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二節 行動研究中期:幼兒詞彙量少

行動研究第二階段,面臨的問題就是教師缺乏教學策略,幼兒族語詞彙量少,句

90

型不完整,研究者透過六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強化幼兒族語詞彙量,引導幼兒學習完 整的族語句型。

一、教師缺乏教學策略,幼兒詞彙量少

在行動研究方案初期研究者尋找幼兒與家長的文化經驗,補足教師文化知能不足 之問題,以第一階段修正後的教學經驗,做為第二階段教學的依據,協同夥伴與研究 者對於族語教學的教材內容也因為主題明確,不再混亂零散,除了以文化融入族語教 學外,在一日作息中,研究者與協同夥伴亦相互提醒,需無時無刻隨時使用族語與幼 兒對話,以語言沉浸達到提升幼兒族語能力之目的,但教學過程中發現,教師缺乏族 語教學策略,導致幼兒詞彙量少,句型不完整的問題,以下說明之。

(一)教師缺乏教學策略,幼兒詞彙量少

教學過程中發現,即便是以幼兒感興趣的祭典主題融入族語教學,若教師沒有運 用教學策略,仍無法提升幼兒的族語使用能力,從教學日誌中觀察到,幼兒上課時能 侃侃而談祭典的相關經驗,卻都是用國語回答。

研究者:pasaulaula'ʉ misaini manah tangia(要玩什麼射耳祭的遊戲)?

達達:可以報戰功、射耳朵、分肉。

翔翔:把米撒到肉骨頭,一邊唸你的豬哥哥、豬妹妹趕快到我的獵場讓我獵到。

喬喬:我想做小米。

蓁蓁:來做拉阿魯哇族人跟布農族人。 (觀160509)

由於研究者及協同夥伴麥老師皆為非原住民籍教師,教學時,大多以族語單字為 主,難免有單字或句型不知如何說,僅能重複自己會的單字,麥麥老師提到:「跟帅 兒團討時有些單字我不知道怎麼說,所以只能用國語說,我們都是用單字在跟帅兒說 話,所以他們學會的單字就只有那些。」(札 160510),導致幼兒學習到的單字有限,

幼兒詞彙量少,句型不完整,幼兒也無法養成主動說族語的習慣。

然而,在行動研究初期觀察到,當如如老師以全族語與幼兒上課,無使用任何教 學策略時,幼兒亦不會以族語回應,主因為幼兒聽不懂,可見並非以全族語上課就能 強化幼兒的詞彙量,換言之,教學時使用族語的頻率與策略運用,會影響到幼兒族語

91

詞彙量與句型,因此,除了教師本身族語能力要增能、不分時段多跟幼兒使用族語外,

在教學上亦要增加策略來強化幼兒的語言能力。

二、解決方法:強化幼兒族語能力

因教師缺乏教學策略的運用,導致幼兒族語詞彙量少及句型不完整,為了解決此 問題,研究者與協同夥伴以營造族語學習情境、肢體暗示遊戲、翻譯與覆述、設定句 型與擴充詞彙、擴充族語對話題材五種教學策略,作為強化幼兒族語使用頻率及能力 的方式。以下分別描述之:

(一)營造族語學習情境

研究者發現,營造豐富族語學習情境可強幼兒的族語詞彙量,從室外的布告欄、

室內的展示區、學習區及情境牆皆以幼兒的創作佈置,並加註族語詞彙,幼兒對情境 的改變感到好奇,引起學習動機。例如利用祭典中,真實的文物或物品放於文化區:

萱萱:老師我們教室有聖貝祭刺豬的刀耶。

布布:還有那個衣服。(手指教室衣架新增加的傳統服飾)。

研究者:這是hlungasu (傳統服飾)。

汝汝:那這個呢?

如如師:kani’inaia sarapungu (帽子)。

汝汝:sarapungu (帽子)。

萱萱:那我們可不可以戴sarapungu(帽子)?我想要戴著假裝在祭典。

(觀160509)

營造族語學習情境除了擺放可觀賞的文物外,還要增加可讓幼兒實際操作、配戴 的物品,包括:頭飾、帽子、背帶、葫蘆杯、小弓箭、趕鳥器等,幼兒為了要操作這 些物品,必須使用族語跟老師表達要在學習區進行的活動後,才能進去該區玩,增加 幼兒族語使用詞彙,亦延伸出學習區的扮演活動,如如老師提到:「萱萱跟布布很想 演獵人,還跑來問我打獵的族語怎麼說耶!」(札160510)。

而幼兒在教室中累積許多有關祭典的創作,包含立體及平面的像是建構的聚會所、

小米、肉、獵槍、弓箭、動物、族人或是繪畫等,都是幼兒得意的作品,研究者與幼

92

兒一起合力布置在佈告欄,除了讓幼兒對自己完成的作品有信心之外,透老師鼓勵引 導,增加幼兒使用族語介紹自己作品的機會:

研究者:takui’iaru (工作)還沒完成的可以下禮拜繼續做,像是uvucungu (小米)、

uvucungu mapaci hla papa’a(小米酒跟肉),完成就可以放到展示區 pakisuahlai (介紹), macaliai’i?(這樣懂嗎) ?

汝汝 :macaliai ku (我懂),而且我還要介紹cucu’u Bunun 跟Hla’alua (布農族 人跟拉阿魯哇族人)。 (觀160512)

(二)肢體暗示遊戲

利用肢體暗示的策略,可增加幼兒多說族語的頻率。因幼兒尚聽不懂某些族語單 字,研究者與協同夥伴說族語的時候,多帶著動作,引導幼兒依情境及老師的動作猜 測語意,如:研究者說出天空的族語時,會看著天空,加上手勢指著教室外的天空,

幼兒們會興奮的猜測老師的意思,答對時唸出該單字。

研究者:hlikumitau langicana,maru tahliariia ( 看看外面的天空,有沒有 太陽)?

(邊說邊做出太陽光芒放射的動作給帅兒看)

喬喬:tahliariia是太陽嗎?

研究者:hlikumitau langicana,maru lulunga(看看外面的天空,有沒有雲) ? (邊說邊做出看天空,手抓雲的動作給帅兒看)

文文:lulunga是雲的意思,是雲。

研究者:maru umusahlʉ?hlikumitau misaini(有沒有下雨?你們看到什麼) ? (邊說邊做出下雨的動作給帅兒看)

全班生:ku’u(不是),沒有下雨。 (觀160505)

(三)翻譯與覆述

族語教保員立即將國語翻譯為族語,老師會要求幼兒用族語再跟著覆述;而幼兒 覆述行為慢慢由被動覆述,轉變到主動覆述族語單字或句型,此策略有效強化詞彙量 及句型學習。簡單來說,就是教學時如如老師隨時在旁翻譯為族語,研究者與麥麥老

93

師便會要求幼兒跟著說一次。翻譯與覆述模式有四種,以下說明:

1.研究者或幼兒使用國語,如如老師立即翻譯為族語,並要求幼兒覆述。

研究者:mamaini (小孩),等一下一喝水,二穿布鞋,三排隊〃〃〃

如如師:mamaini ucani miama sahlumu, usua maratukapu,utulu patavuhluru〃〃〃

研究者:mamaini amikia,跟著老師唸一次。

全帅生: aa'ʉ (好的)〃〃〃 (觀 160509)

若幼兒使用國語跟研究者說話,研究者也會立即翻譯自己會的族語,再說一次給 幼兒聽,尤其是每天幼兒都會畫聯絡簿,畫完時需要跟研究者描述自己畫的是什麼,

研究者與協同夥伴幫幼兒加註族語上去,並立即說給幼兒聽。舉例來說,當文文說:

「pakiiaturua(老師)我畫 tukucu(朋友)在我的家前面,明天要去看祭典。」時,

研究者就會指著圖案回應:「saliia(家)、matata kumita malahtangia (明天去看 射耳祭)。」(觀 160511)。

然而麥麥老師及如如老師認為教學中需要隨時翻譯與要求覆述花費許多時間,影 響到教學進度,研究者亦覺得隨時盯著幼兒覆述相當吃力疲憊(札 160516)。因此,

麥麥老師逐漸減少使用此策略,但研究者評估此策略對於幼兒族語學習是有效的,故 研究者與如如老師繼續實施此策略,直到行動研究結束。

2.提醒幼兒覆述族語

當幼兒漸漸熟悉班級中隨時都會出現國語、族語的情形時,研究者與協同夥伴提 醒幼兒在聽到族語後跟著覆述,每天學習區活動至少出現10次以上鼓勵幼兒覆述如:

研究者:mahlʉ vahlituku (10塊錢),蓁蓁試試看用族語說。

蓁蓁:mahlʉ vahlituku (10塊錢)

研究者:tam mavacangu! (很棒喔! ) (觀160517)

3.鼓勵幼兒說出已學過的族語

研究者與兩位協同夥伴於日常作息中或團討時段,不斷的鼓勵幼兒使用已學過的 族語回答,即便是單字也沒關係。

94

達達:祭典裡的這個是tahlakʉ (豬),這是alumuhlu(山豬),這些人對天空 鳴槍。

研究者:天空怎麼說?我們有教過唷!你的金頭腦一定知道。

達達:langica (天空)。 (觀160512)

4.幼兒主動覆述族語,以簡單族語回答。

幼兒意識到,在班級中與研究者及如如老師互動,一定要使用族語,幼兒出現主 動覆述聽到的族語單字,或用自己會的簡單句子回答,開始嘗試拼湊自己會的單字回 應老師。

研究者:pakisuahlai tiaraisa(請問為什麼)男生要穿裙子?

君君:因為以前的hlahlusa (男生)uka’a(沒有)褲子,只有裙子。

研究者:以前是穿裙子,現在人穿褲子vanukanuka,ma vanukanuka(穿褲子)。

君君:ma vanukanuka(穿褲子)。

杰杰:我是畫我的爸爸在打獵。

研究者:cucu’u muruacuka mahlava misaini cu murucuka ?(獵人帶什麼去打 獵?)你們都沒有畫umau (吃)的嗎?

杰杰:maru,maru umau (有啊,有吃的)。 (觀160524)

(四)設定句型與擴充詞彙

依據當週教學目標,預先設定教學句型,在各活動各時段中與幼兒以該句型進行 對話,再從對話中擴充詞彙,此策略能強化幼兒族語能力。研究者與麥麥師、如如師 共同設計每週一句,句型相當簡短,且可以讓幼兒延伸所學的單字,例如透過「這是 什麼」的句型,教幼兒指稱物品,其他還有「我會什麼」、「我看見什麼」等句型。

研究者:misaini kani’ina?(這是什麼?)

全帅生:lituka (兔子)。

如如師:amikia kani’ina lituka (請說,這是兔子)

全帅生:kani’ina lituka (這是兔子)。

研究者:misaini kani’ina?(這是什麼?)

95

全帅生:kani’ina vulaihli(這是眼睛)。 (觀160517)

研究者擴充詞彙為引導幼兒說更多的族語單字在一句話當中,從短句增加到長句,

例如以下的例句,原先幼兒只會說「umara(拿)」這個單字,經過老師的擴充詞彙,

幼兒可用族語說出:「我要幫忙拿杵跟臼」的完整句子:

達達:我來幫忙拿杵跟臼

研究者:amikia misaini(要說什麼)?

達達:umara(拿)〃〃〃

研究者:amikia ihlaku tumalʉlʉvʉ(說我要幫忙)。

達達:ihlaku tumalʉlʉvʉ(我要幫忙)。

研究者:tumalʉlʉvʉ umara misaini(幫忙拿什麼)?

達達:ihlaku tumalʉlʉvʉ umara pangili hla hlungu(我要幫忙拿杵跟臼) 。 ( 觀 160519 ) 幾位幼兒,尤其是大班生,已經能開始將學過的族語單字串聯成句子,雖然速度 不快,在講話時都會停下來想一下,但都能明確用族語表達出我們聽得懂的意思,研

達達:ihlaku tumalʉlʉvʉ umara pangili hla hlungu(我要幫忙拿杵跟臼) 。 ( 觀 160519 ) 幾位幼兒,尤其是大班生,已經能開始將學過的族語單字串聯成句子,雖然速度 不快,在講話時都會停下來想一下,但都能明確用族語表達出我們聽得懂的意思,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