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以下針對研究範圍、測量工具及研究時間提出本研究限制,並提出對未來研究及 族語教學之建議。

一、就研究範圍而言的限制

本研究場域為高雄市原住民地區某一所國小附設幼兒園,參與研究的幼兒共計 15 位,皆為原住民籍,其中大班生 5 位,中班生 10 位,15 位幼兒中包含布農族、拉阿 魯哇族,教學生態與家長背景、師資皆有別於其他地區之幼兒園,且因採行動研究,

主要目的在關注研究場域中文化融入族語教學歷程,以及所遇問題是否解決,此研究 的發現或許不能夠推論至其他幼兒園,但透過本研究在研究現場及結果脈絡的詳細描 述,讀者可自行決定研究結果與發現可以轉移至其他個案之程度。

二、就研究工具而言的限制

本研究目的之一為瞭解幼兒參與文化融入族語教學的學習成效,因受限於國內目 前並無針對拉阿魯哇族語能力的測驗工具,採用「修訂畢保德圖畫測驗」甲式改編成 族語版,此版本為 103 年原民會沉浸式族語教學計畫中提供沉浸式幼兒園之族語 168 字詞測驗,主要測量幼兒對詞彙聽與說的能力,另外,研究者亦透過觀察、紀錄幼兒 在學習活動中的族語表達能力加以佐證。

三、就時間因素而言的限制

研究時間本預定於 104 學年度第一學期進行,與專家、耆老及班級協同教保服務 人員討論後,確定研究從 104 學年度第二學期三月底開始實施,此期間亦搭配到研究 場域中祭典活動起始日期,進行為期十二週計 36 次之文化融入族語教學活動,因研 究時程有限,幼兒的長期族語學習成效可能無法完整呈現。

以下針對未來研究及族語教學提出建議:

一、針對主題內容的建議

本研究範圍以拉阿魯哇族及布農族居多的部落進行研究,研究時間遇到部落中兩 大祭典活動,故設定祭典文化為融入族語教學之主要內容,原住民文化除了祭典外,

126

還有其他更多值得融入族語教學之內容,因此,研究者亦思考,未來能否持續設計更 多面向的文化融入族語教學教材,除了祭典文化外,期盼有更多的原住民文化教材產 出,皆可做為融入族語教學之教材。

二、針對研究工具的建議

幼兒族語能力評量可以多元化的形成性評量搭配族語測驗多方面檢視,形成性評 量有賴教師與族語教保員觀察紀錄得知,可依據進行之主題、幼兒操作的學習區、生 活作息等不同分類,各園所有其差異性,自行設計觀察紀錄的表格。然而標準化的統 一評量工具仍是相當需要的,因目前族語能力測驗工具之信效度不高,故應請國內相 關領域學者,以及各族族語教學者,共同設計一套適用於各族評量幼兒族語能力之測 驗,提高族語評量之信效度。

三、針對研究時間的建議

從研究結果顯示幼兒從不會說族語到族語口說與聽力能力大幅進步,然而此學習 成效是否能延宕至新的學期或小學一年級,建議未來研究可朝此做後續觀察或量化研 究,瞭解幼兒在經過文化融入沉浸族語教學後,是否能有效延宕族語學習的效果,以 補充本研究議題的完整性。

四、對幼兒園族語教學的建議

(一)融入原住民文化之沉浸式族語教學有效幫助幼兒學習族語

沉浸式族語教學是最有效的族語復振方式,而非臺灣目前每週一節的本土語言教 學,建議園所及非原住民教師能嘗試了解沉浸式教學之概念,並拋棄過往以圖卡、字 卡要求幼兒覆述,或是不連貫、無教學策略的方式教導幼兒族語,而是以融入原住民 傳統文化及幼兒生活經驗的方式,兼顧傳統價值觀與適應未來生活的內容,更能有效 幫助幼兒族語的學習。 因此,其他園所若有欲復振該地區的族語,第一步可採用漸 進式的沉浸族語教學,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從幼兒生活經驗及傳統文化著手,非原 住民籍教師與原民幼兒不會說族語沒關係,只要運用策略,跟著耆老、族語教保員學 習族語,復振成效是可預見的。

(二)族語教學活動設計善用幼兒家庭知識基金與部落文化

127

研究者反思此研究歷程與以往教學最大的不同就是以幼兒的 家庭生活經驗與部 落文化進行教學,過程中不僅非原住民籍教師達到自我增能目的,亦設計出符應原民 幼兒文化的教學活動,提高幼兒的族語學習動機,因此,教師若能深入了解幼兒的家 庭知識基金及部落文化,將其轉化至族語教學當中,或許能解決以往教師不知如何進 行族語教學、教學教材良莠不齊之困境。

(三)創造讓幼兒學習多語言的環境

族群的多元最直接面臨的問題就是語言的多元,一個班級中這麼多語言,教師到 底要以哪個語言為主呢?這個問題要依各園所族群背景而定,建議以最瀕危之語言優 先復振,在轉移其教學模式至其他語言的學習,這樣反而能營造出部落中多元族群共 生共榮的氛圍,簡單而言,就是該族群語言若為瀕危狀態,則以瀕危族群為主。而研 究過程中,研究者曾擔心班級中不同族群的幼兒共同學習拉阿魯哇族語是否會抑制布 農族語或其他語言的學習,研究結果證明語言的多元反而造就幼兒對多語的興趣與雙 語轉換的能力,幼兒巧妙的在教室當中製造出混和語言使用的第三空間,不在只是學 習國語,或拉阿魯哇族語,而是能混和國語、拉阿魯哇族語及布農族語的交互使用,

這樣的轉變反而能促進幼兒的語言學習,並培養幼兒尊重各族語言、文化差異的態度,

族群的多元非阻力而是助力,若為多族群班級,園所可以依族群人數較多的進行沉浸,

創造一個讓幼兒學習多語言的環境,引發幼兒對其他語言的敏感及興趣。

五、對幼兒園教師建議

(一)尊重文化差異,並具體行動能為族語復振注入強心劑

不論是否為原住民籍教師,面對原住民幼兒教育都應先檢視自身的多元文化知能,

更要反思是否以身作則營造多元文化氛圍。非原住民籍教師不能只是嘴巴上說尊重差 異,認同原民幼兒語言或母文化,卻無具體投入原民文化融入教學的行為,這樣如同 紙上談兵,故除了尊重與包容族群文化外,更要具體力行,相信每位教師都能為原住 民族語復振注入強心劑。

(二)只要有心,非原住民籍教師也能開口說族語

在研究歷程中,研究者很常聽到許多讚嘆的聲音,例如:「你的族語怎麼講得這

128

麼好?」、「你語言學習能力很強」、「老師你很用心」等讚美,但研究者認為一來是身 為教師期望幼兒的族語學習達到成效的使命感,二來則是研究者無數的夜晚挑燈夜讀,

從注音到羅馬拼音的學習族語,若身為原民幼兒教師的我認同幼兒的母文化,更能實 際落實在教學當中,相信部落家長及幼兒也能感受到這份協助族語復振的決心,因此,

研究者建議欲進行族語教學的幼兒園教師,無須擔心語言學習的困難,只要有心,非 原住民籍的教師也能為族語復振盡一份心力。

129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科編譯(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永慶(2007)。「全球化」與「本土化」之對話:國中英語科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王顥庭、陳淑芳(2013)。幼兒園教師實施在地化課程決定與專業成長。幼兒保育學 刊,10,27-50。

王建雅(2008)。嬰幼兒教保概論。臺北:啟英。

白玉蓮(2015)。布農語教學實施在公立幼兒園的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

未出版,嘉義市。

瓦歷斯.尤幹(1994)。語言、族群與未來-台灣原住民族母語教育的幾點思考。山海 文化月刊,4,7-21。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全球資訊網(2016)。線上索檢日期:2016 年 6 月 30 日。網址:

http://www.apc.gov.tw/portal/index.html。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全球資訊網(2015)。辦理推動沉浸式族語教學幼兒園第一期 試辦計畫-族語教保人員實地參與課程實習手冊。沉浸式族語教學幼兒園計畫專 管中心編製。未出版,台南市。

成虹飛(1999)。我為何要做行動研究?一種研究關係的抉擇。國際行動研究學術研 討會論文彙編。

吉娃詩.叭萬(2006)。從紐西蘭毛利族的語言巢看台灣的原住民母語教學。台灣國 際 研究季刊,2-1,163-184。

邱英哲(2008)。語言流失與復振:以高中村 Hla’alus 人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南島 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李壬癸(1994)。對於原住民母語教學應有的一些認識。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頁 47-56,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李壬癸(2010)。珍惜台灣南島語言。台北:前衛。

李壬癸(2013)。台灣瀕危南島語言的現況與發展。兩岸瀕危語言國際研討會,發表

130

於靜宜大學主辦 2013 年 7 月 20 日至 21 日。

杜怡靜(2007)。幼稚園實施國台雙語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Strauss,A. & Corbin, J.著。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 方法。嘉義:濤石。

吳信鳳、沈紅玫譯(2003)。Patton O.Tabors 著。一個幼兒,兩種語言-幼兒雙語教學 手冊。台灣:心理。

呂美琴(2010)。排灣族小母文化科學課程在幼兒園實施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幼兒 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何縕琪,(2007);觀照文化差異的教學:文化回應教學。教育研究月刊,157,54-67。

李湘凌、劉燕雯(2005)。幼稚園老師實施本土化教學之歷程-以一個溫泉區幼稚園

李湘凌、劉燕雯(2005)。幼稚園老師實施本土化教學之歷程-以一個溫泉區幼稚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