊的能力。 本研究所指之資訊素養包括:資訊認知、資訊操作、資訊應用、資訊 整合、資訊倫理等五大向度。分述如下: (一)資訊認知 認識電腦之基本軟硬體設備,瞭解電腦的功能與應用的範圍。 (二)資訊操作 熟悉套裝應用軟體的操作使用,會做簡易維修以及管理檔案。 (三)資訊應用 能運用電腦科技處理教學上的事務,並能引導學生於學習上。 (四)資訊整合 具備批判及選擇資訊的能力,利用電腦進行溝通、合作、研究及 問題解決;並且能夠利用電腦科技規劃終身學習的活動。 (五)資訊倫理 能正確建立使用軟硬體的道德觀、平等觀、智慧財產權等觀念。. 三、教學效能 教學效能係指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其整體教學活動,能使學生在 學習或行為上具有優良的表現,以達成教育目標的能力。本研究所指之「教 學效能」,係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透過有計劃蒐集教材、組織教材並擬.

(13) 定完善教學計劃,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行動,並可透過評鑑來檢視,一連 串完成教學目標的活動。此活動可促成學生有效學習並達成教育目標。本 研究之「教師教學效能」的向度包括:教學規劃、教學策略、教學評鑑、 教學氣氛、教學研究,以教師在研究者自編「教師教學效能量表」上各向 度之填答得分情形,代表教學效能的高低,得分愈高代表教學效能愈好。 有關教學效能之五個面向內涵,茲分述如下: (一)教學規劃 「教學規劃」是指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為有效促使教學目標 的達成,事先擬定教學計畫的能力。 (二)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指教師在實際教學時,能配合教學單元與學生程 度,採用多元有效教學策略,增進教學效果,以達成教學目標。 (三)教學評鑑 「教學評鑑」是指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能夠依據教學目標及 教學計畫,評量學生學習成果,回饋反省教學實施的程度。 (四)教學氣氛 「教學氣氛」是指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能營造良好班級氣氛, 凝聚班級向心力,使班級氣氛和諧融洽。 (五)教學研究 「教學研究」是指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能夠依據教學目標及 教學計畫,主動探索研究、專業成長進修、創新教學的程度。.

(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為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旨在 瞭 解 台 中 市 國 民 小 學 教 師 資 訊 素 養 的 實 際 狀 況及 對 於 提 昇 資 訊 素 養 之期望,據以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單位及學校行政人員之參 考。依據文獻探討進行相關資料蒐集、整理,建立研究之理論基礎, 再根據對研究對象所做實際之問卷調查來蒐集資料,藉以比較並印證 相關之理論。茲將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分述如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進行,主要是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茲說明如下: 首先,探討資訊素養的理論分析及相關研究;其次,探討國小教 師資訊素養之相關研究,藉由文獻探討與分析,最後歸納國民小學教 師之資訊素養與教學校能相關資訊素養,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再者,為了進一步瞭解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的實際情 形,本研究以所編製之調查問卷做為工具,調查現階段台中市國民小 學教師資訊素養實況,以及對於提昇教學校能之期望,作為提出具體 建議之依據。.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進行的步驟,可綜合如下,如圖 1-1 所示: 一、擬定研究計畫 閱讀相關的文獻,先確定研究主題,並界定問題的範圍與性.

(15) 質,再擬定研究計畫與進度及撰寫研究大綱。 二、探討相關文獻 蒐集並閱讀相關文獻,確定研究內容,作為本研究之概念架構 與編製問卷之參考。 三、請教學者專家意見 就所蒐集之文獻探討過程中,不斷請教學者專家以協助觀點的 澄清與確立,並請教學者專家高見以使研究更趨周延。 四、編製問卷及預試 彙整專家問卷與指導教授討論後編製預試問卷進行施測、分析 和修訂工作,並經指導教授同意之後,確定問卷的形式及內容,以 便進行問卷之印製。 五、實施調查 以對研究樣本普查方式,將正式問卷藉由學校交換櫃送至各國 小進行調查。 六、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 收回問卷進行資料整理,利用電腦進行統計分析。 七、撰寫研究論文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歸納研究發現,做成結論與建議,以提出 研究論文。.

(16) 擬定研究計畫. 探討相關文獻. 探討相關文獻. 編製問卷及預試. 實施調查. 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 撰寫研究論文. 圖 1-1 研究步驟. 請教專家學者意見. 請教專家學者意見.

(1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除了受限於人力、時間、經費等因素之外,在整個研究過程 中,茲將所存在之「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分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內容 基於前述的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本研究將著重於探討資訊素養 與教學效能之關係,並探究各背景變項、資訊素養對教學效能的預測 力,以作為從事教育工作的參考。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以台中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因受限於人力、時間與經費之故,沒有進行全台灣地區的 抽樣,故本研究的外在效度僅推論及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在推論上有 其限制。 (二)、研究方法 1.本研究乃屬問卷調查研究,為受試者在填答時可能受認知、情緒.

(18) 等主客觀因素影響,而出現不符實際之填答,因此在內容分析或 結果之解釋上,會產生一定程度之誤差。 2.本研究對於「資訊素養」之內涵,因隨著科技資訊日新月異 之腳步異動瞬息萬變,故界定不易。故只能盡己所能,掌握 並參考最新之相關文獻而加以界定。 (三)、工具方面 1.本研究所採用的量表是以教師自填問卷方式為主,未透過他人的 評量,純為受試者主觀的知覺,比較無法掌握受試者填答時之 情境、心態及其真實性。 2.本研究工具由受試者填答之資料,是否完全正確無誤有其限 制。因此,本研究在解釋及應用時,實宜謹慎為之。 (四)、文獻方面 1.由於研究者個人語文能力之限制,所蒐集相關國外的文獻僅 限於英文資料,無法擴及其他非英文之相關文獻探討。 2.由於國內外以國民小學行政人員為對象的相關研究不多,因 此在資料蒐集上,亦針對一般民眾、學生、教師及圖書館員 所做的調查研究全部一併納入,以建立並充實本研究之理論 基礎。.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以教師資訊素養的相關理論與研究為文獻探討重點,廣泛蒐集國 內外之相關文獻,加以歸納、分析與比較,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及研 擬調查工具與提出具體結論之依據。本章分成三節,分述如下:第一節為 教師資訊素養的意義與內涵及相關研究;第二節教師教學效能的理論及相 關研究;第三節為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茲將各節敘述如次:. 第一節 資訊素養的意義與內涵及相關研究 現今是個知識爆炸的時代,資訊的能力變成是一種生活技能,資訊素 養的培育變成是刻不容緩的事。現從資訊素養的定義、資訊素養的內涵, 分析國小教師應具備的資訊素養,以及教師資訊素養的相關研究來探討。. 壹、資訊素養的意義 一、素養的基本意義 中國的《辭海》中對「素養」的解釋是:謂平日之修養也。《漢 書》李尋傳:馬不伏櫪,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可見 其 中 隱 含 了 道 德 和 價 值 的 觀 念 , 所 指 的 是 「 好」 的 修 養 ( 張 一 蕃 , 1997)。英文中 literacy 一詞源自拉丁文 literatus 其意是指學者、.

(20) 文人之意,亦即指一個有學問的人。古今中外對於「素養」這個名詞 有著許多不同的看法與解釋。不過,大致上可由狹義與廣義來加以定 義:由狹義的觀點著眼,literacy 一詞只是指讀和寫的能力、識字 的基本能力。另由廣義的觀點來看,素養可視為個人洞悉或熟捻某一 特定領域知識的程度及心態。吳美美(1999)也曾提到「素養」是一 個看似一般性,卻兼具變化性的名詞,其內涵可因時代而異,「素養」 可解釋為「理解並和外界做有意義溝通所需要的能力」,隨著時代的 變遷而有所不同。張一蕃(1997)亦對素養一詞做了以下的定義:「素 養是個人與外界做合理而有效的溝通或互動所須具備的條件」。 上 述可見,素養是一種與外界做有意義溝通「所需要的能力」,或者可 說是與外界做合理而有效的溝通、互動「所須具備的條件」。 此外,根據國內許多學者認為「素養」一詞不僅是一個明確清晰 的專有詞,在終身學習過程中更是具有其動態的意義。素養是藉由培 養 某 些 知 識 技 術 與 其 他 因 素 融 合 蘊 育 而 成 的 特質 , 隱 含 著 中 文 所 謂 「薰陶」、「陶冶」的意思。由另一個角度來看,素養與知識是有差 別的,知識是外在於人的東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知道的, 必須讓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他的生活與行為,才能稱之為素 養。簡而言之,素養就是「知行的本體」認為,素養是個具有變化性 概念的用字,它的意思可從個人最基本的讀寫能力,到某個人擁有某 種程度學科的知識。可見「素養一詞可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賦予 不同的意義和內涵。」(李德竹,2000;高錦雪,1999;賴苑玲,1999; 龍應台,1999)。因此,素養的定義與內涵應視整體社會環境的需要 來決定,因此面對新的社會,就應該賦予素養一個符合新時代需求的 意義與內涵。Wiley(1991)提出,素養不僅僅只是指一種單一的能力 而言,而是多種能力、技能的總和。素養是個人生活的基本必備能力;.

(21) 是一項能力的測量也是文化能力的概念,而且素養具有層次的差異; 素養是隨著外界的變化,其定義也必須隨之改變(賴苑玲,2000)。 楊仁興(2001)更提出,「素養」的新時代意義是指:每位國民為達 到終身自我導向學習(lifelong self-directed learning)的目的 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 綜合上述對素養之看法,我們可知,素養除了讀、寫、說這些基本能 力的表現外,其實還具有另外更深層的意義,包括:對自我的瞭解、對群 我價值的分析以及對團體的貢獻;在日常生活中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及獲 取資訊、知識的能力,並能有分辨善惡與批判的能力。二、資訊素養的. 定義 資訊素養是一種概念用來表示個人對於資訊處理的能力,它也是一種 工具、一種技能,是現今資訊社會生活的必備基本能力。人人應有基本資 訊素養,也是未來資訊社會的基礎(吳美美,1996)。 最早提出「資訊素養」這個名詞的人,是美國圖書館與資訊科學 學會主席 Paul Zurkowski,他在 1974 年一次全國資訊服務及圖書館 人員的委員會會議報告上首次提出「資訊素養」這個名詞(Doyle, 1994),並將資訊素養定義為「人們能將資訊應用在工作上並學習到 所需的技巧以解決問題的能力。」(賴苑玲,2000)。 「資訊素養」除了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是指蒐集資訊、取得資 訊、判斷評鑑資訊與應用資訊的能力,也是培養自我導向、終身學習 所必備的關鍵能力(池增輝、張菀珍,1999;郭麗玲,1998;陳昭珍, 1999)。 有關資訊素養之定義,隨著時代變遷,資訊科技的進步而所更迭,學 者的看法、論點及所強調處,各有不同。以下就資訊素養之定義,整理於.

(22) 表2-1(白慧如,2004) 表2-1「資訊素養」之定義彙整表 學者 李德竹(1994). 定義 資訊素養是培育國民具備瞭解資訊的價值,在需要資訊時能有 效率的查詢資訊、評估資訊、組織資訊與利用資訊。. 吳美美(1996). 資訊素養是有效發現自己的資訊需要,尋找資訊,以及使用資 訊的能力。一般而言,資訊素養描述一個人在資訊社會了解以 及和外界做有意義溝通所需要的能力。. 李隆盛(1996). 廣義的「資訊素養」是指:有目的性之資料蒐集與處理的基本 能力,狹義的「資訊素養」則等同電腦素養。. 陳仲彥(1996). 資訊素養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能夠解決資訊問題的能力。. 張一藩(1997). 資訊素養是個人利用資訊及其載具與外界做合理而有效溝通 和互動所需具備的條件。. 劉淑娟(1998). 資訊素養是個人有效處理資訊的能力,由於具備資訊的知識與 技能,有能力在需要資訊時,知道何處去尋找資訊,且能有效 的從各種資料來源中去查檢、評估與使用資訊。. 郭麗玲(1998). 資訊素養指蒐集、整理、評鑑及利用資訊的能力。. 莊道明(1998). 資訊素養是指具備瞭解資訊的價值,對所需要的資訊能使 用適當的資訊工具,有效的查詢、蒐集、組織、評估與利 用. Kuhlthau. 資訊素養與功能性素養緊密相連,包含日常生活閱讀與使用資. (1987). 訊的能力、能覺知個人的資訊需求、主動尋求資訊以做決定與 學習新科技與知識的能力。.

(23) 表2-1續 「資訊素養」之定義彙整 學者. 定義. American. 資訊素養是指賦予個人力量,能獨立思考追求真相,不會盲目. Library. 從眾。它,不僅可讓個人成為終身學習者,而且可讓個人經驗. Association(ALA)追求知識的樂趣,進而創造個人在生命全程中,持續不斷主動 (1989). 學習的動機。. Curran(1990). 資訊素養是人們在使用資訊時,許多互相關連能力的綜 合,包括: 1.體認資訊具有幫助性的能力。 2.瞭解從何處可獲得資訊的能力。 3.檢索資訊的能力。 4.解釋、組織與綜合資訊的能力。 5.使用與傳播資訊的能力。. Bjorner(1991) 資訊素養如同以下能力 1.體認資訊需求。 2.被激發去滿足資訊需求。 3.發展發現所需資訊的策略。 4.完成找尋資訊的能力。 5.以滿意的方式組織、評估與利用資訊。 Burnhein(1992) 資訊素養就是對於所需要的資訊要能加以組織,而且要知道如 何取得資訊,並對所獲之資訊能加以評估。 表2-1續 「資訊素養」之定義彙整.

(24) 學者. 定義. McClure(1994) 資訊素養是一種觀念,同時也是能夠解決資訊問題的能力,它 涵蓋了四方面的素養: 1.傳統素養:讀、寫、說和計算的能力。 2.電腦素養:使用電腦設備完成一些基本工作的能力。 3.媒體素養:使用後印刷式媒體(post-print media), 尤其是電子媒體,以解讀、評估、分析、製作、傳播資訊的 能力。 4.網路素養:了解網路資源的價值,並能利用檢索工具在網路 上尋取特定的資訊並加以處理、利用的能力。 Colorado. 擁有資訊素養之學生是一個有能力且能獨立學習的個體。他們. Educational. 知道如何去獲取所需之資訊。能運用資訊科技工具來存取資. Media. 訊,並互通訊息。擁有資訊素養的學生是靈活的,並且能夠適. Association. 應改變。. (1994) Clark (1995). 資訊素養是有能力去接近、提取、評估和整合不同電子型式的 資訊來源。資訊素養將持續在生活品質、經濟獨立、政治進展 等方面扮演決定性的角色。. American. 資訊素養是終身學習的基石,也就是有能力去發現和使用. Library. 資訊。. Association (ALA)(1998). 綜合上述國內外專家學者對資訊素養的看法,研究者認為資訊素 養並非僅是一個資訊科技時代的代名詞,更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關鍵能.

(25) 力、一種與外界做合理而有效溝通和互動,且終身受用的能力;不僅 可讓人成為終身學習者,而且可以讓個人充分體驗求知的樂趣,進而 創造個人在生命過程中持續不斷主動學習的動機。資訊素養的意義可 能隨著社會型態及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但唯一不變的是,資訊素 養 是 一 種 運 用 時 代 科 技 面 對 多 面 貌 的 資 源 並 有系 統 地 解 決 問 題 的 一 種觀念、態度、自我導向學習的必備條件與技能。 Hancock (1993)資訊素養對每個學習者來說,是一種具有激勵作 用的潛在力量,也是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面對資源應變能力」。而 Turock(1995)認為資訊素養是一種能力,是在資訊年代裡,協助我 們妥善處理面對供過於求的大量資訊的一種能力。Plotnick (1999) 更認為資訊素養是一種決定未來成功與否的關鍵能力,除了熟識平面 印刷文字之外,包含各種視覺媒體、聲音媒體、電腦、網路及其他基 本的能力都是資訊素養的範疇。換句話說:資訊素養是一種綜合的觀 念、概念與能力,一種善用資訊解決資訊問題的綜合能力,也可說是 一生受用的能力(王振鵠,1996;李德竹,1994;黃坤謨 2000)。 由另一方面來看,資訊素養係培育國民瞭解資訊的價值,當需要 資訊時能有效率地查詢資訊、評估資訊、組織資訊與利用資訊,就廣 義而言是指有目的性之資料蒐集與處理的基本能力;就狹義而言,則 等同於電腦素養,定義的寬窄也常因人看的角度不同而有差別,有著 相當彈性的空間(王秋絨、張稚凰,1999a;李德竹,1994;李隆盛, 1996)。 Doyle(1992)利用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結合全美各地 136 位受訪者的意見,將資訊素養進一步定義為「有能力自各種不同 的資訊來源,去獲取、評估及使用資訊」,並細分為以下十種能力: (1)能辨識自己的資訊需求;(2)能瞭解完整的資訊是做明智決策的基 礎;(3)能有效地陳述資訊問題,表達資訊需求;(4)確定可能有效的.

(26) 資訊之潛在來源;(5)能發展擬定成功的資訊檢索策略;(6)能利用印 刷及其他科技獲取、儲存資訊資源;(7)能評估資訊的相關及有用程 度;(8)組織資訊並使之具有實用性而加以運用;(9)統整新資訊成為 自己原有知識架構的一部份,及(10)將能資訊應用於批判性思考及解 決問題。 若由解決資訊問題的角度來看,資訊素養是一種獲取新資訊、擬 定研究問題、利用各種媒體檢索資訊並能尋找、選擇、評估、組織、 利用與創造資訊的能力,更能在問題解決後,對解決過程提出批判與 評鑑結果的一種綜合能力(林美和,1996;王秋絨、張稚凰,1999b;; 林燦螢,1999)。 陳仲彥(1996)更進一步認為「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就是一種資 訊素養,且涵蓋了傳統、媒體、電腦及網路等四個環環相扣、互相關 聯的素養。 黃世雄(1996)認為資訊素養範圍涵蓋全球的資訊資源,是廿一 世紀工作者必備之條件,也是終身學習的基礎,更是資訊檢查與使用 的超高技巧。王秋絨、張稚凰(1999)還認為資訊素養包含:(1)認 知;(2)尋找;(3)取用;(4)評估;(5)組織;(6)應用;(7)傳達;(8) 尊重以及(9)終身學習等九大類能力。 楊仁興(2001)除了認為資訊素養由「資訊」和「素養」組合而 成外,「資訊素養」是一種概念,也是一種能力,一種自我學習的工 具或一套自我學習的技能。簡言之,也可運用這套自我學習的技能, 透 過 蒐 集 、 評 鑑 及 等 策 略 以 其 建 立 知 識 , 進 而形 成 智 慧 ( 林 燦 螢 , 1999)。 國內對資訊素養的研究較偏重技術方面,李德竹(1994)指出,資訊 已成為現代人生活的必需品,不論是在生活、工作或實現個人計劃時,國 民均須具備資訊管理技巧與資訊利用知識,此即為資訊素養。李德竹又在.

(27) 2000 年「資訊素養的意義、內涵與演變」一文中提出,資訊素養是培育國 民具備瞭解資訊的價值,在需要資訊時能有效率的查詢資訊、評估資訊、 組織資訊與利用資訊。吳美美(1996)認為資訊素養是有效發現自己的資 訊需要,尋找資訊,以及使用資訊的能力。一般而言,資訊素養描述一個 人在資訊社會了解以及和外界做有意義溝通所需要的能力。劉淑娟(1998) 認為資訊素養是個人有效處理資訊的能力,由於具備資訊的知識與技能, 有能力在需要資訊時,知道何處去尋找資訊,且能有效的從各種資料來源 中去查檢、評估與使用資訊。莊道明(1998)認為資訊素養是指具備瞭解 資訊的價值,對所需要的資訊能使用適當的資訊工具,有效的查詢、蒐集、 組織、評估與利用。 王耀誼(2001)認為我們可從「處理資訊問題的綜合能力」和「取得 或處理資訊的管道不同」兩方面,來加以區分說明資訊素養的定義。以「處 理資訊問題的綜合能力」來說明:資訊素養是人們在處理資訊問題時,許 多相關能力的綜合表現,包括: (1)體認資訊需求。 (2)有效搜尋、檢索 資訊的能力。(3)評估、選擇資訊的能力。 (4)處理、組織資訊的能力。 (5)利用資訊的能力。(6)傳達資訊的能力。以「取得或處理資訊的管 道不同」來說明:若是依據取得或處理資訊的管道不同來區分,則資訊素 養涵蓋了四方面: (1)傳統素養:讀、寫、說、計算和圖書館利用的能力。 (2)電腦素養:使用電腦(或周邊)設備處理資訊的能力。(3)媒體素 養:使用後印刷式媒體,尤其是電子媒體以存取或傳播資訊的能力。(4) 網路素養:運用網路檢索工具尋取特定資訊,並加以處理、利用的能力。. 資訊素養一詞自1974年以來備受重視,且在教育研究上也有二十多年 的歷史,然而對於資訊素養所下的定義,已隨著電腦網路的盛行產生質 變,亦出現百家爭鳴的現象。綜合中外學者對資訊素養之定義,有的學者 是將資訊素養視為一種概念;有的學者是將資訊素養視為一種能力,包含.

(28) 了組織、取得、評估資訊的能力;有的學者是將資訊素養視為終身學習的 基石,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研究採取劉淑娟(1998)的看法,將資訊素 養以為是指具備資訊的知識與技能,能夠操作資訊軟硬體應用於工作或是 日常生活中,並對有效的資訊加於蒐集、整理、評鑑及利用資訊的能力。. 貳、資訊素養的內涵. 1989年時美國圖書館學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簡稱ALA) 對於資訊素養者的定義為:一個人必須在覺知到資訊需求時,能夠有效地 尋找、評鑑與使用所需之資訊。…最後有資訊素養的人知道如何去學習, 因為他們知道知識是如何被組織,如何去發現資訊,與如何使用資訊。他 們是可以成為終身學習的人,因為他們總是可以替手上的工作或決策找到 所需要之資訊。Bruce(1994)認為資訊素養者的主要特徵為:1.有從事 獨立學習、自我導引的能力。2.有處理資訊的能力。3.有使用各種資訊技 術與系統的能力。4.有提昇資訊使用價值的能力。5.瞭解資訊世界的能 力。6.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7.有個人的資訊風格。. 從資訊素養者的定義來看,資訊素養者要擁有瞭解資訊、處理資訊、 使用資訊的能力。但是這卻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學習的,而要達到此能 力我們必須探討資訊素養的內涵,以下就McClure資訊素養中的四個技 能、SCONUL 的七項首要資訊技能以及Bruce的七層面資訊素養,來探討資 訊素養的內涵:. 根據McClure 所提出的資訊素養應包含四種素養,茲分別探討其內涵 如下:.

(29) 1.傳統素養 傳統素養意指具備讀、寫、說和計算的能力。 2.電腦素養 電腦素養是指有能力利用電腦與軟體來完成實際上的工作。 3.網路素養. 網路素養是指運用電腦進行網路資訊檢索的相關知識、技能與批判、創 造與思考等能力。 4.媒體素養 一般媒體根據是否需要工具配合使用可分為傳統媒體、近代媒體及利用 電子通訊技術所發展的新媒體三類。. 在 1999 年 時 國 家 與 大 學 圖 書 館 常 會 ( Standing Conference of Na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簡稱SCONUL),草擬出資訊素養的 架構,並稱之為資訊素養的七柱(seven pillars),目的是為了提供一個 關於資訊的基本技能架構,在此架構下,國家與大學圖書館常會規劃出個 人的資訊素養,必須具備七項首要的資訊技能: 1.具有對資訊需求認知的能力。 2.具有清楚應對的能力。 (1)知道各種合適的資源,包括紙本資料及非紙本資料。 (2)選擇身邊對此資訊需求最符合的資源。 (3)瞭解需求的議題並知道如何從各種管道中取得資訊。 3.建構資訊搜尋策略的能力。 (1)清楚資訊需求所需要的資訊資源。 (2)發展出一套有系統並適合該需求的方法。 (3)瞭解建構的原則以及資料庫間的差異。.

(30) 4.搜尋並存取資訊的能力。 (1)決定合適的尋求技術,例如:使用布林邏輯。 (2)使用通訊及資訊技術,例如:網際網路。 (3)使用合適的索引與摘要服務、引用索引、資料庫等。 (4)使用時下最新的方法或技術來取得資訊。 5.具有比較並評鑑從各種管道中所取得資訊的能力。 (1)曉得資訊中主要的觀點及根據的要點。 (2)曉得資訊的取得過程與資料來源。 (3)取出合適的資訊以符合資訊需求。 6.具有組織資訊的能力並且能將資訊應用在所需之處,以及藉由適當的管 道傳遞資訊。 (1)在專案報告中著錄、記載書目及參考資源。 (2)建構個人的書目系統。 (3)將資訊應用到切身的問題中。 (4)有效率地使用適當的媒體來傳播資訊。 (5)瞭解關於版權、智慧財產權及其侵害的議題。 7.具有分析並組織所尋求的資訊之能力,並且能產生出新的知識。. Bruce(1994) 從七個不同層面的觀點來探討資訊素養的內容,這七 個不同的層面是根據對不同的資訊使用者之調查而歸納的現象,這些資訊 使用者是在他們的日常生活或專業的工作上,運用所擁有的資訊素養。這 七個資訊素養層面可以提供資訊素養教育者思考上的指引及方向。這七個 層面的內容如下: 1.由資訊技能的觀點,資訊素養被當作是一種使用資訊的技能,它幫助使 用者能夠檢索資訊或是傳遞資訊。 2.由資訊來源的觀點,資訊素養被當作是在各種資訊管道中,尋找出資訊.

(31) 正確的來源的能力。 3.由資訊過程的觀點,資訊素養被視為是一種過程,亦即資訊使用者在搜 集資訊、處理資訊並且運用資訊等階段上的過程。 4.由資訊控制的觀點,資訊素養被視為是一種資訊控制、管理、支配的能 力。 5.由知識建構的觀點,資訊素養被視為是個人在新的領域中建構起自己的 知識基礎的能力。 6.由知識延伸的觀點,透過資訊素養,個人可以在工作中,運用所得的知 識以及採用藉著新發現的觀點所獲得新的方法。 7.由智慧的觀點,資訊素養被視為個人可以靈活地運用資訊,以獲得其他 額外的利益。. 綜合上述對於資訊素養概念的看法,可以知道資訊素養的內涵,就資 訊的範圍,應包含「傳統素養」 「媒體素養」 「電腦素養」 「網路素養」 ,就 資訊的技能而言,應包含「資訊認知」 、 「資訊搜尋」 、 「資訊整合」 、 「資訊 應用」、以及「資訊評鑑」等五項資訊技能。另一方面,就資訊素養的運 用過程而言,就是問題界定以後、藉由「資訊的策略」 、 「資訊的取得」 、 「資 訊的使用」來解決各種資訊問題、以幫助個人在生活中、工作中所面臨的 各種情況,並且促進資訊社會整體的進步。. 參、擁有資訊素養者之特質.

(32) 美國圖書館學會(ALA)於 1989 年提出之「美國圖書館學會資訊 素養委員會總結報告書」(Fin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中認為一個有資訊素養的人應該具備五種能力,這五種能力分別為: 瞭解圖書館所提供的資源及資訊社會中的檢索方式;確認所需要的資 訊;找出搜尋策並評估資訊的內容;適當的運用資訊於學術研究或工 作上等,也可說是一個擁有資訊素養者其應有的特質(賴苑玲, 2000)。 其 次 , Doyle(1992) 更 認 為 具 有 資 訊 素 養 者 應 具 備 下 列 十 項 特 質:能認識資訊的需求;能認識準確性與完整性的資訊是做明智決定 的基礎;基於資訊需求來陳述問題;確定資訊的潛在來源;發展成功 的搜尋策略;利用電腦及其他科技獲取資訊資源;評鑑(評估)資訊; 組織資訊並加以應用;統整新資訊在已有的知識架構中及以批判性思 考與解決問題的觀點與角度來利用資訊等。 再者,根據 Rader(1990)認為具有資訊素養的人,在資訊化的 社會中知道如何成為一位終身學習者,而且應具備有下列幾種特質和 技能,這些特質與技能分別為:能在資訊與科技的環境中適應得很 好,而且能有效的學習;在自由民主的社會中,過著具生產力、健康 且滿意的生活;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能有效處理所面對的問題;能 克服各種挑戰;能有效利用資訊;能夠利用書寫和電腦等工具從事工 作以及能掌握研究方法和學習技能等。 以上學者專家的觀點,研究者發現許多學者專家的所認為具有資 訊素養的人所應具有之特質、技能與內涵其實都有其共通之處。簡而 言之,擁有資訊素養的人是一個具有彈性、包容力、毅力與生活智慧 的人;一個擁有資訊素養的人具有強烈的學習企圖心,也不怕面對問.

(33) 題 。更能在浩瀚的資訊海中清晰而有條理地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 因此,研究者認為一個擁有資訊素養者,應具備的特質有下列幾項: 1、能洞察本身對資訊的需求時機與內容。 2、能由眾多資訊、資源當中運用智慧與經驗確認有用的資訊所在。 3、具備各項媒體、網路和電腦等科技的知識及使用科技的能力。 4、能運用各式科技媒體依需要變化方式或範圍,以取得有用之資 訊。 5、能靈活運用、組織所得資訊,並加以詮釋、傳達及做良性之互 動與溝通。 6、能理解並尊重資訊及科技倫理,發展正向而健全之終身學習態 度。 7、能綜合發揮人文的特質與科技的便利功能,展現優質的生命氣 息。. 肆、資訊素養的重要性 自 1963 年因蘇聯飛彈應運而生、一路走紅至今的網際網路,在 「911」這場浩劫中,誠如褚士瑩(2001)所言,撇開災難本身不談, 倒像一次科技的「期中考」,讓網路達到三十年來的高峰,科技也從 此即將邁入另一個新的里程碑。科技在短短數年間成為世紀寵兒,更 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可見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喚 起了e世代的人們在面對大量科技資訊的因應與適應能力、技巧與方 式的重視與省思。 早在 1979 年美國召開「白宮圖書館與資訊服務會議」 ( 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資訊素養即 被列為重要討論的議題。1989 年美國圖書館學會(ALA)所提出的美.

(34) 國圖書館學會資訊素養委員會總結報告書中,除對資訊素養提出具體 且明確的定義外,更說明了資訊素養對人類的重要價值,並肯定資訊 素養對個人、公司團體及全民福祇具有莫大的助益。報告書中更主張 應從學校教育開始,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讓學生能瞭解與利用周遭 各項豐富的資訊資源,從而建立終身學習的基礎(ALA,1989)。 林菁(1999)指出,電子科技技術的一日千里,從光碟資料庫、 全文資料庫、多媒體通訊、數位式影碟、網際網路到虛擬圖書館和衛 星直播網際網路等,使得資訊的儲存、使用與流通都變得更加快速和 廣泛。但是,越來越多的訊息(data),並不意味著它們都能成為具 有利用價值的資訊(information),可以增廣每個人的視野。Richard Wurman 亦曾在其「資訊焦慮」一書中對新世紀人類提出了警告,在 今日的社會裡,眾多而龐大的資訊不但未使人們知道的更多,反倒是 讓人們產生了資訊焦慮(information anxiety),使許多人漸漸喪 失了根據自己的常識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張美惠譯,1996)。 黃世雄(民 85)認為美國許多專家對於提昇資訊素養之教育有相 當多的共識,例如:在方法上,應該擴充教育的目標,利用多元化的 教材與教學方法;在範圍上,應涵括全球的資訊資源;在對象上,應 該不分年齡隨時指導其資訊的查檢與使用的技能;在內涵上,應該界 定在培養獲取資訊、解決問題、決策訂定以及評估資訊的能力上,熟 悉獨立思考及搜尋資訊應具備的行為與步驟。 綜合上述學者專家的觀點,在這個資訊發展瞬息萬變、一日千里 的時代裡,如果人們無法蒐集及使用資訊,那麼幾乎就如同文盲一 般,由此可見,能協助我們處理大量資訊的資訊素養益加彰顯其重要 性。.

(35) 因此,研究者認為廿一世紀對我們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發展出 能整合資訊素養概念成為一種學習課程,以讓人們在資訊社會的團體 組織中 獲得最大的優勢能力。換句話說,一個新世紀的現代人,必 須知道如何讓資訊為自己所用,而不是自己被資訊所用;必須知道如 何善用多元的資訊科技,也必須瞭解如何才能明智的處理科技所帶來 的大量資料及資訊,並以從容自在的態度解決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伍、國小教師應具備的資訊素養分析. 面對資訊時代,教師必須體認教育工作者肩負的使命,並裝備足夠的 專業知識與提升本身的資訊素養,提升教師資訊素養不僅可營造活潑主動 與豐富的學習環境,更有助於建立教師專業形象。教師資訊素養的培訓必 須是有計劃且依需要而設計(何榮桂、藍玉如,2000)。 從教育部資訊素養指標,資訊教育方面之在職進修培育課程的內容、 國內外師資培育機構的電腦網路相關課程內容、美國教育科技委員會建議 所有老師應具備資訊素養、Fisher 的十項教師科技能力以及國內學者看法 分析,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如下:. 一、教育部資訊素養指標 教育部為推動資訊教育增進教師的資訊素養,希望教師具備五項資訊 素養指標:能上網、能收e-mail、能利用e-mail為聯絡簿成為學生家長聯 絡的工具、能利用網路進行教學、能利用電腦命題等五項指標。為了達成 這些目的,教育部公佈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如表2-2所示。. 表2-2 教育部公佈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

(36) 壹、資訊課程專業素養 一、能了解網路禮節. 會管理、收發自己的電子郵件。 了解使用Telnet 的禮儀。 了解使用電子通訊的禮儀。 . 二、能尊重智慧財產權. 了解所有權與著作的意義,尊重智慧財產權。 了解網路管理、不仿冒、不翻製別人軟體。. 三、能了解資訊安全的 重要. 了解電腦病毒傳染的發病原因。 了解網路傳送資料的安全性。 知道防火牆的功能與網路加密的重要性。 能遵守網路安全守則、尊重個人資料保護法。. 四、能了解電腦為一般教 學工具. 了解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 會電腦操作、並利用電腦做教學活動。 會利用電腦分析學生學習成果。 會利用電腦工具做級務工作之處理。. 貳、套裝軟體及應用軟體操作素養 一、會使用電腦輔助教學 軟體與網路資源. 了解CAI 的效益與範圍。 會評選課程相關CAI。 能安裝CAI 於電腦主機上,並做教學使用。 能利用CAI 做各種輔助教學活動。 會簡易上網操作,並使用瀏覽器。 會上網搜尋網路上的補充教材。 能下載、複製、編輯、存檔所搜集的網路資料。 能利用網路教材配合各科做教學活動。 了解網路管理的重要性。. 二、會系統管理及學生資. 使用電腦系統管理學生資料及學習資料。.

(37) 料處理. 會利用校務系統進行教學管理,並分析研判學習成 效。 會使用校務系統出評量試題,進行教學評量。. 三、會系統操作及相關應用 會簡易軟體安裝、文書軟體操作。 了解學校電腦系統、會操作電腦教室教學網路廣播系 統。 會處理學生基本資料登錄及學生輔導資料追蹤。 參、各科應用網路教學基本素養 一、能利用網路資源進行 個人教學活動. 會簡易設定網路連結、以使資料快速擷取。 會利用簡報系統剪貼設計教學。 利用網路配合各科教學活動。. 二、能利用網路資源進行 參與互動式教學. 會指導學生上網利用網路學習。 能與科任老師配合協同教學活動。 利用學校網頁做簡易互動式學習活動。 能利用電腦設備做班際、校際之聯絡教學。. 三、能利用網路資源進行遠 了解遠距教學之意義與所需設備。 距教學與活動. 會操作遠距教學所需週邊設備。 利用視訊會議功能、進行互動式遠距學習活動。.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 二、資訊教育方面之在職進修培育課程的內容 對於電腦及網路素養教育中包含的內容,針對不同對象有不同程度之 設計與規劃,有關教師應接受之電腦及網路素養教育內容,根據教育部針.

(38) 對教師在資訊教育方面之在職進修培育課程綱要,電腦及網路素養教育的 內容主要為對於視窗系統之硬體與軟體能有基本程度之認識與操作能 力,並瞭解如何連結網際網路。茲將其詳細內容列於表2-3(教育部, 1999):. 表2-3 資訊教育教師在職進修師資培訓課程綱要 課程名稱. 單元名稱. 上課內容. 新手上路. (1)視窗簡介. (2)啟動視窗. (3)滑鼠走天下. (4)退出視窗系統. (1)基本編輯. (2)複製與搬移. (3)儲存檔案. (4)開啟舊檔. (1)輸入法之切換. (2)螢幕小鍵盤. (3)輸入法的設定. (4)文件列印. 簡易文書 視窗環境應用 活用中文. 電子計算機 (1) 電腦系統的功能架構(2)輸出入及記憶裝置 概論. (3)資料表示法. (4)作業系統與平台. (5)數據通訊與電腦網路 CAI 作品. (1)CAI的效益與範圍. (2) CAI的發展趨勢. 電腦輔助教學 評鑑. (3)CAI腳本設計. 多媒體教學 (1)多媒體的介面組織. (4)CAI評選與使用 (2)媒體教學資源整合. 應用及實例 (3)多媒體應用與實例. 表2-3 (續) 資訊教育教師在職進修師資培訓課程綱要 課程名稱. 單元名稱. 上課內容.

(39) 設定網際網 (1)準備上網. (2)上網的硬體設備. 路的環境. (4)連線測試. (3)上網的軟體安裝. 全球資訊網 (1)什麼是WWW. (2)我的最愛. (WWW). (3)利用搜尋網站. (4)網路設定與調整. 電子郵件. (1)收取電子郵件. (2)撰寫及回覆. 網際網路應用. (3)帳號設定與管理通訊錄(4)電子家庭聯絡簿 認識文書處 (1) 如何進出文書處理. 介紹. 理環境及基 本操作 視窗文書處理. (2)文書處理使用環境. (3) 視窗元件的安排. (4)基本的編譯技巧. (5)檔案的儲存與開啟 進階格式化 (1) 段落格式的設定. (2)分頁分節的方法. 及編輯技巧 (3)定位點的使用. (4)插入物件. 視窗文書處 (1) 表格的建立與維護. (2)表格的格式設定. 理表格製作 (3) 表格的資料編輯. (4)表格的跨頁處理. 光碟軟體的(1)光碟的分類. (2)評選項目與內涵. 評選. (3)光碟軟體的安裝與測試. 光碟之設定 (1) 虛擬光碟操作. (2)光碟櫃設定與連結. 光碟教學應用 與軟體操作(3)光碟資料下載. (4)光碟片收存與保養. 教學應用. (1) 如何選用光碟. (2)課程單元與光碟資 料的結合. (3)電腦輔助教學應用. (4)問題與評量. 三、國內外師資培育機構的電腦網路相關課程內容 從國內外師資培育機構之電腦課程實行情形,可以了解教師在職前所具 備之資訊素養。以下就各師範學院、台灣師範大學及美國幾所大學的教師 職前的電腦課程,整理如表2-4(陳美靜,1999)。.

(40) 表2-4 國內外大學職前師資培育之電腦課程一覽表 學校名稱. 課程名稱. 上課內容. 各師範學院. 資訊科學. 1. 緒論 2. 電腦基本概念與操作 3. 中文系統及文書處理 4. 程式語言 5. 電腦網路的概念與應用 6. 應用軟體的介紹與應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資訊教育. 1. 電腦基本概念 2. 電腦網路應用(含網頁製作) 3. 應用軟體操作 4. 展示教學軟體. 亞利桑那大學. 電腦素養. 1. 應用軟體製作 2. 網頁製作. 印地安那大學. 微電腦在教育上之使用 1. 應用軟體製作 2. 網頁製作 3. 電子郵件 4. 多媒體應用 5. 展示軟體. 表2-4 (續) 國內外大學職前師資培育之電腦課程一覽表 學校名稱. 課程名稱. 賓夕維尼亞州立大學 教學科技概論. 上課內容 1. 應用軟體製作 2. 網頁製作 3. 電子郵件.

(41) 4. 多媒體應用 5. 展示軟體 6. 整合科技到教學上 維吉尼亞大學. 電腦及多媒體教學概論 1. 應用軟體製作 2. 網頁製作 3. 電子郵件 4. 多媒體應用 5. 展示軟體 6. 學科知識整合. 四、美國教育科技委員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簡稱ISTE)建議,所有老師應具備下列三大領域的資訊素養 (ISTE, 1995):(引自張雅玲,2000) 1.電腦科技的基本操作和概念:亦即能夠使用電腦系統執行軟體,取得、 產生及分析資料,並且呈現結果;同時能評估軟體的效能,以及具有 基本的操作技術。 2.將科技應用於個人或專業發展上:亦即能運用資訊工具,例如文書處 理、資料庫管理系統、電子試算系統、或是電子通訊來提高生產力以 及促進專業成長;能夠規劃及參與終身學習的活動,並且確保在使用 電腦資源時,能夠合乎公平、合法的原則。 3.將科技應用於教學上:亦即能運用電腦和相關技術來支援未來任教的 級和學科領域。例如,能夠設計並應用整合多種軟體、技術及學習工 具的教學單元。對於發展出來結合電腦科技的學習活動能夠採用有效 的分析及評量策略。. 五、Fisher的教師科技能力.

(42) Fisher 在1997 年參考美國田納西州教育委員會(Tennessee State Board of Educaion)訂定的科技基本能力、相關的教育科技教科書、及 一些電腦教師的意見,整理出十項教師科技能力,其中更強調教師應具備 以下幾點能力(引自吳正己、陳美靜,1998): 1. 使用有效的方法讓學生瞭解教材內容,並鼓勵學生使用適當的媒體。 2. 軟硬體的維修、操作及故障排除。 3. 使用新的科技,如資料庫、試算表以及網際網路。 4. 視情況選用適當的媒體。 5. 瞭解影音及光碟科技的相關知識。 6. 以適切的標準選擇及評估教學和資訊管理的媒體和硬體。. 王千倖(1997)認為教師的資訊素養包括:對電腦科技有正確的認知、 能運用電腦科技處理教學及學習上的事務、能運用電腦科技引導學生從事 分析、具備批判及篩選資訊的能力。郭鴻儀(1997)所進行的國小教師科 技與資訊素養課程目標之研究中,根據文獻探討與針對專家學者的調查結 果歸納出,國小教師科技與資訊素養課程目標可分為四大類,依次為科技 教學專門能力、科技素養能力、資訊教學專門能力、資訊素養能力。其中 資訊素養能力內涵八項能力,分別為:瞭解資訊科技的定義及內涵、認識 電腦之基本軟硬體設備及運作原理、瞭解電腦的功能與應用的範圍、瞭解 電腦科技對社會環境的衝擊與影響、瞭解電腦發展歷史及未來發展方向、 建立使用軟硬體的道德觀平等觀智慧財產權等觀念、瞭解電腦網路通訊的 基本原理並利用它來傳輸查詢資訊、熟悉套裝應用軟體的操作使用。溫明 正(2000)亦指出教師的資訊素養應包括:網路應用、學科整合、軟體選 用、行政電腦管理能力及電腦應用之知能。謝琇玲、郭閔然(2002)更歸 納出教師最須具備的資訊素養包括:一般電腦基本操作、套裝軟體的使.

(43) 用、網路在教學上的應用、電腦在教學上的應用等四類。. 歸納以上學者的看法可以發現,國小教師資訊素養的內涵在於培養教 師資訊科技的認識與操作學習,體會電腦使用與功能,進而將電腦運用於 教學中創新教學,並以電腦進行診斷及補救教學的工作。此外,也培養學 生將電腦科技有效融入於其學習歷程中,以提升學習成果。可分為下列各 項: 一、資訊認知:認識電腦之基本軟硬體設備及運作原理、瞭解電腦的功 能與應用的範圍。 二、資訊操作:熟悉套裝應用軟體的操作使用。 三、資訊應用:能運用電腦科技處理教學及學習上的事務、引導學生從 事分析應用於學習上。 四、資訊整合:能夠使用電腦科技進行溝通、合作、研究及問題解決; 並且能夠利用電腦科技規劃及參與終身學習的活動。 五、資訊倫理:建立使用軟硬體的道德觀、平等觀、智慧財產權等觀念。. 陸、國小教師資訊素養的相關研究 資訊素養的研究是近二、三十年的事,相較其他領域之研究是較少, 但是隨著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愈來愈多的教師或學校行政人員資訊素養 之研究,於最近四年成長不少,將其結論與發現整理如表 2-5(白慧如, 2004) 表 2-5 國小教師資訊素養的相關研究.

(44) 研究者 黃雅君. 研究題目. 研究目的. 研究結論. 臺北市立國 探 究 教 師 之 資 訊 1.臺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之資訊素養. (1999) 民小學教師 素 養 知 能 及 其 相. 知能。其中以網路素養知能部份的程. 資訊素養知 關 設 備 利 用 情. 度最佳,其次為媒體素養知能、電腦. 能及其相關 形,並探討教師個. 素養知能、圖書館素養知能。. 設備利用情 人背景變項、資訊 2.目前臺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之資訊 形之研究. 素養知能及其相. 素養相關設備利用情形,整體而言. 關設備利用情形. 並不是相當頻繁. 之間的關係。. 3.臺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之資訊素養 知能會隨個人年齡、任教年資、相關 設備多寡而有所差異。. 顏嘉億. 高雄市國小 探討現階段國民. 1.高雄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資訊素 養 能力平均接載一定水準之上,在「評. (1999) 行政人員資 小學行政人員資. 估資訊」層面 之資訊素養能力平均. 訊素養能力 訊素養能力概況 之研究. ,並調查來瞭解. 較高;在「合成和使用資訊」層面之. 國民小學行政人. 資訊素養能力平均較低。. 員對提昇資訊素. 2.在性別、年齡、年資、職務、單位等. 養期望之方式。. 變項上,在整體及各層面之資訊素養 能力,無顯著差異。. 表 2-5 (續) 國小教師資訊素養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目的. 研究結論. 國民小學職 探討國小職前教. 1.國小職前教師自我認知的資訊素. (2000) 前教師資訊 師的資訊素養現. 養。男性的資訊素養高於女性。. 素養之研究 況,並對教師使. 2.男性的電腦網路知識高於女性。. 張雅玲. 用電腦網路現況.

(45) 進行了解。. 國民小學教 了解國民小學教. 國小教師在「國小教師九年一貫課. (2000) 師九年一貫 師是否具備九年. 程教學資訊素養」量表的平均數均高於. 課程教學資 一貫課程教學所. 中間值。國小教師在性別、年齡、學歷. 訊素養之研 需的資訊素養。. 背景、服務年資、學校規模、學校類型. 究. 等變項上,整體素養呈現顯著差異。. 桃園縣國小 了解資訊素養的. 1.桃園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得分平均. 卓俊良. 楊瑞華. 數為中上程度。. (2000) 教師資訊素 意義與內涵,並探 養及專業成 討國小教師所必. 2.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資訊素養有差. 長模式之研 須具備之資訊素. 異,性別、服務年資、學歷在資訊素. 養內涵及其資訊. 養上有顯著差異;職務、學校所在地. 素養的現況。. 區、學校規模則無顯著差異。. 究. 表 2-5(續) 國小教師資訊素養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 劉窈吾. 研究題目. 研究目的. 研究結論. 提昇中等學 主張認知會影響使 1. 教師對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缺. (2001) 校教師資訊 用態度、進而影響. 乏整體概念,經問題解決訓練能. 素養之行動 使用行為意向和實. 引導教師認識問題所在,並對使. 際使用行為的概念. 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未來取得. 將提昇教師資訊素. 共識。. 研究.

(46) 養過程分為改變認 2.行為改變行動能有效提昇教師資 知和改變行為兩階. 訊素養。. 段來進行。. 郭閔然. 中等學校教 旨在了解教師之資 1.大高雄地區中等學校教師之資訊. (2001) 師資訊素養 訊素養程度、資訊. 素養屬中等程度。. 與資訊融入 素養融入實際教學 2.大高雄地區中等學校教師將資訊素 教學之研. 之態度及行為,並. 養融入實際教學行為屬中等程度。. 究—以大高 探討教師之資訊素 3.學校教師的個人、學校背景或電 雄地區為例 養、教學態度及資. 腦使用經驗與教師資訊素養、教學. 訊行為是否會隨著. 態 度及資訊行為間有顯著差異存. 教師的個人、學校. 在。. 背景或電腦使用經 4.教師以 Word 的使用最普遍,因為 教 驗的不同而有差異. 師使用電腦通常是用來準備及整理. 存在。. 上課教材。. 表 2-5(續) 國小教師資訊素養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目的. 研究結論.

(47) 中小學教師 經由得懷術研究來. 1.提供教師了解自己資訊素養能力指. (2001) 資訊素養能 蒐集國內研究對象. 標的情形,自行調整合適的資訊素. 吳麗花. 力指標之探 對教師資訊素養能 討研究. 養、研習進修,促進自我效能。. 力指標項目的共識 2.提供給職前師資培育或在職訓練教 育的工作者了解教師資訊素養能. 。. 力 的整體概況,以規劃資訊素養 教師養 成的課程。 關淑尤. 台中市國民 分析資訊素養及其 1.台中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之資訊. (2001) 小學行政人 相關研究,作為研究 員資訊素養 之理論基礎,進一步 之研究. 沈俊亨. 素養,其整體資訊素養具有一定之 水準。. 探討目前台中市國 2.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教學年資 民小學行政人員,資. 及專業教育背景等不同之台中市國. 訊素養等向度表現. 民小學行政人員,資訊素養均有顯. 的相關情形。. 著差異。. 中美國民中 比較中美兩國國民. (2001) 小學教師資 中小學教師資訊素 訊素養進修 養進修策略之異同. 1.美國政策制訂較為前瞻,台灣政策 制訂較無系統觀。 2.美國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進修著重. 策略之比較 。. 資訊運用能力的培養,我國中小學. 研究. 教師資訊素養進 修較停留在基本 電腦能力培養階段。 3.我國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仍普遍 不足。. 表 2-5(續) 國小教師資訊素養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 吳麗花. 研究題目. 研究目的. 研究結論. 台北縣國民 國民小學教師資訊 1.國民小學教師在知覺「教師資訊素.

(48) (2001) 小學教師資 素養、教師教學專 訊素養與教 業能力的內涵及現. 養問卷」的總得分上,屬於中上程 度。. 學專業能力 況,亦分析教師資 2.教師人口變項與學校背景變項中, 關係之研究 訊素養與教師教學. 性別、年齡、服務年資、職務、在. 專業能力之相關程. 教師資訊素養問卷上,均具有顯著. 度。. 差異,僅學歷、學校規模及學校所 在地無顯著差異。 3.教師資訊素養及各向度,與教師教 學專業能力及各向度間呈現出顯著 的正相關。. 陳泰安. 高雄市國中 了解資訊素養的意 1.高雄市各國中一般教師的資訊素養. (2002) 教師資訊素 義與內涵,並探討 養能力自評 國小教師所必須具 之研究. 能力實有待加強,資訊教師的資訊素 養能力已具有一定的水準。. 備之資訊素養內涵 2.個人變項方面:一般教師的性別、 及資訊素養的現況. 年齡、服務年資、學歷、職務及任教. 。. 專長對教師資訊素養能力的影響,皆 有顯著差異。. 黃雅君(1999)研究指出:臺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之資訊素養知能。 其中以網路素養知能部份的程度最佳,其次為媒體素養知能、電腦素養知 能、圖書館素養知能。教師之資訊素養知能會隨個人年齡、任教年資、相 關設備多寡而有所差異。顏嘉億(1999)研究發現:教師之整體資訊素養 具有一定之水準。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資訊素養有差異,性別、服務年資、 學歷在資訊素養上有顯著差異;職務、學校所在地區、學校規模則無顯著.

(49) 差異。郭閺然(2001)研究結果:教師將資訊素養融入實際教學態度相當 積極。通常是用來準備及整理上課教材,其中以 Word 的使用最普遍。教師資 訊素養、教學態度及資訊行為間有顯著差異存在。吳麗花(2001)研究發 現:教師人口變項與學校背景變項中,性別、年齡、服務年資、職務、在 教師資訊素養問卷上,均具有顯著差異,僅學歷、學校規模及學校所在地 無顯著差異。教師資訊素養及各向度,與教師教學專業能力及各向度間呈 現出顯著的正相關。劉窈吾(2001)研究提出:提昇資訊素養能力之方式, 則以辦理相關研習最為認同。 綜合上述各相關資訊素養研究調查歸納得知,教師資訊素養隨著科技 進步已有一定的水準,老師將資訊素養融入教學準備上課教材方面也相當 積極。而研究方向起初是以資訊素養調查研究為主(黃雅君,1999;顏嘉 億,1999),再來學者慢慢投入研究提昇資訊素養之模式,以及研究資訊 素養與教學之問題(吳麗花,2001;郭閔然,2001;劉窈吾,2001)。可 見資訊素養應用於教學已逐漸受重視。. 第二節 教學效能的意義及相關研究. 本節探討教學效能的意義、教學效能的內涵以及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 茲 說明如下。. 壹、教學效能的意義 大部分學者認為教師效能是解釋教師動機的一個複雜且多層面的概 念(孫志麟,1991;陳木金,1997; Marsh,1991) 。也有的學者從教學情 境來看,教學效能是教師相信他們能幫助學生學習,影響學生學習程度(吳.

(50) 清山,1992;Borich,1994) 。有的則著重在有效教學行為部分,認為可以 透過一連串的策略行動達成教育目標(林海清,1994;張碧娟,1999) 。綜 覽國內外學者對教學效能的定義,可對此一領域有更加明確之認識, 說 明如表2-6(白慧如,2004). 表2-6 教學效能之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 Marsh(1991). 教學效能的定義 教學效能是一種多向度的評鑑,其內容包括學習價值、 教學熱忱、表達清晰、團體互動、和諧師生關係、課程內 容、評量方式、課外指定作業、學習難度等九個向度來評 鑑教學效能。. McHaney. 教學效能包括:課程設計和課程發展、教學的觀念化、. &Impey(1992) 教學的統整能力、問題解決的能力、呈現課程教材的方式、 指定課外作業以及教學活動的評鑑。 Moneys(1992). 良好的教師教學效能應包括:有效教授教材的知識、良 好的親師溝通、具備教材組織的能力、具有激勵學習動機 的能力、親切的態度以及良好的教師管理技巧。. Borich(1994) 教學效能是指教師能促進有效教與學,包括教學必須是明 確性、多樣性、任務取向、全心投入、並能提高學習成功 率,以達成教育目標。. 表2-6 (續) 教學效能之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 李俊湖(1992). 教學效能的定義 教師在教室中透過師生的互動歷程,運用一連串多樣複雜 邏輯的策略行動,來改變學生行為,達成教育的目標,此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Schools should foster parental understanding of e- Learning and to communicate with parents about the school holistic e-Learning policy to address

The short film “My Shoes” has been chosen to illustrate and highlight different areas of cinematography (e.g. the use of music, camera shots, angles and movements, editing

Although there was not muc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relation to their durations of computer usage per day in the secondary

Design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projects that require students to evaluate, extract, organise and synthesise information and idea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nd create new ideas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LaC)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Mathematic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t school recommended?. What is the suggest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hours across

Menou, M.著(2002)。《在國家資訊通訊技術政策中的資訊素養:遺漏的層 面,資訊文化》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People need high level critical thinking skill to receive and deconstruct media messages and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