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葛利菲斯《三首音畫》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第三節 〈夢之谷〉(The Vale of Dreams)

〈一〉 樂曲分析

〈夢之谷〉為 3/4 拍,中心調性為降 E 大調,如夢的(Sognando),曲式為 ABA 三段體,總共 60 小節。第 1-18 小節為樂段 A,第 19-42 小節為樂段 B,第 43-60 小節又回到樂段 A,但有些變化,筆者將之稱為樂段 A’。在這首樂曲裡有三個特 色,一是使用切分音節奏音型,無論伴奏或旋律,從樂曲一開始直到結束,貫穿 整首樂曲。另一特色是使用大三度音程當主題旋律。此外,第三特色為樂曲中充 滿著半音色彩。

【表二】葛利菲斯〈夢之谷〉曲式結構表

樂段 A B A’

小節 1-18 19-42 43-60

中心調性 降 E 大調 降 B 大調 降 E 大調

(一)樂段 A

樂曲一開始中心調性在降 E 大調,2 小節的序奏,左手以屬七和弦三轉位的切 分音型節奏呈現。主題在第 3 小節上聲部開始出現,以大三度音程展開,旋律素 材為半音階,節奏先是切分音,接著是三連音,然後是附點音型,最後還有掛留。

低聲部持續切分音節奏,在接到下一個樂句前,有一個 F-Bb音,而內聲部有一個 半音 Gb-F,共二次。第 7-10 小節是主題重複,但高五度,低聲部持續屬七和弦三 轉位的切分音型節奏。第 11-14 小節是主題旋律擴充,上聲部除了旋律之外,中間 聲部有切分音節奏,而低聲部除切分音節奏外,最後還有三連音,並有一條旋律

(二)樂段 B

第 19-22 小節中心調性從降 E 大調轉到降 B 大調,上聲部素材來自主旋律,

低聲部為全音階所組成的和弦 Bb-C-E-F#分解,注意銜接第 23 小節的 E-A 空心五 度音程。第 23-27 小節轉到 A 大調,上聲部素材仍然來自主旋律,切分音加上三 連音及附點節奏音型,低聲部充斥著半音階(見譜例 3-3-2)。第 28-36 小節為樂曲的 高潮,左右手都以和弦方式呈現,且充滿著複雜的節奏變化,切分音、三連音、

四連音、附點音符,二對三、三對四等節奏,加上拍號的改變,第 30-32 小節為 2/4 拍,第 33 小節又轉回 3/4 拍。在樂曲高潮這段落,葛利菲斯使用了許多的半音 階,增強樂曲的張力(見譜例 3-3-2)。第 33-35 小節高潮逐漸消退,葛利菲斯在此使 用全音階所組成的和弦與九和弦來呈現色彩變化。第 37-42 小節為樂段 B 準備銜 接樂段 A’的過門,上聲部仍是以和弦方式呈現,低聲部則以全音階所組成的和弦 以十六分音符分解呈現。整個樂段 B,第 19-42 小節低聲部有一旋律線條:

Bb-Bb-E-A-A-Eb-A-Eb-A-Eb-A 五度關係組成,Eb-A 總共出現三次,接著由 Ab半音 關係轉至 Ab-G-F#-F 半音階下行(見譜例 3-3-2 與譜例 3-3-3)。

【譜例 3-3-22】〈夢之谷谷〉,第 17-332 小節

     

【譜例 3-3-33】〈夢之谷谷〉,第 33-446 小節

 

(三)樂段 A’

樂段 A’ 中心調性轉回到降 E 大調,主題高八度再現,仍然為大三度平行音程,

低聲部旋律線為半音下行:Ab-Ab-Ab-Ab-G-Gb-F-F-Gb-F-F-F,在銜接下一樂句時有 F-Bb空心五度。第 47-50 小節半音主題旋律重複,值得注意的是,第 47 小節的第 二拍後半拍 E-G#,與第 7 小節的第二拍後半拍 Fb-Ab為同音,但記譜方式卻不同。

第 51-60 小節為尾奏,上聲部採用主題的素材,低聲部為六連音分解和弦,第 54-56 小節由六連音轉五連音最後三連音,此處十六分音符由全音階所組成和弦的分解,

樂句停止在不和協音上。第 57-60 小節內聲部為半音階下行 Cb-Bb-A-Ab-G 和 G-Gb-F-Fb-Eb,這兩半音階以縱向角度來看為大三度音程,呼應主旋律的大三度,

樂曲最後一個和弦為整首唯一和協的,降 E 大調 I 級大三和弦(見譜例 3-3-4)。

                     

         

【譜例 3-3-44】〈夢之谷谷〉,第 47-660 小節

 

〈二〉 演奏詮釋

〈夢之谷〉創作手法更像法國印象主義風格的樂曲,充滿全音階、半音階、

平行三度音程的色彩,雖然也有些斯克里亞賓重複性和弦的和聲傾向在裡面。65

〈夢之谷〉樂曲給人心神不寧、憂慮不安的感覺,葛利菲斯藉由半音階,平行三 度音程旋律,以及最後幾個小節靜止的和聲來描繪意境,模糊的調性和不和協音 程反映葛利菲斯的新語言,不穩定的調性不斷迴盪於整首樂曲中,並在每次伴奏 音型改變時做變化。

樂曲一開始為 3/4 拍,葛利菲斯給的情境是如夢的(Sognando),屬七和弦切分 音節奏醞釀整首夢樂章的色彩,大三度音程的主旋律在第 3 小節展開,練習時注 意觸鍵從上往下,彈完後手要拿起離開琴鍵,以 p 的音量先是半音下行又上行,

營造曲折縈紆,撲朔迷離,似真似夢的不確定感。主旋律以切分音加上三連音再 加上附點音型節奏構成,後半句為半音答問句,練習時觸鍵同樣從上往下,彈完 後手離開琴鍵再彈下一個,附點音符對上低聲部的切分音節奏,產生拉扯的節奏 感。第 7-10 小節為第二次主題呈現,練習時觸鍵同樣從上往下並注意指尖力量的 拿捏,音量為 mf,演奏時注意內聲部的旋律 Gb-F 能清楚聽見。第 11-14 小節為第 二次主題的擴充,上聲部仍為旋律線,內聲部為切分音節奏,注意低聲部的 F-Bb- F-Bb-F-Bb-A-G#-G-F#切分音節奏,左手小拇指使用指尖觸鍵,讓旋律清楚浮現。第 15-18 小節是主題第三次出現,逐漸地漸強,在樂段 A 結束前,音量慢慢漸弱(見 譜例 3-3-1)。

樂段 B 開始,低聲部 Bb八度音程要以 pp 的音量深沉的彈下帶出後面的十六 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可以一組一組先確定好位置,例如 F#-Bb-C-E,Bb-C-E-F#

       

65 吳雅婷,〈斯克里亞賓鋼琴音樂探索〉,《台中師院學報》(2005 年 3 月):219-222。

C-E-F#-Bb,E-F#-Bb-C,F#-Bb-C-E,接著再確定正拍是哪幾個音,熟練後再按照拍 子彈奏。第 28-29 小節是樂曲開始進入高潮的地方,焦慮不安(inquietamente)且漸 強。第 30-32 小節譜上標記漸強和激動地(molto cresc. ed agitato),這裡也是整首樂 曲第一次變化拍號的地方,由 3/4 拍轉為 2/4 拍,葛利菲斯想藉拍號的轉換,讓音 樂更加緊湊,增加其張力效果。第 33-36 小節拍號又轉回 3/4 拍,音量上也由強漸 弱,逐漸結束準備到再現。第 28-36 小節這邊要注意左右手的節奏,二對三,三對 四,三對三的變化,葛利菲斯利用節奏變化,來製造樂曲的張力,並利用左右手 音域的距離,製造寬廣的音響效果。第 37-42 小節回到 pp 安靜。(見譜例 3-3-2 與 譜例 3-3-3)。

樂段 A’ 按照當初的速度演奏(Tempo I),音量保持 pp,制音踏板接續前面不換,

第 43-50 小節為主題再現,葛利菲斯做了一些改變,第一次的主題先是高八度,再 回到原來的音域,低音伴奏則由切分音轉為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演奏時須注意 內聲部的半音階旋律線條,以大拇指指尖將音符一個一個逐漸加強彈出,使旋律 清楚聽到。第二次主題低聲部仍為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伴奏,上聲部旋律仍與一 開始相同。第 51-60 小節為尾奏,低聲部由十六分音符轉為快速的六連音,注意音 量上不可漸強保持在 pp,接著為五連音,最後三連音,聽覺上速度慢了下來,樂 曲最後四小節,內聲部為兩條平行半音階下行旋律,需聽到大三度音程,此外,

節奏以切分音音型呈現與樂曲一開始作前後呼應,低聲部 Bb音需彈滿且清楚聽見,

因為它要延續到下一首〈夜風〉的第一個音,所以很重要,最後樂曲終止在降 E 大調主和弦(見譜例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