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五節 研究發現摘要

人數 中位數 平均 等級

Mann- WhitneyU

顯著 差異

大班 口說 5 115 6.60

17.00 1.00 中班 口說 7 111 6.43

大班 聽力 5 123 6.70

16.50 .87 中班 聽力 7 112 6.36

b. 未針對同分值更正。*P<.05

在口說測驗的前後測進步分數上,大班生的中位數是 115,平均等級是 6.60,中 班生的中位數是 111,平均等級是 6.43,大班生分數高於中班生,兩者 Mann-Whitney U 值(U=17.00)沒有達到顯著差異(p >.05);而在聽力測驗的前後測進步分數上,

大班生的中位數是 123,平均等級是 6.70,中班生的中位數是 112,平均等級是 6. 36,

Mann-Whitney U 值(U=16.50),亦沒有達到顯著差異。參與測驗的 5 位大班生雖然 在口說及聽力測驗進步分數上都比中班生高,但兩組的口說及聽力進步分數並沒有顯 著差異,意即兩組幼兒都有明顯進步,但大班與中班的進步程度沒有差異。

第五節 研究發現摘要

研究者將文化融入拉阿魯哇族沉浸式族語教學的歷程分成個兩個面向探討:第一 部分探討教師實施沉浸式族語教學的歷程中,教師進行教學所面臨的問題及因應策略;

第二部分討論幼兒參與文化融入拉阿魯哇族沉浸式族語教學的學習歷程及成效,說明 幼兒在教學後使用族語之動機、頻率、使用情境場合、字彙量等變化。綜合本研究之 結論以下分別說明:

119

一、教師在文化融入族語教學面臨困境

以下分別就行動研究中教師教學面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逐一說明:

(一)教師文化知能不足

行動初期由於教師本身文化知能不足,對拉阿魯哇族文化不熟悉,導致教學活動 零散無系統的問題,因此教師以拜訪家庭(包含初期家訪與主題中的家訪)、自行搜 尋、幼兒經驗分享、族語學習單、耆老共同教學及家長提供資源六種方式,尋找到拉 阿魯哇族的文化教材,教師將所學到的文化知能轉變為教材,融入沉浸式族語教學當 中,補足教師文化知能不足的問題。

(二)幼兒族語詞彙量少

研究中期面臨到幼兒對教學內容感到有興趣,但因教師缺乏教學策略,導致幼兒 的族語詞彙量少,句型不完整的問題,因此教師透過積極營造族語學習情境、肢體暗 示遊戲、翻譯與覆述、設定句型與擴充詞彙、以及擴充族語對話題材等六種不同的教 學策略,有效強化幼兒的族語詞彙量,漸進引導幼兒學習使用完整的族語句型回答。

(三)幼兒主動使用族語動機低

研究後期觀察到幼兒對於教學內容仍有相當高的興趣,且有能力可說出所學過的 族語單字或句型,然而在主題團討外的時段,幼兒主動使用族語動機較低,因此,教 師運用融入原住民價值觀之正增強(包含勇士公主領導、向貝神許願、口頭讚賞加原 住民的歡呼、小矮人爬格子、分肉的實務獎賞)、假裝不會、設計動靜交錯之課程、

改編手指謠與歌謠、及操作教具與故事棒偶等五種方式作為教學策略,有效增強幼兒 主動使用族與動機,提升使用族語的頻率。

二、幼兒族語學習歷程與成效

(一)幼兒能用族語做的事

行動研究前,幼兒不會說族語,到了行動研究後期,幼兒能夠使用全族語自我介 紹、用雙語介紹祭典文化及自己完成的作品、能用族語計畫要進行的美勞創作或是故 事戲劇的創作,也能用全族語在祭典當中或畢業活動中成果展演。

(二)幼兒族語使用頻率的增加

120

研究尚未執行前,幼兒族語使用頻率相當低,幾乎是沒有出現族語使用的情形,

經過三階段行動研究後,幼兒在主題教學團討、學習區活動及一日作息當中等時段,

族語使用頻率皆大幅增加。

(三)幼兒能同時使用國語與族語溝通

研究後期,幼兒能自發性的將國語轉換為族語,族語轉換為國語,且能自行拼湊 自己學過的單字成為句子,亦或國語混和族語溝通,讓老師理解他們想表達的意思,

也在此過程中,幼兒對不同的語言學習產生興趣。

(四)幼兒能看對象使用族語

行動研究後,幼兒面對不會說族語及會說族語的人出現不同反應,面對不會說族 語的人使用國語回答,面對會說族語的人開始習慣用族語回答。幼兒能判斷對象決定 是否跟對方說族語,且幼兒不僅看到會說族語的人就使用簡單族語對話,值得一提的 是,對於不會說族語的人,幼兒亦願意開口教導簡單族語,無形之中增進幼兒說族語 的信心。

(五)幼兒族語能力測驗大幅進步

參與族語測驗的 12 位幼兒於 3.5 個月的時間,在教學前、後測的口說分數上,其 顯著性為.002(P<.05),聽力分數上,其顯著性為.002(P<.05),兩者皆達顯著差異,

且前、後測的差異的效應量大,表示經過文化融入沉浸式族語教學後,12 位幼兒的族 語口說與聽力能力皆大幅進步。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