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地方教會在臺灣第一波發展的榮景,結束於史百克(Theodore Austin Sparks,

1888~1971)第二次受邀到臺灣的地方教會訪問之後。1955 年 11 月,史百克和其 女婿金彌耳(Kinnear)第一次受邀到臺灣的地方教會,在臺灣將近一個月期間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對於神學論述上的爭議,這些同工採取了史百克的質疑與論述。81例如,後來 創立「台北基督徒聚會」的史伯誠,他與一些年輕同工在台北瑞安街開始聚會而 建立「瑞安街基督徒聚會」。他們認為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 的。因此,歸屬基督身體的一群基督徒在瑞安街聚會,就叫「瑞安街基督徒聚會」。

這種宇宙性教會觀與史百克拒絕「教會的立場」的看法相似。82此外,神學論述上 的爭議也與話語權有關,當時這些同工對於他們所不贊同的神學論述一概棄而不 用。由於李氏的神學論述在地方教會中具有絕對的權威,史百克作為當時基督教 界的重量級人士,所以史百克在地方教會的講道內容與對「教會的立場」的反對 內容,就成為這些同工用以反對李氏的根據。83

至於權力結構與制度上的缺陷,問題則是出於克里斯瑪領袖與科層化體制間 的矛盾。如前文所述,李氏以其克里斯瑪的領袖魅力,使強力帶領地方教會進行 了快速的擴張。在擴張至一定的程度後,需要仰賴制度以維持整個局面的科層體 制就漸漸出現了。這也是韋伯所認為的,組織發展有例行化或制度化的趨勢。這 是因為來自個人的克里斯瑪有內在的不穩定性,所以會被較具可靠性的制度所取 代。雖然克里斯瑪權威與科層制度權威是對立的,不過現實上以不同比例混合這 二種體制的組織到處都有。然而,問題就在於當時地方教會正處於一個關鍵時點,

就是在地方教會快速擴張後,權力結構與制度尚未進行一定程度的定型制度化。

當時又無巧不成書的正逢史百克質疑地方教會的教會論與教會實踐方式,結果終 於引爆了一場不可避免的分裂風暴。固然引發分裂的確有各人的盤算與意圖,但 是權力制度上的缺陷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81 李常受,《歷史與啟示》下冊,頁 30。

82 參閱「台北基督徒聚會」的興起,網址:http://www.ccea.org.tw/content/MazDetail.aspx?u=415&p

=&k=&y=2013%2F10,瀏覽日期:2015 年 5 月 1 日。

83 「一九六四年,史百克弟兄到紐約,我也在紐約,一位弟兄請我們吃飯,飯後我們有些交通。

他問我為什麼不再邀請他。我帶著他寫給馬尼拉那位弟兄的信,對他說,『請你想想看,這封信 是你寫給他的,怎麼會到我手上?讓我告訴你,因為他把你的信,當作可以破壞我的王牌,將 這封信分發到新加坡,從新加坡又分發出去,所以有一分到了我手裏。你想這是個什麼局面?

這個局面是誰創造出來的?為這個緣故,我怎能再邀請你?』」參李常受,《歷史與啟示》下冊,

頁84-8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波才完全止息。但是此後地方教會的增長趨於緩慢,已不復當初在五○年代發展 的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