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行動研究後期:幼兒主動使用族語動機低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三節 行動研究後期:幼兒主動使用族語動機低

行動研究第三階段,研究者以前兩階段的策略持續進行循環教學,但卻面臨幼兒

97

主動使用族語動機低的問題,研究者以五種方式作為因應策略,增強幼兒族語的使用 動機,提高幼兒族語使用頻率。

一、幼兒族語使用動機低

延續行動研究第一、第二階段的教學循環,教師持續補足文化知能,以文化融入 族語教學當中,並運用五種教學策略強化幼兒族語能力,確實增加幼兒學習到的族語 詞彙量,然而幼兒在主題團討外的時段,主動使用族語的動機較低,以下針對幼兒在 主題團討、學習區及其他作息時段中,會說族語但族語使用動機低說明之。

(一)主題團討時不主動使用族語

主題團討中,若我們沒有要求幼兒「masi Hla’alua(用拉阿魯哇族語說說看)…」

(札 160601),幼兒通常不習慣用族語回答,會以國語回答老師,要求後,幼兒可以 用第二階段當中所學到的句型回答老師,換句換說,幼兒知道族語如何說,但仍以國 語回答。值得一提的是,從幼兒跟老師團討的對話中,可以看見幼兒認為說族語有很 多優點,例如:可以跟老一輩聊天、可以交朋友會是讓自己更聰明,所以對族語的學 習及使用有正向態度,但他們亦察覺到,族語單字總是比國語長,也很難發音,因此 會想要以國語回答老師或朋友。

研究者:為什麼我們要學族語?

達達:這樣才可以跟papu’u(老人家)聊天。

汝汝:因為可以讓自己變金頭腦啊!

萱萱:我喜歡學族語,這樣才可以和每一族的人當 tukucu(朋友)。 明明:我們每一族的話都要學。

思思:可是我覺得族語很長耶!

翔翔:太長了會忘記,太難了。

杰杰:國語比較簡單啊! (札 160608)

雖然幼兒在主題團討時,能以族語單字或句型回答老師,但老師心裡明白幼兒除 了上述的學習動機外,另一主因為幼兒是被老師刻意要求使用族語的,是一種不得不 學習的狀況,幼兒沒有建立說族語的習慣,當研究者或如如老師不在教室(幼兒知道

98

麥麥老師也不太會族語,都說國語),或是沒有要求之下,幼兒就會使用國語回答。

(二)學習區不定時說族語

與第一階段幼兒在學習區完全沒有使用族語的狀況下,此階段幼兒已經能夠使用 族語回答,但卻是在老師要求之下才會出現,如在美勞區製作跟祭典相關的文物如貝 神、藤圈、小矮人、族人…的時候,幼兒可以說出該作品名稱。

思思:pakiiaturua kumakita(老師妳看),我蓋的 tapuhlaihlia(男子聚會所)。

研究者:mamaini takui’iaru misaini?(小孩在做什麼工作啊?)

文文:藤圈。

如如師:masi Hla’alua(用拉阿魯哇族語說)。

文文達達:rungukuhluvui’i(藤圈)。

萱萱:我在做 takiaru(貝神)啊! (觀 160607)

或是當幼兒在操作區玩祭典拼圖、貝神轉轉盤等教具,遇到困難時,因為要使用 族語求助,才會得到老師幫助,因此對老師用族語說:「pakiiaturuatu maluluvu aku

(請幫我的忙)」 (操作區 160607);在語文區會跟著族語學習圖版唱歌、閱讀各族 傳統故事繪本及自製小書,偶爾出現主動詢問老師故事中的人物、動物的族語怎麼說

(語文區 1606013);而在文化區由於結合了扮演與建構的功能,幼兒會進行祭典重現 的扮演,搭建男子聚會所、狩獵場等,在老師口語提醒幼兒使用族語演戲後,幼兒才 在扮演當中簡單加上幾句,若老師沒有提醒,幼兒扮演過程中不會主動使用族語,即 便是已經教導過的單字、句型。

(三)其他作息時段被動說族語

其他作息時段幼兒在老師要求下才會說族語,研究者與協同夥伴都觀察到幼兒有 慢慢的在說族語,但主動說的情形仍不頻繁,需要老師一直叮嚀,例如每天早晨的畫 聯絡簿時間,幼兒在老師要求她說的情況下,能夠用族語描述自己畫的東西,沒有要 求就會直接用國語回答,如如老師說:「我問萱萱畫什麼,叫她用族語跟我說,她說 主角在演戲,演族人 musurauvu kana’ana(在那裡跳舞)的事情。」(札 160606),

其他幼兒也是在老師要求下,會用族語說出自己畫的是什麼,老師則將其用族語記錄

99

下來,如下圖 4-8、4-9、4-10、4-11:

圖 4-8 主角演族人在祭典中跳舞 圖 4-9 兩族族人看到有彩虹

圖 4-10 布農的男生和拉阿魯哇的女生在聊天 圖 4-11 三個老師看到兔子、花和蝴蝶 另外像是去操場跑步,當老師使用族語詢問幼兒:「要跑幾圈?走幾圈?」,幼兒 會用國語回答,但老師詢問族語如何說後,幼兒可以用族語回答:「mithlahlu utulu musasala ucani,總共 upatu(跑三圈走一圈,總共四圈。」 (札 160608)。 綜觀上述,儘管研究者與夥伴跟幼兒說族語,幼兒聽得懂,卻仍多以國語作為溝 通語言。

二、解決方法:增強幼兒族語使用動機

由以上觀察中顯示,幼兒逐漸聽得懂,也會說主題活動中所教導過的族語,但卻 必須在研究者與協同夥伴的叮嚀、要求下才會說,為了解決幼兒不主動使用族語的情 況,研究者透過融入原住民價值觀的正增強、假裝不會、動靜交錯、手指謠與歌謠改 編、操作教具與故事棒偶五種方式作為教學策略,希望能增強幼兒族語使用動機,提 升使用族語頻率。

100

(一) 融入原住民價值觀的正增強

以融入原住民價值觀的正增強方式能提高幼兒族語使用動機,意指當幼兒在一日 作息中各時段,主動使用族語回應研究者及協同夥伴時,立即會得到獎賞,並以原住 民的價值觀結合獎賞,其方式有以下四種,包含勇士公主領導、向貝神許願、口頭讚 賞加原住民的歡呼、小矮人爬格子、分肉的實務獎賞,以下分別舉例:

1.勇士公主領導

勇士公主領導是活動性增強的一種方式,主要是結合拉阿魯哇族當中的勇士與公 主之文化,祭典當中,公主需負責領導大家牽起藤圈(象徵團結之意),而勇士則需 要注意避免他人在祭典中犯禁忌,藉此轉換為鼓勵幼兒若主動說族語,就有機會可以 上台當聰明的公主,帶領其他幼兒說族語、做動作;而英勇的勇士可以上台注意誰最 會說族語、或是自己教大家說族語。簡單來說,就是提供幼兒一個頭銜上台領導大家 說族語,幼兒們相當喜愛。

研究者:亮亮 ma sarapungu(戴上勇士帽子)

君君:好好喔,我也要。

研究者:mamaini(小朋友)都有機會上來當勇士或公主帶領大家說族語。

萱萱:masalangʉsangʉ(美麗/帥氣)。

恩恩:pakiiaturua(老師),我也想先上去ma sarapungu(戴上勇士帽子)。

翔翔:我也要。

研究者:masi Bunun、Hla’alua tumapaʉ misaini?(用布農或拉阿魯哇族語教 大家自說你畫的是什麼?)

達達:這裡女生在看男生射箭,mamaini(小朋友)要排隊輪流射papa’a(肉),

amikia papa’a(請說肉)。

全班生:papa’a(肉)。 (觀160615)

2.向貝神許願

貝神為拉阿魯哇族文化中最重要的聖物,共有 12 個貝神,各有其名稱與意義,

例如健康神能保佑族人身體健康強壯、勇猛神能保護族人成為勇士…等,研究者先與

101

幼兒討論,只要幼兒有主動開口說族語,便可獲得一枚代幣,當代幣累積到一定數量 時(十元一數,最多一百元),則可以向貝神許願,實踐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就是說,

將貝神所賦予的精神轉化成幼兒學習族語的獎勵制度,如下圖 4-12、4-13。

圖 4-12 幼兒討論出來的獎勵 圖 4-13 幼兒向貝神許願 3.口頭讚賞加原住民的歡呼

口頭讚賞的運用除了研究者單獨對幼兒給予讚賞外,也會在全班團討時請大家一 起給予主動說族語的幼兒稱讚(加上手勢),若完整使用族語說出整句話者,可得到 原住民的歡呼,因此幼兒知道不論是否上課,只要有說族語,就可以得到讚賞。

達達:昨天老師是教macahliaku (我會)。

全班生:tam mavacange ihlau (你好棒)。

研究者:au’u(對),那誰來分享?要很大聲,像是在報戰功一樣,跟tukucu(朋 友)說你很棒的事情。

蓁蓁:tam macahliaku alii(我很會刷牙)還有tam macahliaku (我很會吃飯)。

研究者:mavacange(厲害),原住民的歡呼一起來~

全班生:123U,123 U,1234567 pasamangane(加油)。 (觀160607)

4.小矮人爬格子

小矮人(kavurua)爬格子是類似集點卡的代幣制增強,研究者讓有主動說族語的 幼兒可以移動自己的格子,當爬到第十格時可以成為拉阿魯哇族傳說故事中的小矮人

(kavurua),傳說故事當中的小矮人負責教導拉阿魯哇族人種植小米,並與族人相處 融洽,因此,幼兒只要爬到第十格,即可教其他幼兒說族語,或是選擇去做一件自己

102

喜愛的事情。因為決定的主體在幼兒,且小矮人這個角色受幼兒們歡迎,所以他們很 積極的想說族語,讓自己快點爬到第十格。

研究者:mamaini好認真上課喔,都有認真tumimahla(聽)。

如如師:而且剛剛上課很多mamaini(帅兒)marru masi Bunun或Hla’alua(都 有說布農或拉阿魯哇語),所以cucuvanana(等一下)可以往上爬三格 喔!

全班生:全班歡呼~

萱萱:pakiaturua (老師)對我們太好了吧!我快要bi kavurua (變小矮人)。

(觀160609)

5.分肉的實物獎勵

分肉的實物獎勵是利用物質性增強的方式,只要一個幼兒說族語,其他人跟著大 聲唸出來,每個人都可以得到獎勵。分肉是祭典當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勇士狩獵回來 後,每個男生必須均分肉片共享食用。耆老入班授課時,都以實物獎勵為主,帶幼兒 喜愛的點心、極小顆的糖果、特別的小物品等吸引幼兒說族語,而且是只要有幼兒說 族語,人人都有獎,可以一起共享,這樣的方式也有效,但研究者後來反思,以實務 作為獎賞是否反而讓幼兒習慣有禮物可拿才說族語,導致幼兒被動學習(札 160613),

因此與協同夥伴及耆老說明,各種正增強方式到後期都以隨機出現,逐漸抽離贈實物 獎勵的方式。

(二)假裝不會

教師假裝不會說族語能增強幼兒說族語機會,研究者與協同夥伴在幼兒面前假裝

教師假裝不會說族語能增強幼兒說族語機會,研究者與協同夥伴在幼兒面前假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