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葛利菲斯音樂創作風格與代表作品

第二章 葛利菲斯之生平簡介與音樂創作風格

第二節 葛利菲斯音樂創作風格與代表作品

葛利菲斯的音樂創作風格隨著環境、時代背景、接觸的人事物而有所改變。

1898 年,葛利菲斯開始創作鋼琴曲,作品包含短的,蕭邦式小品,例如:《降 B 大調六段變奏曲》、《四首前奏曲》、《馬厝卡舞曲》(Mazurka, 1898-1900)。在柏林 留學四年期間,受到華格納、理查‧史特勞斯、胡伯定克等德國浪漫主義的影響,

同時,在音樂交流這樣頻繁的歐洲,除了德國浪漫主義之外,葛利菲斯也接觸到 許多不同的音樂。返回美國後不久,葛利菲斯開始創作印象主義風格的作品,樂 曲中採用日本旋律、東方音階與美國印第安主題。

從其作品上來看,葛利菲斯的音樂反映出折衷主義(eclecticism),因為他先是 呈現浪漫主義的風格,接著走向印象主義,然後找到適宜的創作材料來源,例如 東方的音樂以及詩人費歐納‧馬克里歐德(Fiona MacLeod)的詩歌等素材,接著創 作印第安主題的弦樂四重奏,這代表著美國本土印第安人的音樂,最後轉化為更 加抽象的實驗時期,達到絕對音樂的境界,表現出一個鮮明、近似無調性的不諧 和風格。值得探討的是,嚴格來說葛利菲斯自德國學成歸國,展開的創作生涯只 有十三年(1907-1920),儘管呈現折衷主義的思想,葛利菲斯仍然保有自己的音樂 風格,而且當時他是第一位打破德法傳統音樂風格且找到自己出路的美國作曲家,

主宰著美國的音樂世界。葛利菲斯吸收周圍最好的音樂創作養分,用自己的力量 融會貫通,呈現出的創作風格與作品,代表他是位真正具獨創性的天才作曲家。

葛利菲斯的作品包含舞台音樂、管絃樂、室內樂、聲樂曲、套曲、合唱曲、

鋼琴獨奏曲和雙鋼琴曲等。許多管弦樂曲來自鋼琴作品改編,且成為音樂會上主 要的曲目之一,包含《忽必烈汗的歡樂宮》、《給長笛與管弦樂團的詩篇》和《白 孔雀》(The White Peacock, 1915)都是,有關於葛利菲斯作品年表請參閱附錄一。

筆者根據《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文獻資料和影音資料中對於葛利菲 斯作品特色的介紹,將其音樂創作風格分為三個時期:(一)德國傳統浪漫主義時期 (1903-1911)、(二)法國印象主義與東方風格時期(1911-1917)、(三)抽象實驗時期 (1917-1920)。

雖然葛利菲斯的音樂經常被分為三個時期,但重要的是這只是一般簡單的分 類,不意味著他的創作就只侷限在這個框架中。舉例來說,《B 小調狂想曲》

(Rhapsody in B Minor, 1914)創作於葛利菲斯印象主義階段,但顯露出早期浪漫主義 的織度和風格。雖然它使用一些五聲音階,但卻較接近布拉姆斯而不是德布西的 風格。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另一首作品—《亡者頌》(De Profundis, 1915)。《亡者 頌》是葛利菲斯表達對華格納稱頌的作品,27 若以創作年代來分,此作品應該被 歸類為印象主義,但與《B 小調狂想曲》相同,兩者在音樂的語法上皆較屬於早期 德國浪漫主義,強調張力效果與半音變化,而非印象主義所強調的氣氛營造與色 彩變化。因此,音樂創作風格的分類是就作品所呈現出來的創作手法做界定,以 下說明僅舉出重要且具代表性的作品,至於在印象主義時期創作類似浪漫主義的 作品,筆者在此不做討論。

(一) 德國傳統浪漫主義時期(1903-1911)

葛利菲斯於 1884 年出生,音樂界正在哀悼華格納的逝世。同時段中,1883 年 華格納正前往威尼斯避寒旅行,因心肌梗塞病逝於威尼斯的溫德拉敏宮中。當時,

布拉姆斯仍然活著,還有十幾年在維也納的生活;理查‧史特勞斯二十多歲,開 始在德國享有聲譽;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是一位十歲的兒童,同        

27 Maisel, 175.

樣在維也納;史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僅僅兩歲,在俄羅斯;德 布西是位剛獲得法國羅馬大獎的二十二歲年輕男人;斯克里亞賓則是位在俄羅斯 的十二歲青年,已經決定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在以上這些音樂家主宰的年代,

葛利菲斯從小受到薰陶,沉浸在多元化的音樂世界中。

十九世紀末及二十世紀初期,美國樂壇猶如歐洲的音樂殖民地,作曲家不僅 紛紛模仿歐洲主流音樂的風格,更千里迢迢橫渡大西洋,赴歐洲拜師學習,葛利 菲斯也不例外。葛利菲斯鋼琴啟蒙來自姊姊凱瑟琳,姊姊的老師也是後來葛利菲 斯的老師—曾在德國受過訓練的布洛頓教授,加上 1903 年葛利菲斯前往德國留學,

因此早期創作風格深受浪漫主義的影響。

以德文歌詞所創作的聲樂曲是這時期的代表作品。當時歐洲正風行華格納音 樂,華格納音樂作品特色為調性音樂、結構龐大、和聲厚重、充滿變化音、強烈 節奏感,且力量和情感鋪陳的恰到好處。愛與恨,熱情與嫉妒,在樂曲中都有強 烈的表現,音樂中透露鮮明的性格,純正的氣氛和戲劇性的效果,使葛利菲斯在 這樣的音樂環境下,創作風格多少受其影響,例如 1909 年第一次由席爾默音樂出 版社出版的《五首德文歌曲》,其總共有五首,第一首〈一動也不動的在池塘裡〉

(Auf dem Teich, dem Regungslosen),第二首〈沿著一個祕密的森林小路〉(Auf

geheimem Waldespfade),第三首〈夜晚躺在不熟悉的道路上〉(Nacht liegt auf den fremden Wegen),第四首〈夢中的海〉(Der träumende See),第五首〈過往的傷痛〉

(Wohl lag ich einst in Gram und Schmerz)。其中第二首選用尼古拉斯‧雷瑙(Nikolaus Lenau, 1802-1850)的德文詩,英文版本為查普曼(Henry Grafton Chapman, 1860-1913) 所翻譯。強烈敏感的文字和情感,搭配著罕見的旋律和適當的技巧,伴奏的渲染 及有活力的節奏脈動,是個具張力且抒情的作品(見譜例 2-2-1)。

utstanding C

1】〈沿著一 ard Underhi Composers (N

一個祕密的森

色在德國傳

、平衡對稱 德文詩詞的藝

(Four Germ 或是 1907 年

葛利菲斯現

       ll Taylor, S New York: G

森林小路〉

傳統浪漫主義 稱的樂句與節 藝術歌曲。

man Songs)

年他剛回到美 現存的信件或

Songs by 2 G. Schirmer,

,第 1-5 小

22 American 1960), 74.

lection of S

的體系,

德國求學期間寫的許多信件和明信片,清楚表明在這段期間他創作許多歌曲。信 件和明信片也說明葛利菲斯寫了很多作品獻給朋友—裘爾(Emil Joël),當作生日禮 物、聖誕禮物和其他場合所用。1905 年 12 月 27 日裘爾寫信給葛利菲斯的母親:「葛 利菲斯送給我兩首歌曲和一首弦樂團的詼諧曲。」29 葛利菲斯為了裘爾寫了許多 歌曲,而這些歌曲可能創作於 1907 年之後,他們的曲風是屬於早期德國浪漫主義,

且創作時間可能延伸至 1910 之後,因葛利菲斯創作的最後一首德文歌曲在 1912 年。30

《四首德文歌曲》分別為第一首〈他被安葬在十字路口〉(Am Kreuzweg wird

begraben),第二首〈風〉(An den Wind),第三首〈風平浪靜的海面〉(Meeres Stille),

第四首〈最後,我把你緊緊抱在懷裡〉(So halt' ich endlich dich umfangen)。其中第 四首採用蓋貝爾(Emanuel Geibel, 1815-1884)的愛情詩所寫,音樂特色為和聲保守,

顯然是受到布拉姆斯與理查‧史特勞斯的影響,但其強烈敏感的文字與心情、優 美的旋律、充滿個人情感的表現、強烈的主觀性、有活力的節奏,並且搭配適當 的伴奏,厚重的和聲色彩,足以知悉其充滿德國浪漫色彩風格(見譜例 2-2-2)。

       

29 明信片在紐約林肯中心公共圖書館音樂部。

30 出自於樂譜前的序,為研究葛利菲斯的知名學者 Donna K. Anderson 所撰寫。

曲》(Sonata 曲》(Sympho

       

31 Charle .F. Peters, 19

32 於 191

2】〈最後,

五首德文歌 曲方面有《

in D-flat M onische Pha

       es Tomlinson 970), append 10 年改編給

我把你緊緊

歌曲》、《四

《F 小調奏鳴

Major, 1911)

antasie, 190

       n Griffes, Fou dix.

ur Impressio

裡〉,第 1-5

曲》之外,

ata in F M

曲《序曲》

呈現早期德

ons, Edited b 小節

葛利菲斯還

Minor, 1904)

(Overture, 德國傳統浪漫

Anderson (N

德文藝術 大調奏鳴 幻想交響 風格。

New York:

(二) 法國印象主義與東方風格時期(1911-1917)

大約 1911 年起,葛利菲斯因為受到法國作曲家德布西與拉威爾的影響,拋棄 德國浪漫主義厚重的和聲和織體風格,轉向色彩豐富多變的印象主義,直到 1917 年。葛利菲斯會有這樣的轉變,是有一次聽到甘茲(Rudolph Ganz, 1877-1972)33奏拉威爾《水之嬉戲》(Jeux d’eau, 1901)而得到靈感,進一步開啟他對印象主義音 樂的喜好。此後,他以德布西與拉威爾為學習的對象,再加上一些新的寫作手法 湖〉(The Lake at Evening)、〈夢之谷〉(The Vale of Dreams)、〈夜風〉(The Night Winds)、

〈雲〉(Clouds)等,雖然仍在特定的調性領域,但加入大量不和協音。此外,印象 樂的序曲、特性作品、音畫(tone painting)等。標題交響曲與交響詩不同,屬於多樂章形式。

ne-Images, r Impression

汗的歡樂宮

ns, 1912-19

宮》。

wo Rondels,

ee Poems, 1

【譜例 2-2-4

【譜例 2-2-5

4】〈夢之谷

5】〈夜風〉

谷〉,第 1-8

,第 1-3 小 小節

小節

 

 

《羅馬素描》創作於 1915-1916 年,並在 1917 年出版。它是由四首小品所構 成,每一首作品同樣都有標題,第一首〈白孔雀〉,第二首〈黃昏〉(Nightfall, 1916),

第三首〈亞葵包娜的噴泉〉(The Fountain of the Acqua Paola, 1916),第四首〈雲〉。

標題的來源皆引用自蘇格蘭詩人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 1855-1905)的詩,此外,

除標題外,更在每一首樂曲前,引用威廉‧夏普詩集《羅馬嘆息》(Sospiri di Roma, 1891)中的詩來做序言,藉此將音樂表現得更加傳神。《羅馬嘆息》主要以寫景、描 寫大自然的風貌為主,較少心理層面的情感抒發。

第一首〈白孔雀〉創作於 1915 年 5 月 30 日到 6 月 8 日期間,1917 年出版成 為《羅馬素描》的一部分,並於 1919 年改編為管弦樂的版本。創作這首曲子的構 想,是源自 1903 年葛利菲斯在柏林到動物園參觀。日記中他記錄:「非常奇特的 是—孔雀是純白色的。」36 這樣鮮明的印象存留在葛利菲斯的腦海中,直到 1915 年他開始創作。葛利菲斯從神秘的蘇格蘭凱爾特詩人威廉‧夏普所作《羅馬嘆息》

中同樣標題的詩得到靈感,因此將詩寫在樂曲的開頭。〈白孔雀〉這首詩是在說明 一個熱帶輝煌的美麗花園,充滿了絢麗的色彩,異國的白孔雀慢慢左右移動。音 樂似乎喚起了花園許多的色彩,以及呈現出孔雀奇特的模樣。葛利菲斯精確地將 孔雀開屏所展現的自豪與光輝,以及牠昂首闊步的姿態,藉由特殊的和聲語法,

例如全音音階、法國增六和弦、半音音階以及多變的節奏與拍子,表現的淋漓盡 致(見譜例 2-2-6)。

       

36 Maisel, 36.

37          

【譜例 2-2-6

       

37 Griffes

6】〈白孔雀

       s, Schirmer’s

雀〉,第 1-12

       s Library, 53

2 小節

3.

lla d’Este, 1

和弦式的琶

聲樂曲《夜歌》(Nachtlied, 1912)是蓋貝爾八首詩中的其中一首,葛利菲斯把 它配上音樂。不似 1903 到 1911 年所寫的德國藝術歌曲,葛利菲斯在手稿上註記 為 1912 年。這首歌曲可能代表葛利菲斯「德國時期」的結束,在此之後他開始創 作沒有德國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沉浸在印象主義、絕對音樂、無調性、半音、

合成音階,以及旋律和和聲取材自日本和爪哇等國家,甚至使用美國原住民的音

合成音階,以及旋律和和聲取材自日本和爪哇等國家,甚至使用美國原住民的音